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性别
-
異/同之外
雙性戀研究經典! 雙性戀並不是掩飾自己身份的同性戀,也不是掩飾自己身份的異性戀。雙性戀是另外一種性表達(sexual expression)方式。雖然雙性戀同時包含了異性戀行為和同性戀行為的元素,但它本身是一種獨立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並沒有比異性戀或同性戀來得更好,但也沒有更壞。 雙性戀不僅僅是性偏好,雙性戀也是社交偏好、情感偏好、行為偏好以及理想偏好。 作者克萊恩醫師是雙性戀研究領域的權威,他提出的「克萊恩性傾向量表」以及對健全雙性戀生活的清楚描繪,不僅幫助我們釐清自己,更鼓舞我們追求多元、自在的生活。 【推薦導讀】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王蘋 導讀 -
越界
“女性意识”、“性别意识”、“女性味”、“男人气”,这些词语在今日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社会性别”?它同中国“现代性”和“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它对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男男女女有何意义?旅美学者王政以跨文化女权主义视野和后结构主义方法,剖析这类常见词语所蕴含的复杂社会文化意义,揭示社会性别话语的变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密切关系。本文集以对文化两栖者个人经历的回顾、评点社会文化景观的散文、学术论文、讲座报告等多样体裁,深入浅出地介绍女权主义核心概念,展示女权主义学术在国际学界的发展概貌,也记录了作者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文化,包括社会性别文化是人的建构,这同时又塑造了文化中的人。多一种分析文化建构的工具,将有助于我们的增强抵抗强势文化控制的能力。”文集的女权主义分析框架为读者提供了解构男性中心文化密码的棱镜。 -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在对“什么是社会性别”、“怎样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媒介”等问题给予回答的同时,阐述了社会性别与媒介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美国女性电视频道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态进行了个案剖析,探讨涉及性别研究与媒介研究两大领域。 -
The Feminine Mystique
When Betty Friedan produced "The Feminine Mystique" in 1963, she could not have realized how the discovery and debate of her contemporaries' general malaise would shake up society. Victims of a false belief system, these women were following strict social convention by loyally conforming to the pretty image of the magazines, and found themselves forced to seek meaning in their lives only through a family and a home. Friedan's controversial book about these women - and every woman - would ultimately set Second Wave feminism in motion and begin the battle for equality. This groundbreaking and life-changing work remains just as powerful, important and true as it was forty-five years ago, and is essential reading both as a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as a study of women living in a man's world. -
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
《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作者在1986-1990年对山东省三个村落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个社区对改革作出的迥然不同反应,并详尽地剖析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对北方农村妇女地位、生产活动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尽管在家族领域甚至在家庭企业中妇女的境遇已大为改观,但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尤其是在村政府和村级集体企业中男性仍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职位,从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社会。性别与权力关系在婚姻家庭、就业、参政、社会组织与网络等诸多私人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运作与流变。 -
性别化的人生
本书探讨了传播和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性别定位的。全书理论与鲜活的个案相结合,由浅入深,寓理论论述于生动活泼的案例旁证之中。原书在美国出版后好评如潮,迅速畅销全美。书中探讨了性别化的家庭动态、家庭暴力中的性别问题、性别化的学校教育等多个热点问题,展示了大量有关性别传播理论和最新研究资料,并对日常生活中的性别传播作出了独到的分析。 本书既拓展了传播研究领域,也开拓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研究视野,是高校传播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师生、研究者和关注自身社会价值的广大读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大学本科教材,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影响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分析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历史过程等文化因素,它们建构了男强女弱的性别气质。第二编分析社会通过对两性身体的控制建立不平等的性关系秩序,在亲密关系中,父权制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实施统治。借助这种方式,一方面男性统治的经验可以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它又隐藏了女性被统治的经历,使不平等的性别关系成为“看不见”的黑洞。第三编分析劳动性别分工作为生产和再生产性别不平等关系的重要机制,及经济因素影响两性的社会发展。第四编介绍了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娘家与婆家
在被界定为父系父权亲属制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存在普遍的“妻管严”现象?为什么众多家庭在日常往来中与母系亲戚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是一本人类学调查作品,作者以在山东一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实践和性别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社会的亲属关系体系。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研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学术领域。大多数研究者基本上是从已婚男性这一立场出发,关注父系方面的亲属组织和已婚男性的亲属关系,他们认为已婚妇女和她们的丈夫属于同一个亲属关系体系。而这本书的作者发现,已婚妇女的亲属关系往往具有娘家、婆家并行并重的特点,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亲属关系经营活动,构建出了不同于正式父系谱系关系的实践性亲属关系网络,并使妇女在父系体制内创造出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
缠足
作者跨越了国族主义、女性主义和东方主义的框架,明确地将缠足摆置在时尚史的范畴之中。透过巧妙的叙事策略——先从缠足在现代的消逝过程说起——她将前现代全盛时期的缠足史,设定为一部有关遮蔽的故事,埋藏其中的,是隐密化的源头、隐密化的身体,以及隐密化的意义。层层遮蔽的缠足,有如一道道幻影,当它被呈现为欲望客体的同时,其实也不经意地透露出妇女们的我群认同。 -
后村的女人们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是作者从未出版过的新作,是一份翔实生动的调查研究报告,也是李银河教授关于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的最新研究作品。该项调查始于2006年秋,2007年夏结束,成书于2008年,2009年补充整理后,首次出版面世。 本书以描述性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河北省一个普通农村——后村的家庭结构、性别权力关系等情况,针对女性的不同社会角色——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她们在上学、就业、婚嫁、抚育后代、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等方面与男人的权力差异,从而得出当代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正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缩小。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当前社会学界对农村家庭权力关系变迁研究较少,而这个问题相当重要。研究的难点在于中国地域广阔,难以通过抽样或非抽样方式获取最全面、客观的材料。本研究以描述性研究方法为主,回避了这一问题。本调查内容详细、充实,是一本“有趣”的社会学研究作品,是对农村权力关系的生动记录。 -
像女孩那樣丟球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在我心中,楊無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女性主義與左派政治思想界,無人能出其右。」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學系教授 繼羅爾斯(John Rawls)之後,美國政治哲學界在二十一世紀初又殞落了一顆明星。 楊於二○○六年八月一日病逝,使得這本輕舞於學術論述與自傳敘事之間的《像女孩那樣丟球》成為她的最後一部作品。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帝,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這些文章不僅對女性身體經驗做出理論性的描述,也對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做出規範性的評斷。 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賦予女性生命故事的節奏,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介紹 林芳玫 # 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 悅讀艾利斯楊(Iris M. Young)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 孫瑞穗 # 把活生生的女體找回來 陳美華 # 女性主義與現象學的握合 劉亞蘭 作者簡介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楊的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正義理論、民主理論、歐陸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等,作品已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楊不僅是傑出的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 其他著作包括《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1990)、《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 -
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 1902—1937
本书通过剖析京剧中的道具———跷在本世纪的兴衰过程,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成因。为运用现代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的上篇着力勾勒西方女性主义批判传播研究的理论、主要议题与质化方法,揭示全球媒介组织与权力体制仰赖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运作,构连创造剩余价值的受众商品与阶级、社会性别、种族、科技的构建关系异常隐蔽地操纵(hidden manipulate)着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论著的下篇是作者就本土社会传播情境中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专题研究,反思本土女性主义话语中关于女同性恋议题的盲点;另类媒介建构的同性恋公共空间讨论;体育媒介话语生产的男性气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如何交织为东方中国一致的现代化表征;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下时段,在地域与城乡的区隔中所潜藏的阶级与社会性别问题;以及妇女类时尚杂志如何作用于都市女性生活方式。作者把传播现象与传播结构遮蔽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放置于支配(dominance)与从属(subordination)的社会“结构”问题的分析之中,希望解构媒介再现与传播科技使用的“社会性别平等”的种种霸权结构与迷思假象。论著资料详实、论证严谨,兼顾国际与中国视野,不失为一部问题意识深刻的批判传播理论力作。 -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
这本论文集是对“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个总结——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部分与会学者的文章未能收入本书,但就全书所收26篇文章而言,集中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诸多学者之力——从功底深厚的学界前辈,到后生可畏的研究生。这些文章多由基本的史料、话语、文本分析入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界钟》面世以来,百年中国女权历程和女权思潮展开全新的历史诠释。 这本论文集是历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交叉冲撞的成果,是对近年来中国近代妇女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的一次小结。在编辑过程中,文稿基本按9个专题组织,但专题的名称未必与相应的每一篇文稿内容相符,所有文稿的排序也与大会交流的顺序有所不同,不当之处敬请谅解。王政、高彦颐和刘禾三教授的“铿锵三人谈”作为代序,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与继续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和新领域。鉴于论文集无法反映大会全貌,书本所附大会综述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包括论文的基本观点、评论者和其他与会学者的即兴发言。 、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在上海召开,其中得到了各方的鼎力支持,殊属不易。2004年6月,来自10个国家与地区的120余位海内外学者共襄盛会,令大会成为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关于中国女权主义研究和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们得到福特基金会和香港乐施会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最应感谢密西很大学王政教授,她多年来无私地奔波于大洋两岸,为了推动中国的社会性别研究,她对本次大会的每一个环节——发起、募款、组织、主持、评估和总结,都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可以说没有她的执著与努力就没有这次盛会和这本论文集。 还应感谢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和系主任吴景平教授。吴老师对在复旦推动跨学科的社会性别研究眼光独具、身体力行,给予我很多实际的帮助与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史立丽学妹大力支持、高效工作,我的研究生唐春辉同学协助编辑、统稿,在此一并致谢。 -
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有關中國婦女生活史的書寫,雖然早在1920年代即已開始,但史學界對婦女史的研究,卻要到1970年代才重新起步,並展開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歷程。由呼籲「補充歷史」到改寫歷史;探討的重點也由婦女、兩性而性別。與同一時期女性主義思潮對政台灣治社會的衝激相呼應,也與國際婦女史研究的潮流和脈動若合符節。 早期婦女史的研究課題,是透過父系家族的架構,以及維繫此架構的重要機制——婚姻——來了解婦女。事實上,中國婦女史的研究素材,不論是正史或其他文獻,向來以男性書寫女性最為大宗;家族與婚姻的研究,大多從男性對女性的規範與期望入手。即使是由女性書寫、創作或在無意間留存的史料,雖可藉以強調女性主體意識,卻也多包括書寫者對男性的情感與意見,並且是相對於原本男性為主的一種發聲。因此,研究中國婦女史,很難不牽涉男性,想要單純以婦女為對象,而忽略男人隱在幕後那隻手,恐怕未能得實。要發掘女性的處境與地位,就不能不從「關係」的角度出發,探討兩性的互動及其影響。 正因為男女有別、女女也有別(當然男男亦如此),過去以留下最大量記錄的漢人男性知識菁英代表全體傳統中國人生命經驗的做法,不得不受到檢驗。而因社會包括各種階層與族群的男男女女,他們的互動與分工、規訓與挑戰,都不限於家庭與婚姻之中,故而性別成為重新理解經濟史、法律史、文學史、史學史、宗教史,乃至醫療史的視角。性別取徑的提出,便成為整合新興研究成果,重新理解歷史的一項利器。 本書所收的十篇論文,其中五篇分別介紹不同斷代中性質特殊而重要的史料,包括商周青銅器與隨葬品、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唐宋墓室壁畫、誌銘和敦煌吐魯番文書、明清司法檔案,以及現代口述訪問紀錄等,說明它們如何可以作為婦女史的素材、看出哪些兩性互動的面向,以及在性別史研究上的意義。另外五篇則就近年來較具突破性發展的領域,如歷史書寫、文學史、佛教史、家庭史,以及財產權等,申論婦女在其中的處境與地位,以及納入性別角度的分析後該領域的演變與特色。 -
妇女与社会
本次所选十二篇论文,在时间上含括自两周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而半数则集中在明清以下,一方面编者尽量涵盖整个历史时期,尝试呈现各时代妇女史的成果,另方面近年来明清史学界著重新史料与新视野的气氛也表现在妇女史的研究上。这二十篇论文中,除两篇在1991年出版之外,其余皆为近十年内发表者,其中甚至有三篇是2003年的著作。这并非编者喜新厌旧,而是最近十年来台湾的妇女史研究蓬勃发展,视角新颖而佳作如林。十二篇之中,两篇出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三篇出自《新史学》杂志、三篇出自《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也大都反映了较常登载中国妇女史相关论文的刊物情况。 -
招摇
《招摇——另类人体宣言》一书鲜明地贯穿着西方女性主义立场。书中各篇文章是在笠原美智子作为日本京都摄影博物馆展览策划人期间所写的有关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现代摄影与当代摄影的展览图录论文与摄影评论文章。 1990年,“面对未知的自我——现代女性自拍像”,1996年,“社会性别——来自记忆的深渊”两次摄影展览,不仅对日本国内的当代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国际摄影界与当代艺术界引起广泛注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