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历史

  • 清史讲义

    作者:孟森

    孟森(1869一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於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後,於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来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洲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对明清史的研究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 中国封建社会

    作者:瞿同祖

    作者始终以封建社会的全部社会现象为讨论的对象,注意其整体的社会结构及功能;不论我们以为封建社会发生于何时代,崩溃于何时代,此文都不失为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概括的描写。详细内容因时代不同或有变更,特征或一般的现象却是不会变的。从这一点来看。这篇论文,是对于研究我国封建制度不无参考价值的。
  • 中国历史的教训

    作者:杨师群

    《中国历史的教训》凝结着作者数十年阅读本民族历史的深切感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沿革及其相关的人物、思想、文化进行了全面审视与通俗评述。试图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项、制度变迁、重要人物、主要典籍中寻找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沉疴与教训,发现中国近代愚昧落后的总根源。 本书的主旨是大师陈寅恪先生一生想做而没有做成的课题,也是我这辈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深刻教训,给人们增添一些智慧,以帮助国家、 民族不断进步 ,应该是笔者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 …… 我的第一本专著 《 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就试图从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这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制度变迁中寻找有关答案;第二本专著《反思与比较: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历史差距》,主要是从中西古代社会比较研究的层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制度文化各方面的主要缺陷与差距。两书总结出一些意味深长的历史教训,但因为是学术方面的深度考察,对一般民众来说就显得有些疏远。所以,这第三本书,就想在上述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的文笔与简洁的语言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沿革及其相关的人物、思想、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审视,对中国历史上一件件重大事项、一桩桩制度变迁、一个个重要人物、一部部主要典籍……作一个简明扼要和深入浅出的通俗评述,从中寻找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有关制度文化的沉疴与教训,可以说,这本书凝结着笔者数十年阅读本民族历史的深切感悟。 ——杨师群 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政治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政治制度才是检验一个民族智慧水平的核心标准!政治制度的落后必然造成这个民族的弱智!中国近代愚昧落后的总根源就在这里,这样的历史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 ——杨师群 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此书中,杨师群老师通过一篇篇短文对中国历史中最关键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拨乱反正式的梳理,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是是非非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 ——学者、作家刘瑜 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并不妨碍“同情之批判”。陈寅恪先生曾有撰写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计划,惜乎未能如愿。杨师群先生秉持这一问题意识,对中国历史的批判和反思,多有独到之见。殷鉴不远,如在眉睫,只是常常被视而不见。 ——学者、文化批评家王晓渔
  •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作者:黄永年

    本书作者从宏观审视古代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认为自魏晋起,历史进入封建领主制至地主制的转型期,这个转型到杨隋唐初实已完成,此后进入成熟发展的阶段。这种地主制度社会在世界上似为中国所独有,而其在政治制度、治道政略等诸方面,更有一系列看似史家已作出定论的问题,需要从微观上重新剖析和宏观上重新估量互相结合的意义上,再作深入探讨。全书脉络清晰,多树新义,旁证博引了大量从未经人注意的新鲜资料,而文笔流畅,娓娓可读,既是学人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珍贵参考,也为广大文史爱好者提供了一种通俗化表述的历史读本。
  • 曹寅与康熙

    作者:史景迁

    史景迁步入历史研究的起步之作,也是他“最学术”的博士论文,格外厚重、耐读; 史景迁用一如既往的细致笔法,勾画出盛世中“主人”与“奴才”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本书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 缅北之战

    作者:黄仁宇

    ★杨天石 杨奎松 雷颐 孙郁 止庵 谢泳 傅国涌 鼎力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极为珍视的一部“少作” 重现历史教科书上无法看到的缅北战场 缅北反攻取得重大胜利,是中国军队作战的神勇,还是美军训练的功劳? 数载浴血奋战,数万将士埋骨异国荒山,国人可曾忘却?历史焉能尘封? 这是一部青年黄仁宇亲历缅北反攻的战地笔记。身为战地记者的他,笔下的缅北战场自然极其真实而生动。作者从中国军队进入缅北地区保护“东京路”开始,以记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战斗场面。作者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以最切身的感受记录下了这场战争的各种实况,是难得的珍贵资料,所以本书也是研究缅北战争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这场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的刻骨经历,使他到了晚年还能时常回想起战争的种种场景。他曾如此记述自己的受伤:“好像谁在我们后面放爆竹,我已经被推到在地上了,三八式的步枪弹击中我右边大腿。我爬到一撮芦苇下面,裤子上的血突涌出来。当时的印象是很清楚的,一点也不痛,但是感觉得伤口有一道灼热,而且渐渐麻木。” 这场战争究竟对他后来成为历史学家有多大的影响,是很多人都在试图追寻并常常谈及的。不管怎么说,这场战争确实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至于影响有多大,踏入《缅北之战》的战场,目睹了浴血搏杀的战士,经受了枪林弹雨的袭击,也许就会明白。
  • 宋史(全四十册)

    作者:[元] 脱脱 等撰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包括:《宋史 纪一》、《宋史 纪二》、《宋史 纪一》、《宋史 纪四》、《宋史 纪五》、《宋史 纪六》、《宋史 纪七》、《宋史 纪八》、《宋史 纪九》、《宋史 纪十》、《宋史 纪十一》、《宋史 纪十二》、《宋史 纪十三》……、《宋史傅一 》、《宋史傅二》……等。《宋史 表一》、《宋史 表二》……等。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内容简介: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全40册)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 如果这是宋史5 王安石变法卷

    作者:高天流云

    《如果这是宋史(套装共5册)》从宋太祖赵匡胤充满传奇和争议的一生说起,全程解析大宋王朝的建立以及帝国初期的历史迷局,把中国五代(十一)国各个朝代的更替,每一次政权纷争,一个个历史疑案,二罗织在轻松幽默的解说之中。使一部长达三百年的皇皇宋史,在侃侃而谈中,尽解一切真相,尽得其中真味。
  •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作者:唐启华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研究之目的,不在作翻案文章,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践踏他人珍视的传统。过去革命宣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操,已在历史上留下光荣的印记;然而,过度单调、贫瘠的历史记忆,限制了迈向大国的想象空间。《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希冀能丰富国人对过去的理解,摆脱过时政治神话的束缚,人步迈入21世纪。
  • 细说秦汉

    作者:黎东方,王子今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套装共9册)》包括《细说明朝》、《细说元朝》、《细说宋朝》、《细说隋唐》、《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秦汉》、《细说三国》、《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细说历史丛书(套装共9册)》众口交誉,大量加印,不胫而走,黎先生闻之欣喜。为完成“细说中国全史”夙愿,以老骥伏枥之壮心,再应责编崔君美明约请,续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四种,并将已经成书之《细说三国》先行交付出版。不料,执笔至1998年最后一天,夜睡不起,猝然仙去。大愿未竞,良可哀痛。
  • 舊唐書(全十六冊)

    作者:[後晉] 劉昫 等撰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本书原称唐书,后来为了区别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书,故称旧唐书。全书分本纪、志、到传三部分,共二百卷。 旧唐书的作者离唐代很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唐代史料,特别是唐代前期的史料。重要的有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纂述的唐书一百三十卷,它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叙述比较完整。还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唐代后期的史料则掌握较少,只有武宗实录一卷和其他零碎材料。旧唐书成书时间短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书,书中不少地方用了“今上”、“我”等字眼,都是沿袭唐代国史或实录的旧文。“今上”指唐代史官撰述时的当代皇帝,“我”指唐朝。论赞中常出现“臣”字,也是唐代史官当时的称谓。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乾浄等方面,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纪内容繁琐冗杂;曆志、经籍志叙述仅至玄宗时代;列传中对唐代末期人物缺漏较多;还存在着一人两传、一文複见等现象。这些都说明旧唐书比较粗糙。 但是,旧唐书叙述史实比较详细,保存史料比较丰富,便于读者瞭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视。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比较芜杂,为后人所讥议,但也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庞勋起义、黄巢起义,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載,由于列传都分庞勋无传、黄巢传简略,这些记載就更为可贵。昭宗、哀帝两纪,对某些藩镇、宦官的嚣张跋扈,叙述颇为详细,反映了唐王朝覆灭时的某些具体情景。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鑑的唐纪部分,大抵採用旧唐书,就是因为它记事比较详细明白的缘故。旧唐书还採录了不少富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載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论文。贾耽传登載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两篇表。这些都是在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上有地位的文献。又如,在傅奕、狄仁傑、姚崇等人的传中,登載了他们反对佛教的文章,从中可以考见唐代佛教盛行对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以及世俗地主反对佛教的斗争。这类文章其中有些见旧唐书最早保存下来的。继旧唐书之后出现的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许多补充,特别是志、表、唐代后期的列传部分比较突出,但新唐书行文和记事往往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瞭解具体情況。对旧唐书登載的大量文章,新唐书有的删去,有的压缩成简短的片段,甚至因厌恶骈文,竟改写成散文,改变历史文献的原来面貌。相形之下,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就具有新唐书所不能替代的價值。
  • 中国通史(1-10册)

    作者:范文澜,蔡美彪,蔡美彪

    范文澜是当代公认的史学大家、史学权威。 本世纪四直年代,他在安窑洞的油灯下写出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日,毛泽东向范文澜传话:中国需要一部通史。在没有新的写法以前,还是按照你的那种体系、观点写下去。 范老生前完成《中国通史》的前四卷。他逝世后,蔡美彪毅然担负起这项未竟的事业…… 这部半个世纪写成的书,真实再现了华厦文明的历史轨迹。 该书代表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书中论点鲜明但不失于偏颇,叙述详密又不失于琐碎。 该书虽是一部严紧的学术著作,但却极富可读性,是公 认的雅俗共赏之作。 本书第一册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统一。共为五章,分别叙述了原始公社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事、经济发展状况=制度的演变和文化思想状况。 本书第二册收入了秦汉至隋统一时期。共为六章,分别叙述了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和南朝、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兴亡、经济概况、文化概况和各族间的交往与融化。 第三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一册。共三章,第一章叙述隋朝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状况。第二章叙述唐朝的政治概况和经济概况。第三章分别叙述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个王朝和十个割据国的兴亡及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 第四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的第四、五、六、七章组成。分别叙述了吐蕃国、回纥国、南诏国、大理国,亦即藏族、维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唐五代时期的文化概况。 第五册是中国通史第国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叙述宋王朝的建立与南迁,即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第二章叙述宋王朝的南迁与灭亡,即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与经济状况。 第六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五章组成。第三章叙述辽朝包括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第四章叙述西夏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第五章叙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经济状况。 第七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六、七章组成。第六章叙述元朝的政治史事、经济状况和元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七章叙述宋金元时期的文化状况,包括经学与理学、文学艺术、学术著作、科学技术、文化交流。 第八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明朝的建立与集权统治的发展,叙述明太祖至武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明朝的衰落,叙述明世宗至神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第九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章组成。第三章综合叙述清朝的建国、农民战争与明朝的灭亡。第四章叙述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疆域的奠立,即清圣祖至世宗时期的政治概况。 第十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有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五、六、七章组成。第五章叙述清高宗、仁宗时期的政治史事和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六章叙述经济状况。第七章是明洪武至清嘉庆时期的文化状况。 第十一册是《中国通史》第六编清朝的衰落与灭亡的第一册。共四章。第一章叙述道光帝的统治与英国的入侵;第二章叙述太平天国革命与英法联军的侵略;第三章叙述清末农民起义的失败与同治新政;第四章叙述慈禧后再执政与外国侵略的深入。 第十二册是《中国通史》第六编清朝的衰落与灭亡的第二册。共六章,即本编第五至十章,分别叙述了外国在华企业与民办新型企业的开设中日战争与清廷变法、列强入侵与清廷再变法、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形成、民主革命与清朝覆亡以及晚清时期学术文化概况。
  • 1949大撤退

    作者:林桶法

    蒋介石赴台之原因与时机揭秘,国民党赴台前的种种部署与撤退计划制定内幕,蒋介石强弩之末的外交布局,政府机关、重要人士与文物迁台经历详情,漠漠千里急急行——人员迁台的场景与悲剧,1949大规模移民潮对台湾的冲击与影响……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林桶法教授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考证,解读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再现河山变色的大时代。
  • 晚清七十年 【伍】

    作者:唐德剛

    袁世凱 集槍桿與政權、智慧和機運於一身,以區區七千人的「新建陸軍」,擠入大清帝國的政治心臟,呼風喚雨,舉足輕重。 孫文 得風氣之先的華僑青年,立志救國的新知識分子,從興中會到同盟會,倡導革命,引領思潮。 兩個縱橫於體制內外的重要人物,共同終結了晚清的殘局。
  • 晚清有个李鸿章

    作者:赵焰

    《晚清有个李鸿章》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
  • 宋论

    作者:[清] 王夫之 著,舒士彦 点校

    宋兴,统一天下,民用宁,政用父,文教用兴,尽于是而益以知天命矣。天曰杂谌,匪徒人之不可狃也,天无可狃之故常也,命曰不易,匪徒人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而曲成以制命,人无可代其工,而相佑者特劝也。
  • 春秋史

    作者:童书业

    《春秋史》分“正文”、“考证”两部分,正文部分约十六万言,考证部分预定三十万言;正文用叙述体(必要处也参考证),文字以浅显为主,除必不得已处,不引原文。考证部分拟仿崔东壁《考信录》的体例,定名《春秋考信录》(可作为《考信录》的续编看),与正文可分可合。这考证部分的材料已大致搜集完备,正拟着笔,而时局人事都不允许我在短期内完功,只好暂时搁置了。好在正文本是独立成书的,先行出版,亦无不可。   正文中只有第一章有附注,这因第二章以下都另有考证,为免除重复起见,所以从略(考证部分既定名为《春秋考信录》作为崔氏《考信录》的续编,则春秋以上便不必追述,所以只得把这部分的考证附在正文中作注。因本是考证而不是注,故稍嫌繁琐;其用文言文写,也因此故)。我向来主张:凡著通史,每一件大事都应该详其来龙去脉;每一个时代的前后关系,不可割断。为贯彻这个原则,所以《春秋史》以春秋的历史为中心。而附带述及太古至西周(愈前愈略)的历史(第一章定名为“西周史略”者,以西周史事较详之故)。我本另撰有“战国史略”一章附正文的最后,因友人杨宽正先生(宽)也正在替齐鲁大学撰写《战国史》,体裁完全和这部《春秋史》相同,可以合成一书,故我把已写成的“战国史略”和附注约二万余言统统删去,以免重复。
  • 黑洞

    作者:李洁非

    1644年4月25日清晨,崇祯缢死煤山,李自成占领紫禁城。6月7日,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6月19日,朱由崧在南京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南北两京遂展开了最终对垒。本书将仅存一年的南明弘光朝作为对象,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人事诸方面展开深入论述,作者秉承“史传叙事其表,思悟认知其里”的宗旨,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字,描述史事时大开大阖,奇崛跌宕,令人荡气回肠;又以有力的思想认识方式,清晰地梳理出历史表象后面的深刻内涵。
  • 晚清七十年 【贰】

    作者: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 人物與時代交互作用的歷史鉅構 長江三峽的曲折動盪,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帶;「鴉片戰爭」,開啟了晚清滄桑的序端,也為19世紀後半一段段外強進逼,寫下了中國二千年一遇的「社會文化大轉型」現象。在旅美史學大家唐德剛的慧眼中,「人文史觀」一如「自然史觀」,1840年的一場戰役不僅掀起了中國社會政治型態的大變革,也使歷史潮流中的三峽,尤需歷時二百年的詭譎動盪,方能進入壯闊的太平洋。 這場轉型之旅,唐德剛交融三峽史觀與人文探索於《晚清七十年》,成就一部客觀而深入的中國近代史書,為國內當前空乏的史書出版挹注巨浪。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一卷 斷裂與延續

    作者:楊奎松

    一套忠於史實、觀點開放的中國當代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每卷約六十萬字、八百頁; 完整反映出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1981年的發展全貌。 ‧ 各卷作者均是長期從事中共黨史和國史研究專家,多次研討,分工撰寫,歷時七年;各卷獨立成篇,又首尾相貫。 ‧ 以中央及地方檔案史料的發掘和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對關係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的重大史實作出詳盡考訂和分析。 ‧ 以時間為經,重大事件為緯,通史與專題相結合。既有反映高層決策和鬥爭的重大事件揭示,又有表現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社會風貌和流行思潮的生動畫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目前最具規模的大型中國當代史研究著述,是中外各圖書館、大學、研究機構,以及學者和教師的必備參考用書。 本套書的特點: ‧ 十一位功力深厚的中國當代史家 ‧ 歷時七年,合力撰述,總逾六百萬字 ‧ 全景式歷史紀錄,通史與專題結合 ‧ 倚重檔案、考訂詳盡、辨析充分、觀點開放 十卷目錄及第一批出版六卷的內容和作者簡介: 第一卷 斷裂與延續(即將出版) Ÿ ISBN 978-988-172-74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1949-1952) 楊奎松 第二卷 向社會主義過渡(即將出版) Ÿ ISBN 978-988-172-742-8 ──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1953-1955) 林蘊暉、辛石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 Ÿ ISBN 978-988-172-743-5 US$55 ──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1956-1957年被稱為「多事之秋」。作者充分利用十幾個省市的檔案、俄國解密檔案、當時的報刊雜誌、當事人的口述記錄和回憶錄,以及現有的研究成果,對中共中央知識分子會議的目標和結果、蘇共二十大在中國的反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提出和推行,中共八大的作用和局限,中國在波匈事件中的角色和影響,整風反右運動的起因、轉變和結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過程,作出翔實的描述和分析。 第四卷 烏托邦運動 Ÿ ISBN 978-988-172-744-2 US$55 ──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 究竟毛澤東提出的超英趕美戰略,如何在中共高層取得統一,又何以得到基層群眾的積極回應?一再縮短的趕超時間表是如何編織出來的?在發動大躍進的過程中,有多少中共省級領導人被打成了右派分子?1958年的中共軍委擴大會議為甚麼要拿粟裕開刀?1959年在廬山罷黜彭德懷的真實原因何在?造成大饑荒的主要原因是天災,還是人禍?大饑荒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究竟有多少?為挽救危機,中共中央又採取了哪些措施?本卷依據第一手資料,作出詳盡敘述和剖析。 第五卷 歷史的變局 Ÿ ISBN 978-988-172-745-9 US$43 ──從挽救危機到反修防修(1962-1965) 從1962年起至文化大革命發動前夕,是一個色彩紛呈、複雜變幻的時段,有人稱其為「變局」。這種「變局」,是在大躍進運動遭受重大挫折、外部世界對中國施加愈來愈大壓力的局勢下,中國人在理論、觀念、政策作出一系列求變求存的調整和應對而發生的。它根本改變了60年代中國歷史的走向:那些最為重大、最為精彩的政治變動和思想流轉,都發生在這個時段;同時,它又開啟了更為激烈變動的十年。 第六卷 「砸爛舊世界」 Ÿ ISBN 978-988-172-746-6 US$55 ──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與浩劫(1966-1968) 本卷簡明地描繪出1966年5月至1969年4月文化大革命的全景圖像與過程:從1965年底批判《海瑞罷官》至1969年4月召開九大期間,文化大革命從發動到形成高潮,從奪權到天下大亂,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成立革命委員會,到最後召開九大。作者批評文革研究中不實事求是、為尊者諱、粉飾歷史、大而化之等弊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從史料出發,力求還歷史之本來面貌。 第七卷 新秩序和新衝突(即將出版) Ÿ ISBN 978-988-172-747-3 ──從中共九大到林彪事件(1969-1971) 高華 第八卷 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 Ÿ ISBN 978-988-172-748-0 US$55 ──從批林到批鄧(1972-1976) 1972年至1976年文革結束,發生了一系列至今仍眾說紛紜的重大政治事件,例如毛澤東曾考慮哪些人當接班人?周恩來為甚麼要做痛苦的反省?中阿、中越為甚麼翻臉?譚甫仁中將為甚麼被刺殺?公安部長李震是自殺還是他殺?毛是否因「紅都女皇」事件要把江青攆出政治局?周恩來對美國人說了些甚麼而被批判?八大軍區司令對調是防備誰?批鄧是毛的決策還是「四人幫」的挑撥?「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是毛的遺囑嗎?誰首倡粉碎「四人幫」鬥爭?「四人幫」有沒有政變計劃?作者利用檔案資料,一一嚴肅考辯,揭示箇中真相。 第九卷 革命的終結(即將出版) Ÿ ISBN 978-988-172-749-7 ──從「階級鬥爭為綱」到「經濟建設為中心」(1976-1978) 韓鋼 第十卷 歷史的轉軌 Ÿ ISBN 978-988-172-740-4 US$55 ──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1979-1981) 文革結束後,中共怎樣清理毛澤東的政治遺產,重新闡釋自己的意識形態,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找到正當性?人們的思想如何不斷獲得解放?數以千萬計的冤假錯案如何得以平反?如何促成華國鋒下台,確立鄧、胡、趙新體制?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是怎樣起步的?改革為甚麼在農村率先取得突破?黨內黨外何以會出現民主化思潮?中共提出政治改革又何以迅速地退縮?對於歷史大轉軌中頻繁出現的各種意識形態爭論和衝突,作者都盡可能依據第一手資料作出詳盡敘述。 “把当代中国惊心动魄的岁月转化为历史著作,是对中国历史学家的考验。”(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