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论士衡史

    作者:余英时,傅杰

  • 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

    作者:刘述先

    本书是刘教授根据2005年担任第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三次演讲撰写而成。全书贯彻以当代新儒家的观点来清理儒家的三期发展,即先秦、宋明与当代。细读全书,当能认识到儒学中那天人贯通的宇宙情怀、宗教精神,如何在历史的步步发展中形成、反省与善化。
  • 中國文化的展望(上)

    作者:殷海光

    這本書的確說出了些什麼,也解答了些什麼。不折不扣的,這是討論中國文化問題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金耀基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合的認知,借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的反應,嘗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出宏觀視野的系統解釋。 本書不僅是殷海光對「中西文化論爭」這個問題的回應解析,還全面展現了他的文化觀、知識觀與人生觀,具體反映當代自由主義者探求理想未來的思惟世界。在這部書裡,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分子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字裡行間,透露出自由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和他的生命意義,實在不能須臾或離。 本書為《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半冊,內容為全書的第一章到第八章。書中從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性質開始,一直推論至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其間,章與章之間,且每一章的各節之間,皆環環相扣。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變遷及未來這個重大問題,拓展多重的認知,獲得無限的啟發;更可以是我們理解自由主義者殷海光之關懷所在的一種方式。
  • 思想的跨度与张力

    作者:[美]本杰明·史华慈

    《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讲述了:第一个困难就某些意义上说是思想史的共同困难,但是与中国思想史关系特别密切,即思想史可能只是知识分子的历史,一个社会整体之中相对少数人的历史。这些公开发表演说或著作的人在某些程度上是否的确能反映社会整体的思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特别会遭遇到一个知识分子疏离的问题,即知识分子的思想及所使用的语文,都与整个广大群众有相当程度的疏离。当然,自从“五四”时期以后,有些知识分子也热烈地渴望与群众沟通。
  • 中华科学文明史(上下)

    作者:[英] 李约瑟 原著,柯林·罗南 改编

    李约瑟教授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乃是20世纪的划时代巨著,本书是在该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普及读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李约瑟在从事最尖端的生物化学研究时,改行研究科技史,使人敬佩,尤其是身为英国学者,愿意摒弃西方历来对中国科技傲慢的立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彻底研究我国二千多年来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这种高尚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由于跨越和覆盖的范围很广泛,书中的有些结论还不能算是定案,但无论如何,本书对科技史普及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 本书分上下两册,共五卷。作为李约瑟巨著的缩写本,本书承原著之精要,以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勾勒出中华几千年来辉煌的科学技术与文明史。书中以数理科学即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可以量化的科学为主,还涉及了医学、气象学、地理学、工程学等领域,包括对中国古代的儒、释、道、墨、法等各家思想也作了论述,堪称是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通史性读本。
  • 论瓦尔特·本雅明

    作者:西奥多·阿多诺,雅克·德里达

    序言:本雅明的关怀 语言论与翻译论 土星视角与差异问题:对瓦尔特·本雅明的 语言论的思考/鲁道夫·盖希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欧文·沃尔法思 巴别塔/雅克·德里达 “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保岁·德·曼 知识论与经验论 本雅明《文集》导言/西奥多·阿多诺 世俗启迪的基本原理/赫尔曼·施韦彭霍伊泽 光晕以及自然的生态美学/戴维·罗伯特 《拱廊计划》中的经验与唯物主义/里查德·沃林 深海采珠人/汉娜·阿伦特 历史哲学与文化批判 19世纪历史哲学的寓言/海因茨迪特尔.基茨泰纳 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天使/格雄.朔勒姆 “格格不入”: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 辩证的文化概念/米夏埃尔.勒维 打碎万花筒:本雅明的文化史批判/欧文.沃尔法思 文化作为法西斯统治的帮凶: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 症候的诊断/安斯加.希拉赫 资本主义现代精神批判/鲁迪.蒂森 神学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政治弥赛亚主义? ——阐释《关于历史概念》的论点/罗尔夫.蒂德曼 马尔库塞与本雅明:浪漫的维度/迈克尔.罗维 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尤金.哈贝马斯 后记
  • 基督教道德的起源

    作者:[美]韦恩•A.米克斯

    作者带领读者绕到错综复杂的基督教历史的背后,来到它的发端,考察当时罗马帝国东部多元文化的世界一些独特的信仰和行为模式,为我们了解早期基督教伦理体系提供借鉴。
  • 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

    作者:(日) 荒木见悟

    荒木先生的《我的学问观》以华严学、禅学、朱子学、阳明学四支为中心。他的研究特色在要把儒、释、道三教互相影响的关系客观、正确地描写出来,抛弃了以儒教为优先的教条主义,特别重视由高度理论与心理探求儒、佛间的对应和交涉,并由此一新角度看宋明理学,致力于发掘被埋没的思想家。 本书将论集所收的八篇文章,分为三组,简略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感想与响应。头两篇:《气学商兑——以王廷相为中心》、《郝敬的立场——兼论其气学结构》成为一组。接着论赵大洲、李通玄在明代,毛稚黄与邓豁渠的四篇文章又构成一组。最后,《中国佛教基本性格的演变》与《觉浪道盛初探》二文又构成一组。
  • 亞洲視野

    作者:汪晖

    本書收錄了6篇由作者汪暉於近10年間寫成的論文。各論文圍繞著「如何詮釋中國及其現代」展開,有着很強的連貫性。其中重頭文章《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初稿於2008年5月完成,後幾經修改,至本書付印前幾天才定稿。作者的觀點也許被視為激進,但卻是甚具參考價值的分析西藏問題論文。 在1990年代後期,中國知識界的分化和論辯正在展開。作者對「西藏問題」的思考事也是對發展主義、市場擴張和社會分化及其後果的分析,與許多人在「3.14」西藏騷亂事件後將批判的矛頭指向社會主義歷史不同。作者更多地是在社會主義的歷史性退潮、新的市場擴張及發展主義邏輯中來分析「西藏問題」。對作者來說,「西藏問題」是獨特的,但也是與整個中國與世界正在經歷的巨變密切相關的。 西方社會到底怎麽看待中國的興起,中國人到底怎麽自我理解這個興起,成了新的衝突的焦點﹖無可否認,在過去這些年到未來,不論有沒有西藏、新疆問題,在其他任何一個問題上都可能爆發另一個衝突。到底我們怎麽看待這個衝突?如何重新建立相互理解? 此書將會為您帶來啟示。
  •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作者:刘笑敢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之观点、方法、结论都有与众不同的探索。作者近年来所提出的“反向格义”、“两种定向”等观念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中都已初露端倪,对中国思想、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研究也会有参考价值。此书原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第一册,此次再版除对原文作校改、增删、补充以外,增加了四篇新作、长篇引论和学术自述,介绍并讨论了《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出版以后的新情况和新发展,以及作者思考写作的历程和背景,内容对研究者和初学者都会有所启示。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前编主要依据语言数据的全面统计分析讨论《庄子》一书内外杂篇的关系及各篇分类问题,中编主要依据《庄子》内篇讨论庄子思想的主要概念、学说和整体的特色、结构等相关问题,后编则是对外杂篇之思想流变的分类梳理。
  • 别求新声

    作者:汪晖

    本书主要收录了汪晖在近十年来发表在各重要媒体上的访谈记录,领域涉及当下思想论争,文学潮流演变,学术体制状况等热点。特别是其在《读书》杂志担任主编的十年间,他对中国学术界诸重要问题都做出的自己独到与精辟的见解,都能在本书中看到比较全面的表述。本书也看成是对世纪之交诸多嬗变问题的个人记录与回顾,这本口述含量较重的书相当于是一本全新的《重访九十年代》。
  • 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

    作者:蔡長林

    此書透過經學史與學術史之結合,考察清中葉常州學派興起,及其流衍,以及與考據之互動。書中認為,常州學派之成立,與具有經世之思的常州文人,在面對考據學的挑戰時,對傳統經學內容進行思考,有密切關聯。在爭奪儒家經典解釋話語權的同時,基於對話之需求,其學術形式不免受到考據學之影響,然儒家政治話語的內在精神,始終貫串其間。
  • 死火重温

    作者:汪晖

    《死火重温》收入了作者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索、思想史阐释、文化批评、当代中国思想状况的评析、鲁迅研究等引起学界和读者关注的系列文章,显示了深刻的理论观察、思考与历史感,锐利的文化批判立场,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广阔的思想视野。
  • 卢梭· 康德· 歌德(文化生活译丛)

    作者:德] 卡西尔 著

    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正因乎此,一位大哲学家和一位大诗人之间的距离,就比他与一位蹩脚的哲学家之间的距离为小。卡西尔的这册小书,通过追述从诗(卢梭)向哲学(康德)和从哲学(康德)向诗(歌德)的精神转换现象,生动而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 语际书写

    作者:刘禾

    现代思想史的写作能否落实在语言和语言之间所建构的“互译性”之初,落实在语言和语言之间相互碰撞、交融、冲突和翻译的历史过程中去研究?现代汉语本身即是这样一个过程的产物,现代思想史的写作亦然。那么,我们就不能不问:汉语和其它语言之间的所谓“互译性”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 本书的研究重点,正是在语言和语言之间“互译性”的建构中生成的。它给我们留下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为这种跨语际“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解读线索。
  •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作者:陈国球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的进路与上述的研究有同有异。分别的地方是,《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主要以个别的“文学史”书写文本为对象。简言之,也就是朱星元所提的“写法”和“读法”的进路。《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各章略依时序讨论:由晚清京师大学堂《章程》与现代“文学”学科观念的建立,以至与“文学史”草创期书写的关系开始,到“五四”前后胡适以“白话文学运动”建构影响深远的文学史观,再到40年代林庚以“诗心”唤起“惊异”的《中国文学史》,转到由中原南迁的柳存仁和司马长风在50年代及70年代香港进行的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史书写,最后以两种“进行中”的书写活动为对象,看“中国文学史”要添加“香港文学”部分时,或者“香港文学”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所要应付的各种书写问题。
  • 许纪霖自选集

    作者:许纪霖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日寸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
  • 在上帝与牛顿之间

    作者:赵林

    本书中论及到西方文化中的一些较为深刻的问题,由六个篇幅较大的演讲和一个附录组成,这些演讲都是作者在国内一些大学的讲坛上所做的学术演讲,它们带有较强的专业性色彩,但是所涉及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意义。 2006年11月,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作者的第一部演讲集,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所做的五次演讲,以及我在国内几所大学和城市讲坛所做的五次演讲,书名叫做《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这本书出版以后,比较畅销,一个月的时间里印刷了四次。
  • 二十世纪思想史年表

    作者:[日] 矢代梓

    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纪,也是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期。本书以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的重大活动、重要作品为线索,通过对蕴藏于历史表层下之具体事实的发掘和描写,在不大的篇幅中完整地勾画出二十世纪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清晰脉络。 本书的特点,一是善于捕捉历史事件的细节,二是善于从事实的联系中自然地引导出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基于这两个特点,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二十世纪思想史的入门书,又兼有工具书的功用,值得向广大近现代哲学思想史的学习者、研究者推荐。 本书入选日本著名的讲谈社学术文库。
  • 《明儒学案》研究及论学杂著

    作者:朱鸿林

    本书的大部分篇幅为学案研究,而更以《明儒学案》的研究为大宗。《明儒学案》研究是作者多年的学术兴趣所在,用力最多,对《明儒学案》征引文字的比较和现代文本的点校,颇费心思,所成之文章均洋洋万言,作者所受朴学影响甚巨。本书的另一部分是学人回忆与书评,提供了有关牟复礼、王韶生等老一辈学者研究资料,对一些著作也提出了作者的非常有见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