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大江健三郎
-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中國時報「開卷」版1997年年度十大好書得獎作品。兒子先天白痴、妻子酒精中毒、摯友上吊自殺......諸多的因素,使蜜三郎深陷於封閉的苦痛牢籠中。其弟鷹四早期參與反安保鬥爭,失敗後赴美。而後,兩兄弟返回故里,開創新生活。鷹四組織村民反抗超市勢力、企圖重寫曾祖之弟在萬延元年起義的神話...... -
讀書人:讀書講義
只要發現自己的第一本書 便可以由此延續下去,從而創建成一個平台 讀書人、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大江健三郎的讀書講義 一半是寫作人,一半是讀書人,生活與讀書是如何連結起來的? 度過只是寫作的人生,只是讀書的人生, 世界的小說家大江健三郎,有著全部愛書人共同的「癮頭」。 好奇圖書館另一頭的那個人正在讀哪本書,趁隙跑去記下打開來頁面上的那句詩; 害怕忘記今天讀了什麼,筆記一本寫完一本,至今仍不間斷; 他讀過的書,紅筆藍筆、紙頁上畫滿重點,讀起字典更不輸看小說的瘋迷; 背誦所有喜歡的句子,希望跟自己喜歡上的書的作者成為朋友。 大江健三郎讀書、寫作一輩子的箇中滋味,盡在這本──讀書講義。 因著發現這些書,與這些書邂逅相遇,我覺得寫出自己所發現的這些書的那些人,都是自己真正的老師。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運。──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薩依德 一生的閱讀,一世的朋友 特別收錄《論晚期風格》之思想──全面閱讀薩依德 大江健三郎的讀書筆記── 閱讀某一本翻譯作品。 ◎用紅藍兩色鉛筆將書中自認為確實精采的部分以及不太理解的部分一一畫上線條,如果是稍長一些的段落,則用線條圈起來,這就是我的作法。至於畫線的鉛筆,我之所以覺得至少須要兩種,是因為要用其中一種顏色的鉛筆,將感佩之處以及興趣濃厚之處畫上線條,這是一種肯定的行為。 我並不是「非常自然地開始寫小說」那種類型。 ◎我總是首先閱讀外國的小說以及論文,在此過程中對其文體產生興趣。尤其是每當閱讀外國詩歌時,我總會萌發這樣的念頭,於是絞盡腦汁創造出自己的日語體,因而我的文章被人說為疙裡疙瘩、難以閱讀。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完全正確的。 即便現在,我們這些純文學小說家的日子過得也不算輕鬆啊。 ◎尤其那些青年作家就更不容易了,似乎大家都甘願忍受那種痛苦、忍受著那一切而生活而寫作小說,以這種態勢設法向社會推出自己。然後,便寫出一本幾乎沒有暢銷前景的作品。至於我,尤其在這種時候,首先就會閱讀威廉.布萊克的作品。於是,我便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對應這一切。 所謂讀書,並不是被提供資訊這種層面的活動。 ◎通過讀書可以讓我們知道,寫出那書的人的精神是在如何活動,一個人的思考又將使其精神如何發揮作用。讀者將借此發現這一切,感覺到現在的自己遇見了怎樣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也將能夠遇見真正的自己。 -
小說的方法
為什麼大江健三郎選擇走上寫小說這一條道路? 是什麼外來動力和信念,影響大江健三郎寫下深刻感人的文字? 在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心目中,什麼叫作小說?作家如何寫小說,怎樣看小說? 而小說是否存在一種「方法」論 ? 《小說的方法》即是這位世界文壇著名的小說家自我驗證的寫作之道! 作為當代日本文壇非常重要的小說家,大江健三郎從學生時代接受沙特的存在主義影響,在小說中確立人的存在的本質觀念,充分發揮文學的想像力和追求「文學參與」,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 大江健三郎的創作基本態度、理念和表述方法是一以貫之,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其創作立足於現實,又超越現實,將現實與象徵世界融為一體。再加上大江的文學使用的是「物質化的語言」和「比喻‧引用文體」,以適應現實狀況的複雜性,擴大其想像活動的範圍。這種語言和文體,不僅保證了大江在文學上的想像的生命力,而且也從根本上保證了大江的存在主義文學日本化的重要條件之一,從而創造出大江文學的獨特性。 《小說的方法》是大江健三郎於1977年末至1978年初創作完成的,這段時間可說是他文學生涯中的轉折點。他以一個業餘的精讀者態度,接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方面的書籍。本書可說是大江健三郎實現了向巴赫金接近的文學理論,再通過拉伯雷的研究回到法國文學研究者--渡邊一夫的大循環。 大江健三郎通過《小說的方法》自問:如何把怎樣寫與寫什麼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呢?前者產生後者,後者也會決定前者。作為一個長期寫小說、讀小說的人,他不會懷疑這個夢想的新鮮含義。 大江健三郎的文學理念和小說創作方法論,已盡現在其自選的文論集《小說的方法》中,展示了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創作成果,讀者從中可以更全面了解這位從日本走向世界的優秀作家的整體風貌。 -
音樂與文學的對談
當大指揮家小澤征爾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 相互碰撞時,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為什麼藝術可以成就人生?什麼又是「新日本人」主張? 請聽他們的深刻對談。 同樣生於1935年,今年七十歲,這一對交往了四十年的老朋友,在各自的創作領域中雄據一方,他們決定在這次深入的對談中,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相互關照,將自己的觀察仔細比對,提出對生活在21世紀的日本年輕人深切的期許。 他們娓娓暢談過去的青春年代、家族使命、教育態度,以及對於民主主義、音樂及文學的看法及夢想。同時,將宏大的世界觀與國際視野,傳達給習慣於鎖國思考的日本社會,期待21世紀的新日本年輕人,能夠更融入國際社會。 大師們的觀點,深刻、真誠、充滿智慧。他們教導年輕人打開心房,省思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努力生活,開創比他們的時代更豐富的未來文明。 -
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親身講述自己一路走來三十多年的文學生涯、文學啟蒙過程,以及對個人寫作方法的不斷探索。 小說中的「我」是誰?不為新聞評論或評論家所寫的小說是什麼樣子?為什麼要引經據典?什麼樣的書是失敗的作品?自作者最早的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以後,經歷四十年的小說家生活,並且繼續筆耕的作者,娓娓談起他主要作品的創作過程和小說方法,並且談到支持他作家人生的原動力。這是他寫給以文學為生命食糧的讀者一本「創造力的自傳」。 -
換取的孩子
连黑道都敢惹的日本导演伊丹十三为什麽要跳楼自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一次残暴而精准的演出! 《换取的孩子》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最新力作。 这是本个人色彩浓厚的「再生小说」,是作者大江对其妻子的兄长伊丹十三(日本知名导演)的自杀而感悟出的新作。伊丹十三与大江在高中时代即是亲密好友,两人对艺术创作的共同热情使得这段情谊延续了半个世纪,伊丹自杀前留下了30卷录音带,成了大江怀念挚友的管道,他试着与死者的灵魂沟通。本书将会是怎样的一段死生对话呢? -
憂容童子
大江健三郎的新作《憂容童子》是《換取的孩子》的續篇。小說的主角,吾良和古義人,半個世紀前在四國的松山中學同班時,共同經歷過重大事件,也就是在《換取的孩子》中的「那件事」。這件事所造成的罪惡感,彼此心照不宣有朝一日必定一個將之寫成小說,一個把它拍成電影。但是,吾良在還沒有把「那件事」拍成電影以前就自殺了,對留下的古義人來說,把「那件事」寫成小說成為他此生最重要的課題。在這本續篇中,作者間接地揭露了兩人所犯的罪行,他們把美籍翻譯官彼得誘騙到山林中來,好讓同胞趁隙奪取美軍武器。結果去到山中的彼得始終沒有下來,從此音信全無。小說中,研究古義人小說的美籍女學者羅絲小姐安慰他說:「即使彼得真的死了,你們只是未成年犯。殺人的時效也已消失了。」 一件罪行,折磨了兩個年輕人近半個世紀,一個因自殺得以解脫,留下來的那個也終於在將事件書寫出來的創作中獲得療傷。 -
想象力论
本丛书名为“比较诗学丛书”,共包括四本专著,分别是:《审美的现代性追求》(王义军著)、《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伍世昭著)。《中国文艺学学科的发韧与演变》(傅莹著)和《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王琢著)。这些著作,有对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的研究,有对某一作家诗学命题、创作方法的探讨,还有从创作实践中发现、建立起来的话语体系。四本书所论的问题,都是在近百年来文学、学术变迁的历史反思中突现出来的,而且这些问题都与二十世纪东西文化或中西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密切相关,对问题探讨运用的都是比较... -
沖繩札記
大江健三郎訪台 紀念出版── 出版40年,「大江健三郎.岩坡書店沖繩戰審判案」再掀話題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只有唯一一次被告,但是我絕不能輸!」 日本人是什麼?能不能變成不是那樣的日本人的日本人? 日本社會的良心大江健三郎,影響一生寫作志業的關鍵作。 我希望透過自己身為小說家的工作,使那些用語言表達訊息以及接收訊息的人, 不但從個人、也從時代的痛苦中平復。 作為儲藏美軍核武器的前沿基地,沖繩也是朝鮮戰爭直至越南戰爭的戰場。沖繩一直被日本和日本人置之不顧,那裡的人們痛苦而執著地鬥爭著。「日本人的良心」大江健三郎通過多次訪問沖繩,徹底重新追問:何謂本土?所謂日本人在關注何物?以及,何謂戰後民主主義? 時年剛過30歲,完成《廣島札記》而受到日本文壇注目的年輕作家大江健三郎,行訪「日本的」「離島」──沖繩,出席沖繩獨立自決組織運動推動者古堅宗憲的告別式。年輕的作家在書中透過大量史典考究、與該地居民的往來,在書中所想要闡明的主旨有三:其一、自日本明治近代化以來,通過不斷的行政命令,沖繩人被納入日本體制;在整個過程中,徹底的皇民化教育塑造了怎樣的民眾意識?如何釀成1945年沖繩戰中的悲劇?其二、隨著二次大戰後、日本政府與美方駐軍所協定的《三藩市和平條約》生效,那個所謂曾離開日本本土的沖繩,在美國軍事政治統治下將繼續忍受大規模軍事基地的存續,以及由此帶來的苦難(即為核武基地的設置、美軍進行越戰相關毒氣武器的前哨安置點)。其三、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的現代歷史中,本土日本人對沖繩一直持歧視態度。戰後,日本本土的和平與繁榮又是以沖繩付出的巨大犧牲為代價的,不能不思考的是:本土的日本人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進而追問:日本人是什麼?能不能變成不是那樣的日本人的日本人?並努力尋找答案。 不同於廣島核爆在日本已定論的「共識」,沖繩懸而未解甚至歧視連連的狀態,讓當年的大江在進行寫作時,常陷入癱軟無力和絕望的狀態,文中經常出現「深淵」、「無力」、「絕望」等字眼;那些向沖繩投以歧視目光的、用沖繩巨大的犧牲換來自己的和平、繁榮的本土日本人,無可否認的就是自己的同盟、替身,或是血脈相連的兄弟,甚至就是他自己。以自我批判為契機,清晰明瞭地揭示了沖繩的處境,並揭發沖繩戰中民眾集體自殺的事實。 作為「戰後的民主主義者」,大江健三郎反對一切凌駕於民主主義的權威和價值觀。《沖繩札記》出版近40年後,右翼團體發動「大江健三郎.岩坡書店沖繩戰審判案」,否定沖繩戰中日軍下達集體自殺的命令;同時,日本文部省刪去教科書上該事件相關字眼,引發沖繩當地八十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2008年3月,大江健三郎二審獲得勝訴,最高法院持續審理中。 目次 中文版序 最期待的翻譯 文/大江健三郎 序章 憤怒於死者的憤怒而哀悼 Ⅰ 日本屬於沖繩 Ⅱ 《八重山民謠志》’69 Ⅲ 面向多樣性 Ⅳ 內部琉球處分 Ⅴ 苦世 Ⅵ 接受抗議 Ⅶ 戰後一代的堅持 Ⅷ 日本的民眾意識 Ⅸ 「本土」實際並不存在 譯後記 當內心的法庭遭遇世俗的法庭 /陳言 大江健三郎 年表 -
再見,我的書!
《再見,我的書!》是《換取的孩子》、《憂容童子》三部曲的終篇,書名源自俄國作家納布可夫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天賦》。然而大江健三郎賦予這句話更深刻的意涵,作者想要告別的不僅僅是這部小說及小說中的主角,這也不僅僅是一句與作者創作生涯訣別的宣言,而是昭示著書中的主人公長江古義人(或說作家的分身)將帶領「新人」在最深沉的絕望中尋找希望。 故事描述當日本的軍國主義發展到極至時,古義人和他的那些同志也打算仿效911的決裂方式,以高效能的炸藥摧毀東京都內的摩天大樓,作為一種小市民對抗巨大的國家機器的手段。當然,前提是不能有任何人員傷亡…… 整部作品自始至終回蕩著現代派詩人艾略特在《四個四重奏》中的那段著名詩句:“別讓我聽取老年人的睿智,不如聽他們的愚行,他們對恐懼和狂亂的恐懼……”。面對時代的暗流,每個人將如何進行抵抗?大江健三郎以一個小說家的想像力和七旬老人的“愚行”,向世人展現了他的偉大“預感”。 名人推薦: 「《再見,我的書》是“大江文學精彩的總決算”。」 --文學評論家、東京大學教授/沼野充義 「大江健三郎敢於用自己的“愚行”直面混沌的世界,在對恐怖事件的不安成爲“日常化”的今天,這部小說顯得意義深遠。」 --《讀賣新聞》 「這部小說無異於“投向當今社會的炸彈”。」 --《朝日新聞》/島田雅彥 -
大江健三郎作家自語
超越世紀、經常處於時代尖端的大江健三郎,以一年的時間,道盡自身的創作秘話、戀愛觀、對「自殺式爆炸恐怖活動」的觀感、與同時代作家──渡邊一夫、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愛德華.薩義德……的友情與奮鬥、面對一○六個極為貼身的疑問、對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政府以「皇民化思想」逼迫沖繩 居民集體自殺的沉痛……。 一位作家自我驗證的反省之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半世紀作家人生,以對話方式呈現的「超越自傳的自傳」。。 記者提問、作家應答的訪談模式,建構出此本「口述體自傳」,在這個回顧各作品和各時代的「文學式格鬥」採訪中,大江先生長時間地講述自己的寫作,以及他所經歷的、五十年來的日本文學變遷;而那一部部小說背後真實人生的種種故事,也以極為清晰的姿態顯現了出來。 ◆採訪契機──二○○五年夏天,「奇怪的二人組合」三部曲全部完成,《新潮》雜誌主編提供了對大江先生進行長期採訪的機會。由讀賣新聞社文化部次長尾崎真理子擔任採訪者,以大江先生「作家生活五十週年」為主題,自二○○六年三月下旬起,每月進行一次採訪,共分為五次,每次大致以「十年作家生涯」為期。 ◆內容特色──將採訪內容編輯為單行本時,一併加入《新潮》雜誌對大江先生的採訪,將整體建構為六章,大幅追加了提問的篇幅。如此一來,大江先生的回答進一步往各個方向展開,並除去了比較曖昧的部分。提問中放入自小說本文中引用的段落,希望讓讀者回憶起這五十年間曾有過若干改變的文章,在各個時期的那種切實的美妙,同時也想為年輕讀者提供發現這些美妙的線索。 ◆精采重點──大江先生半世紀的作家人生,最坦誠的告白。他的創作秘話、戀愛觀;與長子光的父子親情;與同時代作家葛拉斯、薩伊德、米蘭.昆德拉的友情與奮鬥;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司馬遼太郎的交流互動;對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的評價;與安部公房的絕交秘辛;對時下流行的「部落格文化」的觀點等等,都在本書中一次道盡…… 這部書以親切的態度,向讀者展示了大江先生馳騁於世界文壇的路線,讓我們分享了他成功時的喜悅和徘徊時的迷惘。書中所談,不僅是一位作家的創作歷程,同時也是一個人的心路歷程。不論對於文學作者或一般讀者而言,這都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意義非凡的書。 -
宽松的纽带
《宽松的纽带(彩插本)》内容简介:本随笔集为《康复的家庭》姊妹篇,作者用朴素的口语文体叙述了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成员间的温情。透过这些与他的小说语言和文体截然不同的描述,我们可以跟随作家一同体验面对智障儿子光的苦恼,发现光的音乐天赋时的喜悦。 -
康复的家庭
《康复的家庭》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随笔集。以残疾孩子光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如清澈溪水,自作者笔下缓缓流出。光的智力障碍常使作者感到苦恼,但光的天真又时时给家庭带来微笑与感动。光会因为父亲的不体谅而闹别扭,又会在事后尽量找机会和解,加上其他家庭成员的微笑旁观与适时调解,原本辛苦的生活因此活泼生动起来,充满温暖的亮色。而当光借助鸟鸣走进音乐世界,并终于写出豆芽菜一样的音符,开始音乐创作,那份纯然的情感流露,让人心灵震撼。 残疾孩子光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重压,更是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扶持。在逐渐接受现实之后,一家人凝聚起并肩前行的力量,这个康复的家庭让人肃然起敬。作者因此对人生及历史有了特殊的理解,同时反映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上。他以感恩和悲悯的情怀叙述光的主治医生森安信雄博士的真诚,音乐大师小泽征尔先生的高尚,文学大师井上靖先生的精神,并且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充满人性关怀。 所谓生活的极致幸福,正在于平常;所谓人的尊严,正在于承担无可逃脱的责任。 -
宽松的纽带
《宽松的纽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随笔集,是《康复的家庭》的姊妹篇。作者一改晦涩难懂的风格,以温暖的笔触,叙述了一家人与残疾孩子大江光的共同生活。 光患有智力障碍,但极具音乐天赋,是位优秀的音乐家,音符成为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和存在的凭借。面对光,作者和家人有过苦恼,但在经历了长期的共同生活之后,一家人也和光一起完成了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解压。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淡淡的笔触,浓浓的温情,勾勒出一条无形的纽带,它维系着家庭的每个成员,使他们各自独立生活,又彼此支撑,不离不弃。 同时,残疾给光和家人带来的磨难,使作者对文学与人生的理解更为独特和犀利,并促使他表现在文学作品里。可以说,这些随笔是了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思想的一扇窗,从中可以窥见文学大师如何在巨大的声誉下保持简朴的生活,以幽默的个性写出风格沉郁的作品。 -
小说的方法
这是大江健三郎创作转折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正如大江先生所说的,“在我的一生中,那是一段最好的时期,是进入由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学以及作家和诗人们融汇而成的整体里去,并且经历了沸腾一般的邂逅相识的最好时期”,此书也成为读者关注的对象。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