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知识分子
-
历史碎影
作者从日常生活的视野,对这些生活在20初叶的南方知识分子做了一次发现式的书写,细腻而敏锐地写出了他们所面临的人生,从而对那一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境遇作出反思。江南语调和小说笔法的混合运用,使得这些文字充满了悲剧、颓废与忧伤相杂呈的调子,就像南方阴霾、多雨、潮湿的天气,缓慢而顽固地进入我们的内心。 赵柏田在《历史碎影》一书堪称完美地实施了这一昂贵而又合乎人情的理念。为了与大历史的暗中对抗更有力道,他在对许多人的叙述中不惜采用小说笔法;我们看得很清楚,小说笔法在这里正好构成了破译全息图的最佳方式之一--何况那些充满着过多歧义、暧昧和晦涩特征性的包孕性时刻,正需要小说笔法去进行较为详尽的呈现。在赵柏田偶尔不无虚构的叙述中,一个动荡的大时代曾经长期被大历史忽略甚至遗忘的侧影出现了--这幅侧影十分重要,因为它让我们真正地、有血有肉地看见了一个大时代的边际。 -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已经被攻击了很多年.在这本萨义德最后的著作中,他论述了人文主义更民主的形式--其目标是共享、解放和启蒙--仍然是可能的.深入到人文主义的思想传统中与前哲们展开对话后,萨义德提出了他的主张:"言词"是历史和政治变迁至关重要的载体,而阅读则会教会人们去不断地质疑、推翻、革新.今天已被封为圣徒的思想家是昨天的反派者.在这个日益紧密相关的世界中,作家和知识分子应当怎样承担自己新的公共角色?萨义德的答案在这本书中,它为人文主义教育和更民主的批评模式提供了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辩护. -
新闻业的怀乡病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身为《经济观察报》主笔的作者许知远,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视角, 以新闻写实的手法,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这些全球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回顾、总结和展望,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精英们的媒体精神。 新闻从业者、传媒行业相关人士、媒体研究人员,以及对传媒业感兴趣的业外人士。 -
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
作者在书中以剥开经院的藩篱、切实走向读者的平实语言,对社会和广大群众感兴趣、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反腐败、寻租现象、婚姻与女性、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等进行了深刻的卓有成见的剖述。 -
知识分子的背叛
这本书投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因西方知识分子背叛“永恒的原则“去侍奉政治党派那些伪神,从谴责的角度重新估价他们这一倾向。他谴责的那些背弃永恒真理的人,主要指右派,尤其是法西斯分子。他声称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忠于真理而不是党派。他试图对效力于事业与效力于党派作了区分,并且拒绝各种类型的极权主义主张,因为这些主张会毁坏知识分子生活的独立自主性。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班达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世界名著。全书四章,集中讨论了“政治的时代”、“政治激情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背叛”等三大问题。从篇幅上看,比起同时代学人动辄数十万言的大作来,班达的这本书只能算是一篇论文罢了。不不定期,就在这本小书中,班达活脱脱地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至一战前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史。 -
所謂的知識分子
本書所收錄的人物多是讀者耳熟能詳、影響歷史進程的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如盧梭、雪萊、馬克思、易卜生、托爾斯泰、海明威、布萊希特、羅素、沙特等,以及讀者未必熟悉,但也是深具影響力的人物,如英國出版家高蘭茨、美國作家威爾遜、好萊塢劇作家海爾曼等。 作者抽絲剝繭,將這些知識分子放在聚光燈下探照,現出他們的:表裡不一、利慾薰心、欺世盜名、愛慕虛榮;眼花撩亂的兩性關係、錯綜複雜的親友問題。他們總是居高臨下指導別人,私下的生活卻自相矛盾。 盧梭自稱生來是為了愛,其實他最是忘恩負義,對一再襄助他的養母兼情婦華倫夫人袖手旁觀,任她貧病而死;他一面鼓吹兒童教育,一面卻把五個親生孩子送進棄嬰收容所。雪萊的愛像火焰,經常灼傷靠近他的人,他在性關係上的混亂令後人瞠乎其後。托爾斯泰大談博愛,其實從沒愛過具體的人,他自認是上帝的兄長,結果卻把自己的家庭帶入荒野。沙特、羅素、布萊希特、海明威等人,利用名作家的地位,誘惑眾多女性,有的組成「後宮」,有的「追逐每一個穿裙子的人」……。 約翰遜就像是一位「道德偵探」,他清掃歷史的塵埃,重新檢視這些知識分子頭上的光環,並語重心長的說:「任何時候我們必須記住知識分子慣常忘記的東西:人比概念更重要,人必須處於第一位,一切專制主義中最壞的就是殘酷的思想專制。」 -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
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不再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而是一个无中心的“断裂社会”,其一是国家与社会的断裂,其二是社会各阶层的断裂。在这样一个乱局之中,知识分子与国家不仅去了内在的体制关联,而且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而大批知识精英离开家乡,离开乡村,进入都市,又意味着他们脱离传统的民间社会,失去了自己的血缘、地缘和文化之根。在传统中国,士大夫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枢,现代知识分子不仅疏离了国家,而且也游离了社会,成为无所依附的自由漂浮者。 -
胡适还是鲁迅
本书记录了世纪之交中国知识界的一场重要论争:据说胡适与鲁迅分别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条不同道路”。在我看来二人殊途而同归。若依张承志的定义,凡是“非暴力主义”都是现存“体制的招牌或粉饰”(本书第287页),则胡、鲁二人都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虽然鲁迅自比“战士”,以杂文作匕首、投枪,但他却没有参加暴力革命;即使发表文章说他向往苏俄、同情工农革命,按照“自由派”知识分子认可的美欧标准,那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在我看来,胡适与鲁迅都秉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只是对执政者信心有大小,采取的态度有合作与不合作之分,即各自选择的人生姿态与实现理想的方式有所不同。无论如何,辨析鲁迅与胡适的同与异,至少有思想史上的价值。所以,这本辑录对胡、鲁评价各抒己见文章的选集,值得一读。 -
无穷的困惑
这个时代的所有内心秘密,它的全部痛苦与欢乐,都深刻地记录在生活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生命旅程中。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承受了历史的沉重压力和艰辛使命,他们在交织着烈火、血污和雪崩的岁月里,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也选择了民族的命运。 近代中国宛如一座云雾萦绕的历史迷宫。当知识分子怀着救世的热忱跨入它的大门,去探寻通向光明的出口时,他们不由得感到自己是在黑暗中摸索。到处都是陷阱、暗壁和死胡同。 对于这两个经历异常丰富、多方有所建树的历史人物。之所以将这两个名字排列在一起,并非是为他们的一生作面面俱到的评述,而仅仅希冀透过知识分子这一角度,对他们进行深度的比较,从而揭示那样一种时代氛围下知识分子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行为选择。 -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以中国知识分子研究而闻名学界的许纪霖,将近年来最新的思考奉献给有着共同精神关怀的读者们。90年代以来的中国,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时代。后现代的大潮,颠覆了知识元语话的合法性。在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夹攻下,知识分子死亡了吗?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是否还有可能,又如何可能? -
顾准日记
“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因为它本来不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个学者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思想历程,用最平实的笔触记录下当时的一切。 顾准勤于读书、思考和写作。他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证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的必然性,并主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学者。尽管是些浅白的常识,这在当时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尽管他后半生贯穿了惩罚性劳动和人身侮辱,但是他在精神上丝毫没有颓丧,相反,逆境和严酷的现实让他从根本上思考历史前进的规律(如果有的话)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致力于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和马恩理论研究,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其价值难以估量。 -
殷海光文集(全四册)
本书四册,分作“政论篇”,“哲学篇”,“文化篇”以及“书信与随笔篇”。书前有张斌峰所作长篇《〈殷海光文集〉编序》,对殷海光的生平行状、思想脉路、启蒙意义与晚年的文化转向作了梳理与阐扬。 全书收录了殷海光比较重要的自由主义著作数十篇(专著《中国文化的展望》由于篇幅关系,未收在内)。但是殷先生的批判意识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在比较轻松的随笔文章中,也可以望见一个思想家的风采。譬如,殷先生在题为《西行漫记》的一组游记中,谈到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先生一面承认歧视的存在,一面在反思中国的问题。殷先生在文中说:歧视“虽然如此,至少对于不纯凭感觉而生活的人说,并不怎么有了不起的不便。假若你记得同种之间所给你的是怎样的不客气,假若你记得你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而走到各‘部门’去所受到的是怎样冷酷得可怕的脸,……那么,你在这里会感到礼貌、正直与坦率。人把人当人看待,即使有点儿生物学上的差异,比人把人不当人看待,即使没有生物学上的差异,滋味是很不同的。……但是,很奇怪的,人们常常在想象中对于异族的不够友好很敏感;而对于同族的威胁则很麻木。这是不是说,同族的虐待,是应该忍受的?是否有这种‘伦理上的应然’?” 《殷海光文集》全书对比较敏感的地方作了删节,用“[……]”标出。这或许是唯一令人扼腕的地方。但是明白人都能知道,如果不作此类处理,在大陆出版殷海光文集怕是绝无可能的。老金倾向于把它看作一个文化事件,它的得以出版,应该也算作自由知识分子在与传统遏制势力的博弈中,相互作出妥协才可以看到的不乏积极意义的结果。此类事件正在积聚中。它的普遍性已经广为人知。一般的评论多落定在对威权主义或极权主义的批判中;但是此类事件更有意味的也许是“事就这样成了”——尽管它所成就的是一种有缺憾的思想实在。当着需要的思想还是一片虚空时,有缺憾的实在也是非常富有意义的价值系统。这样,老金就认为,编选者的妥协,由于它所致力并最终完成的是“从无到有”的结果,博弈中,它的胜出,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在可能的条件下,做一些“零星的社会工程”,包括编选殷海光先生的文集这样的“工程”,应该是非常踏实的自由主义者希望的工作。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也正是先贤的希望。 张斌峰先生的编选是非常认真的。他以一己之力,独自承担了百余万字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对殷海光原文和原文中的引文所作的校勘,应是付出心血最多的地方。这些工作,都对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说这是一部“编选适宜,用功颇勤,嘉惠后学,厥功至伟”的自由主义专著,或不为过。(2002年9月13日得书,14日凌晨草就,时窗外曙色微茫,梧桐叶下有影零乱。) -
阁楼人语
本书是关于中国最著名的人文刊物《读书》的历史记录。作者为著名出版家沈昌文。沈昌文任《读书》主编多年。以1984年始开始发表“主编后记”,这些文章涉猎广泛,思想敏锐,文采飞扬,对中国思想界、文化界、读书界诸多话题娓娓道来,既记录着八十、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精神与学术的发展轨迹,也全面反映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出版、文化动态。此书必将引起广大知识分子和《读书》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本卷选文16篇,一方面论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递变,重点是清代学术史观念的形成以及戴东原、章学诚等人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兴起、发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检讨。见解独到,文意贯通,虽着眼于古代,投射的意义却是现代的。 -
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
本书以文化现代性为主旨,荟萃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著名思想家,包括于尔根·哈贝马斯、斯图亚特·霍尔、马泰·卡林内斯库、安拓瓦纳·贡巴尼翁等人讨论文化现代性的经典篇什。他们分别对表征文化现代性的重要概念展开分析,从怀旧到日常生活,从复制到拟仿,从合理化到距离,从艺术界、先锋派再到艺术终结,构成一个文化现代性的概念家族。其探讨大致涉及现代性的四个重要方面:现代性的概念与历史、现代性的矛盾逻辑、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勾画,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幅用以探索文化现代性的,描绘了历史与现实图景的详尽地图。 -
人物·书话·纪事
85岁高龄的当代中国学界泰斗王元化先生的这本书是作者亲自从人、书、事三个方面编选60年来的重要随笔文章,其中包括近年来的新作。该书既是一个人的历史,又是一部生动深刻的中国近代史。 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他对鲁迅、胡适、杨遇夫的谈论,也有对《死海卷》、《胡适的日记》、果戈理等的评述,还有对曾国藩用宦术、李鸿章办外交、甲午缉奸等事的独到见解…… -
最后的知识分子
本书描述了上世纪短短几十年中,美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惊人变化:昔日,他们教化大众,挥斥方遒;如今,他们隐身业,闭门造车,疏于为社稷思考。本书作者,美国老派学者雅各比质问道:过去那种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群众引路人的知识分子哪里去了? -
自由的冒险历程
本书生动叙述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集人物描写、分析、访谈、见闻、突发事件于一体,从德雷福斯案到伊斯兰文化的复兴,从1917年10月到1968年 5月,从西班牙战争到非殖民化运动,从萨特存在主义的高歌凯旋到路易·阿尔都塞之死……作者回顾了其间所发生的重大文化事件,展现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营建的令人炫目的文化景观。知识分子怎样生活、思考、追求?最终又是怎样失败的?这正是自由的冒险历程。 -
民国风骨
本书中的人物,大多是二十世纪声名显赫的文化名宿,作者将他们置于大时代的背景中,展示他们的心路历程,剖析他们的复杂人性,从而促使我们对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人的命运进行冷峻而深刻的思索。本书的特色是:融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深邃于一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