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有无之境
王阳明是明朝才兼文武、奇志大勇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在理学上的贡献。作者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 -
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
本书尝试探究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西欧几位重要思想家的若干社会和政治观念。……我们谈论的时代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原创性概念;它们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用以系统阐述那些概念的语词仍对我们有着吸引力。 ——以赛亚•伯林 ******* (这本书)要比迄今为止所出版的任何作品都更好地揭示了伯林思想的完整性。特别是它十分清晰地表明,像卡西尔(Cassirer)、克罗齐(Croce)、洛维乔伊(Lovejoy)、奥克肖特(Oakeshott)和柯林伍德(Collingwood)一样,伯林是按其哲学观点写作历史,历史是其阐发哲学观点的一个工具。这也使该书在智识上引人关注。在充满干扰的半个世纪中,该书属于与任何专业性出版物不同的类别。 ——伊恩•哈里斯 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伯林思想的发展,欣赏其统一性,使我们意识到他是怎样一个富于冒险的思想家。鉴于此,对于希望理解并学习伯林作品的那些读者来说,本书是一部重要的文献。 ——约书亚•L.切尼斯 -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简介: 本书收录了哈贝马斯的十二篇讲稿,它们是对于法国后结构主义激进理性批判的回应,也是对康德之后欧洲哲学主流全面而公允的评估。哈贝马斯追踪了导致我们当代处境的那些历史转折点,通过与过去和现在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对话,试验了他有关后现代话语之适当形式的观点。关于乔治·巴塔耶、米歇尔·福科、雅克·德里达和科尔内利乌斯·卡斯托里亚迪斯的章节尤其值得关注,它们堪称晚近德法思想之间相互影响的最早成果。 导读: 导读: 在有关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热烈论争中,哈贝马斯的介入注定要引起最广泛的讨论,他的成就无疑在于把论争的水准提高了几个层次。 ——马丁·杰 对于任何并非专研哈贝马斯著作的人,这些讲稿提供了进入其思想的最佳门径。 ——彼得·C.霍奇森 -
海德格尔的根
本书是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渊源的学术著作。马丁·海德格尔和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相关的著作已是屡见不鲜。本书将海德格尔的哲学家形象和其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身份结合起来,以两者之间的共同基础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致与深入探讨,同类学术作品还未曾有过。在这本清晰、公正的书中,作者通过历史的语境对海德格尔1933至1945年间的作品进行了严肃与全面的解析,向读者展示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如何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政治、历史问题发生纠缠与联姻的。本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作者揭示了潜藏在海德格尔思想深处的关于扎根于故土,扎根于同古希腊一脉相承的特权国度(德国)的强烈信念;指出了海德格尔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与之对话的思想家们对其作品的深远影响,后者不仅包括古代的希腊先贤和诸如黑格尔、荷尔德林、尼采这样的哲学前辈,甚至还包括海德格尔同时代的那些激进的右翼学者。作为与20世纪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的海德格尔的争辩,本书适合于那些愿意以客观、公正的视角看待海德格尔的学者和海德格尔的爱好者。 -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二卷)
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我们每天接触的资讯,在广度上已经无远弗届了,在深度上则日益觉得不足。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何以是正确的?许多人没有反省,甚至未受教育,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吗?如果要反省,又该如何着手?反省之后,人生就值得活下去吗?本书作者将为你解读哲学家的心灵故事,把握现代人的生命智慧。 生命之域如此深广,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该是何等重要之事。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本书犹如一片桃花源,通过对西方二十四位哲学家的思想逐一打通,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像我们阐述了这些先哲们伟大的思想后面所给予的人生哲思,值得每个人怀抱虔诚的心,寻索人生的经纬,品味生命的定位。 -
维特根斯坦传(插图版)
本书公认为是维特根斯坦的权威传记,作者不仅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着墨很多,也还原了这位伟大哲学家的丰富个人性的一面,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可谓雅俗共赏。此插图精装本,用近百幅照片,和文字相配,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欣赏维特根斯坦伟大而丰富的一生。 -
现代性
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一般来说,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和观念事实。但是,按照姚斯的考证,现代(modernus)一词在公元五世纪就出现了,这个词旨在将刚刚确定地位的基督教同旧的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一词就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的断裂。它在欧洲的反复使用,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就是要同过去拉开距离而面向未来。它“把自己理解为新旧交替的成果”。[1]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历史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在查理大帝时代,在12世纪,在启蒙时期,都会出现这样急于摆脱过去而欣喜地拥抱当前和未来的现代。这样的现代为求新的意志所主宰。但是,现在通常说的现代,在时间断裂的意义上,只是针对中世纪。只是在同中世纪剧烈的对照中,只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同中世纪全面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它自身的独特性才斩露头角。 ……这本小书从现代性的各个层面着手――这毫无疑问是考虑到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现代性必须被视作是一个历史化的复杂的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在其中,必定是牵一发而动千钧。它像一艘巨轮一样,从16世纪开始慢慢驶离了完全由上帝宰制的那个中世纪码头。 -
剩余的时间
首部国内正式出版的阿甘本著作 当代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 对最有影响力的圣经书卷的独特解读 搞清楚一个词在历史上每个时期的语义并不简单,特别是像保罗书信这类文本中的词语,它们本身的语义史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完全交融在了一起,与西方文化决定性的中断和延续交融在了一起。 ——阿甘本 《罗马书》对教会影响至钜:奥古斯丁、加尔文、马丁•路德等人都深受它的启示。“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阿甘本——当今欧美学术界的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对《罗马书》首句的逐字解读中,试图谨慎地辨明那些经由历代神学探讨、翻译、注释后被强加到原初文本中的东西,将文本重置于早期的犹太弥赛亚主义背景(即“犹太—基督教”背景)下,指出它们是“西方传统中具有奠基性质的弥赛亚主义文本”。 这一对弥赛亚主义的哲学性探究还联系到了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通过仔细解读、对比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与保罗书信,阿甘本洞悉到两者间有许多未曾发现的惊人相似之处。 -
启蒙哲学
本书是《西方哲学翻译研究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系列丛书所选著作,都是研究某方面原著时必读的参考书,其参考价值是公认的。《启蒙哲学》这本书是西方哲学史家撰写的关于启蒙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广泛流传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哲学史名著。在这部著作中,恩斯特·卡西尔教授以其惯常的清晰、生动、晓畅的文风,对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启蒙哲学做了系统的、鞭辟入里的论述。 -
和而不同
该书是进行中西哲学思维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对中国儒家、道家、兵家等学派思想的解读,令人赞叹地挖掘中国古代思想的现代性和现代价值,并且同实用主义、怀特海哲学的比较中得以印证和相互激发。 该书是2002年版本的全新修订版,增加了一半的新内容,主题也更为集中在儒家思想的研究之上,该书必定会再次引起整个汉语学界的热议。 -
世纪
本书为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法国人巴迪欧的代表作,是其在1999-2000年间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讲集 -
逻辑与罪
本书研究的是维特根斯坦生活和思想中最富于魅力的一个侧面,即维特根斯坦本人最为专注,而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的伦理和宗教问题。通过集中研究维氏思想的这一方面,作者分析指出了其关于逻辑与宗教关系的观点:对于维特根斯坦,道德上和智力上的双重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像其他行为与态度一样,语言的使用和逻辑推理所强加的责任既带来了回报,又带来了风险,罪由此产生。正如维特根斯坦回答罗素时所说,逻辑与罪,两者都是。本书是西方英语学界第一个正面处理维特根斯坦宗教意识的著作,分析细致,材料翔实,具有相当的原创性。 -
真理与真诚
《真理与真诚》可以被理解为伯纳德•威廉斯的“绝唱”。这是威廉斯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同时,它体现了威廉斯在其一生思想生涯中对人类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最终思考。面对迷茫混乱的现代世界,面对真假难辨的社会事实,这本书无疑能够提供一些教益与启发。 承续尼采谱系论的传统,威廉斯将哲学与历史融会贯通,发掘了人类对真理关注的缘起。从现代社会中在珍视真理、呼吁真理的同时又怀疑真理、贬斥真理的矛盾态度出发,他讨论了真诚及其价值所在。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有可能恰恰是偶然的,在为此忧虑的同时,他仍然为真理辩护,为这一理性对象、这一文化价值辩护。他定义了真理的两种基本美德:准确和诚实,前者旨在发现真理,后者旨在讲述真理。他描述了两种美德得以呈现的多种心理形式与社会形式,并由此发问:今时今日,我们怎样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真理的美德? 本书至今已译为德、法、西、意、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出版。 -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 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中将瓦格纳视为一个“事件”,意在针对世纪之交主要在法国、但也在欧洲其他地方出现的颓废派运动。瓦格纳仅被作为该运动的范例。作为摆脱瓦格纳的郑重宣告,尼采深刻地认识了瓦格纳的艺术并非颓废的使作俑者,相反是其实施者,他坚定地将其对颓废派的认识推向极致,也比较了其他的诸位后现代主义者。 同时,该书也是尼采对自己本身的克服。 《尼采反瓦格纳》是《瓦格纳事件》的某种附件。一方面,它表现了与瓦格纳的敌对立场,另一方面,对于敌手的尊敬之情亦如此明显。例如在标题“我有异议的地方”和“我敬佩的地方”下的文字。有关拜罗伊特,尼采的批判尤为强烈——作为浮夸的戏剧演出的概括,它麻醉大众,欺骗个体。尼采的认识是在最最痛苦的努力之上,亦即分裂自身乃至抛弃自身所获得的一种对真理的认识。 ————————————————————————— 目录: 尼采注疏集出版说明(刘小枫) 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KSA版编辑说明 Puetz版编辑说明 前言 瓦格纳事件:1888年5月都林来信 附言一 附言二 附言三 尼采反瓦格纳: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 KSA版编辑说明 Puetz版编辑说明 前言 我敬佩的地方 我有异议的地方 间奏曲 瓦格纳作为危险 一种没有前途的音乐 我们是对跖人 瓦格纳属于何处 瓦格纳作为贞洁的信徒 我是如何摆脱瓦格纳的 心理学家发言 后记 关于最富有者的贫穷 译后记 ————————————————————————— 译后记 按原计划,《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同《偶像的黄昏》并为一卷出版。现情况有变,前两部作品在此单独成书。就它们均与瓦格纳有关,变动顺理成章。 背弃瓦格纳,在尼采生平中,是个重大“事件”。尼采曾在不同的论著中,试图对这一“不可理喻”之事,进行说明或辩解。而比较集中涉及此题的,即为《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瓦格纳》。但是,通观尼采以上著述,可见这些理由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并不怎么令人信服。其实,尼采对于此事的真正原因,始终讳莫如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材料不断呈现,尼采所举审美或价值判断方面的缘由,往往蜕变为与瓦格纳的个人恩怨。曾有德人,仅就此事,旁征博引,写出几百页的专著。不过这是另话。 多年前造访拜罗伊特,看完瓦格纳故居后,入一雅静餐馆。墙上有一幅字,赫然入目,至今让人难忘: Irgendwann einmal sitzen wir alle in Bayreuth zusammen und begreifen gar nicht mehr, wie man es anderswo aushalten konnte. 试译为:不知何时,我们大家聚坐拜罗伊特,就再也无法明白,以前怎能忍受别处。事后,还在一旁书店里,觅得印有这句话的明信片。据考,此言出自尼采1873年2月底给女友马尔维达·封·迈森堡的一封信。那时,尼采与瓦格纳的关系尚处“蜜月”期。可见,尽管尼采以后对瓦格纳百般“攻讦”,拜罗伊特人对他似未生气,至今还引他为荣。这是尼采的魅力所在。 本著作的法文F版注释由黄迅余博士译出,法文G版注释由姜宇辉博士译出,谨对他们的劳作,表示感谢。 卫茂平 2007年6月28日补记于上海 -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现在才来翻译出版此书,无疑是有点晚了,因为哈贝马斯的原著是1985年出版的,如今20年过去了,当时看起来激烈的言辞,现在已经多少失去锋芒,尤其是考虑到哈贝马斯晚年已经与他的批判对象之一德里达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当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德国知识界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理性批判所作的最有影响的回应。而哈贝马斯的地位也决定了,当我们寻找与法国后结构主义相异的声音时,自然就会想到这本书。《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方面梳理了德国自己的哲学遗产———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巴塔耶、福科、德里达和卡斯托里亚迪斯所代表的法国思潮。但我们的疑问或许是:哈贝马斯真的看懂了他的法国同行们在干什么吗?他将“巴塔耶精神子嗣”的头衔硬派给福科,难道是恰当的吗? -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的正文是五个专题研究,分别针对五位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通过这五篇研究,《利维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试图揭示一个简单的事实: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现代政治哲学从一开始就包含了某种内在的紧张。现代政治哲学的最初动因就是消除基督教世界内部宗教和世俗政治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化解自中世纪以来直至现代早期的“神学政治危机”。 -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本书是我在2006年春季学期给研究生开设的“哲学史方法论”课的讲课录音。这门课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常常拖堂到近四小时,一共讲了16次。在收入本书时,有两次没有收入进来,一次是关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的,由于当时录音未能录上,没有留下资料;另一次是谈中西怀疑论的比较的,由于考虑到不想使本书篇幅太大,而且该讲演在别的地方作过多次并已收入到了其他文集,为避免重复,删掉了。于是还有十四讲,都是根据我已往发表的有关方法论的文章而作的讲演。本次哲学史方法论课,由于是最近的一次,所以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多年来思考的积累使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巴不得一口气把所想到的都倾倒出来,总觉得时间不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如果把所讲的不加删节全部收进来的话,估计全书要超过50万字。但是奇怪的是,这门课不但没有人感到厌烦,没有人打瞌睡,而且由于课堂开放,什么人都可以进来,找个位置坐下来听,所以听众有越来越多之势,甚至有一种热烈的气氛,高峰时达到一、两百人。其中有外系的,也有外校的,不但有研究生、教师,还有个体户、小商人、职员。有从西安专程赶来的书商,也有每个星期六坐火车来武汉,听完课又赶回长沙的湖南师大的研究生。每次课后,学生们都有一大群跟着我边走边谈,问问题,一直送到家门口,时常还在我家门口展开一场临时的讨论会,形成武汉大学校园中的“一景”。我知道这门课的缺陷就是没有更加深入的课堂讨论,本应该留出时间来让大家发表意见、互相切磋。但如果这样干,恐怕就不能讲这么多新内容了,所以我宁可把讨论放到课后回家的路上进行(大约有20分钟),学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 -
逻辑之旅
王浩20年倾力之作,书中包括哥德尔一些未发表的哲学观点,接续上一本《哥德尔》的论题并将其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柏拉图主义、逻辑的本质、心灵、上帝的存在性、实证主义、现象学等等。哥德尔定理于20世纪的意义相当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伯格的测不准原理,凯恩斯的经济学,依据作者和哥德尔多年的私人交往与探讨写就的此书,扩展了过去人们认为的哥德尔在逻辑和哲学方面的贡献。 -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发表过的有关哲学诸问题的旧作,另一部是新作《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虽是以往观点的再次重申,但依作者所言,是“圆心未动,扩而充之”,更加充实和丰满,提供了哲学上的基本观点、视角、问题。 -
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
《马克思与西方传统: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一书是西方英语学界一部研究马克思思想与德国浪漫派联系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与西方传统: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的角度相当独特,选择马克思的早期诗歌为分析对象,通过详尽的文本阐释,在德国浪漫派的美学以及诗学的背景上,梳理了马克思思想中独特的德国浪漫派因素。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因素,使得马克思的思想,得以通过费希特、黑格尔思想中的德国浪漫派的特质,真正地承续于伟大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