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俄国
-
死魂灵
果戈理的《死魂灵》一问世,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它用似乎荒诞不经的故事来展现俄国当时的社会风貌。赫尔岑、别林斯基都给予《死魂灵》最高的评价,被誉为自然派的奠基人。他为后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开了先河。 《死魂灵》对官场的描写较少,却对官员的腐败无能写得一针见血。警察局长是地方的父母官,搜刮有方;检察长因为谣言四起而吓死;只有邮政局长倾向自由主义,正是从他口中传出《科佩金大尉的故事》。科佩金大尉曾参加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成了残废,要求国家给予抚恤,然而管事大臣却把他逐出门外。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俄国靠武装了的农奴打败拿破仑,这些农奴打到巴黎回国后,当然不满于自己所处的奴隶地位,所以阿拉克切耶夫才把国有农奴编为军屯加以控制,而普通农民则铤而走险,占山为王,作者说这是“俄国人走惯了的路”。这个故事的确不像林冲上梁山那么曲折跌宕,然而正因为它平凡才更有普遍意义。这个故事本来是个独立的故事,有的读者也许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它穿插进来。如前面所说,《死魂灵》的成功之处在于把五个地主集中起来写成讽刺典型,把他们推上历史的审判台。然而仔细分析起来这五个地主并非罪大恶极,他们的缺点几乎人皆有之,而《科佩金大尉的故事》则击中了帝俄专制制度的要害,《死魂灵》所以迟迟不准出版,关键就在于这个故事,后来准许出版时书刊检查机关把这个故事加以删改。如果把这个故事跟农奴名单中所列举的农奴的故事联系起来,就形成这本书反对农奴制的鲜明倾向。它同普希金的某些作品一道为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流派开了先河。 -
变色龙
世界文学大师契诃夫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为后世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结构严密、语言简练、讽刺尖刻的短篇小说。本书收入《变色龙》、《万卡》、《套中人》、《第六病室》等25个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十九世界俄国社会中所习见的凡人小事为素材,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从独特的角度,对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作了有力的揭露和鞭挞,对小市民的庸俗、贪欲、投机钻营进行辛辣的讽刺,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寄予深切的同情。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促人深思,发人深省,既让你感到西酣畅淋漓的痛快,又让你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些短篇小说确有永恒的魅力,永远值得阅读。 -
契诃夫手记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1866-1904),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著名于世。生于破落小商人家庭。1884年在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行医多年,接触过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1890年到过流放犯人的库页岛,亲身体会到人民的一些疾苦。这些对他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契诃夫的创作生涯始于八十年代初。他写了大量短篇、中篇小说和几个剧本。早期的幽默小说因富于社会内容而迥然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庸俗逗笑故事。随着对社会观察的深入,他的作品也日益严肃。他的《第六病室》把整个沙皇专制的俄国隐喻为一座阴森恐怖的大监狱,曾给青年时代的列宁以强烈感受。契诃夫的作品揭露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资本主义在城乡造成的灾难(《三年》、《农民》、《出诊》、《在峡谷》),同情劳动人民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哀伤》、《苦恼》、《风波》、《渴睡》,痛恶追求渺小的个人幸福的庸俗习气《醋栗》、《姚内奇》),谴责知识分子的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意愿的故事》《三姊妹》)。在逝世前不久的作品《新娘》和《樱桃园》里,契诃夫发出了与旧生活决裂,“把生活翻一个身”的呼声。 契诃夫的创作过程也是他痛苦探索明确的世界观的过程,但由手脱离当时已经开始了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看不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他的局限于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的作品不免带有忧郁的色调,尽管这种调子不时被追求光明的乐观情绪所冲破,但他对新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模糊的。 契诃夫的艺术特点是洗炼。他善于以极有限的篇幅容纳最大限度的内容,用几个鲜明的细节勾画出完整的典型形象,达到高度的艺术概括。他的作品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却不失于琐碎,没有曲折的情节而能扣人心弦;读者从作品平静、含蓄的叙述中,能感到作家忧郁而又严峻的目光,听到他竭求新生活的心灵的跳动. -
贵族之家
本书是屠格涅夫的不朽之作。作品塑造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碌碌无为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贵族之家》的主人公是一出身于俄罗斯古老贵族世家的青年。婚后侨居国外,因妻子对他不忠,他对爱情深感绝望,打算回国干一番事业。回国后他爱上了一娟秀、纯真、善良的姑娘,和她相处的喜悦,扫除了他胸中多年的积郁。正当爱情重新燃起他对生活的希望时,他的妻子却回来了,于是一切成了泡影。 罗亭是个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他理想崇高、才思敏捷,讲起话来娓娓动听,使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之倾倒。一个姑娘为他着迷,爱上了他,不管母亲反对愿意抛弃一切,问他怎么办时,他被落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吓坏了,他的回答是:“只有屈服”。姑娘悲痛欲绝。 -
我的哥哥吹黑管
《我的哥哥吹黑管》是一个女孩子的日记,她把“自我”的价值全寄托在“他人”(哥哥)的身上,结果却伤害了他人。 《第五排第三个》和《“搭错神经的叶夫多基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大人往往从“自我”出发去理解与“塑造”孩子,结果混淆了好坏,酿成了悲剧。这两篇小说向大人们提出警示;如何对待行为“出格”或有才华却争强胜的孩子? 《前天民后天》和《请来电话请来玩》则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那些有贡献、却一生默默无闻的人,特别是当他们到了退休之日,是否可以弃之不顾? -
Notes from Underground
How far would you go to escape the real world? The underground man had always felt like an outsider. He doesn't want to be like other people, working in the ant-hill' of society. So he decides to withdraw from the world, scrawling a series of darkly sarcastic notes about the torment he is suffering. Angry and alienated, his only comfort is the humiliation of others. Is he going mad? Or is it the world around him that's insane? -
以头撞墙
不可能性岂不是堵石墙吗?当然喽,假如我真的没有力气用脑袋去撞开这堵墙,我就不会去撞它,可是我也不会跟它妥协。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舍斯托夫不厌其烦地揭露着理性的可笑与无力。他只关心一件事:提示人类生活的无限性,为无根基的生活寻找理性难以企及的出路。 ——(法)加缪 舍斯托夫本人作为一个孤独的朝圣者游历了俄罗斯思想的众多领域,在这位思想家所有的作品中都有着深思的印迹。 ——(俄)安·别雷 舍斯托夫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者。他批驳了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的相互矛盾,把读者留在了无知之境。他把哲学的理性思维与超自然的圣经观念对立起来,他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上帝甚至可以做到使过去从来都不曾存在。 ——[俄]罗斯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 远自德尔图良、达米安、马丁·路德、帕斯卡尔,近至克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舍斯托夫的同路人。他们坚决声称,正因为荒廖才可信,正因为不可能才肯定。争取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乃是一场疯狂的半争,是以眼泪、呻吟和诅咒为代价的斗争。 ——刘小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理》 在20世纪璀璨闪烁的思想群星中,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他大胆质疑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尊崇再性的传统,标举信仰为其思想旗帜,重视个体的人,关注个人苦难与绝望,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即便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看来,仍极具挑战性。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发展出一种崇高理性的思想传统,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理性真理而选择死亡,柏拉图把哲学家尊奉为理想国的君主。即使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很多人也是非常思辨、非常逻辑地讨论神学问题。到了近代,康德通过区分“自在之物”和“自为之物”把“理性”从上帝手中夺回,重新给予人认识理性真理的权利。黑格尔则把康德哲学推向极端,建构了他那无所不包的“绝对精神”的王国。崇尚理性的哲学传统到了20世纪有增无减。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就认为:哪怕世界毁灭了,理性的法则依然存在。 但是舍斯托夫却发出“旷野的呼告”。他认为,与古希腊的理性传统相对照,西方还存在着另一种传统,它以《圣经》思想为代表,在近代由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继承。它们都拒绝理性的绝对统治,认为理性无法解决生死问题,无法解决人类的恐惧、绝望、堕落等问题。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和理性相比,信仰才是人更深层次的需要。 -
悠悠儿时情
《悠悠儿时情》没有煽情也没有矫作,作品呈现的是无尽苍凉的旧俄国农村里,那一份份感人至深的情:接生的大娘对所有接生孩子的母亲之情;小娘对我的骨肉之情;朋友玩伴之间历历难忘的友情;还有夫妻,情侣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从小时候,看着大娘每次"接生",新生儿父母的欢欣雀跃地迎接新生命,到体会生离的"两种审判"中的参军,在导思别的"丢下我年纪轻轻的一个人……"虽然是通过小孩的视角,去写下这一篇篇真挚激情的人性颂歌,而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却能从《悠悠儿时情》的线索中体现:生与死形成了交接,爱与恨集成了汇聚。最后,世间的真情却永远长留心中。"……白雪,即使撒上黑炭,也不会变黑"。 -
钦差大臣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钦差大臣》围绕着某外省小城以市长为中心的官员们如何迎接“钦差大臣”而展开情节,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俄罗斯官僚机构的腐败,官员的道德卑劣。戏剧随着市长的一句话“钦差大臣快到我们城里来了”而开场。市长大人接到省里某官员的一封信,写信人称他为“仁兄、亲家、恩师”,他向市长通风报信说彼得堡一位大员最近奉谕到省里来视察,对市长所在的县城格外注意,钦差大臣隐姓埋名,随时可抵达,他警告对任何过手之物不肯轻易放过的市长大人小心应对。得此消息,市长、法官、督学、慈善医院主任、邮政局长无不惊慌失措,为对付钦差大臣的视察而忙乱起来。作者借此展现了这群贪赃枉法、渎职受贿、昏庸无能的官员是如何治理市镇的。慈善医院肮脏不堪;法庭混乱无序,鹅群在候审厅里跑来跑去,法庭上放文件的柜子上方挂着法官打猎用的鞭子,陪审官浑身酒气,很少清醒;学校老师毫无知识,只会向学生扮鬼脸;警察偷东西,敲诈商人;邮政局长经常拆阅邮件;市镇当局内部普遍受贿,敲诈勒索商人;欺压百姓。市长惧怕市民中会有人递上状子控告他的恶行,于是将邮政局长叫来,让他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把每一封经过邮政局的来往信件拆开查看。与此同时,在该市的某旅馆里,住着一个从彼得堡来的十二等文官。他因为挥霍无度、大讲排场,花光了钱,便蜗居在旅馆,靠赊账度日。此人为没有钱而发愁,穿着便服,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一副沉思焦虑的神气,既不付钱,也不动身。市长派去打探消息的下属见此情景,误将此人当做钦差大臣。市长胆战心惊地前来拜访这位钦差大老爷,他开口便向市长借钱,而市长则以为是他在向自己索贿,在他看来,只要钦差大老爷收下了钱什么事情就都好办了,于是他加倍奉送。接着市长带领“钦差大臣”参观市政机关,并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其他官员纷纷前来拜见这位假冒的“钦差大臣”,钦差大臣照样向每一位前来谒见的官员借钱,大家都知道这是有借无还的,都把这看做索贿的表示,他们像市长一样拼命送钱,希望他回到京城后提拔自己。市长及大小官员们为接待“钦差大臣”绞尽脑汁,胆战心惊,另一边是“钦差大臣”拼命寻欢作乐,他与市长的妻子、女儿大调其情,并向市长千金求婚,市长决定把女儿嫁给他,市长夫人则做着从此以后迁到彼得堡居住、做将军夫人的美梦。其他官员们也仿佛市长大人已经荣升为大将军了,拼命巴结献媚,希望他能提携自己。正当市长大入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之时,邮政局长拆阅了“钦差大臣”写给朋友的信,信中嘲笑这些官员们因为自己彼得堡式的容貌和服饰而愚蠢地将他当做总督,他对每位官员逐一加以辱骂嘲弄。而此时的“钦差大臣”,则驾着市长为他预备的三套马车逃之夭夭了,真正的“钦差大臣”即将到来…… -
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全四册)
本书由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写,该书作者不仅包括该所所有专家,还有多名所外的权威学者。“可以说,它代表着这一领域最高的研究水平。”中文版《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全书四卷,近200万字。 致力于彰显白银时代文学进程的全部复杂性,本书的作者们不想仅仅局限于引用纯文学资料,他们同时利用了历史、哲学、美学的相关资料,以便于以新的视角观照这一时期文学发展带有的根本性的问题。本书的作者们在致力于揭示白银时代文学发展本身的同时,也勾勒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性作家的创作面貌,并且关注作家的生平履历,他们的世界观,特别是他们的创作诗学问题,而不同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其创作诗学各不相同,多姿多彩。 -
契诃夫文集
本书所选都是契诃夫的短篇杰作。如《套中人》成功塑造了自己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还千方百计把所有人都装进他封建守旧的套中去的典型形象。中学教师别里科夫顽固、保守,害怕与敌视一切新事物。不管什么时候他都穿着雨靴、大衣,戴着帽子和墨镜,甚至还用棉花堵位耳朵。嘴里总是念叨着“千万别出什么事啊”!他监视人们的思想,控制人们的行动。弄得人人都怕他,以至十几年间全校全城人都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通过《套中人》契诃夫揭露了旧制度卫道士的反动和愚顽,号召人们起来与之抗争。 -
Crime and Punishment
With the same suppleness, energy, and range of voices that won their translation of The Brothers Karamazov the PEN/Book-of-the-Month Club Prize, Pevear and Volokhonsky offer a brilliant translation of Dostoevsky's classic novel that presents a clear insight into this astounding psychological thriller. "The best (translation) currently available"--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
冰宫
拉热奇尼科夫的《冰宫》使俄国长篇小说的形成跨出了真正的一步,别林斯基把他誉为“俄国第一位长篇小说家”。这部作品在苏联一版再版,经久不衰,曾经拍成电影。《冰宫》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是小说魅力不衰的原因之一,连普希金也不能不为之赞叹:“诗毕竟永远是诗,您(指拉氏)这部小说的许多篇章必将永存下去,直到俄语消亡为止。” -
时代的喧嚣
诗文集 -
普希金童话
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普希金塑造了一位善良的老渔夫,一条知恩图报的小金鱼,以及一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金鱼一次次地回报老渔夫的活命之恩,一次次地满足老太婆的愿望,可是仍然没有办法满足老太婆的无尽欲望……普希金的童话不仅仅是写给儿童的,它读来是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故事,但又深富哲理,蕴涵着崇高的精神。它给儿童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从故事里懂得爱祖国、爱人民;懂得为人要勤劳、勇敢、忠诚。 -
旧俄书事
本书作者着重描摹了俄国彼得堡的图书市场,其中有阿普拉克辛市场和亚历山大市场以及遍布全市不同地点的小书摊上的书籍生意,还有那些把书籍装在大背袋中扛在肩上叫卖的书贩子们。另外,本书还揭露了旧俄出版业的粗制滥造等社会现象。 -
罪与罚
罪与罚 贫病交迫的大学生洛迦,因 痛恨当铺老板的重利剥削,愤而 行凶,却自认是替天行道。然而 良心的谴责、法律的追究,终使 他走在了充军西伯利亚的路上。 但洛迦也从中更深地理解了生命, 理解了爱情。 -
白痴
本书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家庭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她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小说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什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努力是徒劳的,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