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历史

  • 二十四史

    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著

    “二十四史”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完整地记录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共计3249卷,约4200万字。清代钦定为“正史”,堪称为清代以前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蕴含的丰富资料,中华书局在繁体竖排本的基础上,约请国内专家学者,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国家语委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有关规定,结合古籍整理的具体要求,对“二十四史”繁体本进行修订,推出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
  • 陈寅恪集

    作者:陈寅恪

    《陈寅恪集》再版重印介绍 《陈寅恪集》自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列入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陈寅恪集》共计13种14册,分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凡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各类著述尽收其中,总计约350万字,另附各类图片140余幅,比较全面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面貌。时逾八载,多数品种市场阙供有年。 今年10月是陈寅恪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我们再版重印《陈寅恪集》,既是对作者表达深切的纪念,也是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自初版至今的七八年间,有不少热心的读者朋友提供资料及指出《陈寅恪集》中讹误。我们和编者借此次再版重印的机会,对部分内容做了校核文献,订补文字、注释的修订工作。除《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外,其余各册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订,尤其是《书信集》更正了致傅斯年、致胡适、致闻宥少数函件的时间认定,编排顺序也相应有所变动。 在装帧方面,认真地斟酌改进,由平装提升为精装。既保留了首版的设计风貌(深受读者欢迎,在2004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奖”社科类的金奖),也提升了品质,更符合这套书的定位,并且便于读者使用和保存。 为方便不同读者的购买要求,在销售上仍然采取单册定价,同时也有部分的盒装,整套销售。
  • 天公不语对枯棋

    作者:姜鸣

    本书以游记为载体,重新探讨晚清历史与人物的一批历史散文。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大多是地以人名,‘胜迹’之‘胜 ’,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挥之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该书倾注于发生在彼时彼地历史旧事和历史人物的追索,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书中穿插图片更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北京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有新意。 ——茅海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流连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书中涉及的人物事物相当复杂,也相当有趣,作者又很会讲故事,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舒服。不过,这部书的好处不止是消闲破闷,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写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锋芒。 ——小宝 书评专栏作家
  • 吕思勉读史札记

    作者:吕思勉

    《吕思勉读史札记》汇总了吕先生的全部已刊和未刊札记共762条,一百余万字。删节的部分,均按原文加以恢复补全。读者不仅可以见到吕先生读史札记的“全璧”,还可以获得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进一步研讨的课程。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作者:易中天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理念三千年前就有吗?为什么说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翻开本书,探索中华的文化系统起点,中国人的智慧本源。本书与《易中天中华史:祖先》(史前文化系统)《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世界文明系统)共同构建了中华历史的坐标。
  •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

    作者:王夫之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学者尊称为船山先 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明亡后参加 南明抗清斗争,后来放弃政治活动,退隐乡闾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以著述终其身, 共计成书数十种,达300余卷。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 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 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首先,它是阅读另一部历史巨著的笔记,其中每一节 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资治通鉴》而单读《读 通鉴论》,就会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次,这部书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 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 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
  • 历史:何以至此

    作者:雷颐

    《历史:何以至此•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是中科院史学研究员雷颐先生的文集。文章所写内容多为中国近现代史话题,包括《“粪桶妙计”与“师夷长技”》、《梁启超百年前憧憬“上海世博会”》、《新文化与新教育》、《沉重的“外交笑话”》、《贝多芬中国“获胜”记》、《既得利益集团与路易十六的断头台》、《引人深思的两个莫斯科之旅》、《相对论“遭遇”中国政治》、《“国家”:从维新到五四》等。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作者: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后一卷(即第15卷)。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新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后毛泽东时代,继承人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巨大项献及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是《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的又一论述重点。同时,《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等,也分别予以充分的研究和考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全九辑三十六册)(双盒装)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共九辑,为双盒精装。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动、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柏杨版资治通鉴》获选一九八三年度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书”。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作者:[美] 孔飞力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 秦汉史

    作者:钱穆

    本书为作者于1931年所撰写之讲义,上自秦人一统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作为一代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诚如作者所言,“学者就吾所讲,退而循诵马班两史,庶有窥乎秦汉两代史迹之大概。即有精治马班原史,涉猎吾书,亦足供讨论钻研之一助。”
  • 岁月台湾

    作者:秦风

    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本书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情感。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和解、富强与民主的未来。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最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 地北天南叙古今

    作者:黄仁宇

    作者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书中收录了作者从1944起在各处发表过的26篇文章,包括《拉班追击战》、《8月14日》、《新腊戍之役》、《忆田汉》、《阙汉骞和他的部下》、《摩天楼下的刍议》、《怎样读历史》、《从绿眼睛的女人说起》、《重游剑桥》、《沙卡洛夫》、《萨达姆》等。
  • 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一经出版,畅销数十年,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中国通史》分上下编,上编是中国政治史,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下编为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原作上篇为中国文化史,下篇为为中国政治史,今为方便读者阅读,将中国政治史作为上篇,中国文化史作为下篇,文字做了少量的技术处理。
  • 吕著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吕先生先后曾著作两部中国通史:前一部称为《白话本国史》,1923 年9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由于当时出版条件的艰难,上册于1940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到1944 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作者:张宏杰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讲述了:乾隆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他一生拥有多重角色——既是政治家,又是学者,同时还是诗人、旅行家和猎入。他的性格也非常复杂——他风度翩翩,常使人感觉“蔼然有春风和气”;他又高己卑人,施政过程中经常峻烈严酷,刻薄寡恩,他为人节制,平生饮酒不过数杯,他又穷奢极欲,花起钱来如沙似海;他富于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泪;他有时又像野兽一样野蛮,任战争中进行种族灭绝。张宏杰饶有兴趣地向读者屣示了乾隆性格中的多个侧面。当然。在众多面孔中,政治家是他的基本面目。他的最大成就是将康乾盛世推上了顶峰。然而,在这个盛世背后,却藏匿着多重玄机,更何况,一个封闭的王朝已经埋下了备遭列强凌辱的种子。
  •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作者:[美] 史景迁

    康熙是公元1661年至1722年在位的中国皇帝。他凭恃着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来治理中国?他自周遭的世界学到什么教训?他如何看待治下的子民?什么事情能令他龙心嘉悦,又是什么事情惹得他龙颜勃怒?身为满族征服者的苗裔,他如何适应于汉人的知识和政治环境,又是如何受到来京西洋传教士所夹带之西方科学与宗教思想的洗礼? 在这本书里,史景迁打破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意识,而悠游于故纸堆之间,尝试透过康熙本人之口,述说康熙内心世界的种种欢愉、悚惧、猜疑、懊悔、无奈,乃至于追忆、梦境,俾以深入揣摩康熙的人格特质、心智意念。
  •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

    作者:李洁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杨度、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 剑桥中国隋唐史

    作者:(英) 崔瑞德 (Twitchett D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 历史的坏脾气

    作者:张鸣

    此书勾勒晚近人物百般脸谱,检讨中国历史的劣根性。军阀有性格:思想家和知识界创造着历史,而军阀、土匪、帮会龙头以及各色乡村能人,也在创造历史。晚近人物脸谱:西太后的明白和服气,都是这老外的,而对中国人,她却墨索里尼,总是有理,镇压改革是对的,开历史倒车也没错,后来改革更是对的。历史的坏脾气: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成者王侯败者贼,其实帝王也是贼。不确定的道路:如果不算土匪流氓等“第三社会”中人,文人跟监狱的距离想必要比其它人近一点,越是有才华的人,危险似乎就越大。庶民的世界:花业民营了,游冶其间的名士和准名士们也就更自由了。浅斟低唱并肉帛相见之余,给小姐们打分品题成了文人墨客的千古雅事,因此有了“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