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知识分子

  •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作者:智效民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增补本)》:胡适注定是值得在中国现代史上大写特写的一个名字,“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人缘之好、人格魅万可见一斑。然而,上世纪50年代之后,胡适成了昔日朋友们噤若寒蝉的名字,“五四一代”的身影瞬间引退到重重迷雾之中。《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增补本)》让我们吹去覆盖在历史书页上的厚厚灰尘,从并不如烟的往事中,一寻那一代人的怕和爱。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增补本)》是增补本,删除了原书10万字,增补了17万字,以教育、政治、科学与文化四个章节讲述民国大师们的政治选择、学术思想、精神追求与人格风范。
  • 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

    作者:胡秋原

    仅仅统治者儿戏学问,迫害知识分子,还不足以亡国。如果知识分子自己不尊重学问,自己不将自己当人,那就不仅亡国,而且要“亡天下”了。当知识分子违背了中国文化与知识分子的传统,忘记了责任心与自尊心而自贱自辱之时,那就是国家之神经崩溃与心脏衰弱。 或者有人以为道德与知识不是一事,廉耻与文化不是一事。其实道义为文化之本,而罪恶大抵起于无知。人之所以为人,即在除自己外,想到别人;除今日外,想到明天。于是自奋其智力,而亦在人群交感中与未来注视中发展德性才智,此即文化之创造。……礼义廉耻不仅四维而已,那是国家的命根! 世或以读书人必以穷为高。其实如孔子所云,我行我素可矣。我们应安贫,但不必求贫。取之以义,富贵皆无妨。以孔墨之德智,加上陶朱白圭之财富经营,才能改变中国。 知识分子之阿谀,是智慧堕落之悲惨现象;亦一个政权腐败之标准征兆。而知识分子之阿谀,只有使帝王益趋狂暴。 然则应不应该为了文化之发达,牺牲民主,保障一部分人之特权,使其有闲创造文化?答:不。特权阶级之存在到了一定的程度,不仅不能创造文化,而且只足以造成腐败,乃至疯狂与白痴。因文化之烂熟,变为痴狂,因而崩溃者,中外历史上也充满无数的例子。希腊、罗马以及六朝,都是如此亡国的。
  • 我们仨@1963

    作者:杨照,马家辉,胡洪侠

    依然是三位六零后、两岸三地的时空、三十个关键词,书写第二部“对照记”。 对照:和自己比时,过去是美好的食物、亲情、爱情和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和他人比时,过去是愚钝、鲁莽、梦想和逃也逃不掉的时代印记。 对照,是所有人的痴狂理想和冰冷现实的打斗,撕缠过后,重新定位自己,继续前行。
  • 顾祠

    作者:段志强

  • 钱理群讲学录

    作者:钱理群

    本书专收钱理群先生近四年来最重要的学术讲稿,涵盖了先生有关鲁迅研究及现代文学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思考。这些论题均是先生长期情有独钟、寄寓深厚之所在。在这些具体的思考背后,潜隐着先生更深的开掘、更大的希冀,即:通过若干个案、典型现象,以文学史、思想史视角为主体,又夹杂以社会史、文化史、出版史、教育史、学术史的各个角度,讲述一个“二十世纪的故事”,一个“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故事”。此外,本书在先生不断尝试的“学术文体”的试验上,亦有新的突破,使学术一改艰深、严肃之常态,而更多一些“亲切”、“活泼”之灵性特征。
  • 生命的沉湖

    作者:钱理群

    《生命的沉湖》作者钱理群,当年,执政府门前的那阵阵枪响,把所有的知识分子的灵魂都震撼了。鲁迅停止了正在进行的写作,愤然写道:“实弹打出的是青年的血”,“笔写的,有什么相干?”他把这一日称作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且预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 野火集

    作者:龙应台

  • 书生意气

    作者:易中天

    本书所收之文字,大体上都是关于书、读书、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核心则是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含糊不得。因为我们可以不读书,不做学问,不做知识分子,却不能不做人。做人,才是最根本的。
  • 权力、政治与文化

    作者:萨义德,薇思瓦纳珊

    萨义德是一位“谈话”、演讲与辩论高手。其访谈或对话录在生前已出版四部,而本书最为全面,从自1976至2000年间数以百计的访谈与对话中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29篇,是对其学思历程最为深入浅出又平易近人的阐释与呈现。 萨义德“现身说法”,为我们逐一细呈了他的文学与文化见解、学术与思想观念,当然还有他的社会关怀、历史意识与政治观点。我们会听到他侃侃而谈欧美学术与知识界的状况、批评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东方学》的成书过程、巴勒斯坦的处境、海湾战争、以色列、奥斯陆和平协议、伊斯兰和检查制度、萨达姆,当然他也会表达对维柯、康拉德、葛兰西、阿多诺、乔姆斯基、古尔德等人的敬仰与热情。借助于本书,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也能更贴切地了解他这个人。 这些寓意深远的访谈,标示出萨义德作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位置。他强调民主与世界主义的人道主义立场……本访谈录扩展了我们对自己置身的世界的理解。 ——埃里克·方纳(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 三人行

    作者:叶开

    《三人行》以某高校为背景,通过大学讲师梅子川与两个女研究生的暖昧关系,以出色的讽喻笔触,书写了当代中国知识犬儒们的真实境况。   著名作家莫言称这部小说“有《围城》的气味,有《小世界》的风韵……破开了高校学府的神秘唯幕,暴露出那里文质彬彬的腐败、堕落,犀利地揭示出当代知识分子斑驳陆离的心路历程。
  • 想飞的翅膀

    作者:余杰

    这本书从头到尾渗透着自由精神,正如本书的书名所示,作者的思想上长着一对想飞的翅膀,而且在一片蓝度有限的天空中,他正在翱翔――尽管他是那么的艰难。
  • 鲁迅的最后10年

    作者:林贤治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思想的书。尽管这本书的书名叫做《鲁迅的最后10年》,但与众多关于某某名人的最后10年20年的传记类书籍是不一样的。看一看本书7个章节的题目,你就知道一个大概:一、国民党“一党专政”;二、反文学:“革命文学”;三、自由与人权;四、书报审查制度;五、专制与改革;六、知识分子的内战;七、国家、民族、统一问题。这里的事情发生在鲁迅的最后10年(1927―1936),但“10年”无非是一个时间的外壳。内在的理性的思考,在这本书里,鲁迅常常成为引发作者思想飞扬的一个由头,很多文字的片段,单独来看,你是看不出它是存在于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中的。
  • 知识分子论

    作者:萨义德

    本书为萨义德总结近年文学、文化、政治批评的经验,对“知识分子”这一重要议题所作的系列反思。他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她)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备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逐客中,在甘居异端的“业余者”、“圈外人”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
  • 南渡北归·南渡

    作者:岳南

    《南渡北归•南渡(套装全2册)》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 压在纸背的心情

    作者:陈平原

    《压在纸背的心情》内容简介:“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出生于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南渡北归·离别

    作者:岳南

    《南渡北归.离别:全2册》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朱家骅、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石璋如、蒋梦麟、叶公超等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陈寅恪、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 順長江,水流殘月

    作者:章詒和

    若說《最後的貴族》寫了頭號右派章伯鈞身邊的戰友,牛津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章詒和新書《順長江,水流殘月》,則只寫章伯鈞、羅隆基兩個人。其實,章羅是大右派,而在1957年反右派運動中,受苦最深的是那些小右派:十幾歲就被開除了的學生,二十幾歲就沒了工作的職工,還有被關押的,送了命的。要記住他們!記住他們,也就是記住了歷史。這是章詒和一定要用文字刻寫下來,使之成为民族的記憶。 该书只收人物传记两篇,即原民盟领导人,50年前被划为右派,至今为数不多未获改正的作者父亲章伯钧和"章罗联盟"的另一成员,原民盟领导人,亦未获改正的罗隆基的传记。 章传文题为《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章伯钧在1957》.该文后面附录有:《章伯钧传达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讲话的记录稿》,《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处理党派内部右派分子的若干原则规定》,《章伯钧右派定性材料》等七件.及当时的反右漫画和会议记录等原件的照片 罗传文题为《顺长江,水流残月----泪祭罗隆基》。作者在论及罗隆基搞小圈子及章罗矛盾时,对罗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1957年反右后,章罗的观点才完全统一,才是“联盟“的真正开始。 文中还公布了1957年反右中在民盟中总共划右派5,173人,占全盟人数的15.6%.罗列了被划的副主席2人,中常委12人,中委27人,候补中委20人的名单。在中委,候补中委中共划右61人,占全部中委,候补中委的33.6%. 书前作者的《自序》立题:《我所悲兮在远道》,其中用几近一半文字,引用了1957年5月24日的《内部参考》-----《人民日报》记者以《对最近的中共整风有什么看法?》为题对作家冰心的采访。其结果是冰心的先生吴文藻被划为右派。 封4上面的文字是:“父亲的一生以及父亲的故事,是一页永远写不满的稿纸,因为他们的生命都了断在删节号上。我相信世上有许多事,会永远淹没在黑暗里。” 全书后面附:人名索引,出现一次著录一次。极便检索。
  • 知识分子的“内战”

    作者:王晓渔

    本书系都市空间知识群体研究书系丛书之一。也是作者王晓渔的博士论文。本书采用社会学研究和行为学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第一次转型期——晚清——的知识分子中的变革者。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五四”之后的双城记 第二章 “我的朋友胡适之” 第三章 第三条道路 第四章 鲁迅和他的朋友们 第五章 “第四阶级文学家” 第六章 结局或开始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月》杂志影印本勘误 后记
  • 胡适代表作:尝试集

    作者:胡适

    《胡适·代表作:尝试集》主要内容: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
  • 广场钟声

    作者:林贤治

    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富有人文精神和深远影响的演说词五十多篇。在西方,演说始自希腊罗马,可谓源远流长。柏拉图说演说术是“灵魂的指引者”,演说的内容直接诉诸公众的灵魂。全书由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的《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开始,收入苏格拉底的《最后的辩护》、布鲁诺的《在接受宗教裁判所审判时的演说》、华盛顿的《告别演说》、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福斯特的《反纳粹广播演讲》、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曼德拉《诺贝尔奖获奖演说》等传世演讲名篇。此外,还收入了三篇人权宣言,都是影响深远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