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知识分子

  • 胡适研究

    作者:李敖

    好在我是搞历史的人,搞历史的人只晓得追求历史的真相,不计其他。胡适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的一名朝山香客,他的所作所为、他的真面目,都对我们这个时代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值得一个搞历史的人去结一结账。
  • 四院·沙滩·未名湖

    作者:乐黛云

    《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是乐黛云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忆,也可以看作关于自己与北大的自叙传。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作者从1948年进入北大生活开始写起,写了整整60年的北大记忆: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哈佛、柏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学术生命从这里开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到比较学的研究,从文化上的理论实践到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文化实践,我们看到一个富有学识、执情、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学者。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寅初、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等,还有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北大人物:在特殊年代中非正常死亡的解放后北大第一位女研究生朱家玉、北大中文系书记程贤策……这些都是时刻萦绕于作者心间的美丽之魂!他们都是北大抚育出来的优秀儿女,北大的精英!
  • 我的回顧與反思:在北大的最後一門課

    作者:錢理群

    《我的回顧與反思》是錢理群在北京大學最後一門課的講稿。在北京大學任教二十多年的錢理群,在2002年退休前夕,決定以自己為研究對象,講述個人生命歷程,同時總結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思想的變遷。 錢理群在1999年被票選為北大最受歡迎的教師,在北大的講課曾經風靡一時,各系甚至各校的學生都會慕名前來。他的學生、現任北大副教授的孔慶東,曾如此描述錢教授的上課情形:「他洶湧的激情,在擠滿了幾百人的大教室裡奔突著,回蕩著。他深刻的見解,時而引起一陣急雨般的掌聲,時而把學生牢牢釘在座位上,全場鴉雀無聲。」 如此影響了一整代北大學子的激情,如今濃縮在這本自我生命與整個歷史交錯的書中。對他來說,「學術的探討,同時也是生命的掙扎;對研究對象的發現,也是對自我的發現」。換句話說,藉由這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瞭解一代學者的生命歷程,更可以理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關鍵問題。 被人稱作「好為人師」的錢理群,更愛與年輕人在一起,即使被嘲笑有「青年崇拜」也不以為意。他自認欠了年輕人的債,認為自己這一代沒能把國家社會搞好,結果讓孩子來承擔,極為不公平。這樣的欠債感、罪惡感,構成了他教學與寫作的驅動力,也讓他決定在北大退休之後,仍要回到當年下鄉的貴州從事中學教職。 錢理群的出身與經歷都可以視為中國的一個縮影:他的父親是對台灣農業貢獻良多的錢天鶴,他的一位哥哥與姊姊則是共產黨員。父親為了救國,加入國民黨;哥哥姐姐為了爭取民主自由,加入共產黨。這使他對國共兩黨時都帶著很深的感情,無法絕對站在任何一邊。對此,他所能作的,就是寫出歷史的複雜性。 本書以一種「精神自傳」的展現方式,細細回顧數十年來的治學生涯和人生故事,其清醒與深刻的自省鑄練出文字中飽含的情感,是認識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心靈的重要著作。本書內容曾在去年以《我的精神自傳》(廣西師範)的上篇出版,並獲得大陸《中華圖書報》「年度十佳圖書」,不過內容經過刪減,繁體版則呈現完整上課內容。
  • 清华三才子

    作者:谢泳

    《清华三才子》作者谢泳,曾与余杰、孔庆东等被称为“草原部落”的五匹黑马之一,中国著名公共知识分子,所著《逝去的年代》《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等在当代中国知识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庄周评价谢泳:专为中国知识分子配方抓药,为文人正骨去痰。他出手快捷,反应神速,擅长在第一时间对无行文人、越轨文事作出判断……谢泳为我们提供了一面文人之镜,我是很愿意在这镜子前照一下的,以确定那到底是一张脸,还是一副嘴脸。林贤治认为:谢泳为知识分子造像,尤重「自由知识分子」……他重史料,善剪裁,风格浑厚,质重於文。 清华大学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大本营,中国早期很多重要的知识分子大多出身清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自由民主化倾注心血最多的,也正是早年出身清华的这批知识分子。《清华三才子》仍是谢泳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精神寻根”的作品,全书展现了罗隆基、闻一多、吴景超三位以自由个性著称的知识分子的悲凉命运和不屈风骨,用评传的形式,探索了特定的时代环境中这批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学术与社会之间艰难地判断与抉择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为民族走向强盛的途中所面临的尴尬与困境、所付出的终生努力乃至生命的代价。 将遗忘唤醒,为自由招魂。我们随着作者和一个个自由与不自由的灵魂对话,也会为自由的中断叹息、悲愤。那些知识分子中所蕴含的不屈风骨,直面现实的勇气,对国家现状的关注,面对社会沉疴大声疾呼的理想情怀不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吗?通过《清华三才子》我们会发现,这些过往的旧人旧事,反而成为当代中国人思想贫血的治病良药。 ------------------------------------------ 目录: 第一章 绅士罗隆基 第二章 诗人闻一多 第三章 学者吴景超 后记
  • 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作者:季羡林,季承

    散步是他唯一的消遣,他沿着湖边,大概十多米就上了小山了。土山约莫五米高,在上面站一会儿,再下来,猫猫跟着他。路程全长大概二三十米,真正意义上的散步是没有的,他散步非常慢,路程短,时间也不长。 看到女人的细腰,他感到眼前一亮,所以女人腰身长得好,在他眼里就美。 他对植物有特殊的感情,总能从中发现生命的力量、美的感情。他对花草树木都喜爱,而且能够触发他内心一些比较细致的感情,对小动物也是一样。这就是他的个性,多愁善感。 毛泽东的意思是,什么都可以一分为二。父亲来驳斥这个论题。他说那么多人围着毛泽东,但没有一个人敢提反对意见。 他回到村里见到妹妹,他想给妹妹一点钱,结果却没掏得出手。他自己愿意给的,最后却没给成,他就是那种性格。 在医院里,每当发完了钱,有人会说,季老啊,您给我太多啦。这时他会说怎么呢?他说,你不要是吧?你不要,我就生气了,你拿去,拿去,爱干什么干什么。这个时候他心里非常舒服,他有快感。 他都是晚上记日记,在他卧室里的书桌上记,记完后就洗了睡了。 我读《当时只道是寻常》为什么觉得好呢?因为父亲把人生的经验整个地阐发出来,他阐发对人生的追忆、珍惜,对过去一些美好东西的留恋。既让你惆怅,又让你觉得美好…… 父亲很少谈身后事。主动谈是没有的。死亡一直是个禁忌。他也没有遗书和遗嘱,只留下几个纸条。
  • 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作者:周明之

    本书的中心是分析胡适在晚清和民国以来的新旧交替与中西激荡中,所产生的痛苦挣扎和无所适从的疏离感。本书虽以胡适为中心,却对傅斯年、徐志摩、丁玲等一批现代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政治那种进退失据、辞受两难的处境,对传统文化那种爱之痛苦、破之更痛苦的复杂心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甚至对家庭、婚姻和爱情的态度,都从思想史、心灵史的角度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实际上透视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左岸

    作者:(美)赫伯特·洛特曼

    在希特勒兴起与斯大林去世之间这动荡的几十年间发生了一场世界大战,巴黎是这段罕见历史的一个舞台,艺术家和作家们影响了全球政治。纳粹兴起的十年里,思想界从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那里寻求指引。赫伯特•洛特曼追查并记录了有影响力的人物——纪德、马尔罗、萨特、波伏瓦、毕加索、库斯勒、加缪和他们亲法西斯的敌人在德国占领时期、解放时期以及超级大国的对立淹没了他们声音的冷战时期的活动。
  • 绝代风流

    作者:刘宜庆

    西南联大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西南联大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那些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个性卓异之士,才华与激情四射,谱写了一个不老的传奇。 本书在还原联大师生跑警报、泡茶馆、看电影、唱昆曲的同时,渗透了这样的历史省察: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为何失传?在历史的动荡中,联大教授遭遇了什么样的诡异命运?在时代分岔的道路上,他们如何选择? 本书关注西南联大师生的日常教学和衣食住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集中呈现这样的生活细节和历史场景,再现西南联大的风流。
  • 民国的身影

    作者:蔡登山

    对于民国大时代,人们惯常记得的是党政要员,潮进潮退中的那些文人,身影却何在?往事重寻,作者钩稽史料,从日记、回忆录里辨识蛛丝马迹,梳理情节,重建历史现场。《顾颉刚日记》的出版,解密他不为人知的千斛情泪;《沈启无自述》的发掘,使其不再是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 郭廷以口述自传

    作者:郭廷以

    郭师的口述自己历史工作,开始于民国五十三年三月。他因公务繁忙,通常选择周末下午,由朋园兄带着存恭兄和我,到和平东路的师大宿舍进行,主要取其清静不受干扰。往往从下午二三点钟到晚上九十点钟,郭师连续讲七八个小时(除中间吃饭略事休息外),毫无倦容,我们做学生的在旁全神贯注倾听,振笔疾录,并得随时注意录音带的转动,也不敢有一丝松懈,精神压力之大,可以想见。以后天气逐渐转热,郭公馆并未如现在家家户户多装有冷气机,因此在闷热的日式房屋内挥汗连续工作数小时。
  • 永远的朝内166号

    作者:王培元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是一部以列传形式书写的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史。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绿原、舒芜、巴人、孟超、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张友鸾、秦兆阳、林辰、蒋路、陈迩冬、王仰晨……这些名字不仅深深嵌入了风云激荡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而且也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 刚直,率真,超然,勇毅,坚韧,倔强,谦和,笃实……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具有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当作者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人生画面,钩玄提要,有机铺陈,力图揭示历史的同一性时,则呈现出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人格的力量、悲剧的力量,更是情感的和理性的力量。
  • 思虑中国

    作者:李宗陶 采写

    评论 一次成功的采访,与其说取决于被访者的水平和口才,不如说看记者肚子有多少货色。作为《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笔,李宗陶的成功,来自于她的灵感加好学。 灵感是先天的,天资愚笨,后天再如何努力,也终究有限。看她采访录中那些知性与感性交错的好问题,就明白这个女孩的灵性。她出身于书香之家,命运的阴差阳错,却让她读了一所工科学校。毕业以后弃工就文,改行当记者。没有受过新闻系的刻板规训,反而让灵性尽情发挥,淋漓尽致。 不过,灵气再足,也有挥霍一空的时候。好在她对文学、历史与宗教哲学有近乎膜拜的热忱。买书、读书,写作,成为最大的癖好。她的每一次采访,都做足了功课。事后将录音全部整理出来,沙里淘金,提炼出最出采的篇章,如同王世襄老人下厨,一斤菜要掐掉七两,只留那一点点嫩尖,炒成美肴。 ——许纪霖 语摘 把世界扔进一个巨大的分液漏斗,静止时大致会分为三层,包括记者在内的大多数人身处体积最庞大的中层,大家一刻不停地做着布朗运动,构成火热的生活。记者是其中有可能突破上下界面而提供另两层图景的人,他们的突破能力,决定了受众可能获知的世界的丰富和复杂。 ——李宗陶 目录 序言 记者的美德是专业 许纪霖 李宗陶的工作清单 杨子 辑一 中国心 王元化:为思想而生的知识人 余英时:中国学术传统破坏得太厉害 许倬云:我有“士大夫”情结 陈家琪:抵制遗忘 阎云翔:研究中国人的做人 何怀宏:让温和成为中坚力量 朱维铮:于丹不懂《论语》 黄克武:还原¬一个真胡适 辑¬二 彼岸 卜正民:我们都是陌生人 冯 象:从《圣经¬》翻¬译到“钉子户” 宇文所安&田晓菲:换个口味品尝中国文学 张旭东&班德:双城镜像——从纽约到上海 赫鲁晓娃:在中国嗅到美国味 辑¬三 进行时 丁学良:那些触及灵魂的往事 康晓光:为李思怡写本黑色的书 曹韵贞:中国艾滋病治疗第一人 杨东平: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张立宪:我很怕某一类读书人 潘绥铭:中国“性化”苗头越来越强 贺友直:现在人心太浮躁 辑四 突围 阿 城:要文化不要武化 查建英:我的八十年代 木 心:我是绍兴希腊人 刘索拉¬:把声音抛出去,有时搭上命 杨 键:我通过一根芦苇¬活了下来 崔永元:从老电影到精神洁癖 姜 文:太阳出来了 陈晓卿:摆事实,不讲道理 辑五 “我不相信” 李 斌:油灯下的青春 周铁海:受困的骆驼 薛继业:当代艺术是个怪胎 方力钧:没有人比作者更刻骨铭心 向 京:艺术家应该一意孤行 陈丹青: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中国的现实 后记 比表象复杂 比复杂单纯 有所不问
  • 民国课堂

    作者:潘剑冰

    《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内容简介:曾经的大先生们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对西方的民主科学也感同身受。在那个百无禁忌的年代,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在空地上横站出了与中国皇宫、西式城堡迥然不同的精神建筑。《民国课堂》辑录了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胡适、林语堂、金岳霖、梁漱溟、陈寅恪、钱穆等大师们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借以通过这些片段,感受他们的种种风范。
  • 鲁迅忧思录

    作者:孙郁

    百年来最受尊崇也最受误解,一生中几次彷徨更几次呐喊。 中国,七个鲁迅: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 不读鲁迅,无以知中国;不读“忧思录”,无以知鲁迅。 从鲁迅的忧思,到忧思鲁迅,百年中国凝结于一个人的命运,孙郁以刻刀般的力度和精准,为鲁迅绘下木刻画的精神塑像。
  • 顾准的最后25年

    作者:罗银胜

    一张白纸上只写了两个大大的黑字:读史,顾准贴好这张彪炳后世的大字报,并未立即离去,他是想捍卫这两个字,让它多保留一些时候。他的苦难有多深,他的思想就有多深。当一块砖头砸向这颗思想的头颅,他回过血肉模糊的脸在笑着……
  • 民国文化隐者录

    作者:方韶毅

    《民国文化隐者录》:群星闪耀的时代,人才辈出,个性凸现,魅力无穷。从小小温州走出二十多个现代文化人。在风云变幻、时代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他们的传奇故事,于小处见民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展现了一幅幅文化人生活的图景……北大“温州学派”的沉浮,周作人与永嘉松台山人,刘节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人日记里的林损,异人郑曼青,伍叔傥的倜傥人生,历史推手黄群,半卷蒋叔南,朱维之的文艺探险之途,住在树上的温州和尚……
  •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作者:李南央 等

    这本书收录了李南央的《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以及针对此文引发的评论文章十数篇。众评论者从正反两方面就 “李南央骂娘”一事从时代、人性、道德、政治多角度进行阐述。
  • 先生之风

    作者:丁东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年都有一些文化人辞世,每年也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悼文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