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转向自我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中清楚得见一种吁求个人转向自我、从事自我改造的共同倾向。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解答上,从政治和社会领域转向了个人,强调个人的思想和态度在其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个人的自我改造作為迎向新局的基础。正是这一转向自我的取向,与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和进化史观相结合,共同构筑出近代中国思想上“个人”论述的基本型态。本书主旨即在说明这一“个人”论述的内涵,及其於梁啟超、胡适、陈独秀与梁漱溟思想中的不同具体展现。 -
自由海洋及其敌人
主办: 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 编委会: 于向东(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 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严搏非(上海季风书园) 林国基(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 -
欧洲由希腊走来
“发现”希腊,与欧洲自我意识形成中的一个转折点直接相连。这是娜希亚·雅克瓦基所著的《欧洲由希腊走来(欧洲自我意识的转折点17至18世纪)》的核心观念。这是发生在整个欧洲的一次转变,摆脱了原有传统和象征指代,是一场不为人知的艰难转变。以此为切入点,作者进而探究现代人心目中的“欧洲”和“希腊”的概念。 《欧洲由希腊走来(欧洲自我意识的转折点17至18世纪)》旨在探究欧洲在构建其与希腊的关系时所面临的问题。这种关系既涉及古典研究,又涉及艺术技巧和美学的嬗变,却又不仅局限于两者。对于欧洲与希腊在18世纪形成的这层新关系,最有力、最实在的表达便是希腊之旅。这不再只是认识古代的问题,而是探究欧洲的自我意识。作者研究17、18世纪欧洲对待希腊的态度,却也着眼现代欧洲政治,史为今鉴。就其理论背景而言,与近十多年西方的新历史主义、东方学或文化帝国主义一脉相承,有明显的解构传统史学观点的意图。本书既照亮了欧洲现代史中许多未明之处,又从全新视角论述了那些为人所熟知的问题。以其新颖的思路、博泛的资料、大胆的结论,唤起人们的反思。 -
何以三代以下有乱无治
《待访录》共有二十一篇,讨论的主题有十三个。其中《原君》、《原臣》、《原法》、《学校》等篇最为近人所注意。导读者王泛森认为最能用来贯串《待访录》各篇大义的是两种政治原理之对立,究竟三代以后的君臣关系、制度设计、法律、兵制……等林林总总的议题,是从哪一种原理出发的,是“以天下为天下之天下”这个原则出发,还是从以天下为帝王之私产出发的? 黄宗羲回答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是认为被他理想化了的“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是两种政治原理之争:一种是天下是天下之天下,是公的、万民的、百姓的,并从此原理出发去思考、规划一切制度。在《待访录》中对君臣、方镇、封建、法律等重大问题的新思考,都是从这个原理出发的。与它相对的是“三代以下”之原理,即以天下为帝王“一家之私”为出发点的思考,对一切事物防之又防、密之又密,而最后归于无效。正因为两种政治原理截然相异,所以黄宗羲要求全变,而不是小小变革,要求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即要从原理出发,重新检视两千年来一切的政治设计与政治实践。 -
非自由主义的失败
本书考察了从俾斯麦到第三帝国终结期间德国历史的关键环节,并分析了德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反自由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加强了德国的反西方和反民主力量,并为它的海外冒险提供了动力。作者描述了德国政治的风格和精神,证明了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了德国寻求自由主义之替代物的尝试怎样给它自身和全世界带来了灾难。 -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
欧洲的宗教与虔诚
《欧洲的宗教与虔诚(1215-1515)》旨在通过对1215—1515年间欧洲天主教信仰与实践做一导引性概述,以图对那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有所发展与贡献。除了为那种将宗教视为一套教义的理解提供基础外,《欧洲的宗教与虔诚(1215-1515)》也力图阐明这种宗教作为一种力量如何发挥作用:因为它影响到人们如何生活,并为他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挑战;同时,通过构建他们的世界观与道德秩序而使他们认识了自己在此世的位置以及他们与来世生活的关系。 -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
本书为中研院学人文库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公私观念与自由民主、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变迁、民国人物与思想三个部分。所收论文,涵及黄克武先生关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和人物等相关文稿,展现了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知识分子如何与中、西多样思潮交织互动的历史图景。 -
中国近现代论争年表
“争论”是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近百年来,有中国各界人士热烈而认真参与的众多争论波澜起伏,曾经不断地开拓出新的理论天地。 本年表按照年月顺序,排列出自1895至1989年近百年间,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发生的各种理论争辩。首先由编纂者为每次争论标示出名称,然后列出参加这一争论的有关文章的作者、题目、发表报刊、出版年月,并为大部分文章做了内容提要或归纳。论争涉及政治、外交、军事、法律、经济、人口、道德、历史、科学、教育、语言、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范围相当广泛。从中不仅能够看出一个争论的前后时代背景,更可以通过年表查找有关线索,便于了解中国近现代某一思想文化问题的来龙去脉,省去了教学与研究人员如海底捞针式地遍查报刊与书卷之苦,是各大专院校文科教师与学生查阅中国近现代社会科学资料不可缺少的大型工具书。 本年表为日本著名中国研究家竹内实与十余位态度严谨的学者合作,历时多年编纂而成,是世界上首部有关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文化论争方面的大型工具书。其由日本同朋舍出版过日文版,售价为32000日元。后主编竹内实委托译补者程麻将其回译为中文,纠正了日文版中的某些舛误,并增补了部分内容。 -
城邦的世界
《城邦的世界》是《秩序与历史》的第二卷。《城邦的世界》第一部分探讨米诺斯和迈锡尼的希腊前史。然后讨论荷马史诗,它被十分正确地视为希腊文明的决定性转折。第二部分涉及城邦的制度组织,但真正关注的是从赫西俄德到赫拉克利特的古风时代的诗人和思想家。其中包含了沃格林一些最有力、最动人的分析。最后,“雅典世纪”讨论阿提卡戏剧、智者和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学家。这一部分显然是为下一卷主要的柏拉图研究做铺垫的。柏拉图其实已经出现在这一部分了,特别是作为智者讨论的资料来源和陪衬。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领教了沃格林酣畅淋漓的解说技巧和尖锐辛辣。 -
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
经学奠定中国文化的基型,因而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线。本书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晚年的重要论学名著,包括《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和《〈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两种,前者从经学的形成与传承及其在不同时代中意义的发现两个角度上,奠定了一部全心新的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和体例。包含了经学的传承和经学在各个不同时代中所发现、所承认的意义。后者以《周官》(即《周礼》)的自身结构和思想特征为抓手,为治中国古代思想史、官制史及研究古典的人,奉贤摧陷廓清之功;是一部可资凭信的专著。 -
西方政治传统
西方的政治传统已深深地和现代自由主义嵌全在一起。现代自由主义笃信有法律才有自由,政府官员必须接受公众奥论的监督。即便是在中世纪时期,这样的信念也以一种形式或其他种种形式塑出西方政治学的预设特性。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从历史的解度来分析现代自己主义的各种问题,弗雷德里克·活特金斯以一种统称为自由主义之知识史(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liberalism)的角度完成了这一目标:他以历史上各个主要的理论家作为讲座的着眼点,检视自由主义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失败与敌人等种种经历,并对那些陷入两难困境的现代自由主义论者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界定和建议。 -
孔子:即凡而圣
《孔子:即凡而圣》紧扣《论语》的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作者认为,从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是出于西方知识背景的误解,而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礼仪行为的强调。礼仪是人类经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性的表现,礼仪的践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体脉络中趋于完善。而人们纯熟地实践人类社会各种角色所要求的礼仪行为,最终便可以从容中道,使人生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圣人境界就是人性在不离凡俗世界的礼仪实践中所透射出的神圣光辉。 -
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
这部书主要的任务是讨论当下极端的、好斗的民族主义,它的性质,它的勃兴的历史,及其对于将来的内在危机。当时我十分明白,这种民族主义唱则在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最为明显,但它仅是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所倡导的一种民族主义而已。作者在本书中拟将欧洲过去两世界间所产生的各种主要的民族主义,加以一番讨论,以补充我的民族主义论文集。因为我相信我们有着重一种事实的必要:民族主义是复数的而不是单数的东西。 在讨论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时,我的目的并不在叙述一些社会与经济力量的发展史;这些力量曾多少盲目地,然而又像是必然地,使小王国与大帝国转变而成一种基于民族原则的新政治制度。作者的目的也不在说明(除偶然外)这些军事的,文学的或教育的机关的实际运用程序;这些工具近来已经使各民族产生民族的爱国心了。换一句话说,作者在本书里不拟视民族主义为一种社会程序或一种民族运动,虽则用这种观念去论述当然是安全合法的。作者想把民族主义视为一种“主义”(ism),一个各学说的集体,一种政治哲学,同时讨论各种具有重要民众势力的民族主义思想派别。作者的注意是集中于主义的使徒而不是集中于主义的门徒。 -
经济思想史(原书第6版)
《经济思想史》以前版本的基本特点都得到了保留,但这一版还是进行了较大的更新与修改,新增了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和小罗伯特·卢卡斯的新内容。另外,对“历史借鉴” 部分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改。《经济思想史》内容丰富详实,介绍了从古典学派以前直到现代经济学各个主要流派的观点和代表人物;结构安排简明新颖;语言清晰生动;文中大量引用经济学家原著来说明经济学家的主要思想,极具说服力;资料来源丰富。《经济思想史》适合经济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
自由史论
“自由史”是阿克顿的毕生研究计划。他虽然没有如愿写出完整的自由史论著,但他毕生的讲演著作和评论,都与这个庞大的计划有关。这些自由史的著述,奠定了阿克顿19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的地位。 《自由史论》书中包括讲演、专著、评论以及游记等,集作者一生的著作精华。通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研究,作者对西方古代希腊、罗马以及基督教文化对自由的贡献,对近代英美的自由传统,以及对现代民族国家中的自由的状况,作了全面的考察。 -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
这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到当代的诸位思想家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并围绕战争、财富、和平和权力这四个恒久不变的主题追述了其发展的过程。作者对国际关系理论传统的看法发出和挑战,并展示了七百多年来学者、士兵和政治家位在这一领域的思想成果。丛中世纪国家和 主权概念的起源开始,作者汲取了无数杰出思想家的精髓。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到黑格尔、卢梭、马克思,以及当代思想家,如伍德罗·威尔逊、列宁、摩根索和华尔兹,这些人都对20世纪国际关系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修改和增补后,本书的最后部分还介绍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 -
理性缺位的启蒙
本书共分五章,其内容包括启蒙运动和社会转型:同构与异构、进化和革命:斗争哲学和斗争实践、人权和国权:双重使命的挑战等等,展示了作者二十余年来研究中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成果。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交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宅茲中國
這本書,不是討論中國如何崛起,而是回到問題原點:何謂中國? 中國當代著名思想家葛兆光, 一位身在「中國」的學人, 應當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超越中國局限 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 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本書通過兩個歷史角度, 一個是文獻資料中所見的關於「中國」的思想史, 一個是關於「中國」本身的學術史, 重新建構學術意義上的「中國」論述。 「宅茲中國」用的是1963年在陜西寶雞發現的周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一句話。 「宅茲中國」可能指的是常被稱為「天之中」的洛陽。作者借它來象徵,不僅因為「中國」一詞最早在這裡出現,而且也因為「宅」字既像「定居」,又似「墨守」。 這新舊兩重意思,讓我們反省:什麼是中國? 1895年以後, 大清帝國從「天下」走出來,進入「萬國」, 原來動輒便可以「定之方中」(《詩經》)、自信「允執厥中」(《古文尚書》語)的天朝, 漸漸被整編進了「無處非中」(艾儒略語)、「亦中亦西」(朝鮮燕行使語)的世界, 便不得不面對諸如「亞洲」、「中國」和「世界」這樣一些觀念的衝擊。 爲什麽是「亞洲」? 究竟什麽是「中國」? 中國如何面對「世界」? 看似平常的常識背後, 潛伏著一個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本書討論「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別史」與「區域史」,雖然聚焦的是「中國」,討論日本關於神道教的爭論、日本關於滿蒙回藏鮮的學術史、討論朝鮮的史料中的一些問題,其實也還是聚焦在中國的。討論什麼是「中國」,不得不涉及「周邊」,通過「周邊」──「他者」──的眼睛、資料、視角來看中國,比如十七世紀以後,東亞諸國的彼此認同和互相排斥,就涉及到民族、國家和歷史;而民族、國家和歷史的自我認識和他者認識,又會涉及到一國和周邊諸國的關係;而周邊的話題,又牽出來如何理解中國和亞洲的關係;既然討論中國和亞洲,又會討論到疆域、族群和歷史等問題。 葛兆光通過本書,提出了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應從有關「中國」、「亞洲」或者「世界」的認識的歷史資料,包括中國和朝鮮、日本的歷史資料中出發,把問題放在思想史脈絡或學術史語境中去討論,而不應該是從來自西方的「理論預設」下去倒著看歷史,或者從現實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證據」似的歷史論證。他提出了「從周邊看中國」,既包含了「中國觀」即中國自我認識的改變,也涉及到文化交流史研究方法的改變,同時強調在歷史中研究「民族國家」,而不是把歷史從「民族國家」中拯救出來。 -
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
《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由韦政通先生选编,收录了胡适、梁启超、冯友兰、萧公权、唐君毅、徐复观、劳思光、刘述先、余英时等名家治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有关论述20余篇,分通论与专论两编,内容涉及治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理想、目的、态度、方法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现了20世纪除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外的各家学术理路与治学经验,代表了20世纪这一领域研究所达到的高度,对于从事思想史、哲学史的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