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知识分子

  • 王實味

    作者:魏時煜

  • 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

    作者:陶东风

    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文化功能是什么?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政治介入、独立自主与公共关切、专业化与公共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在世纪之交的西方与中国学术界成了一个引人注目而又极富争论的领域。在西方,一方面有人认为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等),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正在日益壮大,以至于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阶级”(古德纳);与此同时,也有许多西方后现代主义者断言“知识分子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家与技术官僚。在中国,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有人认为,在社会转型、价值失范的时代,知识分子应当比以前发挥更加重要的社会批判与社会良知的作用;而相反的意见则认为,后现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已经失去而且也不可能继续发挥传统的启蒙导师的作用,“后知识分子”的时代已经来临。 本人认为,出现“知识分子”讨论热潮的原因是:当今世界(无之中国还是西方)的社会、文化与知识界都遭遇到了严峻的现代性《题。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关于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功能的问题从来是与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性问题。只有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才会成为一个问题并引起强烈关注。这样,我们对关注知识分子问题的几乎全部都是研究现代性的学者的现象就不感到奇怪了。 上篇 西方学者论知识分子 什么是知识分子?对此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人从知识与受教育程度的角度把知识分子理解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有些人从职业的角度把知识分子界定为从事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的人,也有些人把是否具有超越的普遍关怀、对于现实的批判意识、是否以生产批判话语为己任当做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其实,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定义都只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产生的知性认识。重要的是把历史上各种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解与界定放在其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加以把握而不要把它非历史化、普遍化。“知识分子”的定义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历史地看,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词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来源于俄文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它出现在19世纪的俄国。当时,俄国尚处于前现代社会,但在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下,俄国社会出现了一批出身于上流社会的知识阶层。他们接受了西方教育,带着西方现代价值理念与知识背景来观察俄国当时落后的专制制度,对自己所处的俄国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现行秩序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和背叛意识。俄国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他们只是在精神气质上有着共通之处,是一个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从这个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在于具有强烈的参与精神和批判立场,以人类良知与普遍价值的代表自居,相比之下,他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倒并不具有界定性的作用。 “知识分子”一词的第二个词源学来源来自19世纪晚期的法国。它与1894年震惊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紧密相关。德雷福斯上尉因为其犹太人身份而遭受诬陷。这一事件引起了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人士,包括左拉、雨果等文人的义愤,他们站出来为德雷福斯辩护,于1898年1月2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知识分子宣言》的文章。这批具有批判意识和社会良知、为社会伸张正义、敢于批判最高权力当局的人士,就被称为“知识分子”。19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是站在普遍价值的立场关注公共问题,形成了一个“公共领域”,与后来的专家型知识分子不同,他们大多是自由职业者(尤其是文人、作家),在精神气质上有点像具有反抗性的波希米亚人,经常坐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公共领域”的主体就是这批知识分子,而公共领域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和政治的公共问题。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是超越性的,即独立于特定的阶级与党派以外,除了自己的“良知”之外,没有任何的阶级背景。
  • “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

    作者:杰弗里・C・戈德法布

    本书对现代社会,主要是美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和分析。作者运用传统的和当代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来分析各种活跃的知识分子群体, 时间跨度很大,从生活在5世纪雅典的苏格拉底,到生活在20世纪美国的杜威、李普曼、马尔科姆·艾克斯,直到中东欧的一些知识分子。作者首先界定什么是知识分子。他指的不是白领、专业人员甚至科学家。他认为知识分子应是社会人物,他们促使社会思考和讨论共同的问题,不仅促使这种讨论文明地进行,而且打破那些禁锢人们思想的世俗陈规和意见。使文明和颠覆两者处于适当的平衡局面是知识分子应取的上策。书中讨论了精英治国和专家治国的利弊。认为将知识分子视为民主的卫士或社会进步的障碍均有失偏颇。 本书作为学术著作,对于我国相关专业学者和教学人员了解知识分子在西方“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应特别注意,书中作者界定的知识分子与我国通行的知识分子概念完全不同,书中所说的民主指的是西方的民主,与我国的民主在含义上也是有差别的。
  • Homo Academicus

    作者:Pierre Bourdieu et a

    This highly acclaimed work, in which Pierre Bourdieu turns his attention to the academic world and offers a brilliant analysis of modern intellectual culture, is now available in paperback. The academy is shown to be not just a realm of dialogue and debate, but also a sphere of power in which reputations and careers are made, defended and destroyed. Bourdieu constructs a map of the intellectual field in France and analyzes the forms of capital power, the lines of conflict and the patterns of change which characterize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rance today.
  • 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

    作者:潘维 玛雅/主编

    改革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这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但与此同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应迷失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之中。本书即为探讨和重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进行的一场大讨论。参与讨论的四十佘位学者分布于人文、社科各个领域,分别对三十年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现状、原因、存在的问题、重建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见解纷呈,语言生动,充满现场感,从中让你看到巨变中国的一个重要侧面。
  • 智识生活社会学

    作者:【美】史蒂夫·富勒

    如今的大学已不再是展现心智生活最好的地方,如今的学者也不再是社会良知最好的代表,作者直面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世界,通过追述大学的历史、大学的内容、大学的人群,从社会认识论角度深刻地反思了学者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历史分歧,认为学界必须通过实际行动发挥其“教育引导公众思想”的作用,创造新的民众,才有可能引领社会行动;若是学界仍像现在一样不作为,不仅会使大学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也会使真正的智识生活随之消亡。书中对大学及大学教师所做的批判,值得学界中人深思。
  •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

    作者:[美]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书以“知识人”为研究对象,以角色演变为线索,以文化知识系统为背景,深入剖析了知识人的类别、行动模式以及所创造的知识形态,“知识人”与“行动人”的关系也得到阐述。《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变革时期各种“知识人”和“行动人”的社会作用肯定大有裨益。因此,《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是一本既有理论性又富有开创性、启发性的专著。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是以“知识人”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知识系统为背景,对“知识人”可能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作了详细的分类,并追溯了知识人的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本书可能是知识社会学中最具持久广泛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刘易斯•科塞
  • 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

    作者:周荣德

    本书作者以在云南省昆阳县多年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及权力体系中的核心阶层士绅阶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描述,较为明晰地阐释了士绅阶层的起源,阶层特征,社会功能,生成方式乃至阶级属性,并重点强调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式秩序和士绅流动性生成的多种途径。书中引用了大量真实、详细的士绅分子个案生活史材料,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生动、丰富的士绅生活图景。
  • 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

    作者:[美] 艾尔文·古德纳

    艾尔文·古德纳指出:在旧的劳资关系不再起主宰作用的后工业社会里,其主要特征是文化资本已经取代了旧有的特质资本。此时,由人文知识分子和技术知识分子组成的新阶段成为历史的代言人,展开了与原本控制着社会经济领域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以夺取统治权,实行以知识、理性和专业技术为基础的统治。这个新阶级是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有缺陷的普通阶级”,它目前仍处于服务阶层,其统治地位在几个世纪之后才可能得到确立。
  • 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

    作者:迈克尔· 伯恩斯

    1894年,犹太裔法国陆军上尉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被指控出卖法国陆军情报给德国,军事法庭裁定其叛国罪名成立,判以终身苦役并流放外岛。事后虽经证实纯属诬告,军事法庭却因德雷福斯的犹太人身份而拒绝改判,引起左拉等知识分子和群众的抗议,并演变成为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运动。这就是法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事件”。书中大量饮用当时的文件、档案、书信与报纸,让读者重回历史现场,近距离感受19世纪末法国的社会思潮。
  • 霸权还是生存

    作者:乔姆斯基

    本文集所译介的几部著作分别成书于不同时期,均为乔姆斯基政治评论的代表作,基本上涵盖了作者政治理论的核心体系,探讨了美国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9·11”事件以来的对外政策走向,尤其是对于一向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的美国媒体和舆论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进而对当今世界的最大热点问题之一——恐怖主义——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有助于国内学人及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政策。
  •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作者:多诺万

    这是一本女权主义思想史。它从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讲起,论析了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激进女权主义、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最后展望了走进21世纪的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目前正处在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期,而这次浪潮永远不会退潮。在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不但致力于创造理论,而且设法使理论成为制度。当今的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平等是不够的”,女性必须“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作者认为,当今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是生态女权主义,它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继续保持生命力。生态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力图建构人类同自然以及动物的新型关系。
  • What Does China Think?

    作者:Mark Leonard

    'Just in case you thought there was no internal debate about China's future, here is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 Chris Patten Very few things that happen in our lifetime will be remembered after we are dead. But China's rise is different: like the rise and fall of Rome or the Soviet Empire, its after-effects will echo down the generations to come. So why is it that we know almost nothing about the thinkers in China who are shaping their country's future? What kind of country are they dreaming of? How do they see their influence in the world? We might know that half of the world's clothes and footwear have a 'Made in China' label and that our economie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China's --- but what do we know about China's experiments with democracy; about its anti-globalisation movement; about its plans to deal with America as its own influence grows across the globe? Mark Leonard provides a fascinating and unexpected perspective on the debates raging within Chinese society today and shows us just how radically China's rise will change the nature of our world.
  • 物理与人理

    作者:沙伦·特拉维克

    本书是第一本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科学共同体的民族志专著。在这一科学技术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规范作品中,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高能物理学共同体: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共同体成员科学生涯的不同阶段,成员共享的物理学理论,以及物理学家为了进行工作所建造的环境和仪器设备。通过细腻地描述实验室内部的不同分工的人群的差异,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男性和女性,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同类实验室的竞争与合作,物理学家的婚姻和友情,作者清楚地展现了这里的人的社会网。本书关注和提供解释的问题是:物理学家、物理学共同体、物理学文化的社会范畴到底在哪里?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本书描述了物理学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发展周期、宇宙观和物质文化。
  • 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

    作者:李辉,等

    本书选择了一些我们看来与本世纪有关的历史、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话题,分别与某个被选择的对象——学者、专家、作家等——进行个人间的对话。我们相信,来自知识界不同的声音,会呈现日益深入和多样化的历史思考的现状。这将帮助人们认识即将过去的世纪,更加清醒和从容地走进新的世纪。 我们更愿意读者会与我们一样,以一种特别心情,来聆听这些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在思考历史、审视现实时发出的不同声音。   “世纪之问”会是一次个人的最好的世纪告别。
  • 思想者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

    在《思想者》中,记者对周国平、李欧梵、汤一介、钱理群、甘阳、崔卫平、贺卫方、葛剑雄、陈丹青等四十余位近年来或活跃于思想界或勤于著书建言或长于社会实践的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听他们谈人生、谈理想,听他们纵论天下大势、时局走向,更听他们呐喊疾呼、针砭时弊。
  •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

    作者:腾讯文化

    从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开始,知识分子在中国就一直处在国之栋梁和酸腐书生的两极摇摆中。民国至今的百年间,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从群星灿烂到集体失语,再到众声喧哗的巨变。当下中国,大师罕见而公知名污,知识分子处在上难达高层、下难抵民意的尴尬语境。 周国平、杜维明、许纪霖、杨奎松、谢泳、马勇、雷颐、西川、周濂……10多位当代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直抒胸臆,对于从屈原开始的知识分子定位,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内在的精神追求,士族的没落和传统继承问题,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各种力量的影响,当下的发声环境、话语权,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以及公众对“公知”的妖魔化等各种大众关注的问题,一一提出了自己的回答和反思。作为最有话语影响力的这个群体,他们的思考和声音值得被重视。
  • 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

    作者:卡尔・博格斯,李俊,蔡海榕

    本书考察了知识分子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这些多重而又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变化已经持续了虿少两个世纪,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围绕着知识分子在为意识形态的霸权而不断斗争的知识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层面,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知识分子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知识分子的政治作用是什么,是霸权的还是反霸权的,是起支配作用还是颠覆作用?这些作用又是怎样随着现代性危机的不断加深而变化的?知识分子是否已成为一个利益和价值观与众不同的阶层?哪些条件会促使一个有助于创造历史的批判性或对抗的知识阶层的形成? 一个真正激进的民主政治要有机会的话,它必须在较大的范围内,经过批判性知识分子的活力和大众赋予权力的结合才能到来一这是现代性危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
  • 智者的尊严

    作者:许纪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