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历史

  • 法度与人心

    作者:赵冬梅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

    本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作者一改制度叙事的严肃刻板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关系。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更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如: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作用下颠沛流离的境遇;官僚群体与更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在制度变迁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等。入仕、升迁、贬谪、宦游、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态,围绕这些具象化的常态,制度变迁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不仅带有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从人与制度的关系层面通讲制度发展的历史,这在已出版的通俗类制度史作品中独树一帜。

    本书以开放的历史话题、充满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对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解答了“历史并不一直向前”这一隐蔽逻辑——在对朝廷性质和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元朝曾出现两大倒退:从朝廷性质看,华夏传统将天下称为江山社稷,主张“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元朝的天下则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从君臣关系看,华夏传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到了元朝,臣子沦落到以自称奴婢为荣——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专制与猜疑的强化自此一发不可收,直至近代。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金元以降,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会走下坡路?推动其江河日下的原因究竟何在?本书就此话题展开了细致生动的剖解。

    作者既能从已有的史观中提出新见解,又能从悉知的史料中得出新史观;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充满了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

    本书为读者开启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化的通道,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大量管理案例。辅以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私房推荐书目、经典历史著作解读,以及近60幅高清彩插,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变迁史。

    编辑推荐:

    1. 30年制度史研究的深厚积淀,对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

    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倾30年制度史研究的积淀,为读者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作品,是一本吸收过去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也是继新作《大宋之变:1063——1086》后的又一力作。

    2.本书更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

    相较于其他制度史研究专家,作者更关注制度中的人——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制度发展的整体脉络是怎样的?

    3. 以深切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解读历史

    历史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同情。作者长期关注制度中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视从“理解之同情”的角度解读帝制时期的制度与政治文化,以此带领读者看懂并理解历史上的有为与无奈。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体察与明白古人之所想、所为,激发出真正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4. 一场“典型个案普遍化思考”的思想盛宴

    作者精挑细选大量典型案例,史观鲜明,见解独到,具有“熟悉的陌生感”——选取我们悉知的历史人物,但多是发生在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短小精悍的案例,让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更为饱满立体。如 “一札荐三相”——额头跑马肚里撑船的欧阳修(谦谦君子天下之心 廓然大度公私分明),如欧阳修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台谏官“面折廷争”之职责 士大夫坚守道义之气节,如中国古代救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富弼赈灾(有条不紊接济30万河北灾民)等。

    5. 一本充满问题意识与探讨视角的独特历史作品

    本文以带有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和多元化开放性的视角,为历史呈现留有更多可能性。文本充满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如:以“玄武门之变”“王安石变法”为例——对各执一词的历史事件做价值判断,虽改变不了过去,但会影响未来。再如:“抄近道”还是“绕远路”——从狄山博士的死,看如何权衡变通与坚守。此类问题的探讨,可帮助读者拓展知识面,调动思考力。

    6.对宏观问题深入浅出的解读——从天下国家到家产制国家,历史为何会“开倒车”?

    为什么说“历史并不一直向前”?当历史的车轮开到元朝,江山社稷变成皇室私产,君臣关系沦为主奴关系。金元以降,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走了下坡路?导致其江河日下原因是什么?表现有哪些?

    7.近60幅高清宋画彩插+私房荐书+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经典史学著作精解

    高清彩插:以近60幅高清宋画及每幅画300字左右的解读辅助读者理解。

    帝制中国大事表:一张拉页看懂帝制时期大事发展的脉络

    私房荐书:专业又个性的历史书目推荐,为读者提供深入探究古代政治制度、文化及人与制度关系等历史知识的入口。

    经典史学著作精解:为读者开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化的一扇大门。

    名家推荐:

    赵冬梅教授的这部作品,从制度、文化到社会生活诸方面勾勒历史脉络,点评千秋功过,将史学家的眼光和思考编织进人物事件的具体情节,寓严谨的专业知识于生动的史实叙事之中,史学洞见贯穿篇章,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 周雪光教授

    作者以多年制度史研究功底为依托,将看似抽象的制度与文化还原到鲜活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就一系列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又生动的探讨。这本书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制度变迁与文化更迭的轨迹,认识历史上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帆教

  • 军机处二百年

    作者:袁灿兴

    《军机处》是长篇历史纪实,雍正七年,创设军机处,培植亲信,打击朋党和异端,惩治腐败,整顿吏治,争夺舆论阵地……军机处的创设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本书以军机处的创立、运作和兴衰为线索,在清朝宏大的背景下,展现了军机处这一特殊权力机构的精彩故事。

  •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作者:刘志伟 / 孙歌

    本书以刘志伟与孙歌两位教授的对谈为主,附录罗艳春、周鑫对刘志伟教授做的访谈一篇。对谈双方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华南学派的研究展开对话,意在使华南研究的成果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把西方式普遍性的理论感觉相对化,以及如何看待整体性,以整体史的立场从事区域史研究,等等。

    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访谈很好地反映了刘志伟教授的学术关怀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和展开逻辑,以及他与华南学派中的外籍和外地人员的长久的合作经历,等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在历史观或认识论的层面,对华南学派所做区域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是对刘志伟等华南学派学者30年来所做华南乡村社会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华南学派提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为现今的史学研究摆脱传统史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从人的行为和交往关系出发重建历史叙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说具有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 太平公主

    作者:蒙曼

    本书讲的就是从武则天去世到唐玄宗登基这八九年的历史。这是唐朝三百年历史的一段波谷,也是开元盛世到来前充满阴谋、鲜血与希望的前奏。

    在这八年多的时间里,一共爆发了五次宫廷政变,两个皇帝(武则天、唐少帝)被迫退位,一个皇帝(唐中宗)死得不明不白,还有一个皇帝(唐睿宗)被逼无奈当了太上皇,可谓有唐历史上宫廷动荡的一段时光。

    武则天成为女皇,刺激了一批女性的政治野心。她们都飞蛾扑火一般,前仆后继。她们是——武则天的儿媳韦皇后,武则天的孙女安乐公主,武则天赏识提拔的才女上官婉儿,以及,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遍观中国历史,从来没有哪个时期有如此多的女性同时投身激烈的政治角逐。所以,这是一个特别的红妆时代。

    2013年上官婉儿墓的发掘,给这段历史增加了新的发现和佐证。

    学者蒙曼娓娓道来的讲述,让这段历史非常好看,非常耐人寻味,也很有历史的深度和洞见。

    这几个女人,差点改变了历史。这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权倾朝野;上官婉儿,武则天的内宰相,品评天下才子;韦皇后,武则天的儿媳,意欲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立志要当“皇太女”。不是在彼时,就是在此时。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在大唐,在武则天之后,才出现这样生机勃勃的政坛女性。这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红妆时代。学者蒙曼,讲述趣味横生的历史,揭示大唐盛世不为人熟知的前夜。

  • 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全书 共分为六部 :《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厉、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

    【编辑推荐】★★★

    ◆十几年来最具影响力历史小说、战国版《大国崛起》

    ◆央视热播电视剧原著小说、中央政府机关推荐小说

    ◆《大秦帝国》电视剧第三部《崛起》播出在即

    ◆中信版全新升级,字号加大,17卷阅读舒适、便携,赠送《进阶手册》

    ◆社会精英启示录,彰显处事智慧、治世方略与强势生存精神,从政从商必读

    ---------------------------------

    【名人、媒体推荐】★★★

    《大秦帝国》运用形象思维在读者心目中激活了一个历史久远的时代,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自然而然地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的历史感受与审美感受得到了双重满足。且不说作者十几年潜心创作的执着精神,单看《大秦帝国》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含量、所立足的文明史的创作高度,就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经过认真研究、思考、沉淀而完成的作品,也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

    ——二月河

    一部作品让我连续十几天心潮澎湃,这是第一部。孙皓晖首先是一位学者,然后才是一位作家。他对战争的描写让我非常震撼,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能把自己的全部感受化为文字,化为画面,极有激情,极有想象力。我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如履薄冰。《大秦帝国》再现那个大开大阖、自由奔放的时代,如果把握不住,那种气吞山河是出不来的。

    ——导演 黄健中

    每个民族在自我身份认同遭遇迷茫与惶惑的时候,追溯过去的伟大或传统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小说与电视剧在重述这段遥远的历史中做出的尝试和探索,使我们更看重它的精神理念——它要唤醒我们灵魂中失去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作者:孙皓晖

    这是一本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3000年,华夏族群历经了7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作者经十数年研究思索,细致梳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7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5大生存经验。直面争议,推崇法家,批判儒家文化霸权,指出中国文明的强大与不朽,不在变形的末端,而在雄厚的原生时代。

  • 唐明皇

    作者:蒙曼

    *读懂唐明皇,

    便读懂大唐由盛转衰背后的玄密!

    便读懂中国历史唐宋大变革的深刻原因!

    *在唐明皇身上,壮丽事业和悲凉结局构成的强烈反差,让我们对他饱含感情。而蒙曼的一支妙笔,更将这位历史人物还原为一个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抱负有缺点的普通人。

    在他身上,

    奋发者看见励精图治;

    浪漫者看见绝世爱情;

    艺术家看见歌舞升平;

    哲学家看见颠倒命运。

    色者迷色,空者悟空。

    每个读者都能读出一曲属于自己的盛世长歌!

    如果只读一部历史,你要读大唐史;如果只懂一位帝王,你该懂唐明皇。他真是一位生命力极强的皇帝!早年,他意气风发,建功立业,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开元盛世;中年,他功成名就,遇到知己,创造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传奇;晚年,逢安史之乱,马嵬泣血,太极宫里他了却残生。也曾历遍锦天绣地、华彩风流;也曾面对山河破碎,寂寞冷宫。他得到一切,又失去一切。这样的生命比传说更美丽。

    学者蒙曼娓娓道来的讲述,生动还原这盛衰交迭的国运,大起大落的人生!

  • 生逢宋代

    作者:陈峰

    北宋一代,物华繁盛,俊杰辈出,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大多从平民中崛起。历朝将相中,赵普、吕端、刘平等风格迥异,寇准、狄青名垂后世,丁谓、吕夷简权倾一时,郭进、张亢、王韶等功勋卓著却又被人淡忘。这些士林将坛人物生于宋代,适逢其时,得以施展非凡的才干,他们个人的成败沉浮也攸关北宋国运的兴衰。

    本书以人物之事,记一代之史。材料取自正史、野史、文集、笔记、方志,熔裁于叙事中,不着痕迹。通过这部别裁体的宋史,宋代的君权与相权、国事与党争、内政与边防、崇文抑武与军力升降等重大关节,也能逐一领会。

  • 长城内外

    作者:  赵世瑜

    本书不是关于长城本体或直接针对历史上的长城战守的研究,也不是关于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之间关系的宏观叙述,而是尽可能地从生活在长城这个巨大的墙体两侧的人群出发,观察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制度、事件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群的生活,也注意这些人群的生活如何与上述制度、事件一起,共同构成了地方社会的结构。 全书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考据的方法,利用搜集民间文献、观察仪式活动、进行访谈等研究手段,由地方社会的视点出发,通过对地方社会的历史重构,重新审视相关传世文献以及它们对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的看法,试图以此对明清时期长城两侧的族群关系及地方社会的建构提出新的问题。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

    作者:吴晓波

    《亚洲周刊》“2013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新浪网“2013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

    在这本书中,吴晓波提出了两个也许会引起争议的结论:

    第一,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

    第二,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

    .

    ※内容简介※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 秦始皇

    作者:吕世浩

    秦始皇结束了一个绵延千年的旧时代,也开创了一个的新时代。他的一生就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和光明。在秦始皇登上权力之峰的过程中,先后有权臣当权,嫪毐作乱,亲母背叛,郑国祸秦……他是怎样一一应对处理的?统一六国以后,他定封号,去谥号,大兴土木,寻求长生不老……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覆灭的?以“强道”治天下,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为战国时代后的胜利者,但将“诈”与“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又使他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回顾秦始皇充满争议又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们不禁思考:像他这样聪明绝顶的人物,他一生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何在?如何在巨变时代中找到一条出路?答案或许就在你早已遗忘的“历史”里。...

  • 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  易中天

    《易中天中华史:先秦到隋唐》全新修订升级版16卷套装,囊括了已经出版上市的"易中天中华史"前三部1至16卷。

    2013年5月,著名学者易中天,决心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用五到六年时间,创作六部共32历史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至2016年10月,已出版前17卷,现将前三部16卷作图文修订,结集成套装,以飨读者。

    第一部先秦

    卷一《祖先》

    卷二《国家》

    卷三《奠基者》

    卷四《青春志》

    卷五《从春秋到战国》

    卷六《百家争鸣》

    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

    卷七《秦并天下》

    卷八《汉武的帝国》

    卷九《两汉两罗马》

    卷十《三国纪》

    卷十一《魏晋风度》

    卷十二《南朝,北朝》

    第三部隋唐

    卷十三《隋唐定局》

    卷十四《禅宗兴起》

    卷十五《女皇武则天》

    卷十六《安史之乱》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 哈佛极简中国史

    作者:[美] 阿尔伯特·克雷格

    ***【内容简介】***

    汉学巨擘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哈佛燕京学社社长、东亚史大家阿尔伯特•克雷格毕生研究淬炼而成的经典力作。以全球史的视野、大历史的格局,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280 页图文并茂,重新认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兴衰荣辱。《哈佛中国史》经典导读,“极简阅读”畅销读物。

    《哈佛 极简中国史》是东亚史巨擘阿尔伯特•克雷格的经典之作,也是欧美广受欢迎的中国史入门读物。相比其他世界古文明,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被湮没,是其独有的命运,原因何在?克雷格将在本书中回答这一中国历史的终极之问。他同时提醒我们,唯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变,我们才能理解现代中国。

    《哈佛极简中国史》勇于打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方式,将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早期中国,到构建最早帝国的秦汉,从帝制时代高峰的隋唐宋元,到帝制时代晚期的明清,最后到步履蹒跚、探索出路的近代中国,克雷格以他者之眼、同情之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荣辱兴衰。

    克雷格融汇西方汉学最新研究成果,力图呈现出中国文明的不同面貌。从来没有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书,能像《哈佛极简中国史》一样,在280页的篇幅内,就能让我们在见证王朝兴衰的同时,理解跨越王朝更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长时段演变,深刻体会历史上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同样面临蛮族威胁,解决方法有何不同?公元6世纪后,为何欧洲陷入长期分裂,中国却能不断重构统一帝国?不同于阿拉伯人受宗教狂热驱使的扩张,蒙古人征服当时大半个已知世界,他们的动力何在?……

    全书始终站在全球史高度,对同时段的中外历史做了一系列有趣对比分析,极富启发性。通过这部“世界中的中国史”,我们必将不断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

    ***【编辑推荐】***

    (1)大家小书:东亚史巨擘阿尔伯特•克雷格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史入门读物。

    阿尔伯特•克雷格为汉学巨擘、东亚史权威,早年师从费正清、赖世和、史华慈、杨联陞等大家,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本书是他毕生研究淬炼而成的经典力作,篇幅精炼,脉络清晰,用280页就写出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荣辱兴衰。

    (2)畅销经典:欧美广受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凝结西方众多汉学家研究精华。

    哈佛大学新生了解中国史必读的第一本书,畅销欧美十余年的中国文明入门读本!融汇数代汉学家研究精华,包弼德、欧立德、孔飞力、傅高义等数十位汉学家联袂推荐、鼎力支持!

    (3)聚焦文明脉络:拨开繁冗的历史细节,精准把握中华5000年文明的演变轨迹。

    《哈佛极简中国史》让我们在见证王朝兴衰的同时,真正理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长时段演变,这些才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本所在。不用知道很多铺天盖地的历史史实,你也可以同样掌握中国历史的脉络!

    (4)颠覆传统:以全球史的视角、大历史的眼光,成就中国历史叙事的新格局。

    克雷格作为东亚史权威,站在世界史的高度,借用大历史的眼光,尤其关注同一时段中西方历史进程的不同。在本书中,克雷格考察中国不断重建统一帝国的独特命运和深层动力,重新思考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对外关系、丝绸之路等的地位和意义,等等,对中国读者而言都极富启发性。

    (5)图文并茂:近百幅精美图片,再现中国传统文明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景象。

    精心挑选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书画、壁画等艺术作品,立体展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文明成就,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6)全新修订:中文版译自最新修订英文第3 版,观点、内容、视角力求最新。

    克雷格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对全书每一章内容都做了全新修订,增加了部分新观点、新材料、新视角,不断更新读者对中国史的认知。

  • 五代十国:最乱的乱世

    作者:于迈

    本书为史学新锐于迈“五代十国”系列的第一部。五代十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乱纷纷,比三国更甚。五代十国并不乏震铄古今的英雄人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来龙去脉,本书先从“王仙芝、黄巢起义”说开来。唐朝末年中央朝廷宦官当政,腐败而无力,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几乎完全脱离唐朝政权。黄巢在腐败的朝廷控制下,科举屡试不第,最终愤而起义,自此揭开了唐宋之间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的序幕。后梁、后周,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政权相继创立,开展了攻伐谋算、你争我夺的权利游戏。这是一部有态度的历史作品,幽默与严谨兼具。

  • 剑桥中国经济史

    作者:万志英

    作者从青铜时代写到20世纪初、视野横跨近3000年历史,他吸收现有硏究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本关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详尽之作。目前对于中国经济历史的研究中,总充满了南辕北辙的阐释,对于中国历史中任何阶段的主要问题,研究者几乎都难以达成共识。本书作为一部综合之作,尽力实现论述的平衡与客观性。本书力求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与其他历史书相比,作者并未提出一种关于中国经济的总体理论,而是更希望“仁慈的上帝寓于细节之中”。作者在书中提出两个标新立异的观点:第1,万志英反对任何关于历史或经济发展的线性和亚冰期观点。第二,作者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认为市场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的推动力这一观点。他认为现代经济的增长并非主要源于市场的扩张,而是源于新知识和新技术所孕育的创新(前现代的经济增长同样如此)。经济历史学家对市场的过分关注忽略了其他制度因素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一其中为明显的是忽略了国家的作用。

    本书每一章节都具有时代的特性,以第5章为例,其就讲述了隋唐时期,中国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作为跨欧亚贸易主干线的陆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同时期,佛教自印度向东亚的传播,刺激了中亚贸易路线上经济及文化的交流。尽管本书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述中国3000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并没有将格局仅限于经济,而是以经济为主线,还原一个立体丰满的中国历史。

    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崛起,令许多长久以来关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既定假设遭遇挑战。在整个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繁荣对于中华帝国的延续同样至关重要。在18世纪之前,欧洲先进地区所具备的部分特征,如高效的农业以及成熟的市场等,也同样在中国的经济中显现。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国的前工业化经济又背离了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国一直将灌溉农业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家庭结构、产权、商人地位、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异于西方。

    本书共分9章: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从城市国家到君主专制、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 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江南经济的全盛期、市场经济的成熟、国内危机与全球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万志英教授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这三千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各种制度的基础、延续以及中断进行了详尽而通俗的研究。

  • 稽古至治

    作者:姜鹏

    宋朝,尤其11世纪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时代,是中国历史最典型的学者和政治家合一的时代。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大学者,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皆是。在群星璀璨的大宋政坛中,司马光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之一。他一心为国,志存高远,敢言直谏,堪称纯臣典范;在晚年更是主持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光耀华夏。

    《资治通鉴》被称为“皇帝教科书”,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法则的史学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必读之书。那么一千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资治通鉴》?著名历史学者姜鹏,倡导用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理解《资治通鉴》,钩沉隐性的史料价值,参悟个中三昧,发现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的哲思。

  • 大汉帝国在巴蜀

    作者:饶胜文

    不装逼,真的会死

    中国这三十年,价值解构是一个基本思潮。在这样一种背景底下,“道义”好像成了一个可疑的词,在满堂的哄笑之中,即使没倒塌,也显得很猥琐。你说“道义”,几乎就会被人在心里替换成“装逼”二字。

    有人哂笑——不装逼真的会死吗?

    这三十年,我们也见过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创业者,在这个丛林的时代殊死搏杀,视第一桶金的原罪为理所当然。然而,真正做大做强做长做久的企业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如烟云起灭。

    不妨问问——它们都是怎么死的?

    是的,不装逼,真的会死!

    你还真别不信——道义和价值,才是人类最深厚绵长的维系力量。

    拿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历史来说,就包含了这么一条主线。

    三国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历史,却也是最易被误读的一段历史。就拿蜀汉来说,很少有人注意到蜀汉历史的三个特点:

    第一,在历代据蜀者中,没有人花的代价有刘备那么高。在受邀入蜀——这意味着他直接跳过了历来被视为畏途的巴蜀外围险要——的前提下,刘备从建安十七年十月反目袭刘璋,直到建安十九年夏才拿下成都。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夺取巴蜀。

    第二,在历代据蜀者中,没有哪个政权撑持的时间有蜀汉那么久。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建立政权,到炎兴元年(263年)刘禅投降,蜀汉撑了四十四年。在割据巴蜀的政权中是最长的。

    第三,在历代据蜀者中,没有哪个政权的收场有蜀汉那么轻而易举。邓艾以区区一旅偏师,前锋还没有抵达成都,刘禅的降表已经迎送到了雒城。

    第一点,缘于刘备自陷于道义困境;第二点,缘于诸葛亮的绝地反转;第三点,缘于刘禅的自我解构。

    你对这段自以为耳熟能详的历史有多少盲点和误区,你现实的疆场上就有多少盲点和误区。

    从别人的故事里烛见自身,从别人的得失里看清自己的未来,这才是“读史使人明智”。

    让我们跟随饶胜文先生的《大汉帝国在巴蜀》回到历史现场。

  • 巫者的世界

    作者:林富士

    《巫者的世界》探索巫觋在中国古代社会各阶段的发展、变迁及其与政治、社会的互动,并以台湾地区的巫者与巫俗为个案进行精细化研究。既有纵向上从古及今的全面叙述,也有横向上对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既有全国范围内的普遍考察,也有以台湾本土为对象的个案剖析,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专业学识。

  • 中国文化的精神

    作者:许倬云

    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是什么?88岁历史学家献给国人的温情之作

    【作品看点】

    ★ 承续冯友兰、钱穆对中国文化的温情,直述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 “中国三部曲”压轴之作,继《万古江河》《说中国》之后,许倬云教授在文明的土壤里发掘养分,用逐渐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好书,余英时郑重推荐、许纪霖专文导读

    ★ 一部探索中国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

    【焦点推荐】

    余英时——本书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雅俗共赏、古今一贯,远远超越前人。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生活相当全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包含在内。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时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郑重地推荐它给读者。

    葛兆光——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许纪霖——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先生心怀家国天下,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间。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流传下去,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内容介绍】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

  •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作者:刘守刚

    民族富强之路的财政逻辑 刘守刚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延续,那么历史上王朝兴衰背后的财政原因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那么两千年帝国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教训有哪些?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一书,不以传统的史料堆积为主要内容,也不以简单的时空框架为安排形式,而致力于运用财政政治学理论来重新阐释自商周直至当代的财政史料,从而以财政的视角揭示中华国家的发展规律,通过将财政思想演变与财政制度实践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揭示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的秘密以及向现代转型的艰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