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陈献章集——理学丛书
《陈献章集(套装上下册)》的点校整理,除使用了以上的存世全集版本外,还使用了其他的本子。本集整理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说明如下:一、标点、标线、分段。本集文字均进行了标点、标线和分段处理。二、校勘。本集使用了多种版本进行校勘,力图使文字通远而又反映原貌。三、補遗。本集在整理中,据他本補了各体诗二十四首,赋一首,题跋二首,书二十首。四、附录。白沙子全集各本均附有刊本序跋,自何本始,又附有一些其他资料。 -
乾嘉学者义理学(上下)
乾嘉学者的义理学,ISBN:9789576719547,作者:林庆彰,张寿安主编 -
谶纬论略
谶”精神的预言,“纬”为依附孔子和儒家经典的学说,谶纬是汉代神化孔子及经学而产生的。本书则探讨谶纬的起源和形成,研究其发展兴替、流变、内容及影响 -
中国学术思想大纲
本书所讨论的六艺、先秦诸子、汉代经学及黄老术、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隋唐佛教发展与经学统一、宋元明理学和清代的征实学,都是我国哲学史上重要的课题。林尹教授以行云流水、清真雅正的笔触,对于我国学术思想的源流和门派,作了系统而简扼的陈叙和精辟深入的论析,具有可读性和启发性。 -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
本书为四卷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第二卷。“汉唐经学”。着重分析了汉代以后政治与儒术的互动与磨合,探讨了儒家经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统治思想和主流文化的演变过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汉唐经学 第二十四章 汉代经学的确立与演变 第二十五章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理论体系 第二十六章 《孝经》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十七章 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学 第二十八章 《尚书》今、古文真伪新征 第二十九章 礼类经记的各种传本及其学派 第三十章 政治经典与经典政治:《周礼》与古代理想政治 第三十一章 孟喜、京房的象数易学 第三十二章 刘歆与《周易》最高经典地位的确立 第三十三章 纬书对经书的阐释 第三十四章 《白虎通义》制度化经学的主体思想 第三十五章 何林的《春秋公羊解诂》 第三十六章 郑玄经学思想述评 第三十七章 郑玄《三礼注》的思想史意义 第三十八章 郑玄易学思想的特色 第三十九章 今、古文经学之争及其意义 第四十章 虞翻的象数易学 第四十一章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 第四十二章 正始时期经学的玄学化 第四十三章 玄学为统领,汉学佛学为辅弼 第四十四章 政治的统一与经学的统一 第四十五章 李鼎盛祚与《周易集解》 第四十六章 中唐啖助、赵匡、陆淳的春秋学 -
近百年湖南学风
《近百年湖南学风》为论述辛亥革命以前湖南学术思想发展变迁的著作。此书用传记的形式,分群别类合传诸人,旨在彰显湖南学人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书中所论列的十三位人物,虽然籍贯限于湖南,大多数(如曾国藩)却具有更炎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有一直延续到现在。 -
朱子语类汇校
九州大学图书馆藏有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共九函,四十二册,一百四十卷。徽州本保留了许多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所没有的内容。徽州本上承《池录》,下启黎编,在语录到语类的形成过程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此次整理,以日本九州大学藏朝鲜古写宝祐二年再校徽州本《朱子语类》为底本进行点校,通校本为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以日本内阁文库藏覆成化本修补“国家图书馆”藏成化九年陈炜覆刻本的影印本,参校本以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王星贤点校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的《朱子全书》所收郑明等点校本为主,酌情辅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明抄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明万历朱崇沐刻本、清康熙吕留良刻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应元书院刻本、光绪刘氏传经堂贺瑞麟校刻本、静嘉堂文库本和日本内阁文库藏覆成化本等。 本书以徽州本为底本,汇校成化本等诸本,将成化本无而底本有、底本有而成化本无,以及二本皆有而顺序不同者一一校出,供学界研究参考。 -
吴稚晖全集
《吴稚晖全集(套装共14册)》内容简介:吴稚晖在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文化事业,在语音、文字、哲学、教育、书法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著述颇丰,有《吴稚晖先生全集》18册在台湾出版。 我社新版仍如原版作繁体竖排版,在原版的基础上对其体例加以调整,分为14卷,具体为:1.哲理与文教;2.科学与工艺;3.国音与文字学;4.国是与党务;5.日记、书信、笔记;6.杂著。主要内容如下: 《哲理与文教》 共2卷,是吴稚晖哲学思想和文化教育理念的阐发。其中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反思,也有对西方哲学的认识和体悟。涉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具体到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 《科学与工艺》 共1卷,内容包括对科学之于人类的意义、工业生产之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等的阐述,以及倡导青年学习科学,呼吁政府发展工业等,是吴稚晖的科学思想和经济思想的反映。 《国音与文字学》 共2卷,是对汉语语音与文字学的研究性著作。内容包括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对汉语语音的特点、语音的沿革以及语音统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方案等问题的研究。 《国是与党务》 共3卷,内容是吴稚晖不同历史时期对时政和国民党内部事务发表的看法和提出的主张,诸如甲午战争、君主立宪、列强侵略、无政府主义、学生运动、抗日救国、国共两党关系等等。 《日记、书信、笔记》 共4卷,是吴稚晖不同历史时期记述个人生活的日记、与友人往来书信以及读书和游历时所做笔记的汇总,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充分反映了吴稚晖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杂著》 共2卷,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有随笔、杂文、诗歌、公文、序跋、题词、挽联、研究论文等等,是吴稚晖思想和情感世界的全面反映,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
易学史丛论
《易学史丛论》作者为当代著名易学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海内外有相当的影响。 -
中国经学史讲义
目录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 上编 导论 第一章 研究经学史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章 经学史参考书目举要 第三章 经的定义 第四章 经的范围及领域 第五章 经学的学派 第六章 经学史的分期 中编 经学史诸专题 第一章 孔子与墨子 第二章 孟子与荀子 第三章 董仲舒与刘歆 第四章 东汉经学 第五章 玄学与儒学 第六章 汉学与宋学 第七章 清学 第八章 康有为与章太炎 下编 经典研究 第一章 《易》学 第二章 《书》学与《诗》学 第三章 “三礼”学与《春秋》学 第四章 《论语》学与《孟子》学 第五章 “四书”学 第六章《孝经》学与《尔雅》学 附录 怎样研究经学 -
儒学与近代中国
《儒学与近代中国》对儒家的孝道、师牛关系、祖先崇拜以及儒学是否为宗教等问题发表厂看法,展示了一个西方人的儒学观在阐释儒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庄士敦从关怀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前景的高度着眼,对儒学特质、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找出一条世界精神文明之出路,从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视角看,长久以来吸引中外文化学者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究竟出于什么心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会达到什么高度、庄士敦作为“东学西渐”的实践者,其向西方受众传播儒学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无疑为我们理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本。 -
德礼之间
围绕着“德”,透过“德礼之间”的角度与视野,追溯并阐明了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首先,本书以斩截的方式,明确了前轴心/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德”。其次,鉴于德礼之间的关系是某种依存关系,而礼的范畴又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信仰诸方面,因此本书着重从制度与思想相互建构的角度,阐明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再次,本书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了“德”所涉及的广泛论题,通过关键细节,从德礼之间“虚实相生”,揭示了前诸子时期“德”的涵义和意义。 -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
本书从社会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命运。作者以儒家经典的经学化、孔子的圣人化、儒家的教育选举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儒家化来界定制度化儒家的基本形态。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新的观念体系的形成等过程的分析,揭示制度化儒家在国内社会矛盾和西方文明的全面挑战面前,如何逐步失去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控制力,从而使我们对儒家的近代命运有一种更为深入的了解。此次修订,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比初版具有更大的解释空间。 -
清代学问的门径
本书收入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罗振玉、王国维、刘师培、傅斯年、钱穆、胡适、邓实、顾颉刚10人评述清代学术的文章共30篇。从清代学术与宋明理学的关系、清代的学术精神与治学方法、清代学术的分期与流派、清儒代表人物等四个角度选目,反映了清代学术发展的外在环境、内在理路以及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同时编者撰写长篇导言,逐一评点所选文章,列举要点,条理观念,极有参考价值。 -
三礼研究入门
蒙葛兆光先生不弃,邀我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丛书撰作《三礼研究入门》,以为各地爱好礼学的青年才俊提供自学之参考,其意深切我的初衷。然而笔者学识浅薄,不孚重任,踟蹰延宕者数年,无以仰报,真所谓受人之托,而不能终人之事,有负葛先生雅望,每念及于此,惶悚无似。今年春夏,笔者客座于日本京都大学,杂事全无,多有余暇,乃决心毕其功于一役。然而虽黾勉从事,依然难以如意,交稿在即,惴惴不安。倘有大雅君子与读者诸君多多垂教,则幸甚幸甚! -
戴震文集
研究历史需要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恩格斯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贯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确,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要占有史料,就必须辨别它的真伪,查明它的年代,弄清它的涵义,也就是必须重视考据工作。在大量占有经过批判的审查过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搞清楚历史事实的真象及其内部联系,得出恰当的结论。 清代干喜时斯与起的考据学派,在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方面,在文字、音韵、训诂、考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戴震是著名的反程朱理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
经学抉原
重編前言(蒙默) 孔氏古文說 經學導言 與陳斠玄(中凡)論內學書 與胡樸安論三體石經書 議蜀學 與章行嚴(士釗)諭疏經纂史書 經學抉原 井研廖季平師與近代今文學 廖季平先生與清代漢學 井研廖師與漢代今古文學 周秦民族與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之發展 儒墨合流與《尸子》 儒家法夏法殷羲 廖季平先生傅 《儒學五論》題辭 諭經學遺稿三篇 孔子和今文學 治經雜語 對《辭海》徵求意見稿經學條目所提意見 -
经纬成文
本书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徐兴无教授十多年来的论文结集,共十二篇,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先秦至两汉经学文献的思想史考察;一是汉代经学的学术制度考察。总体关注了汉代经学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又以“究天人之际”为学术目标,对身体与自然的问题有独到阐发这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衍生的学术问题、制度问题。 -
跨文化的诠释
本书以明末清初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为媒介,研究16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全书围绕天主教和儒学的关系,讨论在当时学者之间发生的“基督论”、“年代学”、“儒家宗教性”和“中国礼仪之争”等问题。作者在文本研读和事实考订的基础上,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跨文化诠释”。书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很多是近年来学术界新披露的档案文献,还有不少是作者从明清史籍中查考的相关记载。作者认为:明清之际,欧洲耶稣会士和中国儒生之间有着比一般估计的“天文”、“地理”、“历算”、“火炮”等器物层面更加深入的精神交往,甚而在儒家“经学”和天主教“神学”之间,展开过深入的学术探讨。用“跨文化诠释”的方法,重现、审视和判定四百年前发生的“经学与神学相遇”的历史,作者提出:中西方学者之间的初次相遇,给世界激发的是一种“人文主义”,而非“殖民主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