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立法者的科学

    作者:[丹] 努德·哈孔森

    本书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了当代哲学的各种方法论,并以此解释了斯密的法学观,这种法学观是对大卫•休谟的发展和回应。作者认为在各种影响斯密的理论中,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是最为重要的。作者详细研究了斯密的社会和政治思想,清晰地阐释了《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理论、《法学演讲》和《国富论》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关系。
  • The Wind from the East

    作者:Richard Wolin

    Michel Foucault, Jean-Paul Sartre, Julia Kristeva, Phillipe Sollers, and Jean-Luc Godard. During the 1960s, a who's who of French thinkers, writers, and artists, spurred by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were seized with a fascination for Maoism. Combining a merciless exposé of left-wing political folly and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with a spirited defense of the 1960s, The Wind from the East tells the colorful story of this legendary period in France. Richard Wolin shows how French students and intellectuals, inspired by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motivated by utopian hopes, incited grassroots social movements and reinvigorated French civic and cultural life. Wolin's riveting narrative reveals that Maoism's allure among France's best and brightest actually had little to do with a rea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olitics. Instead, it paradoxically served as a vehicle for an emancipatory transformation of French society. French student leftists took up the trop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applying it to their criticisms of everyday life. Wolin examines how Maoism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s of France's leading cultural figures, influencing Sartre's "perfect Maoist moment"; Foucault's conception of power; Sollers's chic, leftist intellectual journal Tel Quel; as well as Kristeva's book on Chinese women--which included a vigorous defense of foot-binding. Recounting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odyssey of French students and intellectuals in the 1960s, The Wind from the East illustrates how the Maoist phenomenon unexpectedly sparked a democratic political sea change in France.
  • 魏晋玄学论稿

    作者:汤用彤

    对“魏晋玄学”的现代研究,汤用彤是开创者。他首先提出以“自然名教”之争、“言意之辩”、“有无、本末之辩”来概括魏晋时期的主要思想论争。由此出发,历史地考察各派思想的演变,从而揭示出发展的主线。这是他对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贡献。 本书是作者有关魏晋玄学的主要著述。除去《魏晋玄学论稿》,还收有《魏晋玄学讲课提纲》和《魏晋玄学听课笔记》,这些著述多产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生活颠沛流离,原计划中的《魏晋玄学》专著终未能成书。但是这些陆续刊发的论文和讲课提纲、听课笔记,可以清楚看出他的魏晋玄学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体系框架,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为后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方向。
  •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卷)

    作者:[英国] 昆廷·斯金纳

    本书共两卷,分别探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政治思想流派的思想渊源和政治主张,时间跨度自13世纪后期至16世纪末,是研究中世纪后期到现代早期西方政治思想演变的经典著作。作者还阐述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与知识背景,展示了在历史环境之中研究历史文本的独到的研究方法,并对重要的政治词汇和概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梳理。
  • 西方思想史

    作者:理查德·塔纳斯(Richard Tarn

    《西方思想史》依循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按古典时代的世界观、中世纪的世界观和现代的世界观等层递演进,着眼于西方文明中的重要思想和核心概念,即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圣•奥古斯丁到尼采,从哥白尼到弗洛伊德的西方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形成的思想传统,生动叙述了自古希腊起至后现代主义时代的西方思想的演进以及不断变化的观念,通过从当代的角度对影响西方人理解世界的种种观念的重新审视和深刻思考,满怀激情地提出了解决当代西方世界观危机的新的途径和方向,从而帮助人们勇敢面对和积极推动西方思想正在经历的划时代的变革。
  • 蚩尤猜想

    作者:钱定平

    《蚩尤猜想:中华文明创世纪》运用最新科学方法,追溯我中华民族如何从“史前”走进历史的创世纪,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大胆的学术观点。“史前”就是民族基于自然条件的心智发展史,其时人类主要的活动就是与自然“相狎”,由此产生的文明可分为“相狎文明”和“相格文明”。我中华为相狎文明,五千年兴衰荣辱,都可以在地理条件和“自组织机制”中找到根源,并猜想未来。 中国人起源于丘陵,奉行的是“嵌套”和“递归”的丘陵思维,与西方的沙漠思维相对立;中国社会自古就是紧密无空隙的“家国同构”;中国长江文明在世界上率先掀起水稻农业革命,水稻经济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根性…… 代表长江文明的苗蛮集团蚩尤一族,从家乡湖南向东迁徙,传播稻作文明,建立良渚古国,并北上与东夷会合,最终与华夏碰撞;蚩尤败于黄帝是先进败于落后;中华民族从此没有了战神,文明性格倾向阴柔婉转,以致民族命运坎坷多难………
  •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作者:张艺曦

    本书主要以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中心讨论阳明学在两地草根化的过程,包括学术如何在地发展、学术群体的动员能力,以及阳明学学者如何经营与地方乡里的关系等。在阳明学学者主导下所成就的许多社会事业,有助于建立其在地权威,尤其从嘉靖到万历一百年间在吉水、安福两县持续进行的赋役改革, 当地阳明学学者是成就此事的幕后功臣,使一些阳明学学者有被当地士民视为圣人的倾向。吉安阳明学与地方家族之间合作共生的关系与方式,可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宋明两代理学家“化乡”的理想。 王汎森先生推荐语 本书主要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处理明代心学的发展。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明代王守仁心学如何草根化;(二)心学家的社会事业;(三)心学家的社会工作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在地方上的权威,同时帮助其思想学说之传播。 如果说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中有“内史”与“外史”之分,本书则想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其交错接榫处观察心学思想与社会的问题,并试图勾勒王学学者的社会事业,论证这些社会事业与他们的思想主张有何关系。此外也注意到同时存在的几种思潮的竞争性,并从个人存在的危机的角度去观察当时地方上小读书人转向心学的思想抉择。
  • 人类思想史

    作者:沃森

    在这部气势磅礴、鼓舞人心的鸿篇巨制中,彼得·沃森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始于远古时期,直至当今时代,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人类本身,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本书叙述始于近200万年前手斧的发明,并揭示出了在人类和语言出现之前,一些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本书继续以宽广的视角展开思考,并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并非国王和总理、帝王和将军的战争与协议,而是我们逐渐形成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思想,也正是这些思想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彼得·沃森探究了人类最初的语言和词汇、神的诞生、艺术的起源,以及金钱所造成的深刻的智力影响。作者还描述了书写的产生、古代法律思想,以及祭祀和灵魂在宗教中持久不衰的原因。作者解释了关于时间的思想是如何演进的,
  •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修訂版)

    作者:王汎森

    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 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發揮作用。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收錄了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原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修訂說明: 趁著本書再版的機會,我請助理將全書再次校讀一遍,並核對全部引文及研究資料,同時也增添了若干新的研究訊息,對少數內容做了修訂。本來曾考慮加入新發表的文章,最後也打消了念頭。所以,全書基本上仍然維持原貌,做為自己過往學術工作的記錄。因為我對本書主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的相關問題仍然持續關注,並陸續撰寫新的文章,希望未來能夠出版本書的「續編」,對這個問題做更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 义旨之争

    作者:魏希德

    中国的科举考试沿袭了一千多年,对国家政治、士人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特别在南宋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是普通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选择。本书着重研究科举规范在南宋的变迁,运用文化场域的理论,探讨朝廷、教师、考生、书商等群体之间围绕着科举话语权展开的竞争。作者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最终代替了永嘉学派成为科举考试标准的制定者,科举也因此成为理学兴起的历史原因之一。
  • 近代中国学术批评

    作者:桑兵,张凯,於梅舫

    桑兵教授执教至今,一直开设中国近代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课程。近几年来,又在香港、台湾的多所大学,继续讲授此课程。讲授此课面临的难题,就是没有好的相应的参考书。为此,感到有必要编选一本前贤相关文章的汇集,作为教科书使用,以解决学生找书难和不会找的问题,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如何看待学问和历史的范例,去除成见,探求本意。 《近代中国学术批评》即为适应当今高校研究生教学而选编的教材或资料书。编者旨在选录一些近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关于学术批评的重要论文,为后进指点治学门径,以便学习揣摩。选入本书有关近代学术思想史文章60余篇,涉及作者40多人,从作者与内容看,这些文章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很有代表性,如:梁启超: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柳诒徵:评陆懋德《周秦哲学史》,张荫麟: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傅斯年:论理学讲义,钱穆: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等等。 本书的取材来源有:1.学术著作的评审鉴定。最为著名的如陈寅恪、金岳麟等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2 序跋。3.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4.相关研究的本文论及前人著述。如胡适的《说儒》,即吸引多位名家参与讨论,反复辩驳,且引发其他枝蔓,从中可以获得无穷信息,值得专题讨论。5.学术综述。6.书信、日记、笔记掌故、回忆录等私下的文字与口碑。如陈寅恪对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的评点。
  • 自由的新生

    作者:(美)雅法

    本书(《自由的新生》)是继《分裂之家危机》之后的又一力作。本书与《分裂之家》一样,都以美国内战为背景,可以说是它的姊妹篇。不过本书的目的在于评注《葛底斯堡演说》,它以美国内战为背景,以林肯为主要人物,以奴隶制的废除与否为主要问题,以坚持自然权利为思想核心,以林肯与道格拉斯、卡尔霍恩的论战为论述主线,逐层递进、抽丝剥茧地展开了作者的叙述。《葛底斯堡演说》篇幅很短,简单的三段话概括了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就确立的原则,那就是坚持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而这项原则也是本书的作者Harry V. Jaffa所坚持的核心理念。作者正是以这个核心理念为武器,坚持天赋权利,批判那些具有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思想特征的言论。进而在解读评注《葛底斯堡演说》过程中,作者解析、捍卫了林肯的立场和观点。在美国内战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人们可以看到其中所涉及的问题的复杂性。在是否废除奴隶制,是否给予黑人以自由和平等权利的问题上,美国的南方和北方表现出了极大的对立性和不可调和性。而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分裂的情况下,林肯一直想避免流血冲突,避免分裂,保持联邦的完整统一,希望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然而他一直坚持天赋自然权利,坚持人人自由平等的原则,反对奴隶制,因为这是自《独立宣言》以来美国的立国原则,而且《独立宣言》也是林肯一直坚持他的理念的力量源泉。站在林肯背后支持他的是北方的多数自由州。然而站在南方蓄奴州一边的道格拉斯、卡尔霍恩等人,通过对宪法的不同解读,对《独立宣言》的不同理解,他们不同意赋予黑奴以自由平等权利,坚持认为黑奴是低于白人的物种,此外他们阐述了南方各蓄奴州脱离联邦的权利,并表达了成立南部联邦的愿望,后来则由南方各蓄奴州加以付诸实施,成立了南部联邦,并选出了南部联邦总统。随后,萨姆特要塞传来了枪声,内战开始了。 本书饱含渊博的历史学识和精细的哲学批判,对《独立宣言》和宪法的法理学的分析和解读见解独到,透彻明晰。并且它从西方政治传统的角度出发,并以美国革命的宪政原则为背景,对联邦危机作了原创性分析。总之,本书专业而又博学,是一部精彩之作,值得期待和阅读。
  • 希伯来与希腊思想比较

    作者:[挪威]托利弗·伯曼

    本书是希伯来与希腊思想比较的经典研究著作。作者从双方截然对立的差异的描述出发(宁静-运动),最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这两大截然对立的文明是如何融会到共同的基础上并构建起西方的传统文明的。作者非常精到地选取了“语言”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利用第一手的古典语言文献的资料,通过大量的语言上的比较,深刻地阐述了两种文明在“思想模式”、“感性模式”、“时间与空间”、“数量与数字”、“历史与自然”、“物”等关键范式上的基于“宁静-运动”的差异,并且,在每一处地方都明确地指出,在这种差异之上的可能的相同或曰接铆之处。最终,作者把这两大文明融会进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即它们事实上是对现实的两种可能的,而且是同等必然的反应。在这个意义上说,两大文明的思想是互补的;希腊人把现实描写为存在,希伯来人把现实描写为运动。作者通篇以我们欧洲人(希腊人)自称,并以两大文明的继承者的后嗣的身份呼吁,对文明之间的比较是为了一视同仁地关注并保护和继承它们,如果有可能,还要进行综合与统一。惟有如此才足以表达两大文明的继承者的后嗣对希腊与希伯来文明的真正敬意。本书的出版,于新世纪中西文明会通之际,对我们中华民族之文明的复兴建设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依据德文原版进行翻译,并参照了英文版。翻译相当精到流畅,能非常到位地把作者在文中大量出现对文献材料的辨析、理论的推论的精微结构阐释出来,又能很好地表达出贯穿其中的欧洲人对自己文明的文化热忱。在整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增添了近百条的译者注以方便读者对这部相当专业和深奥的研究作品的进一步的理解。
  •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

    作者:李仁淵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ISBN:9789867862778,作者:李仁淵
  •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作者:岛田虔次

    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作。在日本,本书作为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最早提出中国“近代”问题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著作,不但在1949年出版时受到了最高评价,而且即使到现在也一直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从宋到清)的日本学者的必读文献之一。实际上,“二战”后的日本对中国近代思想的研究就是从本书开始的。本书在极其广角的历史展望下,描绘出从王阳明,经过泰州学派,到李卓吾的所谓“王学左派”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展开,再现了当时社会与思想运动的活泼的气息,并指出这个时期在中国哲学与思想中已经出现“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已经分化出“天”与“人”,而在社会现象中已经出现了时而打破儒家规距——这在当时几乎是“社会”的同义词——的个人,也即近代市民意识的萌芽。
  • 科学与宗教

    作者:[英]约翰·H·布鲁克

    本书以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即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主题,论述了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西方近代科学自诞生以来,在其起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的理信纸与实践同基督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作者以精彩的、敏锐的、微妙的、层次丰富的分析,纠正学者们和普通公从看待科学与宗教关系时的一些误解和简单化的结论,着重对科学与宗教的丰富多样的关系作历史的考察,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绝对冲突的,也不是绝对和谐的,更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作者:(英)布洛克

    本书为影响广泛的西方文明寻找贴切的历史解释,是一本精辟详尽的入门书。作者的目的不在为专家而作,而是为那些有心了解历史的过去,以及将眼界放在未来的读者而写。书中收录不少精彩难得的插图,更增添阅读的趣味与价值。
  •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作者:余英时

    本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籍由通过宋代的历史脉络和具体情境,重建理学从开始到完成的实际过程。作者从历史观点强调理学(或道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必须置於宋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的大纲维中,然后才能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全书对宋明理学的文献(二程、张载、朱熹等)作了政治的解读,开显出迥异于传统学界建构的宋明政治文化。奠基于深厚的学养与历史意识,作者广泛掌握史料,细密交织解读文献史料,更深入分析古代士人内心隐微的层次,让全书不只有大论断,也有细部的辩证,势必撞击学界既往的陈说,为宋明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 东亚论

    作者:[日]子安宣邦

    本书作者对于日本现代知识制度和话语体系的所谓不证自明的合理性进行了猛烈的颠覆,并展开了对于“东亚”这一个既缀满历史痕迹又有现实迫切性的话题的重新讨论.
  • 訄书详注

    作者:章炳麟,徐复 注

    《訄书》系章炳麟先生的代表作。在这博大精深的宏著中,章炳麟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各种学说,对哲学、宗教、社会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及社会改造方案,本书是徐復先生对它作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