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

    作者:羅志田

    民族主義可謂近代中國的一個主要動力,近年更在其發源地歐洲復興,本書收集了作者近幾年的相關論文,著眼於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的彼此互動,梳理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以夷夏之辨為核心的本土思想資源,論證中西文化競爭造成的思想與社會權勢轉移,揭示像世界主義、激烈反傳統這樣一些中國民族主義與他國民族主義極為不同的特殊表現形式。
  • 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

    作者:林毓生

    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社会思想论丛,ISBN:9789570804768,作者:林育生著
  • 宅兹中国

    作者:葛兆光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宅兹中国》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虽为多篇文章组合而成,但丝毫不显罗列堆砌之感,而是体系完整,一气呵成。通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心胸之宽广,论证之细致,说理之透彻,令人由衷敬佩。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作者:彭林

    《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版)》内容简介:《周礼》为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借由铺叙理想国官政之法的形式,展示其治国思想。此书体大思精。宏纤毕贯,且学术与治术兼包,历来为学者与政治家所重。但在群经中,其出最晚,且无传授端绪,故其成书年代聚讼千年-迄无定说。《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从剖析《周礼》所蕴涵的思想体系入手。判定其由儒、法、阴阳五行三家熔铸而成。三家学说,原本各为畛域。儒与法结合,始于苟子;阴阳与五行结合。始于邹衍;故此书不会早于战国。儒、法、阴阳、五行四家思想融为一体,在《吕览》之后。文景之时,黄老盛行,而此书无黄老痕迹,故推定此书成于西汉之初。
  • 社会学思想名家

    作者:(美)刘易斯·A·科瑟著

    本书在美国是一部被广泛使用的教科书典范,书中分别介绍了15位早期社会学理论家:孔德、马克思、斯宾塞、涂尔干、西美尔、韦伯、凡勃伦、库利、米德等的学说、生平、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内容详尽,评价中肯,对学者的介绍简明扼要,自80年代在中国推出中译本以来,一直是大学里社会学系和相关社会科学各院系的指定参考书。
  •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

    作者:程水金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第1卷):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是《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之一,该书从文化学的视野入手,根据文化发展的线索来清理散文发展的线索,将先秦散文分为巫卜散文、史官散文、士人散文三个发展阶段,探讨了三个阶段散文的审美取向和写作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嬗变关系。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源头。
  • 中国古代思想史

    作者:孙家洲

    这是一部设想独特、面貌新颖的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   既描述历史思想家的生涯学术,又说明当世社会的思想潮流,尽可能以插图与文字相印证,使读者对历史与思想的脉络有深入直观的认识,这是本书的优秀之处。——李学勤   本书在叙述各个时代各类思想时,尽可能地反映出以人的群体活动为主体的思想演变历程,特别要突出典型思想中的典型人物。这部思想史,应力图成为包含有各个时代社会各个阶层人物思想的思想史。对于以往各种思想史中已经论述较多的思想家的思想和著作从略,并将他们有关各类社会历史思想问题的论述,分别归入有关专题之中去表述。各卷作者对研究有素、颇具新意的思想内容,既作了较为突出的论述,同时也对一些老问题写出了新的特色。如政治思想,不只是罗列思想家的看法,同时也对一些老问题写出了新的特色。
  • 历代耶稣形象

    作者:帕利坎

    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 他要作王; 直到永永远远。 福音书告诉我们,甚至在耶稣诞生以前,天使就已经向他母亲报喜:「主上帝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路1:32-33)他诞生以后,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问:「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太2:2)在圣枝主日进入耶路撒冷一事让他的门徒想起了先知的话:「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太21:5)那一个星期最后一天他在十字架上惨死之时,彼拉多用三种语吉写了一个牌子,放在他头的上方:「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19:19)新约中最后一卷书,使用了世间君主都很渴求的一个称号来称颂他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7:14)。 而彼拉多竟还问他(约18:37):「这样,你是王吗?」 彼拉多的问题可能,而且已经得到了许多不同的答案。「王」这个称号没有保留在十字架上,而是传遍了世界各民族、各个帝国。十字架还广泛流传,用以装饰各个帝国和民族的王冠、国旗和公共建筑,以及在战争中死亡的人的坟墓。正如奥古斯丁所说的:「他在十字架上曾被人嘲讽,但是,现在他把那十字架印在众国王眉宇之间。」1在把耶稣送上万王之王宝座全过程结束之前,十字架就已经改变了人类一大部分的政治生活。在以后各章里我们会一再看到,「君王神权」和「圣战」理论的大部分是以耶稣基督是王这一前提为依据的,而关于最终地弃绝一切战争和君王神权的大多数言论也莫不如此。探索耶稣称王在与其它政治论题和象征互动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就可以理解西方政治史中一切高尚事物,和一切恶魔般事物的大部分:就连纳粹的 字(swastika),虽然其形式比基督教还古老,但也是用来恶毒反讽基督的十字架的,这一点鲜明地见于它的名称:弯勾十字架(Hakenkreuz):卍。「这样,你是王吗?」--彼拉多的问题的确依然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伴同着耶稣为万王之王这一形象的是一种期望,即:他即将在地上建立他的王国,圣徒将和他一起治理一千年;对这一期望的经典叙述是《启示录》第二十章。但以理关于四国将从地上消失的预言(但7:17-27)现在应该实现,第四个国就是罗马帝国。2几位早期教会作家在宣称基督「将要消灭暂时性的王国和建立永恒王国」,进而详尽地描述了为王的基督来临时将要完成的对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变革。3在论证对来临王国的这一千年希望之畤,《启示录》作者听到了天上有大声音说:「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11:15)然而,我们应该注意,正如对千禧年(millenarian)抱有希望的各种鼓吹人物已经注意到的那样,这种对于基督统治的名符其实的期待甚至在二世纪在基督徒中间也绝不是普遍的。因而,爱任纽(Irenaeus)承认,他不同意某些人把这一切解释成为对天上永生的一种比喻,而殉道士游斯丁则认为,虽然他「像其它许多人那样」恪守对基督地上王国的期待,但是也还有「很多人属于纯洁而虔敬的信仰,虽然是真正的基督徒,但想法都不一样。」4 而且,千禧年论者和反千禧年论者都会回答彼拉多的问题,说游斯丁所说的话:「基督的确是永远的王。」5虽然问题出自提庇留.该撒(Tiberius Caesar)的这位代表,即彼拉多,这个问题在以后几百年仍不断地复现在其它各位该撒之代表的言论中。例如,从有关一八○年北非西利乌姆(Scillium)七男五女殉难的叙述(已证明确实可信)中可以得知,对于基督教殉道者以及迫害他们的异教徒,「万王之王」这一称号在用于耶稣时是表明一种反对该撤称至高无上之王的态度的。6而该撒的代表大约同时也问过斯米尔纳的波利卡普(Polycarp of Smyrna):「说『该撒是王』,对他烧香,拯救你的生命有甚么不好呢?」但是,据《波利卡普殉教记》载,他回答道:「八十六年来,我一直是(耶稣基督的)仆人,他从没有伤害我。我怎么能够亵渎拯救了我的王呢?」7《伊纳爵殉教记》中也有同类的故事,如果属实,则在时间上是更早的;伊纳爵(Ignatius)曾当面告诉图拉真(Trajan)皇帝:「天上的王基督(在我心里)……但愿我现在享受他的国。」8 但是,在把耶稣当作商超于尘世问君王的天上之王,而对他表示忠诚的同时,基督教护教者也反复申明,这一态度没有让耶稣的追随者不忠于他们世间的君主。他们对罗马皇帝本人说:「陛下如果听说我们寻求工国,那么陛下无再多加查询即可知,我们说的是一个人间的王国。」他们坚持说,他们谈论的不是政治上的王国,而是「和上帝同在的」王国。因为,如果是尘世间的,政治上的王国,那么,他们就会毫不迟疑地作出政治妥协,否定基督而求得自己的安全。但是,耶稣基督是「荣耀的王」,他对人生提出了终极的要求。为了响应这一最终的要求,「我们只对上帝示以崇拜,但是在其它方面,我们则乐于为陛下服务,承认陛下是王,是君主。」9为了证实他们的忠诚,他们引用了「为我们的君王安全」的祈祷,这些祈祷在基督教圣礼中是献给「永恒、真正、活生生的上帝的;他们必定寻求上帝的恩典,超过其它一切恩典……我们祈求帝国的安全,皇室的兴盛。」他们拒绝做的事是把皇帝奉为神,言称「该撒是主」,和以他的「灵」起誓。10现世的诸王国都是上帝建立的,不是如某些异教徒所说的那样由魔鬼建立;因为由上帝建立,所以值得在上帝护佑下服从。11总之,「就归于众国王和众皇帝的荣耀而言」,指令就是服从,但是是服从而非偶像崇拜:「这样,该做的物当归给该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12但是,即使该做自称是主,也仅仅是国王和皇帝,而耶稣则是万王之王和万主之主;而非众主之一,13凡归给该撒的一切,也首先归给上帝。 注释: Augustine,《论诗篇》76.7。 Justin Martyr,《第一护教书》31。 Irenaeus,《反异端论》5.26.2;5.33-34 (引自Papias)。 Irenaeus,《反异端论》5.35.1;Justin Martyr,《与特里丰对话录》80;见R.P.C. Hanson,《寓言与事件》,Richmond,1959,页333-56。 Justin Martyr,《与特里丰对话录》135。 《西里乌姆殉教案》6,载于The Acts of the Christian Martyrs,H. Musurillo编,Oxford,1972,页86-89。 《波利卡普殉教记》8-9。 《伊纳爵殉教记》2。 Justin Martyr,《第一护教书》11;51;17。 Tertullian,《护教书》30-32;《提摩太前书》2:2。 Ireneus,《反异端言》5.24.1;《罗马书》13:1、4、6。 Tertullian,《论偶像崇拜》15;《马太福音》22:21。 《哥林多前书》8:4-6,见Augustine,《上帝之城》9.23的说明。 本文转载自帕利坎 (J. Pelikan),《历代耶稣形象及其在文化上的地位》,杨德友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页66-69。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内容简介:作为沐浴着现代欧洲文明而成长的人,在研究任何世界性的历史问题时,都不免会反躬自省: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之中,而且仅仅在西方文明之中,出现了某些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正如我们一相情愿地认为)存在于一条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发展线索中,这应当归诸怎样的环境因素呢? 仅仅在西方,科学在今天才处于我们公认的真实有效的发展阶段。经验性知识、对宇宙及人生问题的沉思,以及最为深奥的哲学与神学智慧,都不在科学的范围之内。不过,系统神学的全面发展,却应该仰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基督教,因为伊斯兰教和一些印度教派神学只是一些片段,不成系统。简单说来,在其他地方也有精准细密的知识与观察,尤其是在印度、中国、巴比伦和埃及。但是,巴比伦以及其他各地的天文学却缺少最早从古希腊传承而来的数学基础(这使得这些地方天文学后来的发展更为令人惊异)。印度的几何学所没有的理性证明,那是希腊人智慧的另一结晶,它同时也创造了力学和物理学。印度的自然科学尽管长于观察,却没有实验方法。
  •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

    作者:邵琦 李良瑾 等

    本书以古代文献为依据,从认识古代设计思想的角度切入,讲述中国古代造物设计史和设计理论。作者以时间为脉络,介绍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及建筑方面的思想及理论,跨度从先秦至清代,历时较长,涉及领域较广,是一本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设计史书籍,无论是设计者,还是设计历史及理论的研究者,乃至中国历史研究者,均能从中获益。
  •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作者:钱满素

    美国当代自由主义的工程就是在宗教之后,在一个没有固定意义的世界里苦苦寻找对立各方的共处之道。如罗尔斯一再强调的,他的正义论或政治自由主义所试图解决的,是一个像美国这样现代民主社会中出现的善观念多元化的问题,就是在没有官方信仰、没有最高指导思想的社会里如何协调正义,确定共享的价值。
  • 欧洲传播思想史

    作者:许正林

    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诞生于美国,但其思想根源却在欧洲。欧洲思想家将传播作为人和社会存在方式的观念可远溯古希腊并贯穿于整个欧洲思想史始终,渗透于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等不同学术领域中。 本书以古希腊至20世纪各时代思想巨子为主要考察对象,试图从几千年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人文社科背景上勾勒出欧洲传播思想发展演变的全景,是国内学人第一本较完整的西方传播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以个性解读方式,取精探幽,其特色不仅在于作者怎么说,更在于作者认为思想者们在怎么说,因而更有助于开拓读者视野,有助于推动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的深入。
  • 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

    作者:许纪霖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之中,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礼崩乐坏的大乱世里,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人社会”。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知识权力和舆论影响力重建社会重心。这个“知识人社会”是自由的,也是独立的,但其根基是不牢固的。它一方面失去了与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政治的制度性关联也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无论是学院,还是媒体,都缺乏体制性的保障。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在身份上依然是自由浮动的游士,在心态上更是没有安顿下来,总是要依附在某个阶级、党派或社会政治力量身上。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是一个奇迹,是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象牙之塔,当战争、内乱和革命纷至沓来时,终究倒了。曾经辉煌过,却没有熬过乱世。
  • 后/殖民知识状况

    作者:陈光兴 张颂仁 高士明 主编

    六位杰出的亚洲思想者,剖析亚洲当下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与全球化与殖民/后殖民状态下的亚洲生存状态。 经济 民主 文明 穿透本地经验,为亚洲知识界寻找寻找自己的知识方式。
  • 从“西化”到现代化

    作者:罗荣渠

    为研究从“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想发展脉络,罗荣渠先生主持编成《从“西化”到现代化―― 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本书资料搜罗宏富而精炼,选编了1919-1949年间我国思想界四次大论战的有关文章。这四次论战是: 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 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关于中西文化出路问题的新论战, 关于中国应以农业立国还是以工业立国的论战。 它使我们惊讶地看到,今天争论的许多问题其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都已经提出来了。罗荣渠认为:“以上述几次大论战为线索,把它们联结成为一条总的发展线,从一个侧面探索中国近百年来、主要是‘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经历的曲折过程,有可能获得温故知新的启示。”
  • 走出中世纪二集

    作者:朱维铮

    作为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朱维铮教授以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多元的探索视野和妙语连珠的流畅文字,在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连贯的发掘探讨和发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作出了独到地阐述,从而充分显示其不仅把握中国历史昨天、前天的学术修养,更体现其关怀人类社会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 目录 序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断想(续) “君子梦”:晚清的“白改革”思潮 清末的现代化思潮 ——夜读小札 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 在晚清思想界的黄宗羲 一、寂寞“待访”二百年 二、清末鼓动反君主专制的经典 三、推崇《明夷待访录》的角度 四、章太炎由“非孙”而“非黄” 梁启超和清学史 清学史的经典性名著 梁启超与“五四事件” “迷梦的政治活动” 映现危机意识的“心影” 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 并非治清学史的第一人 章太炎和梁启超,兼及刘师培 非天才的天才论述 自己给自己作盖棺之论 胡适《自传》的一则附注 难讲的“原儒”公案 关于钱穆研究 钱穆的文化关怀 民国学术史的过渡人物 新儒家呢,还是史学家? 略说钱著《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与章太炎、梁启超 附记:也说“国学大师”之类 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评《银元时代生活史》记章太炎 似已忘却的回忆录 《积微翁回忆录》 杨树达上告杨荣国 杨树达私记陈寅恪 叙史的小小尾声 索解晚清的民间报人 ——廖梅著《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小引 杨度的《杨氏史例》 百年来的韩愈 《伯夷颂》颂错了? 曾国藩与韩愈行情 严复《辟韩》及其反弹 韩愈在“五四”前后 韩愈和民国“训政” 陈寅恪《论韩愈》前后 俞平伯与陈寅恪 陈寅恪在劫难逃 韩愈成了“尊儒反法”的反面教员 对韩愈“一分为二为宜” 顺便说到《拘幽操》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引言 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耶稣会士向往中国 基督教在华梅开三度 十八世纪的相反记录 马礼逊与太平天国运动 从“教难”到“教案” “传教宽容条款” 利玛窦的后继者们 在华的自由派传教士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 剪影与参照 晚清上海租界的宗教文化 历史展现的特定文化形态 光怪陆离的宗教现象 新旧基督教 两个租界的“自治” 新教各差会的“学术传教” 仍待深究的课题 过去的“风流世纪” ——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龚橙与火烧圆明园 ——以讹传讹的一则史例 附录: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现代大学的中国先驱 ——《马相伯传略》弁言 《壶里春秋》小引 “五四”: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我看经学与经学史 ——《中国经学史十讲》小引 关于清代汉学 一、三类“汉学” 二、名目的确立 三、名实问题 四、形态问题 五、文化比较 晚清学术的非传统化进程 读《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家谱和年谱 “国学”岂是“君学”? 从儒学史说到新儒学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 ——答《大师》编导王韧先生 一、介绍马一浮的“价值” 二、关于马一浮拒任北大文科学长 三、马一浮与中西文化 四、马一浮为何强调“直接孔孟” 五、马一浮与复性学院 我的书架没有秘密 ——答《南方周末》编者刘小磊先生 跋
  • 从西天到中土:印度新思潮读本系列

    作者:萨拉·马哈拉吉,帕沙·查特吉,杜赞奇,阿

    缘起 《从西天到中土》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交流方案,由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和香港汉雅轩发起,梦周文教基金会资助研究,从学术思想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去亲近印度,进行视觉文化和亚洲现代性的文化比较。读本中的学者于2010年秋的上海双年展期间陆续来华演讲;为了让听众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每位学者为我们精挑了这个选集,以中英双语出版。 当今的印度离我们既近且远,除了被西方传媒渲染的新兴经济的龙象之争和模糊偏见之外,印度不在一般国人的视野之内。印度咸称古国,但作为当代文明,一个甚至在现代西方思潮中举足轻重的印度学界,并不在普遍意识之中。作为人口的大国和现代国家,印度的经济、文化、科技皆有不可估量的前景;作为中国近邻与久远的故交,印度早就应该被中国关注。但与印度交流的当务之急不在于此;中国须要深切思考印度、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 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已逾一世纪,从革命到冷战到自由资本全球化,我们的道路一直摆脱不了欧美的世界想象,话语也固定在「东西」和「中西」之说法。无怪在各种自强的努力之后,今天的中国政经机制和生活形式愈益趋于全面西化。 作为典范的欧美,中国钦羡为「先进文化」,于今天的国情已不适宜无条件借鉴。但面对中国的历史资源时,我们又往往囿于欧美范式而无法善用。 如何在冷战的两种西方历史计划以外找到中国的位置, 如何发掘被欧美视野冷落的历史资源,就必须放眼其它的发展经验。在亚洲现代化道路上与中国采取截然另途,但依我们的「富强」尺度又是成就可观的例案,无法不审视印度。 中国引以自豪的现代之路是民族革命,彻底推翻过去,重新再造大一统,但结果我们离自己的历史文化越来越远。印度的道路则是摆脱殖民帝国,但在民族独立后依然承继了殖民时代机制。然而,当中国的「后革命」经验与印度的「后殖民」相遇时,我们又不能不讶于左翼革命在印度至今不衰的事实。目前各种倾向的共产党在印度尚有四十多个组织,革命经验不可说不丰富;可是印度又是世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这让我们无法不想:中国的革命是否潜伏了殖民基因;而印度的「后殖民」是否革命的另一种方式。 印度现代化的历程之多样与丰富,中国无法相比;同时,在日常生活的层面,新旧文化传统并行不悖。雅利安文明的婆罗门学者和各式传统修行人似乎与工业文明不相涉地穿插在都市节奏之中。现代中国与印度相遇,感观上最受刺激的疑惑是:现代与历史(而且是多层面的历史)到底如何并存? 印度与中国的现代都因承欧美的帝国主义和资本逻辑而致,所以中印的相遇是设在欧美的大平台上,绕开欧美无法谈亚洲的现代,也无法深切交流双方的经验。但要脱略于欧美的历史经验来重新自明,不能够自闭地缅怀过去;要打开未来,我们更必须能把中国经验提升为足以让欧美也能借鉴的新知识。这可能是印度当代学术最值得国人参考的一面。这系列读本的作者大多为西方学界熟悉,而且,印度学者擅长的「后殖民」理论和城市研究至今尚是西方新思潮的显学;比方在当代艺术的领域,就直接影响了近二十年的国际趋向。 《从西天到中土》的计划源于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历年的一系列工作计划。2003年许江院长倡议以「亚洲」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七十五周年纪念的议题,嘱高士明、吴美纯两教授主持,邀我并预其事。「亚洲的双重时间」从亚洲各国的民间历与耶稣历的并行现象着墨,作为《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越域考察和展览的基础。2008年广州三年展由高士明,萨拉•马哈拉吉和我策划的《与后殖民说再见》再次启动了对「东西」二元框架的反思。《从西天到中土》企图推进前此的探索,在亚洲内部作近距离和实质的交往。陈光兴教授在这领域已投入多年的气力,承不弃,介入高士明和我的行列,策动了他在学术圈的老关系,论坛才得以顺利成事。此中的心意非言谢可以相报,亦惟有以谢忱言表。为组织和翻译这系列读本投入了大量热情工作的陈韵,彭嫣菡是此项计划的枢纽;并感谢陈恒审慎的审译,杜可珂、王立秋、卢隽婷、叶富华、钟添雅、林盼盼和彭嫣菡的译文,唐锁的版面设计,南方出版社何灿先生和阮清钰编辑的支持,与民生基金会赞助出版,在此谨致谢意。 印度和中国在现代境遇中相遇,不独是现代西化大潮的因缘。远在西风东渐之前,中土唯一次文化大变革来自汉唐的佛教东渡。佛学来华虽然远远未有近百年西洋革命的残酷惨烈,但其影响之深远,也要历数百年的反刍,直到宋代才被彻底消化。在百年西化的意识型态革命之后,再访天竺可以提醒中国自我改造的历史记忆,并提醒我们在想象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张颂仁记于人民共和第六十一年初秋 2010年八月
  • 张灏自选集

    作者:张灏

    《张灏自选集》主要内容简介:一个划时代的运动——再认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重访五四、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等。
  • 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

    作者:[法国]贝尔纳·斯蒂格勒

    简介: 本书系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论著《技术与时间》的第二卷。作者在书中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人类之本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于“谁”逐渐被“什么”代管,人类原有的特定记忆、种族记忆及个体记忆逐渐被新生的机器记忆所取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迷失方向》正是迷失在技术浪潮中的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拼写文字的时代………………………………………………………………………… 1.拼写、确正与照相…………………………………………………………………… 2.照片的确凿性衔接过去与现实……………………………………………………… 3.作为照片的曾经在此的衔接………………………………………………………… 4.历史与自爱…………………………………………………………………………… 5.可见的时钟、延迟的镜子和客观的忧伤…………………………………………… 6.不可名状……………………………………………………………………………… 7.精确性、不确凿性与相关差异……………………………………………………… 8.《会面》,一切运动的不动的动力………………………………………………… 9.无人依托的过去的形象……………………………………………………………… 10.厄科与那喀索斯——不属于任何人的无人称属性………………………………… 11.潘朵拉,镀镜和矫形的无知功能…………………………………………………… 12.存在的代价、思维的奔忙、基督学及结晶学……………………………………… 13.西方的事故或补余的悖论…………………………………………………………… 14.技术的思维及与未来的关系………………………………………………………… 15.确正与真理…………………………………………………………………………… 16.拼写的意向性………………………………………………………………………… 17.确正,可重新活化与不可重新活化的条件………………………………………… 18.拼写、共同体化及社会群体………………………………………………………… 19.第三记忆,超越滞留有限性的不可能性条件及时间器具………………………… 20.原始史时期的过渡…………………………………………………………………… 21.天才与奇迹…………………………………………………………………………… 22.诞生、孕育与科学…………………………………………………………………… 23.辅助记忆的必要性…………………………………………………………………… 24.论背景………………………………………………………………………………… 25.拼写文字的准则与存在的历史……………………………………………………… 26.当今…………………………………………………………………………………… 第二章 迷惑的生成……………………………………………………………………………… 1.滞留有限性及“什么”的动力……………………………………………………… 2.种族进化、记忆载体及程序文字…………………………………………………… 3.时代与程序…………………………………………………………………………… 4.作为二次中断重复的选择:文码、同一性及差异性……………………………… 5.“什么是在思维中定向?”——在已经在此中定向……………………………… 6.程序与美学…………………………………………………………………………… 7.风格的标志与不确实性程序………………………………………………………… 8.对时空的钟爱、技术趋势及节律…………………………………………………… 9.速度、程序及节律…………………………………………………………………… 10.居住环境、技术趋势和非共同体化………………………………………………… 11.从神话文字到确正文字,速度与思维……………………………………………… 12.新的偏差……………………………………………………………………………… 第三章 记忆的工业化…………………………………………………………………………… 1.滞留有限性的工业综合……………………………………………………………… 2.信息系统……………………………………………………………………………… 3.信息网络……………………………………………………………………………… 4.网络、权力与知识…………………………………………………………………… 5.信息与文字…………………………………………………………………………… 6.模拟—数字仪器……………………………………………………………………… 7.事件化………………………………………………………………………………… 8.“实时”、事件与历史……………………………………………………………… 9.实时与政治…………………………………………………………………………… 10.载体、复制、处理及存档…………………………………………………………… 11.非共同体化…………………………………………………………………………… 12.信息与知识…………………………………………………………………………… 13.速度、紧迫性及风险………………………………………………………………… 14.记忆与政治…………………………………………………………………………… 15.生物综合,做就是说………………………………………………………………… 16.“认识”科学………………………………………………………………………… 17.相关差异同一性的问题:谁编程什么?…………………………………………… 第四章 时间物体和滞留有限性………………………………………………………………… 1.意向性、图像意识和“认识”有限性……………………………………………… 2.《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源于《逻辑研究》……………………………… 3.时间物体的现象学分析和向内在时间意识过渡的内在性的发现………………… 4.原初联想、助产术与爱比米修斯原则……………………………………………… 5.流体力学和流程动力学,声音个体化及空间比喻………………………………… 6.过渡、漩涡与调转方向……………………………………………………………… 7.遗产…………………………………………………………………………………… 8.图灵机器关联物的回声……………………………………………………………… 9.可见的时钟之时刻…………………………………………………………………… 10.图像意识、记忆丧失及重新开始的自由…………………………………………… 11.重新建构、留声机这种模拟的时间物体的指向和脚……………………………… 12.事件化,滞留切实的出错可能性…………………………………………………… 13.脆弱与回溯,作为“我们”的“谁”的延迟可能性……………………………… 14.流程的剪接…………………………………………………………………………… 15.历史、期待的回溯性及延迟的时间………………………………………………… 16.体验流的初级记忆与第二记忆的统一性和非体验的第三记忆的曾经存在……… 17.现象学的困境………………………………………………………………………… 18.《几何学起源》之几何的爱比米修斯原则………………………………………… 19.技术的相关差………………………………………………………………………… 20.程度工业的时间物体………………………………………………………………… 中法概念性词汇对照表…………………………………………………………………………… 中法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 帝国的话语政治

    作者:刘禾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