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基督教大思想家

    作者:汉斯.昆

    图书简介: 汉斯·昆是当代基督教著名思想家,本书是他的唯一一部思想性的神学思想史著作。本书详细阐发了基督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七位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发弘深古义,探奥远圣问,实可谓大思想家之间深富启迪性的对话。 汉斯·昆倡导一种崭新范式的基督教思想,致力于推动神学在所谓后现代处境中的范式转换。神学的范式转换,是时代的思想和社会处境变化的结果。在本书中,汉斯·昆通过基督教思想史的阐释来论证神学范式转换的必要性。按他的描述,基督教思想史就是一部思想范式的转换史,考察神学基督教思想的范式转换,是汉斯·昆重述神学思想史的基本旨趣。
  • 天下或天地之间

    作者:陈赟

    本书是以现代哲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儒学的学术著作。本书阐发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政治观念,尤其是它的异于希腊传统的独特内涵,厘清政与治的本质分野,指明了天下或天地之间作为汉语思想独特的政治生活运作区域及其理论意义,及政治生活为什么被表述为四维性的结构:爱人、成身、安土、乐天。与希腊政治的神话-哲学的空间本性,古典中国的政治观念具有“境域”性的特征。“天下”或“天地之间”这一区域由不同的地方构成,而不同人们聚集在不同的地方,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伦-礼”在政治生活的核心位置。由于天地之间的境域总体以“化”而非“治”为其最终归宿,所以,诗、乐、礼等构成的教化体系乃是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而治理术也必以“无为”、作为它的最高目的。与此相应,政治生活不能仅仅由政府或为政者来打开,而必须通过每一个个人在其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来实现。由此导致了各正性命的生活德性与希腊传统的参与性的公民德性之间的深刻差异。本书试图重新思考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未来遗产,发掘其中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提供与狭义意义上的希腊式民主政治不同的运思方向。
  •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作者:乔治・H・米德

    西方思想经典文库(第二辑)。 本书探讨以科学式的风气为主导的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米德着眼于科学方法论,铺陈自中世纪即有所沉淀的、从文艺复兴一直到法国革命的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和哲学的思想背景,由此展开对康德所开创的哲学运动的讨论。在米德的恢弘壮大的笔触之下这一波澜壮阔的思想进程表现为:肇端于康德的将自然和社会结构化的思想潮流,从对世界的静态的结构形式的解释起步,历经费希特和谢林,而在黑格尔那里成为对自然、社会之动态过程的哲学刻画,从而为演化思想的普遍流行鸣锣开道。
  • 中欧思想的碰撞

    作者:(法)夏蒂埃,(法)马尔歇兹 编

    《中欧思想的碰撞:从弗朗索瓦•于连的研究说开去》内容简介:这是一场远东和远西的相遇——中国作为欧洲的他者,是弗朗索瓦.于连以及《中欧思想的碰撞:从弗朗索瓦•于连的研究说开去》中作者思考的对象。他们认为,哲学应当谨慎地研究中国,一点一点地剥除西方投射在中国身上的牵强色彩,看看中国究竟如何抵制西方的分析,找出西方是如何碰壁,碰的是什么壁,以及为什么中国会对西方无动于衷。 《中欧思想的碰撞:从弗朗索瓦•于连的研究说开去》作者们摆脱了旧有的习惯,把中国作为一个理论分析的概念,以提出疑难的方式,重新确立一些哲学的重大问题(比如哲学的边界、宗教的真理、罪恶、普遍事物等),并自然而然地从艺术上继续对疑难进行分析,探索“无形”的“大象”和不可能的“裸体。。然后又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对交流、经营、管理进行了思考,打开这些领域的大门,让人们听听中国有关效率的思想。这里既有迂回,又有暗示;既讲过程,也讲功效。 相遇是必要的,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让欧洲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以保持文化和思想上的特点和尊严。同时,中国也应该以他者为参照,以更好地看清楚自己,而不是只一味地认为别人的就是好。
  • 德国政治哲学

    作者:克里斯·桑希尔

    克里斯·桑希尔的《德国政治哲学:法的形而上学》是第一本较为全面地论述德国政治哲学史的英文著作。该书对德国政治理论做了广泛而又细致地讨论,从宗教改革时期的路德、兹温格利与梅兰希通的政治观念一直谈到当代的哈贝马斯与卢曼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德国政治哲学主要对政治、法律与政治合法性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争论,这些问题并没有在历史上得到合理解决,因而又会重新出现,所以该书的核心观点是,尽管在德国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许 多大的动荡与断裂,但是总有一些主题和关注的焦点会反复出现,它们不仅贯穿了这一整个历史过程,同时也给德国人的政治反思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征。通常来说,该书是政治哲学、历史学、法学与社会学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必读著作。
  • 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思想与人生

    作者:米勒德·J·艾利克森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风靡了三十年左右,至今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仍弥漫在各种思想和生活的言说之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主旨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书对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与结果作出了清晰透彻的分析。书中阐发了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弊端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同时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矛盾与危害。书中还提出了“后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试图从基督教元叙事的角度对受到后现代主义冲击的世界观进行重新构建。
  • 俄罗斯宗教哲学之路

    作者:(俄)格奥尔基·弗洛罗夫斯基

    《俄罗斯宗教哲学之路》是一部纪念碑式的著作,是检索俄罗斯宗教文化史的主要文献指南。作者没有局限于研究纯粹的神学著作,也包容了所有同东正教有关的文献。虽然近些年出现了许多研究古俄罗斯和彼得大帝以前时代的文献,但弗洛罗夫斯基的观点和评述几乎永远也不能被称为过时了。而且其中论述旧礼仪派、17世纪拉丁化的基辅神学校、彼得大帝以后整个官方教会的“迷恋西方”等几个章节,都是无与伦比的和价值很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 政治思想史

    作者:(英) 奥克肖特

    《政治思想史》是20世纪60年代晚期奥克肖特教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授课的讲稿,是在他去世之后由几位学者编辑出版的。全书展示了奥克肖特对于西方民族的政治活动所进行的深入探究和分析,以及所得出的不同的独到而深邃的思考。《政治思想史》尽管是授课讲稿,但绝非是一部泛泛而谈的政治思想通史,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展开论述的视角,无不闪烁着奥克肖特那独特的智慧火花。作者对欧洲历代政治思想及其流派的精辟透彻的分析和独到深邃的见解,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让读者体会到一部经典著作也可以读得有趣而轻松!
  • 不完美的花园

    作者:[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

    梳理人文主义思想史,探究现代生活的8个关键词 ★法国思想史家托多罗夫又一学术力作。 ★论及蒙田、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贡斯当等16至19世纪的法国重要人文主义思想家。 ★探究了现代生活的8个重要层面:自由、社会性、独处、爱、多元与普遍、价值选择、道德、热情。 ★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周莽翻译。 本书中作者分析了法国人文主义思想的学术资源、局限、开放的可能性,并将其与科学决定论、保守主义等同时期的社会思想流派相比较,涉及的学者包括蒙田、卢梭、贡斯当、孟德斯鸠、托克维尔,每一章都讨论了关涉人类生存状况的某个人文主义议题,包括社会生活、独立性、爱的不同类型、自我、价值观的塑造,由此引导读者正视并反思遗留于当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 上帝死了,神学何为?

    作者:张旭

    本书以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为问题意识,以四大经典神学家掀起的20世纪四场神学范式革命运动,即巴特的“辩证神学”、布尔特曼的“生存神学”、朋霍费尔的“上帝之死神学”和莫尔特曼的“盼望神学”为主线,深入探究了20世纪基督教神学是如何应对“后基督教时代”中基督教的生存危机、信仰危机和教会介入社会的危机的。本书是作者此前《卡尔·巴特神学研究》的续篇。本书适于对基督教思想学术、西方思想史以及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 法理学

    作者:韦恩·莫里森

    本书试图提供一种导论性的教科书,既可以用做引导那些希望了解法理学本质的读者,又尽力忠实于编年学和学术著述的相互作用说。在这方面,本书的部分目的是注释,即对不同学者在一定的语境中提出的观点和材料进行说明。另一方面,本书也是对资料的发展的一种具体叙事;是一种按照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展开的叙事。
  •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作者:张汝伦

    本书共分三部分,书中就中国近现代的思潮活动及思想家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从事思想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
  • 论基督君主的教育

    作者:伊拉斯谟

    《论基督君主的教育》的表述形式是一系列的劝戒和箴言(以简洁易记的语句概括教诲的关键要领),对象是开明的统治者。其中的“基督教教义”其实只是它对于领袖和法治所赋予的高度的道德地位。   在《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 孔夫子与现代世界

    作者:陈来

    孔夫子与现代世界》是一部有关儒学的前沿性思想理论著作。全书从孔子在当代中国的重新登场开始,以面对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学观念“多元普遍性”为结束,对儒家思想和儒学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文化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全书主题集中,时代感强,对儒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都从现代文化的问题意识给予了回应。本书各章既有面对全球伦理、人权对话、生态文明等挑战对儒家立场的阐发,又有对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礼治思想的现代诠释和解读,以及对现代儒学发展的透视和分析,可称是对儒家价值以及现代意义的全面阐述。
  • 中国的自由传统

    作者:狄百瑞

    狄百瑞就中国宋明理学的传统讨论中国思想中的自由主义特质。书中论及新儒学“学以为己”的个人自发色彩,其强调自得,相互激励等价值的教育思想,以及明代知识分子自任于天下的责任感,认为黄宗羲正代表了这种自由主义特质的新综合。在最后一章中,狄百瑞并讨论这种自由思想在当代中国所遭遇的困境。
  • 信念论政治与怀疑论政治

    作者:【英】迈克尔·欧克肖特

    本套文集行疏不说,每册前都有60页内容相同的导读。
  • 郭象与魏晋玄学

    作者:汤一介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3版)》内容简介:1912年11月31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大学作讲演,北京大学校“之所以异于普通学校而成为最高学府者”,“日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世界之文明是焉”,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理,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所在,可视为一学问之国家也。且学问为文明之母,幸福之源。一国之大学,即为一国文明幸福之根源,其地位之尊严,责任之重大,抑岂我人言语所能尽欤!”蔡元培先生长北京大学后,对北大的第一个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陈旧观念,明确“大学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他解聘了一批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的教师,推行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拘一格地聘请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外教师,建立研究所,组织学术社团,举办学术讲座,创设学术刊物,鼓励教师和学生研究学问。他还在校行政会议下设立由专家组成的大学出版委员会,协助校长审查出版图书,规划出版事务,并设立独立的出版部,公开出版大学的讲义、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北大的学风为之一变,很快成为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心。李大钊先生在《本校成立二十五年纪念感言》中说:“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作者:张汝伦

    中国的现代性,不是西方理论能看清的,中国的现代性来自中国人自身。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是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张汝伦,以进化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为主要描述对象,揭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中国思想的种种基本问题和特征,破解中国人思考公共问题的基本思想预设。 以思想史的写法,重回现代中国之初的思想语境,通过追其源头,张汝伦老师认为,三大思潮,标着着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在面对现代问题之时所进行的最初探索,这三大思潮,虽表面看是舶来品,中国知识精英对它们的理解,却并非外烁,而是内生,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正是这些后来已经不太容易辨认的本土和传统因素,构成了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只有理解了这一层面,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 政治文化的谱系

    作者:[美]迈克尔•布林特

    从孟德斯鸠到托克维尔的法国社会学传统 从康德到韦伯的德国文化哲学传统 从阿尔蒙德到维巴以来的美国科学/行为主义传统 在这本研究政治文化历史的生动且睿智的著作中,迈克尔•布林特讨论了从孟德斯鸠到托克维尔的法国社会学传统、从康德到韦伯的德国文化哲学传统、从阿尔蒙德和维巴以来的美国科学/行为主义传统这三种传统的区别。受惠于他自己翻译的一些经典著作,布林特证明了知识多元主义的价值,这一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当代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之中,也体现在当代政治科学的文化之中。 【编辑推荐】 卢春龙、袁倩两位老师所译Minchael Brint所著《政治文化的谱系》是一部对于政治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专著,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政治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空白。 译者牢牢把握了作者关于政治文化多元化与多样性的学术主旨, 以此为主轴展开译介,自然得其要领,基本贯通了作者的原创学术思路。在第一部分中,译者紧扣六位法国政治学家的政治思想演进史,在政治文化的社会学基础等方面进行了突出的有效的发掘,使六位学者的政治思想中的“政治文化”色彩更加浓厚,更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主题。在第二部分中,译者继续跟踪作者的德国政治思想演化历史,把政治文化的根基扎根于德国政治哲学的土壤之中,充分发挥揭示了政治文化的哲学根源,进一步体现了作者探索政治文化的逻辑思维,的确符合作者原创意图。在第三部分中,译者着重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文化多元化与多样性之原创思想,把前述社会领域之政治文化与哲学领域之政治文化等两方面的学术归纳,进一步与美国政治学在行为主义与后行为主义思潮下越来越滑向实证经验甚至是数量统计分析学的时代趋势相结合,突出论述了政治文化在政治思想与政治科学两方面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跨越式发展思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颇具学术创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