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卡夫卡
-
卡夫卡小说全集(全3卷)
本套书选自德国菲舍尔出版社1994年的校勘本《卡夫卡全集》,包括作者创作的(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全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之所以选取这个负有盛名的校勘本,是因为它忠实地根据卡夫卡的手稿,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稿的风貌。 -
失踪者
《失踪者》在早期出版时的名字是《美国》。小说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富有人家,为人善良。他十六岁时被一个中年女仆引诱,与她生了孩子,被父亲逐出家门,只身流浪去美国。在美国,罗斯曼一次次陷入窘境,最终沦为无业游民的奴仆。小说到此中止,按原书设计,罗斯曼最终得以逃脱,在一家剧院找到了工作。此书通过罗斯曼的遭遇,描写了工业社会中人的无助与卑微。 -
給米蓮娜的信
這本書收錄卡夫卡寫給其摯友或說其情人米蓮娜的書信集。 一九二○年四月,卡夫卡與米蓮娜在一家布拉格的咖啡館中相遇。那是一場朋友的聚會,當時的米蓮娜是一名記者。在談話之中,米蓮娜表明了想將卡夫卡兩部小說翻譯為捷克文的意向。一個點連起了雙邊的興趣。就這麼確定了,一段關係也就此展開。 米蓮娜住在維也納,她居住在一個逐漸瓦解的婚姻裡。卡夫卡住在布拉格的家,與米蓮娜相遇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可能。他們以信件為彼此的分離搭了一座橋。這些信件,後來則成為他們發展出的羈狂愛情的明證。 這是卡夫卡與米蓮娜葉.森思卡(Milena Jesenska,1896-1944)的書信體愛其共識從這些書信集中,我們將重新認識卡夫卡。 -
什么是哲学
德勒兹一生中与迦塔利合写过多部作品,《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和《什么是哲学》是其中的两部。 在《卡夫卡》中,作者强调卡夫卡喜欢用一种称为“弱势”的文学术语,从语言、政治和群体上定义自己,同时又指出,弱势文学是大文学中彻底革命的元素。 在《什么是哲学?》中,作者指出:哲学作为创造概念的活动,应该告诉我们什么是概念的创造性本质,什么是随之相生的纯粹的内在性、内在平面和概念性的人物。正是通过这一点,哲学区别于科学和逻辑。 目 录 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第一章 内容和表达 低垂的头和抬起的头——照片和音响 第二章 夸大的俄狄浦斯情结 双重超越:社会三角,动物之变 第三章 什么是弱势文学 语言行为——政治因素——群体因素 第四章 表达的构成成分 情书和邪恶盟约——短篇小说和动物之变——小说和机能性布局 第五章 内在性和欲望 反法律、负罪感和其他——过程、比邻,延续和无限度 第六章 层出不穷的系列 权力问题——欲望、片断和路线 第七章 联接手段 女人和艺术家——艺术的反美学倾向 第八章 单元,系列,强度 卡夫卡所说的两种营养造状态——单元的各种形式与小说的构造——矫揉造作 第九章 什么是配置? 话语和欲望,表达和内容 法汉译名对照表 什么是哲学 导论 问题因而就是 Ⅰ哲学 1.什么是概念? 2.内在性平面 3.概念性人物 4.地理哲学 Ⅱ哲学、科学逻辑和艺术 5.函项与概念 6.前景与概念 7.感知物、情态和概念 结论 从混沌到大脑 法汉译名对照表 译者谨识
-
與卡夫卡對話
我所認識的活生生的法蘭茲.卡夫卡,比他那些作品要偉大得多。 他不是文學評論的材料,而是一個發人深省的生活典範。 他的聲音是我們時代所有人類的一個重要福音。 我的卡夫卡。他是一場思想的煙火表演。 ~古斯塔夫‧亞努赫 Gustav Janouch~ ---------------------------------------------------------------------- 心是一棟有兩間臥室的房子,一間住著痛苦,另一間住著歡樂。 人們不可以笑得太大聲,免得吵醒了隔壁的痛苦。 「那麼歡樂呢?它不會被隔壁吵醒嗎?」 「不,歡樂的耳朵重聽。它聽不見隔壁的痛苦。」 這本書是由許多片段構成,充滿了卡夫卡和作者亞努赫在各種場合、各式各樣的對話。 一九二○年,亞努赫的父親發現自己兒子對文學的天賦,便將兒子日記裡的詩句抄寫下來,交給同事法蘭茲.卡夫卡評鑑。當時的卡夫卡在文壇已經頗負盛名。經由這層關係,開啟了亞努赫與卡夫卡的交流;當時亞努赫只有十七歲,而卡夫卡大亞努赫整整二十歲。 卡夫卡和亞努赫這段亦師亦友的情誼,時間只有短短三年左右。他們兩人經常漫步在布拉格的各個角落,由卡夫卡做嚮導,探尋古蹟。他們的對話圍繞著作家與作品,無論是古典或前衛;這些談話更是對生活、對人性、對世界、對詩、對寫作、對藝術、對布拉格、對愛情等等的卡夫卡式思考。直到卡夫卡離職之後,他們逐漸失去聯絡,當亞努赫再度聽到卡夫卡的消息,已是一九二四年的夏天――卡夫卡死於同年六月三日。 對亞努赫而言,卡夫卡不只是一個文學人物,而是一個生機盎然、堪為典範的人生。他將與卡夫卡的相遇,透過手札記錄下來,一九五一年首先由德國費雪出版社發行,唯內容多所闕漏,及至一九六八年,經收集整理全部手稿,才以完整版再度問世。 這些對話是卡夫卡的見證,是進入卡夫卡內心的重要鑰匙。卡夫卡說的話,他的生活,他的智慧,正是他的作品。每個吉光片羽都是一場智識饗宴。任何偉大的聲音都不會憑空消失,而這本書就是對卡夫卡最好也最真實的記錄。 -
卡夫卡的眼睛
卡夫卡,一个不世出的天才,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一个拥有至今作品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家。不仅文学,当代宗教神学、社会学、政治学、精神分析学、哲学、法学、语言学,甚至电影、戏剧、摄影和绘画,也纷纷到卡夫卡这里来寻找渊源、资源和例证。卡夫卡是一个孤独而无力抗争的个体,他对其生存的世界洞若观火,也知道其抗争必定是无望的,但他却以看似卑微却如此倔强的坚持的姿态与世界做着无望的缠斗。本书作者对卡夫卡的把握是困惑中的体悟与寻觅,其陈述绝无学院派的僵死之气,与卡夫卡进行着心灵的碰撞和精神交流。作者对卡夫卡的解读或许会让你灵魂震颤。 -
卡夫卡与少女们
本书介绍卡夫卡的爱情生活。书中揭示了一个从独特爱情中汲取“写作力量”的作家最令人迷惑不解的部分。 -
卡夫卡最后的爱
引人入胜的文学侦探故事《卡夫卡最后的爱》,是一个女人非比寻常的故事,在文学巨人弗兰茨•卡夫卡的弥留之际,她就在他身边。凯茜•迪亚曼特披露出这位俘获了卡夫卡的心,并使他的文学火种继续存活了几十年的卓越女人。这就是多拉•迪亚曼特,拥有独立精神的她逃出自己的波兰哈西德派家庭,去追求她的犹太复国运动之梦,并劝说卡夫卡离开了父母,在他离世前的最后一年与她在柏林生活。 《卡夫卡最后的爱》凭借最初的访问,来自共产国际和盖世太保档案库的未曾披露的资料,新近发现的多拉的笔记、日记及书信,清楚地阐述了一个文学“妻子”的生命,和薇拉•纳博科夫和诺拉•乔伊斯一样,就自身而言,她也是一位非比寻常的女人。 -
卡夫卡
《卡夫卡》内容简介:弗兰茨·卡夫卡现在仍然是我们时代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核心人物。他通过文学和生活创造的独特世界景观令广大读者和作家流连忘返。他的观点已经成为我们看待自己世界的方式的组成部分。无论我们怎样定义它,这个世界都是“卡夫卡式的”。 -
卡夫卡
《卡夫卡(西方文化图文速读)》介绍了:卡夫卡让米兰·昆德拉心服口服,他把卡夫卡的小说比喻为“梦的呼声”,声称:“19世纪沉睡中的幻想被弗朗茨·卡夫卡突然唤醒了。”卡夫卡取得了后来超现实主义者提倡但他们自己从未真正取得过的成就:梦幻和真实的融合。实际上,这也是小说由来已久的美学抱负。卡夫卡的巨大贡献并不全在于他跨出了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他出人意外地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在小说这块场地上幻想能像在梦中一样爆炸,小说能够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要求中解放出来。 戴维·马洛维兹著文罗伯特·科伦布配图的《卡夫卡》以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丰富的漫画式图解为您讲述卡夫卡的童年、卡夫卡的创作、卡夫卡的人生和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作者力图为读者化繁为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您展示卡夫卡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让您在轻松愉快中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相信您会从中感悟许多。 -
卡夫卡传
这是卡夫卡的密友。奥地利作家马克斯布罗德撰写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生平经历的长篇传记。 卡夫卡是一个文学上的迷,一个文学上的奇迹。他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半个世纪以前,他的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他的经历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本书以详尽的篇幅,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卡夫卡平凡而伟大、孤独而又奋斗的医生,其中包括他的学习,工作,生活,创作,以及他的曲折的爱情,婚恋和年轻生命的匆匆终结。 与此同时,作者以大量的笔墨,详细阐述了卡夫卡的文学经历,文学成果,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并对此进行了深刻具体的演绎,诠释和评判。由于作者的亲历者身份,使得这些介绍无疑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说明。 -
犹太人卡夫卡
“没有人能够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这句有悖常理的话出自20世纪天才的文学和思想大师卡夫卡。即便对卡夫卡毫无了解,仅凭这句话,经验丰富的人也能嗅出诸多复杂而微妙的气息:自我折磨、自我谴责、恐惧、甜蜜和怨毒、刻薄、牺牲和逃避…… -
视读卡夫卡
我和犹太人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我与自己都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没有什么能更好地揭示弗兰兹·卡夫卡的本质。朋友们都说他是个生活在玻璃墙之后的人。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继承了意第培语作家的传统。其特点就在于奇思异想,并杂以喧闹和自谦。他给这一传统增添的新元素,则是让人几乎难以忍受的膨胀的意识。卡夫卡独创了一套特殊的文学语言,把自己从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家庭,周围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一“自己的奉身——异化出来,而他则躲藏在这种文学语言中。把自己变成一只蟑螂。一只猿猴、一条狗、一只掇鼠,甚至一十在那些敬佩不已的观众面前把自己饿死的巡回艺术家。 在本书中,大卫·赞恩·梅罗伍兹与罗伯特·克拉坶的精彩合作将帮助我们看到大家熟知的‘卡夫卡式’之外的东西。并使我们的视野穿透那墙玻璃墙,看到展现在里面的那位奇特的人物。 -
地狱里的温柔
《地狱里的温柔:犹太歌手卡夫卡》主要内容:犹太歌手卡夫卡,卡夫卡下意识追求文学的自由天地,希望借此摆脱犹太苦难命运的诅咒他未能如愿、他的人生,以及他的创作,都在散发"地狱天使"和"恐惧化身"的浓烈气息。 婚恋,这世俗人生最后的攀附,也无法假以他暗中企望的救援,反而使之陷于可怕的情感冲突、心理分裂与生存绝望。 卡夫卡在不到42岁的华年死于肺结核。最后几年时光,他与病痛、死亡(恐惧)、文学以及几位恋人纠缠不清。然而,就在这几年问,他终于渐渐有了勇气,直面自己的犹太宿命,并以饱受磨难的生命,以及天才的艺术形式,血肉模糊地体认和思辨这一宿命,其峰回路转,催人泪下。 -
卡夫卡传
无须绝望,亦须由于你之不绝望而绝望。在似乎穷途未路之际,总会有新的力量产生,而这恰恰意味着你依旧活着。从诸如《乡村医生》的创作中,我还能获得一时的满足……然而只有在我能够将世界升华到纯洁、真实、永恒的境界时,才谈得上幸福。倾盆大雨。迎着雨走去,让钢铁般的雨柱穿透你的身心,在这要将你席卷而去的水中滑行,但是且慢,等着,挺直身子,看太阳破云而出,阳光一泻如注,无有尽时。 -
城堡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表现主义在小说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德语文坛成就最高的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 《城堡》是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中的最后一部,始写于1922年,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交涉。城堡就位于眼前的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还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未能进入城堡。 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
卡夫卡读本
《卡夫卡读本》主要内容简介:卡夫卡不是把文学创作看作单纯的审美游戏,而是表达自我的手段。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卡夫卡凭着他那圣灵般的智力,分明洞察到人类存在的危机,即那日甚一日的“异化”趋势,他急欲向世界敲起警钟,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其合理性提出质疑。因此直到晚期他还在日记里写到: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文学途径“将世界重新审察一遍”。 -
从卡夫卡到卡夫卡
《从卡夫卡到卡夫卡》汇集了13篇布朗肖论卡夫卡的文章。从卡夫卡开始,到卡夫卡结束,这是一部向文学大师卡夫卡致敬的书。卡夫卡对布朗肖的影响在布朗肖的著名文论《文学空间》里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当写作成为“祈祷的形式”,毫无疑问写作是出自其他形式的,即使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界的视景下,写作已经停止成为作品,卡夫卡在宽恕的时刻认出了文学的追寻者,并且明白不应该再写了——一个字也太多! ……卡夫卡想毁掉其作品,可能是因为他认为那必会倍增众人的误解。在此混沌的研读过程里,我们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就是映射在某些残篇、未尽作品之上,被所识与被所掩的部分光线,因而,总是更加加剧了那些作品的分裂,最后碎裂成细尘那般大小,如同总是与道德脱不了干系的遗作,在面对这类多半遭到长篇大论的评论所侵袭的寂静之作,这类成为可以无限发表题材的未刊之作,这类沦为历史注脚的永恒之作时,不得不扪心自问,是否卡夫卡自己,早就在辉煌的胜利中,预感到同等程度的灾难。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