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历史

  • 大河上下

    作者:赵世瑜

    本项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帮助;受到香港AOE项目的经费支持;受到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耶稣鲁大学东亚研究理事公、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经费资助;受到台湾中研院中国地方社会文化比较计划经费资助。《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研究所涉及的地域,以山西为最多。
  • 晚清最后十八年2

    作者:黄治军

    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上位,然而变法图强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是晚清最大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别政治的决斗场,无论是慈禧太后、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义和团,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轮番登场。最后八国联军借护卫使馆之名兵临北京城下,动荡混乱的大清朝局终于重新洗牌,有人出局有人上位。
  • 历史何其相似

    作者:宋燕

    《历史何其相似》就是把历史上已经上演过,而今天依然在不断播放的镜头聚集起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你会觉得今天的日子原来曾在历史中不断重演,自己只是换了一副面具而已。每当有重大的社会变革或社会危机出现的时候,总有人喜欢去翻老帐,然后吸一口凉气,故作深沉地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 三国故事

    作者:林汉达

    本书是“林汉达通俗历史经典”之三,内容紧接《前后汉故事》,从张角黄巾起义,到三分天下、一统归晋,以三国志等正史所载为基础,一百二十个故事按时间顺序编排,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属,基本勾勒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概貌;取材准确,裁剪精当,是一部理想的三国历史入门读物。作者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章大家,他的文字通俗晓畅,表现力极强。阅读本书,也是学习语言表现能力,欣赏第一流白话语文的极好机会。 这是一套难得的历史知识启蒙读物。从先秦到三国归晋,中国历史上芜杂纷乱又极有特色的几段历史,林汉达一路讲来,清晰明了,津津有味。这套书有几个特点:一、取材可信,形式虽然是讲故事,骨架子却老老实实地依据“正史”所记载的史料搭建而成;二、剪裁得当,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交代得简洁清晰,不蔓不枝;三、数百个故事既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篇,翻开任何一节都能顺利地读下去;四、文字特别通俗生动,真正具有故事书的语言特征,好看,顺口,连读带讲地就把中国古代史的脉络勾划得清清楚楚——这些特点,对还没有熟练掌握文言文阅读,又特别希望了解中国历史的青少年读者,以及很多想给孩子讲讲有趣的历史故事的年轻家长们而言,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作者:Michael Loewe,Edward

  • 国人到此低头致敬

    作者:师永刚,刘琼雄(编)

    建川博物馆是樊建川先生创建的中国最大的民营博物聚落,他以抗战、文革为主题。樊先生集毕生收集,在此展出了200余万件藏品。《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就是对此馆的一次巡礼。建川博物馆是收藏国难国耻的中国唯一民间博物馆,也是中华民族英雄的纪念志。创始人樊建川先生耗时二十年,收集了两万多件文物,在川西安仁镇上,建立起了庞大而震人心魄的博物馆聚落。 本书除了图文并茂的全方位介绍了建川博物馆的每个分馆与其令人动容的展品,更讲述了那些建筑与文物背后的故事。樊建川也特别增设了这则关于寻找幸存的抗战老兵的长期启事。“也许就在你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就又有一位老兵已经走向凋零。”樊建川这样写道,“有一天,他们的身体离开,但他们的右手手印在透明的玻璃上与日月同光。” 作为一本对博物馆介绍的馆书而言,这本书的主题及设计形式均富有挑战,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对于博物馆的表述方式,使本书有着一种史诗式的全景描述,也有着某种独特的精神。而这种新概念的馆书的出版,也使国内的博物馆类图书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
  • 清史大纲

    作者:萧一山

    本书是现代清史名家萧一山撰成于1944年的代表作。作者以广义的“民族革命”之演进为线索,叙述考察有清一代的历史大事、人物沉浮,于政治、经济、文化无不措意而多独到、精深的见解,最后以反帝爱国为依归,反映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精神。
  • 中国近代史八种

    作者:吕思勉

    《中国近代史八种》是“吕思勉文集”之一,该书对中国的近代史事作了介绍,包括传教之始、鸦片战争之役评论、日本立约及台湾生番事件、港湾之租借、民国以来之外交等。 注:本商品字体为繁体版。
  • 细说清朝——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作者:黎东方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建立清朝至清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对俄和战、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吴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鸿章、康有为、慈禧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还阐释了顺治出家、雍正暴亡、乾隆身世等历史之谜。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 辽金西夏史

    作者:李锡厚,白滨

    两位长期致力于辽宋金史研究及西夏历史文化考察与研究专家的合璧之作,充分展现了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与宋朝并存的我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系统论述辽、金、西夏王朝的建立、兴盛,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宗教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发展,是辽金西夏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 邓广铭治史丛稿

    作者:邓广铭

    作者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宋辽金史学家,他的学问并非只限于狭义的史学领域,而是把文史哲打通,对宋辽金史的各个方面都有贡献。本书的篇目由作者亲自选定,依照文章的内容,大体上以制度史、政治史、理学、词学、史料、人物等为序,把作者有关宋辽金史的一些有独到见解和最见具体考索功力的文章,经细心修订后呈现。其中既有如((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长篇论文,也有如《<宋史职官志考正>自序与凡例》和《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北宋文化史述论稿>序引》等序例文字。
  • 炎凤朔龙记

    作者:童岭

    本书讲诉了隋唐帝国东征朝鲜半岛,整合东亚势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在政治、军事、文化、佛教等多方面对东亚地区的影响,由此延伸出唐代在整个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史上的难以逾越的地位,以及对整个东亚史、世界史的巨大作用。
  • 中国通史简编(上下册)

    作者: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IH,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三、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 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数据计算与外文拼写错误等,则予径改。 五、原书为直(横)排繁体者,除个别特殊情况,均改作横排简体。其中原书无标点或仅有简单断句者,一律改为新式标点,专名号从?。 六、除特殊情况外,原书篇后注移作脚注,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夹注。文献著录则从其原貌,稍加统一。 七、原书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或纸页残缺者,据所缺字数用“口”表示;字数难以确定者,则用“(下缺)”表示。
  • 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 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

    作者:吴于廑

    《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 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收集的是吴于廑(原名吴保安)未曾公开发表过的两篇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是他在南开经济研究所写的硕士论文,于1941年6月完成;《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是他在哈佛大学以英文写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46年4月。 《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说明瓦解中国封建制度的主要力量是士,而不是工商阶级,因此,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后没有演变成为如同西方封建社会解体后的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论述了中国和西方的封建社会的可比与不可比之处,进而指出类似的历史背景可能滋生类似的思想,封建中国和封建欧洲存在对王权和法律的共同看法。
  •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作者:李学勤、郭志坤主编

    细讲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文化。丛书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目的,面向大众的、可信的、通俗化的中国历史。作者均为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且有志于通俗历史写作的专家,多为历史学博士,确保内容的可信。每本20万字、图片200余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 另一半中国史

    作者:高洪雷

    “中国”一词出现很早,但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历代王朝都自有国号,并不冠以“中国”二字。古代的“中国”通常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而且其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 一直以来,大汉民族的历史被默认为主流,而55个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只被只言片语地提及,并且,从未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 该书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55个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图书。该书用详实的史料,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脉络清晰。并配有专业测绘部门绘制的少数民族变迁的地图几十幅。目前,该书的纪录片央视已经立项,已经输出台湾版和韩文版。 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乌孙、月氏、楼兰为何消失了?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国匈奴、柔然、突厥为何远去了?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鲜卑、羯、氐、羌是怎样被融合的?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越国、夜郎、南诏、大理是否还有后裔?打开这本书,在故事中了解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

    作者:余欣 主编

    本书是2010年11月6-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 “中古文史之学”,是亦古亦今、亦新亦旧、亦中亦西的学问。近百年来,在新材料和新理论的推动下,海内外学界运用文献、考古、艺术相结合的方法,融烁古今,会通中西,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然而在学术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重建解释性框架?如何开拓新疆域?如何寻求和实践新工具?国际共同研究和代际学术对话是否可能?活跃在中古史前锋线上的学者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思考?为了能更加深入地讨论这些国际学界共同关切的基本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了这一学术会议。 会议旨在推动两个对话:中外对话,即促进大陆、港台、日本、欧美活跃在学术前沿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代际对话,即推动19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坚学术力量与1940-50年代出生的著名学者之间的对话。会议有来自海内外中国中古史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提交了25篇报告,涉及出土文献辑考、仪式与制度析、宗教社会史、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文化史研究诸多领域,并邀请了8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评议人,以一种新的学术“生成模式”实现了中古史研究者的国际交流,促进了学术取向有所异同的两代学者间的代际对话,这些新求索和新风雷,将生成新的“大地之肖像”,汇入新世代历史学的学术脉络之中。 此次结集,将所提交的论文修订本辑为“中国中古文史之学研究的方法与前景”、“出土文献所见学术与信仰”、“国家祭祀、礼仪空间与礼制呈现”、“历史书写、祥瑞灾异与政治架构”四编出版。
  • 史学遗产六讲

    作者:白寿彝

    《谈史学遗产》一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研究史学遗产的重要性及研究史学遗产的方法。关于研究对象,作者从七个方面作了概括,即归纳了史学遗产中的主要成就,并将其比喻为一个个“花圃”。这就是:中国史学上有关基本观点的遗产,包含历史观、历史观点在史学中的地位、史学工作的作用;史料学遗产;历史编纂学遗产;历史文献学遗产;重大历史问题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厉史启蒙书方面的遗产。关于研究史学遗产的必要性。作者指出:一,研究史学遗产,可以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史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二,研究史学遗产,可以逐步摸索出来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三,研究史学遗产,可以把历史上人们提出来的一些史学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资料,丰富我们的研究内容。这些见解,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回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自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对中国古代史学进行激烈的批评后,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古代史学始终处于不被重视以至被否定的地位。白寿彝先生在1961年撰写此文,这在当时不仅要有学术上的见识,而且要有理论上的勇气。 作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撰写的五篇文章,集中讨论了四个问题,即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历史文学。
  •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

    作者:吴蔚

    其亡也忽,其兴也勃,历史悲剧的集中上演。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不血刃攻下了明朝京师——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身亡。1644年4月,山海关外的多尔衮军得到明朝骁将吴三桂的邀请,入关与李自成在山海关决战,随即将登基才一天的大顺朝皇帝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满清六岁的顺治帝福临轻而易举登上了紫禁城中元、明两代二十四个皇帝坐过的金銮宝座,从此开始了历时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国的统治。1644年8月,张献忠带兵入川,攻陷成才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了大西政权。 拿纪年来说,1644年是明朝的崇祯十七年、清朝的顺治元年、大顺政权的永昌元年、大西政权的大顺元年。这四种纪年代表着四个互相敌对的政权,延续着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争斗,其间折射出的士大夫和普通人的心态,更是耐人寻味,令人不胜唏嘘…… 这就是惊心动魄的1644年,一个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年代。
  • 这些从秦国来

    作者:赫德

    本书所收录的几篇拙文,尝试性地对目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逐步探讨。这几篇文章以汇编的形式再次付梓,是为了方便那些认为它们有用或有趣味的人士。这些文章并非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其主要目的在于加深阅读者对上述问题的了解。 本书还收录了一份总理衙门致驻外公使的通函,和一份总税务司关于商务关系的备忘录。作为附录,意在解释和补充拙文所持的观点。 本书中的这6篇论文是赫德对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60年间中外关系的总结。义和团运动后,西方列强应如何面对“中国问题”,赫德全面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中国前途、发展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这6篇论文公开宣扬了“黄祸”论,即认为中国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对世界极大威胁的“黄祸”,鼓吹防止“黄祸”,应是西方对华政策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