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知识分子

  • 洗澡

    作者:杨绛

    《洗澡》不是由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是个横断面;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本书第一部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写运动中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读者出于喜爱,往往把他们看作主角。
  • 三人行@1963

    作者:杨照,马家辉,胡洪侠

    2012年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就是出生于1963年的两岸三地读书人胡洪侠、马家辉、杨照,将他们在《晶报》文艺版的专栏,整理汇总成“@1963”系列,在两岸三地的出版社同步出版发行。其中,这套书成为大陆三联书店和台湾远流的年度精品书,引发中高端读者关注。本书的文字仍是他们三人在《晶报》上的专栏。编辑体例上延续前面已出版的《对照记@1963》《我们仨@1963》《三生三世@1963》,就同一个话题,每人一篇文,每篇1500字左右,分别谈个人体验。本书的话题变得更有新意、更具热点和公众关注度。作者不再讨论他们小时候的“孔子”“耶稣”“当兵”“看电影“等比较遥远的话题,而是着眼于我国当前最热门的文化旅行领域,将他们对景点、风俗、饮食、美酒、坐火车、乘飞机、购物、买票、住宿等等,与大家密切相关的话题——也正是读者群目前关注的。 三个人,三篇文,对比、对照、对流年。同样的中华文化,两岸三地又有什么细微的区别和相似呢?而20年前、10年前和现在,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这种种的区别和相似,如何折射出社会变迁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命运呢?三位媒体作家,又是如何以敏锐非凡的眼光,从我们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中发掘出每件小事背后的文化意义呢?这本书,不仅娓娓道出内容,也启悟您从更多的角度体悟我们的文化和生活。
  • 新青年

    作者:张家康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赛先生”与“德先生”,并在“五四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本书以《新青年》为线索,对陈独秀从办报到参与建党一路实践其对国家与社会的革新梦想进行了总体概览,记叙了《新青年》是如何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引发并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叙述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瞿秋白等《新青年》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力图还原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作的人生抉择,展现他们对大时代背景下国家走向、社会进步、个人命运的思考和价值追求。 ★编辑推荐 重现《新青年》掀起的思想波澜,探寻《新青年》的时代精神,展现知识分子的时代风骨。看大时代中“新青年”如何自觉而又有担当地救民族之危亡,图国家之强盛!
  • 我创办了共识网

    作者:周志兴

    俞可平、秦晖、周瑞金、王长江、马勇诚挚推荐 ★作者所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无不在说明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道理,这个大道理也正是作者多年来致力于达成的这样一个“共识”: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伟大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进步。 ——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在社会高度分化的今日,“共识”之重要不言而喻,它初则似乎主要是操作层面的东西,是折衷、妥协的结果,但是只要有了这个平台,各家在争鸣中就会形成一些并非向别人妥协、而是出自本心的“底线 ”。 ——秦晖(清华大学教授) ★作者由此真正领悟:“让思想冲破牢笼”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思想禁锢半点马列也没有。从此执着独立思考,苦苦追求思想,志在推动改革,愿在造福民众。本书鲜明呼唤:倡导新思想,包容诸思潮,总结新经验,达到新共识,让思想引领中国的未来。 ——周瑞金(《人民日报》原副总编,“皇甫平”系列评论作者) ★这部书叙述的是,一个有着如此丰富而坎坷经历的人,最后如何矢志于对人类共识的追求。读这样的书,开卷有益,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思想者的历史。 ——王长江(中央党校教授) ★在中国如此特殊的舆论环境中,共识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文化类平台,不仅在中国各界拥有广泛读者,据我所知,共识网也是境外关心中国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马勇 (中科院研究员) 【内容简介】 2009年,周志兴先生创办共识网,五年时间,共识网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性网站。然而,在共识网创办之前,作者的学生时代,军营生活,中央文献室的锻炼,以及在凤凰卫视的砥砺,这些经历无一不为共识网今天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说:“从上学,到当兵 ,到工厂,再到研究机关,然后再半下海和全下海,似乎走过了不少的路。在我看来,每一段路都不是浪费的,哪怕是走过弯路,哪怕是摔过跟头,走过的弯路,使我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摔过的跟头,让我强壮了体魄,也让我增加了辨别道路的能力。”
  • 文化人的死与生

    作者:张建安

    生与死,自由与禁锢,名人谈人生难题 数十位影响中国文化的名人轶事 从名家的言行中获取精神力量,在知识的传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师友间的互相影响中,中国文人的榜样力量得以永远延续。 本书作者前作《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广获好评,本书也以名家名人典型事例为纲领,通过回顾名家往事,为读者提供借鉴与思考:真正的文化人应该怎样面对文化,面对困难,面对生死。
  • 严耕望先生编年事辑

    作者:林磊

    严耕望先生系现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本书依严氏一生几个重要转捩分作六卷:1916至1936年为其早年生活及学习阶段;1937至1944年为大学学习至入史语所前之阶段;1945至1964年为在史语所专职会话;1965至1981年为在港执教阶段;1982至1996年为退休至 去世的最后岁月 ; 1997年后以述其“身后文章事”为主;附录严氏生平著作编年。俾治「归田史学」者以一砖一瓦之用,也为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
  • 人间鲁迅(上、下)

    作者:林贤治

    鲁迅说:“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人间鲁迅”,即鲁迅的“人间性”,或“大地性”。正由于他始终坚实地站在中国大地上,洞见一切,看透了所有把戏,深知民众的苦痛和希冀,所以,鲁迅才为了改变旧世界而呐喊、而反抗,才称自己的写作是“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 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作者生动刻画、真实呈现出鲁迅鲜活的思想、血肉丰盈的个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桀骜不驯的风骨。
  • 梁漱溟日记(上下)

    作者:梁漱溟

    •一部劫后余生的精神秘档,80万字的梁漱溟日记(1932—1981)全本首次公开单行; •首次公开数十张梁漱溟珍贵私家历史照片; •“最后的儒家”50年实录与独白,新旧中国半世纪国运缩影 《梁漱溟日记》是有“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现存全部日记(近80万字)的汇编, 并附数十张首次公开的珍贵私家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文革”抄家等磨难才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乡村建设,巡视抗战敌后,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上缙云山闭关修佛,解放后参观城乡新变与土地改革,“文革”抄家受辱,政协学习论辩,常年坚持著述修行等等,长达50年的行止经历及感受心境,在日记中都有朴实的记录。本书是梁漱溟日记首次完整单行,编者撰写了导读性质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订及增补注释600余条,并编制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条,是深入研究梁漱溟,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珍贵的实录。
  • 思痛录

    作者:韦君宜

    《思痛录(增订纪念版)》以1998年5月北京十月文艺版《思痛录》为底本,参考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思痛录》加以增补修订,另收入作者怀人反思的散文22篇,全面展示作者的沉痛之思。 编辑推荐 《思痛录(增订纪念版)》编辑推荐:亲历“左祸”——从“抢救运动”到“文革”,痛苦反思。 名人推荐 露沙之路向延安,大砭沟头去又还,抢救过关多少劫,追求民主自由难。 ——李锐 《思痛录》值得一读,而且不可不读。因为从这样一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某一个时代的人情世态以至政治风云。它不仅是一部勇于暴露黑暗的书,而且是一部“孤愤之书”。蒲松龄自称他的《聊斋》是孤愤之书,其实《思痛录》的孤愤还千百倍于《聊斋》,它不仅把千百万普通人都写成牛鬼蛇神,而且这些“普通人”也竟被逼以“牛鬼蛇神”自居,一点也不想反抗。 ——黄秋耘 把知识分子看成异类或敌人,或潜在的敌人,是完全错误的。而这点,正是我们几十年来(包括解放以前在内)很多难于收拾的特大错误的基本原因之一(另一基本原因就是必须内部“天天斗”)。 ——曾彦修 “肃反”+“反智”:直到文化大革命,也未能超越这个模式。 ——邵燕祥 我觉得她一直背负着一个精神的十字架。她为什么支撑病体顽强把《思痛录》写下来?她认为,这些教训太深刻了,太惊人了,太荒谬了!不写下来,良心不得安宁,她背上的十字架放不下来。她的《思痛录》,就是这么直面历史,直面人生,思考我们的历史教训,这也是很有胆识的,也是她晚年重要的一部书。最近几年文艺界没有一本书超过《思痛录》。 ——唐达成 《思痛录》如同一块精神化石,将成为下世纪人们了解这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和理解中国革命的入门之书,必读之书。《思痛录》的意义不仅仅属于韦君宜个人,而是成为20世纪末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座标,成为投身革命的一代知识分子大彻大悟的典型象征……把《思痛录》的意义和巴金的《随想录》并称,并非过誉。 ——邢小群、孙珉
  • 孤寂百年

    作者:雷颐

    容闳、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燕树棠、陈翰笙、闻一多、张申府、瞿秋白、冯英子,这十二位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犹如历史星河中的寂寥星辰;他们的人生经历串联起自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军阀混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至一九四九之后沧桑巨变的百年。师夷长技,德先生与赛先生,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科玄之争,民主与专政,治学与问政,为传统与现代接榫……明灭浮沉之间,他们所展现的是晚清民国以来一百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抗争奋斗史,是苦苦寻觅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与家国前路的探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