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

    作者:周予同,朱維錚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

    作者:彭春凌

    重回清末民初政治激变下众声喧哗的思想现场 聚焦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背后复杂的历史成因 走进儒学转型过程中知识精英曲折的内心世界 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近百年学术界最为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本书从戊戌以降儒教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思潮的兴起与展开,基于 全新的材料及问题意识,重建了儒教传统的转型与新文化形成之间的历史关联。康有为、章太炎分别是近代孔教运动的领导者和批儒思潮的发动 人。他们彼此间、他们与新文化人的思想对话揭示出反孔批儒的多层次历史动力。明治日本将儒学忠孝伦理纳入"国体论",并从台湾开始侵占中国;受此触动,近代儒教形成了批判性的自我认知,新文化批儒有持续的跨文化背景。面临基督教的挑战,儒教正信与异端之争急剧裂变,内部的废淫、排异使新文化的反孔教拥有了来自传统的知识支撑。孔教曾经是帝制社会国家意识形态,它试图迎接近代国民思潮进行制度建设,但却在民初政治纷争中被新文化人视作奴隶的道德,而没有跨越其现代转型的最大屏障。随着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戊戌前后为人津津乐道的康有为孔教思想逐渐隐没。
  •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

    作者:路新生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之演进”立题,对近三百年间的疑古思想及疑古运动作了全面考察。全书所谓上起明末清初,下迄抗战前后,按历史顺序,从清初疑古思潮切入,延及乾嘉间的经学、崔述的疑古学、近代及现代疑古思潮,对三百年间这一思想运动的勃兴、发展及其消歇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并对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问题作出了个人独到的阐释。对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考古学、近代政治社会及文化史的学者专家将有较大参考价值。
  • 世变、士风与清代京籍士人学术

    作者:刘仲华

    本书以清代京籍士人治学为线索,梳理了清初至嘉庆、道光之际北京学术发展的时代脉络和特色。作为区域学术史研究,全书不仅在空间范围上具有“区域性”特色,而且在学术理论的探讨上也具有“微观化”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地方性资料的发现与整理上,而且还表现在“地方性知识”的展现上。全书认为学术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内在学术理路,而且还明显地受到政治社会风气的影响,它甚至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更决定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
  • 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

    作者:莫里斯•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是数学史的经典名著,初版以来其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著作可谓博大精深,洋洋百万余言,阐述了从古代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数学创造和发展,特别着重于主流数学的工作。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旁征博引,非常全面地提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数学家特别是著名数学家的贡献,是《古今数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古今数学思想》所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种看法的改变,以及数学家对于他们自己成就的理解。本书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 塑造与被塑造

    作者:郭若平

    本书从新的观察视角,探讨“五四”阐释的意义再生产,通过不同层面的历史符号、历史文本、历史仪式、历史话语等叙事环节,分析“五四”阐释塑造革命意识形态的方式与过程,解释革命意识形态对“五四”阐释的意义制约与导引,论证“五四”阐释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互为塑造与被塑造的多重关联。
  • 荒野与美国思想

    作者:[美]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

    《荒野与美国思想》的前十二章,作者按照年代的先后,论述了荒野自旧大陆到新大陆不断变化的命运,从被仇视到被赞美,从被征服到被保护的整个过程;实际上,这也是美国思想的变化过程。美国人在不断调整对荒野认识的同时,也在调整着和自然的关系。毫无疑问,荒野是自然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荒野的概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农耕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认识,是与文明相对的一种概念。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对荒野的认识也不同;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在人的思想中,荒野有时是幽暗的,有时是灿烂的;在某些人的眼中可能是恐怖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则可能是壮美的。此时彼时,仁者智者,不尽相同。而且,令人纳罕的是,当人们认识到荒野必须得到保护之时,也就是荒野消失殆尽之时。 最后四章,主要讲了是20 世纪70—90 年代的美国荒野政策和管理及国内外的荒野现状。《荒野与美国思想》告诉我们,荒野由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荒野与美国思想》自1967 年问世以来,已先后出了四版(1967,1973,1982,2001),印数达50 多万册,屡印不衰。它曾被《洛杉矶时报》评为“二战”后最有影响的100 本书之一,并被《户外》杂志看做是一本改变了世界的书。在学术界,它亦受到高度评价;40 多 年来,在美国高校中,该书一直被列为环境史学科和环境研究的必读书。时至今日,这部书已成为公认的一部经典。
  •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J. 贝瑞

    本书从启蒙运动和苏格兰的关系说起,追溯了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并分述了各种理论及流派,对研究启蒙运动的人而言,具有较好的指南作用。本书“社会”标题下包括的是历史理论的建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作品,道德哲学以及苏格兰人更普遍关注的“文化”议题。本书极为合理之处是设想了恰如其分地谈论“苏格兰人的”理论,而不是仅仅谈论休谟或斯密的理论。本书的指导目的是处理那些苏格兰人自己在其著作中所讨论的议题——那些著作应对的是“大”题目和想法(“人类历史”“国家财富”“文明”的本质),它们讨论的是一般性的、宽广的事物,而不是地域性的事件。
  • 道成肉身

    作者:玛格丽特·迈尔斯

    《道成肉身:基督教思想史》是西方学界一部关于基督教思想史的里程碑式名著。作者以一位女性学者所具有的独特视角,通过细腻、流畅的文笔给读者展现出一部独具一格的基督教思想史。《道成肉身:基督教思想史》梳理了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基督教徒的思想、对话、经验和实践,并突破了宏观历史的局限性,着重于从边缘、从局部、从细节呈现出生动的基督教微观历史,涉及到容易被人忽视的非主流因素,如女性的艺术的、非基督教的因素对基督教思想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 傅斯年

    作者:王汎森

    傅斯年是民國時期學界最有影響力、色彩最豐富的人物之一 他最重要的學術主張是「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重構了他從疑古走向重建古史的過程 傅斯年(1896-1950),民國時期學界最活躍、最有影響、色彩最豐富的人物之一,一個「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人。 他組織並領導了二十年以史語所為核心的學術群體,促成了如考古學、甲骨文、金文研究和清宮檔案的收集與研究等很多領域的進步;他強調中國歷史學的專業化和收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對形成學術研究的新風範有卓越的貢獻。 傅斯年生活在後傳統、後科學、後古史辨的時代,本書作者王汎森針對他最重要的學術主張「夷夏東西說」,重構其從疑古走向重建古史的過程。並藉傅斯年看他這一代知識人如何陷入種種的「兩難」,進而將其個案帶到中國現代思想史兩個更廣泛的主題上來:一是五四青年的文化反傳統主義之產生和發展,二是在中國建設一個學術社會進程中的成功與挫折。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紹傅斯年的成長歷程,包括在北京大學的學習,及其與新潮社、五四運動的關係,這些為他日後學術思想的發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章,〈新歷史學派的形塑〉,介紹傅斯年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心理分析及比較語言學都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回國後,傅斯年建立了史語所,集中了一批中國學術的精英,如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展開學術研究工作,史語所成為傅斯年們的舞臺??; 第三章,〈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中國古史的學說〉,作者向人們展示了上個世紀史學家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討,傅斯年打破了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單一體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論,代表著作是〈夷夏東西說〉(1935年),並重新描繪出古代歷史的畫卷。王先生檢討了傅斯年的理論的價值、影響及值得商榷之處; 第四章,〈反內省的道德哲學〉,作者結合了當時的時代思潮,精闢地分析了知識份子群體的矛盾心態,指出傅斯年在反對傳統的道德內省哲學時與清代考據派學者在精神上一脈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為參照系和武器,對中國的內省的道德傳統進行駁斥。傅斯年集中地對「性」、「命」、「令」、「心」這幾個關鍵概念作了詳細的辨證,寫成〈性命古訓辨證〉(1940年); 第五章〈五四精神的負擔〉,在這一章中,作者認為中日戰爭爆發後民族主義興起、專制政治下民主與獨裁辯論的高漲、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個人主義、反傳統、宣導純學術等成為一種負擔,並闡述這種轉變的錯綜複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時代人所受的影響; 第六章,〈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將蔣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國領導人,但是蔣介石的獨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滿,因此他對蔣的態度是複雜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已經漸漸緩解了傳統價值與現代價值之間的張力。 此外,另有〈引言:1895年後的思潮與傅斯年〉、〈結語: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書後另附六篇專文。
  • 日本的思想

    作者:【日】丸山真男

    加藤周一等主编“日本文化与现代化丛书”之一。应该是国内最早译本。
  • 战国策派文存-全2册

    作者:张昌山 编

    战国策派是一个涉及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文化流派。撰稿人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中除上述核心人物外,还有朱光潜、费孝通、沈从文、郭岱西、丁泽、陈碧生、沈来秋、王迅中、洪思齐、曾昭抡、陶云逵、梁宗岱等数十位,大都具有留学经历,属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当时主要在西南联大及云南大学任教。他们在改造国民劣根性、反对国民党政治腐败、坚持抗战等问题上观点一致,而在如何进行战时文化重建等方面,意见不尽相同。人们对其进行评论时,一般是围绕林、雷、陈、贺、何等核心人物进行阐述。《战国策派文存(上下)》便是集结了这些学者的学术研究论文。
  • 人类思想史-平行真理

    作者:[英]沃森

    人类思想史:平行真理,ISBN:9787511711380,作者:(英)沃森 著,韩同春,苗永姝,南宫梅芳,姜倩,高录泉,刘织 译
  • 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

    作者:李锐

    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ISBN:9787303137022,作者:李锐 著
  • 古今中西之争

    作者:甘阳

    《古今中西之争(第2版)》内容简介:“现代性”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思考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极大的困惑,因为它意味着: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只是一套正面价值的胜利实现,而且同时还伴随着巨大的负面价值。自由,民主,法制这些基本的正面价值实际上都只是在商品化社会中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的,但是商品化社会由于瓦解了文化传统而必然造成“神圣感的消失”,尤其商品化社会几乎无可避免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的泛滥,更使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到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生活的沉沦、价值基础的崩溃。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最根本二难困境正在于此。 儒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乃在于:在一个工具理性必然占主导地位的工商社会和技术时代,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价值理性的关怀、维护人文文化的传统和活力,并全力向着人文研究的方向去开展自己新的形态、新的境界。这样一种立场,可以称为“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化保守主义”。
  • 美国1787年《宪法》讲疏

    作者:(美)阿纳斯塔普罗

    《美国1787 讲疏》内容简介:美国的立国和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中心事件之一。美国的兴起与其宪政的相关度问题,更是身处现代化漩涡中竭力保全自身文明政教制度的中国知识界的核心关切。如今,离开这一事件、这一问题,中国知识界几近无法“正常”思维——吊诡的是,美国宪政对中国知识界来说迄今仍是未解之谜。 长期以来,我们思考美国宪政的一般路径是:将之拆解为一系列据说可放诸四海皆准而中国自不能不准的宪政“要件”,寻觅这些要件在中国的蛛丝马迹,嗣后有则再接再厉,无则奋起直追。然而,正如循此路径而进的宪法大家张君劢所示:这种路径最终只会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人因所谓“民族劣根性”而缺少宪政习惯——这无异于说,除非彻底抛弃中国文明传统,否则永无“宪政”之日。
  •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

    作者:[日] 狭间直树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以2012年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在清华园为“梁启超纪念讲座”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整理而成。狭间直树教授在“东亚近代文明史”的宏阔视野下,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将梁启超逃亡日本期间的经历和转变,尤其是与康有为的关系,明治日本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学术的影响,以及“二十一条”后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等议题,作以细致的呈现和剖析,力图揭示梁启超其人其思对于东亚近代文明形成和内部互动的意义。 依照“讲学社丛书”的体例,本书在讲稿之外增加了丛书总序、学者评议、印象记等内容,并收入作者讲演中涉及的曾发表过的三篇论文作为附录,另附有少量彩色插图。
  • 性别、身体与医疗

    作者:李贞德 编

    身体史的研究可以限于生老病死的基本经验,也深具潜力发展出对国家、社会乃至宇宙的各种譬喻。本书主要从性别化的身体观和医疗化两个角度,收录探讨性别、身体与医疗交互作用的九篇论文,其中虽涉及对性与美的欲望,但大多则专注于产育的母体。读者阅毕,或不难察觉,妇科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斥着母体与欲望之体的斗争。
  • 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

    作者:王成勉

    明清鼎革是當時驚天動地的大事,漢族知識份子面臨到出處的為難,同時要權衡儒家的價值觀與現實的生活。而滿人的統馭之術亦影響漢族士人的考量。本書分別從「史論」、「人物」與「滿人統治」三方面來討論這個動盪的時代,冀能對明清之際的士人與政治有更深入的呈現。 這本書中的文章分為三類,第一類「史論」,是作者對於學界有關明清之際研究的回顧與論述。很多在此方面的研究,都是著眼於手邊的個案史料,缺乏宏觀與比較的視野。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論述此領域學界的研究趨勢與特色,也指出一些缺失和問題,可以作為後來者之參考,所以作者收入了六篇文章。第二類「人物」,則是對於當時人物的研究,作者特別以張岱和洪承疇為對象,因為他們似乎是兩個極端的人物,被視為遺民與貳臣的代表。可是細看兩人,卻是別有意境,有過去學界所未注意到的地方。另外兩篇文章則是討論明清之交遺民的交往與遭遇。第三類「滿人的聲音」,則是從滿人的角度來看這段時期,因為滿人的統治策略與漢化程度,也深深影響到明末清初知識份子出處的考量。此部份是由四篇文章所組成,前兩篇探究清太祖與多爾袞對漢人的統御之術,後兩篇則從文化與族群政策上來討論滿人的措施。
  • 西方现代思想史

    作者:罗兰·斯特隆伯格

    《西方现代思想史》内容简介: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资深教授罗兰•斯特龙伯格的扛鼎力作《西方现代思想史》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风行欧美大学,90年代新版问世,续写流行神话。 斯特龙伯格教授以高屋建瓴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近500年来西方思想的全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