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百年嬗蜕
十九世纪初年,中世纪的最后一个盛世刚刚过去。此后的百余年,是一个“回海变秋气”的衰世。值此大变局中的人们既为古今中西之争所苦,又不能不在古今中西文争中为民族寻路。因之而有前后相继的思想潮流和社会变革,这个过程体现了中世纪的历史进化。本书着重讲述了中国近代,士与社会的关系,其中《鸦片战争与儒学》、《新世纪来临之初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论争》等文章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本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本书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
中国思想史(上下)
本书为台湾著名学者韦政通的代表作。原由台湾水牛出版社出版,为加强海峡两岸学术思想交流,经作者同意由我社出版简体字本。作者研究中国思想史数十年,颇多心得,为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作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写作,才完成了这部文笔生动活泼、见解独创的专著。全书在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孔子以前的文化与思想以后分为四篇,即甲篇子学时代――思想的多元发展(孔子――淮南子),乙篇儒学的制度化与玄学的兴起(董仲舒――范缜),丙篇佛学时代(初入――慧能),丁篇儒学的复兴(韩愈――戴震)。 -
The Metaphysical Club
A riveting, original book about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American mind. The Metaphysical Club was an informal group that met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 1872, to talk about ideas. Its members included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founder of modern jurisprudence; William James, the father of modern American psychology; and Charles Sanders Peirce, logician, scientist, and the founder of semiotics. The Club was probably in existence for about nine months. No records were kept. The one thing we know that came out of it was an idea -- an idea about ideas. This book is the story of that idea. Holmes, James, and Peirce all believed that ideas are not things "out there" waiting to be discovered but are tools people invent -- like knives and forks and microchips -- to make their way in the world. They thought that ideas are produced not by individuals, but by groups of individuals -- that ideas are social. They do not develop according to some inner logic of their own but are entirely dependent -- like germs -- on their human carrier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y thought that the survival of any idea depends not on its immutability but on its adaptability. 'The Metaphysical Club' is written in the spirit of this idea about ideas. It is not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but an absorbing narrative about personalities and social history, a story about America. It begins with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ends with World War I. This is a book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 mind during the crucial period that formed the world we now inhabit. -
柳宗元与唐代思想变迁
这是第一部用西方语言写成、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知识分子柳宗元(773—819)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它探究了柳宗元的重要的生活经历和主要作品,涉及的方面包括:他的家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他和中唐的“古文运动”和新经学的关系,他的社会评论和政治评论,他对儒教学说的一些观点,他关于个人领域的感触和思考等等。 但本书中的研究超出了这位重要的思想家的“生活和创作“的范图。作者着重强调了柳宗元的思想和中唐思想变迁之间的联系,以此为主,作者提供了对唐宋思想演变根源的一种新的解读。传统观念认为,韩愈(768—824)和柳宗元领导的中唐儒学复兴是宋代新儒学之发端。通过对比柳宗元和其他主要儒学思想家的观念,陈弱水先生修正了这一观点。他提出;中唐的儒学运动主要是儒学旧有形式的复兴,柳宗元的思想有力地表达了这种倾向。但是这场复兴运动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尤其是韩愈及其追随者秉持的观点,最终促成了宋代新儒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的萌发。 -
觀念史研究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彙集了金觀濤、劉青峰十年來在一系列大型研究計劃支持下完成的主要研究論文。作者建立並利用含一億兩千萬字文獻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 -1930),以關鍵詞如「權利」、「個人」、「公理」、「民主」、「社會」、「科學」、「經濟」等政治術語的統計分析為基本素材,各輔以相關的統計圖表,探討它們對應的西方現代政治觀念在中國的引進、演變以及定型過程。不了解這些重要政治觀念,就無法理解支配二十世紀中國人的政治思想以及意識形態的建構和解體方式。本書視野宏大,通過中西現代觀念差異的比較研究,總結出不同於史學界公認的另一種劃分中國近代、現代和當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過數據庫的應用,突破了過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為分析依據的局限,開啟以例句為中心的觀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結果變為可以驗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前輩王爾敏先生稱這一研究方法是「當今哲學界的統計學派」。本書還根據討論的十大基本觀念,整理出十餘萬字近一百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意義演變詞表。可以說,本書既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政治哲學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參考工具書。 -
政治观念史稿(卷二):中世纪(至阿奎那)
Eric Voegelin是当代最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在书中他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作了梳理,并分析了传统思想的崩裂,以及从中产生新秩序的可能性。 -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
《大家小书: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内容简介:“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
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
本书由正文4篇、附录3篇构成,其中2014年新作3篇。全书从古代中国文化、哲学的源头出发,揭示所谓巫史传统,进而讨论巫对中国“大传统”的影响,形成了礼,礼的发展则生发出仁,巫与“小传统”的结合,则形成时至今日尚存的巫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里路进行了系统化地阐释。 -
论戴震与章学诚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增订版)》讲述了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在作者看来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这一学术转向的表征与逻辑结果。作者从戴震与章学诚的学术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清代儒学从理学转入考证并进而出现戴、章二大家的内因。 -
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
《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修订版)》,本书2001年由我社出版。本书主旨是研究梁氏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通过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化完成的。全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梁启超思想的重要内涵都讨论到了。例如“新民说”是怎样来的,自由、权利与国家的关系如何,从革命到立宪的由来,儒家思想、佛学思想、文学传记思想等,均一一论列。以新发现的资料充实他们的议论和解释,发前人所未发,见解新颖而甚平实。 -
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
【这是“民主”的反题,是一场文化革命的复现,是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机时刻的行动。】 ◎文化革命对于现代性的推动究竟有没有决定性意义? ◎在文化革命的大风大浪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如何确定? ------------------------- 在《德国青年运动》之后,曹卫东教授主编的“德国学术”系列辑刊推出新作《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本辑为读者呈现的是1933年纳粹政权前后,德国思想界影响深远的思潮:保守主义革命。这股思潮接续德国青年运动的精神旨趣,以反对魏玛民主政治为发端,吁求强有力的“帝国”政治。保守主义知识分子与纳粹政权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拒绝与希特勒政权合作,另一方面却又为它在思想层面的合法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本辑收录众多一手文献,选取多位保守主义革命的代表人物,收入他们的纲领性言论,并配上经典评述,可为国内认知德国保守主义革命提供最原始资料。 ------------------------- 德意志民族告急!魏玛德国时期,自由主 义的民主议会、资本主义的机械化工业、美国主义的大众文化,以及一战制裁带来的国家政 治危机,使德意志陷入西方文明的裹挟,知识分子阶层的愤懑和焦虑一触即发。 必须打碎魏玛共和,强有力的新德意志帝国亟待崛起!在危机时刻,那些高扬“民族”团结的保守主义知识分子,以精英式的姿态崇拜英雄主义,将社会主义革命要求的阶级斗争,改头换面为旨在提升人类灵魂的激进伦理政治;同时,以普鲁士品质包含的服从、纪律和自我牺牲为纽带,知识精英们正试图打造一个新的、真正的第三帝国。 ------------------------- 托马斯•曼 :保守主义只需要拥有精神,就能比自由主义的启蒙更加具有革命性。 -
皇帝、儒生与孔庙
《皇帝儒生与孔庙(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是三联书店和复旦大学合作的“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之一,由该讲座的讲演稿整理加工而成。作者(黄进兴)在思想文化史的领域内,从以往的孔庙研究出发,从事对儒教及其他宗教的比较研究,并探讨儒家的宗教性质。 -
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四十年
自由主義是任何強權或政治暴力的眼中釘,是必欲撲殺的首要對象。余英時冒充自由主義的符號,卻暗中與獨裁者勾搭,為主子的文化認同提供意識型態的理論養分。 以「海外胡適」自居,並以一身繫中華文化存續的余英時,四十年住錫福華寺,大吹其會通中西文化的法螺,他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多流於皮相,且屬於高山滾鼓的性質。 余英時大搞其學術世襲制的同時,他自己攘切了台灣自由運動(1978-1988)的成果而不臉紅,他的大弟子「小余」更在2010年宣稱當年他亦參予有功。台灣自由運動的果實全遭這對自由主義贗品的師徒給收割了。 -
西方的四种文化
在我们这个时代,西方智慧--无论其是政治的还是艺术的,人文的抑或宗教的--既令人困惑又充满神秘性,它们引发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往哪里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在思考些什么?通过阐释"四种文化"的历史,这本及时的著作以一种新颖的方式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 本书所考察的四种文化起源于古代世界,后来吸纳了基督教的形态,在现今它们以更为世俗化的方式显露出来。约翰·W.奥马利教授将这四种文化规定为:先知文化,宣称社会结构需要彻底的变革(其代表有耶利米、马丁·路德和马丁·路德·金);学术文化,旨在寻求理解社会的结构(其代表有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以及现代的大学);人文主义的文化,关心人的基本问题,并致力于改进社会公益(其代表有西塞罗、伊拉斯谟和埃莉诺·罗斯福);艺术的与表演的文化,颂扬人类境况的奥秘(其代表有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和巴兰钦)。 -
历史分光镜
《历史分光镜》的书名是借用光学上棱镜分析光谱系列之意,表示历史学的功能是将历史解析为各种因缘线索及演变过程。全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编辑推荐】 1,史学名家精粹之作:本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2,全新装帧,增补新序:全书统一修订文字,采用纸面精装、全包护封,便于赏读收藏。许倬云先生特别为本版撰写了新的序言,坦承他的治学历程与写作心路。 【评论推荐】 在学术研究中,许倬云先生从比较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人性、思想的变化进行通盘整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脉络,这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杨念群 许先生的大历史著作,我一向喜欢看;比起繁富细密的学院论著来,撰写这种大历史著作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更大的论述视野,和更强的领悟能力。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前院长 葛兆光 许倬云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被誉为“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他从不是皓首穷经的纯粹学院派,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情结。读书时他曾热心参加台湾的民权运动……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而今则笔耕不辍,持续著书立说,向海峡两岸读者做普及历史的工作。 ——凤凰网 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年度海外影响力大奖”提名词 -
欧洲民族思想变迁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60)·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引用了一些最近出版的相关研究著作和最新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这些都列入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60)·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附录的参考资料之中。至于书中引用的19世纪早期的一些观点,作者主要取材于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和文化民族主义的语言学家们和知识分子们的研究成果,一些特别具体的观点或者已经出版的文字资料,关于材料的转译、引用和整理,作者在此还想做进一步的强调。书中引用的非英语的参考资料,有些是作者的翻译,而有些则是直接引用已经出版的翻译作品,但原始资料都已列入参考资料目录之中。此外,多数的参考资料采用了尾注的形式,脚注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提供的必要补充或者是背景知识。 -
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
本书是复旦文史丛刊中的一种。张王、祠赛社会、祈雨、祠神信仰传播、正祀与淫祀五个个案为例,将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置于唐宋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全面考察祠神活动存在、演变的真实状况,及其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检讨并纠正了前人的若干观点,如正祀、淫祀二元对立,商人是祠神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社首与会首混淆等,将国内外的同类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
新史学(第二卷):概念.文本.方法
在历经语言学的转变之后,近代知识的“非自明性”问题成为国际历史学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与此相关联,围绕近代知识的建构而展开的概念史研究、文本比较研究,可谓最受注目的研究领域之一。《新史学(第二卷):概念·文本·方法》呼应历史学的这一新趋向,以概念?文本研究为中心,收录了以下四组论文: 第一组题为“概念的空间”,收录的论文分别考察了“东洋”、“亚洲”、“自由”概念的生成和语义转变问题;第二组题为“文本政治学”,收录的论文分别涉及《共产党宣言》、《独立宣言》的汉译和文本流传问题,以及汉文佛典《大乘起信论》的英译问题,而明清修志局内围绕如何编纂地方志的分歧,则提供了观察问题的另一个视角;第三组题为“历史学的田野”,承接第一卷的主旨,收录了诠释“残山剩水”之喻与清初士人的“出处”选择的论文;第四组题为“方法的尺度”,收录中外学者讨论中国历史叙述问题的理论文章。 -
印度哲学史略
《印度哲学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在绪论中说:“摭拾中印所传之资料,汲取外人近日之研究,有文若干篇,起自上古,迄于商羯罗,今复删益成十二章,勉取付印,或可暂为学者之一助。”,《印度哲学史略》包括印度上古以来西吠陀、梵书、奥义书等的哲学,至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当时所谓各种外道、哲学派别,乃至于商羯罗的吠檀多论,概括印度在西院第八世纪以前的宗教和哲学。对于印度哲学、佛教的起源、流变进行了细致的分疏,至今仍是海内外公认的学术经典。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