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思想的盛宴

    作者:汉默顿

    《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作者汉默顿(J.A.Harmmerton,1871年?1949年)为英国著名学者,早年做过记者,后专职写作,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人类百科全书》、《世界史纲》、《插图本世界史百科全书》、《世上之国家》、《昔日的奇迹》以及《名著导读》(Outlineofgreatbooks)等著作,还主编过规模庞大的Doubledy百科全书。 Outlineofgreatbooks是作者最为重要、也是流传最广的西方思想史普及著作,全书分为历史、哲学、宗教、科学、文学等五大类,介绍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近200部著作。考虑到书的篇幅及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们特从这部巨作中选取100篇以飨读者。概而言之,《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有如下特点: 一、选目考究。《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选取了80多位学者的100篇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范围涉及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能大致反映西方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忠实地反映了原作者的思想乃至行文风格。作者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原著的思想精髓,故而能在相对较短的篇幅中将原本或博大、或晦涩、或庞杂的思想流畅自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作者行文风格力求与原著保持一致,读来毫无隔靴搔痒之感。 三、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写作《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的目的是让读者“只要用心地花上一二十分钟时间,就能基本了解原书的主要思想”。由于篇幅所限,作者不可能对原著面面俱到,但是每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思想点,在书中都有准确反映。对于那些没有足够时间去阅读原著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迅速把握其思想精髓的文本。 四、读者面广。该书既可以作为希望了解人类思想史上最辉煌时刻的青年学生的入门读物;也适合那些没有足够时间沉下心来去一本本品读原文的上班族;同时,对于那些以学术为业的人来说,这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辅助性资料。他们虽然读过大部分原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观点可能变得模糊了,又没有从头至尾再去读一遍的必要和时间,那么这本提纲挈领的著作无疑就是他们最好的帮手。 五、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的编辑过程中,出版者有选择性地增加了若干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和注解,意在给读者提供更多有关每位作者及每部作品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思想。
  • 共和与君主

    作者:曾亦

    百年前,清帝退位,数千年君主制度亦一旦而倾覆,代之以共和制度。值此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共和与君主》一书围绕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重新考察了传统政治的合理性,以及共和制度的诸多缺失,强调中国须立足于国情,充分吸纳传统政治的合理资源,从而完成古老传统的渐进改良。
  • 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

    作者:雷中行

    明清以來,西學開始東漸,受此影響,明清士子持續討論著中學與西學的關係,爭論著西學是否源自於中國,還是有其自身發展脈絡?本書的主要問題是:西國士子如何面對西學東漸?為了瞭解此一問題,筆者試圖以明清的西學來自中國與否的爭議為課題,探索其中過程,釐清其歷史發展與流變。 —————————————————— 第一章 序論 1 第二章 明清處理西學的主流看法及其演變-西學中源論 13 第一節 明末西學中源論的起源及其清初發展 14 第二節 自強運動時期的西學中源論 52 第三節 晚清西學中源論者的自然知識表述 70 第四節 結語 100 第三章 明清學者對於西學中源論的質疑與批判 103 第一節 明清之際士子對於西學中源論的質疑 104 第二節 傳教士對於「西學源始」的介紹 117 第三節 王韜與《西國天學源流》 140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天演論》作為反西學中源論的存在 第一節 中、西哲學比較與重新詮釋 第二節 突顯「迥異」的西方歷史 第三節 不同的西學知識基礎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

    作者:陈亚杰

    本书根据大量的报刊资料和当事人的著述,围绕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和政治社会背景,对新启蒙运动的发展演变进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以下问题:新启蒙运动提出了那些政治、思想和文化主张?这一运动对“中国化”的倡导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历史联系?新启蒙运动为什么把五四运动称之为“启蒙运动”?分析新启蒙运动是否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启蒙问题的理解?
  •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

    作者:钱穆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8)》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一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专论有清一代。作者为治清代学术思想史的名家,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影响很大。本册各篇虽写作时间跨度很大,但多为《学术史》后之作,因此本册某种程度上是对该书的补充增订。 作者四十年代还写过一部专著《清儒学案》,惜在抗战中沉埋江底。《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8)》收录了1942年发表的《清儒学案序》,由此可略窥作者当年的写作理路,殊为难得。
  • 中国儒学史(先秦卷)

    作者:王博

    本卷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以理清先秦儒学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反映先秦时期的儒学面貌。第一是思想观念,阐述了儒家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政治冲动,以为政和修身为中心的礼的重建。第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介绍孔子与儒家的成立,强调了儒家是以孔子核心,以共同观念和生活方式如仁义价值、礼乐秩序、教化传统及经典信仰联系,形成扩大并延续的特征。第三是儒家经典。一方面是对上古经典的整理,主要是《易》《书》《诗》等“六经”,通过对这些经典的传述体现继承三代文化的自觉,并发明己说。本卷以“《易传》与易学”和“《诗》学与经典诠释”两章予以描述。另一方面则是儒家本身的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直接记录孔、孟、荀的言行以及孔门儒者的主张。
  • 亚当·斯密与严复

    作者:赖建诚

    本书的中心命题,是透过严复译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来了解西洋经济学说在晚清中文词汇与概念尚不足的情况下,是用何种辞语和“思想方式”传入中国的?从追求富强的角度来看,这本以提倡“自由放任”、“反重商主义”和“最小政府”为主旨的《国富论》,对清末的知识界和积弱的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与作用? 《国富论》在西洋经济思想史上有其绝对的开创性地位。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阶段,严复所译介的《国富论》,其对比中西且表己意的翻译和丰富的案语,从中国经济学史或是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都有显着的意义。
  • 道术为天子合

    作者:雷戈

    《道术为天子合(后战国思想史论)》将秦朝和汉初八十年界定为思想史上的“后战国时代”,围绕皇权主义理念生成,对后战国时代的思想秩序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和梳理,从而提炼出三个基本思想命题:“天高皇帝近”、“诸子皆王官”、“道术为天子合”。这样,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观念时代的总体轮廓就被清晰地勾画出来了。它标志着,在专制皇权的强力塑造和规范下,一种最具广泛意义的政治——思想共识逐渐成型,由此奠定此后中国思想史的长程走向,并构成中国思想史的基本脉络。
  •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作者:丸山真男

  • 思想自由史

    作者:J.B.伯里

    《思想自由史》内容简介:J,B伯里为英国研究古代世界文明与思想发展的重要学者,其著传被视为拜占庭研究复兴之最佳代表。伯里的《思想自由史》,距今几乎快一个世纪了。但无论时间流逝或世事变迁,都不会影响这本书的价值。这是一本应该被人们一再阅读的书。因为作者在书中申说和辩护的是人类所得结论中最重要和最来之不易的。这一结论的肯定性表达是:人应该享有完全的思想自由。它的否定性表达是:任何对思想自由的压制都是不正当的。这部篇幅并不长的著作是其较早期的作晶,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阅读价值,它追溯了自由思想从古希腊到20世界初期的发展历程。值得一提的是,伯里所称的“思想自由”是一种独义概念上的定义,其范畴并不越于西方的宽容理念之外,而并非我们平素所理解的这一概念。
  • 建造常识

    作者:毕苑

    本著以中国近代教科书为焦点,从知识建构史的视角探察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不同于传统时代的教本,教科书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诞生物,建构起近代中国人的常识体系,打造了近代中国人的文化模型,其文化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在晚清社会文化背景下近代教科书如何诞生,其编审制度怎样形成演变,以及它在塑造近代国民意识和培养科学观念上的贡献,是本研究着力考察的重心。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作者:王中江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增补版):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内容简介:近代中国由于遭遇到了一个高度异质文明而处在剧烈的变化过程中,那个时代的人们常常把它描绘成从未遭遇过的大变局。外来的新事物需要接触了解,传统的旧事物需要重新审视,现实的危机必须摆脱,国家必须富强,为此而兴起的进化主义新世界观满足了人们的广泛需要,它扮演了既解释中国近代危机又提供变革动力和方向的多重角色,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和社会革新产生了普遍的影响,同变法、革命、新文化以及后来的体系化哲学等巨大运动息息相关、同伴而行,各种主义话语和诉求都从中找到了适合自己需要的理论基础。
  •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作者:[爱尔兰]约翰·莫里斯·凯利

    一代代学生将会把凯利的著作放在他们的书架上,他将与其他的伟大作家一道,使得我们在献身于法律的时候,明白法律在我们的文明史中所起的作用。 摘自作者的前言:依照罗素的模式,我在每一章都试图简介那个时代的一般历史和思想史,然后叙述当时的思想家就法律中的主要问题所进行的感悟和写作。因此(尽管有的主题出现的晚些,有的则早些),我试图在每章的各节里关注以下问题:国家(城邦)的基础、统治者权威及法律义务的渊源、习惯和立法的关系、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念、法治、衡平的观念、正义的实质、平等价值引伸出的问题、自然法、财产的地位、刑法的正当目的及范围、万民法的理论以及其他一两个别的问题。我对这些主题的安排,当然是有选择的,但愿并不是专断或古怪的;我想,或许我还可以在这个主题清单上加上别的问题,比如法人、契约理论、继承理论、证据理论……但是,哎,何处是尽头呢?
  • 存在的一代

    作者:伊森•克莱因伯格(Ethan Klein

    德里达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任何严密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与海德格尔的“争论”。 海德格尔的学说在法国扎根的过程是紧张的,也常常激起人们的强烈情感,不断重现的海德格尔事件说明了这一点。伊森•克莱因伯格研究了1927至1961年间海德格尔哲学在法国受到的最初三轮“解读”,追溯了从海德格尔开始经过布朗肖和列维纳斯、梅洛-庞蒂及拉康直到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的思想以及在20世纪60年代崭露头角的一代思想家之间的传承关系,也讨论了海德格尔的政治选择的复杂性质以及这些选择的后果的问题。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将虚无描述为一种“盘缠在存在中心的蠕虫”……就好像萨特的蠕虫一样,海德格尔哲学现在深深地扎在法国现代哲学的核心处。它处于法国理智思潮的中心,然而它啃噬着它已成为其一部分的这个传统,对这个传统而言,它是陌生的、不可分离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缺少的。 ——伊森•克莱因伯格
  • 中國文化的展望(下)

    作者:殷海光

    見解精闢,分析徹底,行文也極稱雄辯。──許倬雲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合的認知,借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的反應,嘗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出宏觀視野的系統解釋。 本書不僅是殷海光對「中西文化論爭」這個問題的回應解析,還全面展現了他的文化觀、知識觀與人生觀,具體反映當代自由主義者探求理想未來的思惟世界。在這部書裡,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分子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字裡行間,透露出自由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和他的生命意義,實在不能須臾或離。 本書為《中國文化的展望》下半部,內容為全書的第九章到第十五章。書中從國人主張西化的討論開始,進入西化的實質過程。其中尤以第十二章分析民主與自由為重要,是作者主要思想精華的呈現。本書最後附有許倬雲和金耀基兩位學者的書評,更可讓讀者對本書所提之相關議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入理解。 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變遷及未來這個重大問題,拓展多重的認知,獲得無限的啟發;更可以是我們理解自由主義者殷海光之關懷所在的一種方式。
  • 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

    作者:Reinhart Koselleck

    Reinhart Kosellec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sts of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of the last half century. His work has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that extend far beyond discussions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historical method. He is the foremost exponent and practitioner of Begriffsgeschichte, a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studies that focuses on the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underlying and informing a distinctively historical manner of being in the world.The eighteen essays in this volume illustrate the four theses of Koselleck’s concept of history. First, historical process is marked by a distinctive kind of temporality different from that found in nature. This temporality is multileveled and subject to different rates of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and functions not only as a matrix within which historical events happen but also as a causal forc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reality in its own right.Second, historical reality is social reality, an internally differentiated structure of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in which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ne group collide with those of other groups, and lead to the kinds of conflict in which defeat is experienced as an ethical failure requiring reflection on “what went wrong” to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flict itself.Third, th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is a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guage of historians. In this respect, Koselleck’s work converges with that of Barthes, Foucault, and Derrida, all of whom stress the status of historiography as discourse rather than as discipline, and feature the constitutive nature of historical discourse as against its claim to literal truthfulness.Finally, the fourth aspect of Koselleck’s notion of the concept of history is that a properly historicist concept of history is informed by the realization that what we call modernity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aspect of the discovery of history’s concept in our age. The aporias of modernism—in arts and letters as well as in the human and natural sciences—are a function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historicity of both society and knowledge.
  • 分裂之家危机

    作者:雅法(Harry V. Jaffa)

    《分裂之家演说》是林肯在1858年竞选总统期间与道格拉斯进行论辩时的精彩演讲,所谓分裂之家危机,是指当时美国南部脱离联邦和内战之前的精神危机。该演说与《葛底斯堡演说》构成了林肯政治生涯和政治思想的枢纽。本书作者雅法教授系施特劳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把柏拉图《王制》中苏格拉底与忒拉绪马霍斯的论辩设定为基本的参照框架,以“政治哲学”的路向来研究“林肯-道格拉斯”论辩,通过解析历史上的事件来研究林肯的政治哲学,进而探究什么是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德性。 ———————————————————————— 目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芝加哥大学版序言 序言 鸣谢 引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1958:历史判断的危机 第二章    1958:林肯对抗道格拉斯。其他选择 第二部分  道格拉斯的理由 第三章    奴隶制 第四章    昭昭天命 第五章    《密苏里妥协案》废除之一。联邦奴隶制禁令在准州的法律权力和实际无效 第六章    《密苏里妥协案》废除之二。《1850年妥协案》“替代”了《密苏里妥协案》吗? 第七章    《密苏里妥协案》废除之三。道格拉斯在1854年1月4日的意图。 第八章    《密苏里妥协案》废除之四。悲剧。极端压垮中庸。 第三部分  一个年轻辉格党人的政治哲学 第九章    有关政治拯救的教诲 第十章    有关政治节制的教诲 第四部分  林肯的理由 第十一章  奴隶制扩张的法律趋势 第十二章  奴隶制扩张的政治趋势 第十三章  《密苏里妥协案》废除的内在邪恶 第十四章  《独立宣言》的普世义涵 第十五章  现代世界政治自由的形式和实质 第十六章  人民主权:正确和错误 第十七章  平等的义涵:抽象和实践 第十八章  奴隶制扩张的“自然极限” 第十九章  共和党人在1860年选举后放弃了林肯的原则吗? 第二十章  昭昭天命的结局 附录 附录一 林肯-道格拉斯论辩的一些历史背景 附录二 关于斯科特判决的一些说明 索引 ———————————————————————— 中译本说明 雅法的《分裂之家危机》成于1958年,这本书研究的那场政治论争刚好过去百年——说得贴近些,就好比国朝学界有人写了一本研究晚清新政时期发生的一场政治论辩的书。显然,在我们这里,如此研究类型的书属于史学;但在我们这里,倘若谁真的写了一本这样的书,恐怕会遭到史学界的否定——这哪是史学做法! 我们的“史学”如今是按西方十九世纪开始形成的“历史学”来衡量和型塑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的“新史学”已经很现代化——社会科学化;新时期以来,“史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不慢,很快与人类学接上了轨。 …… 雅法教授当时就置身于这种现代“自由民主”决定论的史学氛围之中,为了与这种史学划清界限,他宣称自己是从“政治哲学”来研究“林肯-道格拉斯”的那场百年前的论辩——按雅法的博导对“政治哲学”的界定,如此研究路向显得就是要回到西方古典文史的路数,从而要通过解析历史上的事件来探究什么是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德性。美国的历史很短,在研究“林肯-道格拉斯”论辩时,雅法把柏拉图《王制》中苏格拉底与忒拉绪马霍斯的论辩设定为基本的参照框架,无异于在走文史辅经的老路。 为了与现代的历史学相区别,古典的“史学”不妨称为“文史”学—— 孟子所谓“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无“文”则无“史”,古来如此,不然何以有“辞多则史”、“文胜质则史”的说法?既然“捷敏辨给,繁於文采,则见以为史”,那么说到底,所谓“史”实际上原初就是一种书写方式。然而,夫子一出,为史之“文”发生了质变,成为一种高韬的、不同於纪事的“笔法”,即蕴涵“义”的“文”。我国的古典“史”(学)就奠基于这显“义”之“文”——“义者,宜也,舜之所察,周公之所思”。雅法把苏格拉底之所察、柏拉图之所思用于“文”林肯-道格拉斯论辩之史,就好像是在学咱们的夫子把“义”用于“文”史,从而致力于“先正王而系万事”。“义”恐怕不能被等于西文所谓的natural right,因为“利者,义之和,变而通之以尽利”,需要“察於人伦”;但“义”又不可能与所谓natural right完全没关系,毋宁说,“义”把natural right与春秋“万事”连接起来,倒相当於political right。 取“义”的“文史”自古相当“难言”——“难言”之处并非首先因为要对君王说清楚什么是“义”很难(当然很难),而是因为,良好的政治生活秩序实际上很难,这个“难”中西方有史以来概莫能外。既然现代-后现代史学自以为解决了这个“难”或者因为太难而放弃了这个“难”,雅法也就不便再与历史学专业的史学大师们无谓纠缠,他干脆说,我搞的不是“史学”——尽管如此,美国史学家协会的好些成员还是看不惯,雅法毕竟是在解析一个美国的历史事件呵。 尽管遭到一些史学家们的白眼,雅法的这本“文史”大著仍然成了美国大学中美国史的重要教材之一。文史和文学经典当是大学通识基础教育最基本的读本,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康德、黑格尔及其后裔的哲学书一类反倒不是。在如今的大学,更多教学生读文史和文学经典还是教学生们读康德、海德格尔,涉及到教养教育的成败——然而,即便我们已经清楚认识到,大学教育应该把青年学生们普遍引向文史和文学的甘泉,而非音像“思辩的荒漠”,问题还在于,我们有这样的教材吗?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雅法这部解析美国政制史上的一场重大论辩的书会纳入我们的“经典与解释”系列(关于雅法与古典解经学的关系,参见森特那<哲人与城邦:雅法与施特劳斯学派>,见《经典与解释9:美德可教吗?》,北京:华夏版2005,页25-26)。 晚清以来,我国经历的重大政治论争还没列数清楚过——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论争了三天三夜,争的就是:谁更清楚何谓现代中国的好政治生活秩序——文献材料都摆在那里,却看不到我们的“文史”……古希腊经典文史家的笔法所及,无不是他们自己的“现当代史”;雅法的这部文史大著无疑承接了西方古典文史的这种“当代史”的政治关怀传统,而我们的当代史学却在与连篇累牍的清宫电视剧共跳探戈。在需要重视新传统的今天,雅法的“文史”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视界呢?如果把本书与其姐妹篇——雅法写的林肯传《自由的新生》(华东师大版2007)连起来读,可能会更为明朗。 译者韩锐在大学讲授美国史多年,今在香港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校订者赵雪纲博士(法学)今在中山大学做政治哲学博士后研究——本书既涉及“史”、又牵动“义”,十分难译,谨此感谢译、校者为此付出的辛劳。 书中林肯引文的中译,多半采用了朱曾汶老先生信达雅兼具的译本(《林肯选集》,商务,1983年版;《林肯集》,北京三联,下卷,1993年版),偶有脱漏或不合者,据雅法提供的文本迻译,特此说明。原书用斜体强调的,用楷体字标出;原书用大写强调的,用黑体字标出。 刘小枫2007年5月於中山大学哲学系
  • 真理的社会史

    作者:(英)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

    法国社会科学高级学院的雅克.里维尔为本书的推荐语中写道:“《真理的社会史》这部书的书名就很刺激,因为我们过去如此习惯于将真理看成是普遍和永恒的。过去十五年来,夏平一直是最有影响的科学史家之一,肩负对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中的科学实践进行重新思考的任务。在他的这部重要作品中,夏平将学者的工作置于贵族社会的中心。他的这项成果是有权威性的。”
  • The Modern Mind

    作者:Peter Watson

    From Freud to Babbitt, from Animal Farm to Sartre to the Great Society, from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to counterculture to Kosovo, The Modern Mind is encyclopedic, covering the major writers, artists, scientists, and philosophers who produced the ideas by which we live. Peter Watson has produced a fluent and engaging narrative of th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men and women who created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