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口学

  • Just One Child

    作者:Susan Greenhalgh

    China's one-child rule is unassailably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social policies of all time. In the first book of its kind, Susan Greenhalgh draws on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into China's population politics to explain how the leaders of a nation of one billion decided to limit all couples to one child.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 period 1978-80, when China was just reentering the global capitalist system after decades of self-imposed isolation, Greenhalgh documents the extraordinary manner in which a handful of leading aerospace engineers hijacked the population policymaking process and formulated a strategy that treated people like missiles. Just One Child situates these science- and policymaking practices in their broader contexts--the scientization and statisticalization of sociopolitical life--and provides the most detailed and incisive account yet of the origins of the one-child policy.
  •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

    作者:蔡昉

    本书科学地回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后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从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适当容忍6%-7%的经济增长率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本书对于反击“唱衰中国经济”,坚定中国经济将来中长期内健康发展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国人口

    作者:翟振武,李建新主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规模问题不仅是人口学家的研究对象,而且也一直是历代政治家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热点。 近些年来,随着生育率跌至更替水平以下,中国人口规模问题又与人口结构问题交织在一起,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时间竟成为世纪之交人口学界争论的新热点。收集在本书中的论文是这场争论中各方的主要代表作品。读者将会发现,坦率、犀利和针锋相对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开门见山的质问,指名道姓的批评,在书中比比皆是。尽管各方争论激烈,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争论各方的目的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寻求规律,探索真理。
  • 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

    作者:李中清,郭松义,定宜庄

  • 社会人口学的视野

    作者:顾宝昌编

  • 应用数理人口学

    作者:内森・凯菲茨

    本书是凯菲茨教授在总结、规范前人及其本人几十年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人口各种因素(死亡、生育、婚姻、迁移)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论述了生命表分析方法、稳定人口与非稳定人口、多状态人口模型、人口预测方法、家庭与亲属关系模型、微观与宏观人口研究、人口分析的差异性与选择性等多种数理人口学模型与分析方法。
  • 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

    作者:Susan Greenhalgh,Edw

    China’s giant project in social engineering has drawn worldwide attention, both because of its coercive enforcement of strict birth limits, and because of the striking chang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China’s population: one of the fastest fertility declines in modern history and a gender gap among infants that is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These changes have contributed to an imminent crisis of social security for a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provoking concern in China and abroad. What political processes underlie these population shifts? What is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population policy for the PRC regime,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hina’s place in the world? The book documents the gradual “governmentaliza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after 1949, a remarkable buildup of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by the regime, the professions, and individuals. Since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the regime has initiated a drastic shift from “hard” Leninist methods of birth planning toward “soft” neoliberal approaches involving indirect regulation by the state and self-regulation by citizens themselves. Population policy, once a lagging sector in China’s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 is now helping lead the country toward more modern and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forms of governance. 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 tells the story of these shif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regime and society, based on internal documents, long-term fieldwork, and interviews with a wide range of actors—policymakers and implementers, propagandists and critics, compliers and resisters. This study also illuminates th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China’s society and politics of deep state intrusion in individual reproduction. Like Mao’s Great Leap Forward, Deng’s one-child policy has created vast social suffering and human trauma. Yet power over population has also been positive and productive, promoting China’s global rise by creating new kinds of “quality” persons equipped to succeed in the world economy. Politically, the PRC’s population project has strengthened the regime and created a whole new field of biopolitics centering on the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life itself. Drawing on approaches from political science and anthropology that are rarely combined, this book develops a new kind of interdisciplinary inquiry that expands the domain of the political in provocative ways. The book provides fresh answers to broad questions about China’s Leninist transition, regime capacity, “science” and “democracy,” and the changing shape of Chinese modernity.
  • 中国人可以多生

    作者:梁建章,李建新,黄文政

    本书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本书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对照世界发达国家及人口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历史,特别从高科技发展的视角,检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计划生育政策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一家之言,作者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意见,有助于进一步科学制定中国的人口发展规划与具体政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 人口峭壁

    作者:[美]哈瑞·丹特

  • 大国空巢

    作者:易富贤

    《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曾于2007年在香港出过一版,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从而奠定了本书在中国人口研究历史上的地位。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本书经过作者大篇幅的精心修订之后在内地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 》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本书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 生育与村落文化·一爷之孙

    作者:李银河

    本卷收入的两本书是我在家庭社会学领域的一点探索心得。《生育与村落文化》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该书以我国南方与北方各一个村庄中所搜集到的资料为依据,比较了生活在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在生育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并探讨了这种差异所具备的理论上的意义。 《一爷之孙》是通过对北京一个大家庭(六代百余人漂自同一位祖先)的研究资料写作而成的。书里描述了这个典型的中国家庭的人际关系及其模式变迁。由于这项研究采用的是深入访谈的方法,当然就得到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对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的教诲,我始终念念不忘,并且引以为研究的真谛和乐趣之所在。
  • 新人口论

    作者:马寅初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论证活动工作小组,成立了以刘国光(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为主任委员,张卓元(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李本钧(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为副主任委员的论证委员会,组织了全国25名知名学者、专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以千计的经济学著作,进行了历时近一年的科学、认真的论证,经过反复的遴选,最后在京召开了“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论证会议,经无记名投票,郑重推荐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马寅初《新人口论》等10本优秀经济学著作。这些著作不仅代表了新中国各个阶段经济学发展的理论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著作曾深深影响着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其中薛暮桥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曾三次重版六次印刷,发行量达1 000万册,可见该书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其学术意义及实践价值显然毋庸置疑。 我们认为,此次具有一定权威性、客观性、科学性的论证活动所隆重推出的“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丛书,对于理论部门研究中国经济建设史、研究中国经济学说史;对于经济实践部门掌握中国经济建设规律,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决策;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论,提高经济学素养,均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 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

    作者:葛剑雄 侯杨方 张根福

    本书将1850年以来当作一个大的阶段,作为本书叙述的时间范围,只选入了人口的数量变化、移民、人口分布这几个方面,并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作了论述。当然,在论述历史的同时,免不了要对未来说几句话。
  • 繁衍

    作者:马西姆·利维巴茨

    《世界人口简史》一书是马西姆·利维巴茨的代表作之一,着力阐释自然、文化和人口的关系,也寻求防止未来环境恶化和人类大灾难产生的途径,同时探讨人口增长方式的改变,移民、战争、疾病、技术和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该书自1992年出版后,一直是世界人口史方面的权威著作。本书是《世界人口简史》的第三版,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的数据和内容,扩写了部分章节。
  • 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

    作者:[美]李中清,郭松义

  • 人口:中国的悬剑

    作者:何清涟

    本书从宏观上全面分析了中国明清以来近400年人口激增对社会进程的巨大影响。《走向未来丛书》之一。
  • 人类的四分之一

    作者:李中清,王丰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人口学的发展异常迅猛,但由于中国人口问题的紧迫性,使人们多集中于当前人口问题的探讨,而往往缺乏历史的纵深考察。本书正是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索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就此对马尔萨斯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定论”提出了挑战。论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 压力下的生活

    作者:[瑞典]托米·本特森,[美]康文林,[美

    《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是一部具有高度原创性的论文集,书中首次系统地分析了18-19世纪欧洲和亚洲的人口行为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运用事件历史分析法,考察了当时的比利时、意大利、瑞典、中国和日本100多个乡村社区中10万余个生活史实,分析其在经济和社会压力下的人口反应。从而挑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马尔萨斯人口观,证明了人口行为具有空间差异,而且取决于人类的意志,尤其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实践,这就把历史人口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人口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国移民史(第1卷)

    作者: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第1卷)(精)》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史,论述了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对其中主要的移民运动,一般都说明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全书约260万字,共分6卷:第一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导论界定移民的定义和全书的研究范围,确定中国移民史的分期、移民的类型和特点,阐述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并介绍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大事年表则列出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949年间可考的主要移民及有关大事。第二卷至第六卷分别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时期、清和民国时期的断代论述,均列有大量统计表格和地图。各卷的后记对相关的学术史和作者的研究方法作简要的说明。各卷按统一的体例撰写,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中国移民史(第1卷)(精)》可供历史、人口、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地方史等学科的专业人员,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教材。第一卷可作移民史概论教材和工具书。   本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导论分别界定《中国移民史(第1卷)(精)》所用移民的定义和涉及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划分中国移民史的阶段,归纳出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从移民对中国历史重大贡献的角度阐述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介绍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这是对移民史理论和方法论的总结,可作为中国移民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移民史概论的教材。大事年表列出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949年间可考的主要移民及有关大事,既可查对全书的内容,也可单独用作工具书。
  • 中国人口史

    作者:葛剑雄

    本册为第一卷,论述了人口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定义,中国人口史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以及中国人口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探讨了研究中国人口史的意义,还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周期和周期性、20世纪开始的人口转变、是否存在人口爆炸等问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