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医

  • 无效的医疗

    作者:(德)布莱克

    畅销书《发明疾病的人》作者最新力作,数月雄踞德国非文学类图书排行榜前十名,《无毒一身轻》作者林光常倾力推荐!   为什么医疗开销越大,我们对健康的担心却越重?   为什么医生总是建议用昂贵的药品、甚至让患者接受那些医生本人不会选择的手术?   在医药界,用药、诊断和治疗的根据,常常不是医学的合理性,而是经济利益、疏忽乃至缪误。当医生自己生病的时候,他们常常不会服用那些他们开给普通人的药,或者动他们劝病人们接受的手术。   医疗在某种程度上的欺骗性,原因之一是基于医药相关行业的经济利益,而普通大众对医疗知识的匮乏,对现代医药的盲从和迷信也助长了这种现象。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现代人类正在接受着很多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和手术。本书并不旨在全盘否定现代医疗的进步,而是希望告诫广大读者,在我们把健康交给现代医学的同时,保持对过度医疗的谨慎和客观的态度比盲从更加有益。
  • 系统解剖学 (第七版)

    作者:柏树令,应大君

    《系统解剖学》(第7版)在第6版教材的基础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精简文字:文字精简近10%,删除了诸如“骨组织工程”、“肾移植的解剖学基础”、“预激综合征的产生机制”、“冠心病的形态学基础”等等一些以后还会讲授的相关内容;增加表格:本版在脉管系篇中共设了4个表。即:“全身重要动脉的体表标志、压迫止血部位和范围表”,“全身动脉分布表”,“全身静脉回流表”和“全身淋巴引流表”,使读者对所学内容条理更加清晰;插图更新:对书内50余幅插图进行了重新设计与绘制,诸如增加喉的后部正中切开内面观,不但显示了前庭襞、声襞和喉室的位置、形态,还显露了声襞、室襞的内部结构,使读者深刻理解这些襞的构成和功能;名称规范:对一些名词如精曲小管改为生精小管,精直小管改为直细精管等等。
  • 诊断学

    作者:陈文彬

    第六版《诊断学》教材的编写,除按照卫生部临床专业教材评参考。 删去一些临床上已经多年不用的或非本课程所要掌握的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如心电向量图、经食管心房调搏、支气管肺泡灌洗及诊断气胸的硬币叩击征等内容。“超声检查”一章归并到《影像诊断学》教材中,本书不再涉及此内容。此外,考虑到“临床常用诊断技术”在诊断学课堂上不作讲授,该内容主要供临床实习时参考之用,故本书将其列入附录之中。 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和步骤,是为医学生学习诊断学,过渡到学习内科学及其他临床各学科诊断疾病奠定基础。本书最后一篇作了重点介绍,扼要叙述诊断过程中应处理的各种关系,确立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等。 实验诊断部分:第六版《诊断学》中“实验诊断”一篇,仍然按检验标本的不同作为划分章节的基础进行编写,但着重强调了结合医学检验的完整体系,将有关检验项目进行了归类,共归纳为九章。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一章。这样使既能保持逻辑清楚,又能适应教学课程的循序安排。 概论中重点介绍实验诊断的概念、主要内容、临床检验的进展、以及学习实验诊断的目的和要求。本书在实验诊断概论中还特别增添了“循证医学与实验诊断”、“实验室质量体系”、“个体化诊断”和“床边检测”等适合当前实验诊断发展趋势和现状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学好各项实验诊断奠定基础。此外,在概论中还着重强调学生应掌握实验项目的选用原则,标本的采集和送检,以及对检验的结果作出评价,以达到实验诊断的内容能结合实践运用于临床。 “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一章中,重点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技术,以及基因与染色体检测的基本概念和检测方法,配合当前临床上广泛开展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讲授一些有关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治疗疾病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本书还在“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一章中增添了“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的内容,使学生在临床上开展器官移植日益普遍的今天,对移植免疫的监测亦能获得一定程度的了解。
  • 说吧 医生

    作者:吕洛衿(勿怪幸)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非常有趣的科普读物,谈到的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似是而非的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作者本着科学的探索精神,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为读者逐渐揭开谜底,带来新的视角,颠覆旧的常识。作者的洞察力敏捷细致,善于发现问题,思维严谨缜密,长于分析问题,文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阐述每一个问题,即从科学出发但又不拘泥于科学的严肃,细细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书名灵感来自纳博科夫《说吧 记忆》。 腰封: 前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东病院院长 江角浩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 季加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苏向前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 法医秦明 联合推荐
  • 当中医遇上西医

    作者:区结成

    本书评述中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主张与反思,分析两者的异同,诘问诸如“中医学是整体观、西医学是还原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等提法是否过于笼统及标签化,并提出具启发性的看法。本书探讨了核心的中医学概念,如“经络脏腑”、“五行学说”等。对于女口何将中医传统概念融会于现代医学以至通往未来,作者都有说服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