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一卷)

    作者:普列汉诺夫

    本书作者普列汉诺夫是俄国著名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卓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本书三卷本是他晚年所写的专著,他在书中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详细论述了俄国的社会思想是如何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如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作者:普列汉诺夫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ISBN:9787100022194,作者:(俄)戈·瓦·普列汉诺夫(Г.В.Плеханов)著;孙静工译
  • 中國政治思想史

    作者:薩孟武

    這本書在大陸有翻印版本,繁體竪排,內部髮行,我曾經在大學的圖書館里看到過。這本書与目前大陸學者的政治思想史相比,我覺得態度上比較中肯,不是上來就是懷著批評的態度,讀起來也舒服一點。而且,由于作者的國學功底,對各傢的思想非常熟悉,在叙述時,不似當今大陸學者把每人思想硬切開幾塊而沒有連貫性,讀起來一氣呵成,每人的思想脈絡十分清晰。 現摘錄作者在叙述王船山的民族思想時的一段話于下,本人覺得十分貼近本書的態度,也可令今人以自省:“船山的民族思想雖近于偏激,吾所以述之不厭其詳者,概有感于今人唯洋是視,數典忘祖,竟謂中華文化無一可取,沐猴而冠,洋未學成,華已消滅,可嘆亦可憐矣。”
  • 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

    作者:刘小枫

    本书系“三联评论”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全书理论丰富、观点新颖、语言通俗、分析精辟、材料翔实。本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主流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相信广大读者能从中获益。
  • 禅让、世袭及革命

    作者:许景昭

    本书稿尝试以诸子百家的视域作切入点,结合政局发展、政治制度、社会变迁及学术传播等不同方面来分析春秋战国至西汉中期的君权传承思想之形成、发展及实践过程,并展现有关思想在社会与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探讨汉代以后的君权传承模式是怎样被塑造定型的。
  • 重思胡适

    作者:任剑涛 主编

    胡适是启动中国现代转轨的一代思想重镇。他的思想贡献是多方面的。以其社会影响而言,他对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既广泛深刻、又持续久远;以其对政治转型的作用而言,胡适是以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载入史册的。前者,似乎可以说是完全竟功,今天中国的文化形态已经转进到现代的结构;后者,就其所期待的政制建构来讲,言之成功,则远未可期。但胡适所指示的方向,绝对是正确无误的。在古今中西的强烈碰撞中,胡适为转型中国刻画的蓝图,究竟是不是可以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变成现实,自然是一个历史过程才能显示答案的问题。 1962年,胡适去世。本书是在胡适去世那年出生的几位学人茶聚的基础上形成的论文。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胡适思想的再认知”,包括高全喜、许章润、单世联、陈明和任剑涛5篇论文,下编“胡适话题的再探究”,包括欧阳哲生、燕继荣、陈志武和胡传胜4篇论文。正文后附录“胡适思想的当代考察——纪念胡适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实录”。
  • 共和主义、自由与商业社会:1649-1776

    作者:[美] 戴维·伍顿

    本书收录了在世界范围内对共和主义思想研究的最为著名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登载空间上涉及很多国家,如英国革命时期的共和主义,古典共和主义,日内瓦的共和主义(在世界上瑞士最为典型),荷兰的共和主义(这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共和主义思想,美国的共和主义等。在共和主义研究中,其关键性主题就是自由、美德和商业社会,而本书则是对此讨论的最好最为集中的书。本书的作者大卫。伍顿为世界一流的思想史家,主攻自由主义思想和共和主义思想。
  • 中国启蒙运动

    作者:[美]舒衡哲(Vera Schwarcz

    诚如克罗齐所告诫的,历史和历史学家无法免于时代的印记。本书即以克罗奇的教诲为戒,其主旨在反应海内外持续不歇的关于1919年“五四运动”意义的讨论。作者最终领悟到的“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
  • 从西天到中土

    作者:“西天中土”项目组(主编:张颂仁 陈光兴

    自泰戈尔访华以来,印中知识界最重要的对话 ★ 七位印度当代最富生命力学者• 十四场专为中国而作“新讲座” ★ 王晓明、陈光兴、王安忆、蔡翔等十一位学者主持•陈传兴、汪晖、戴锦华、张汝伦、罗永生、贺照田、何春蕤、陆兴华等三十多名知识分子参与讨论 中印对话是一个艰难的进程。这不仅是两个大国的对话,也是两种文明的对话。两种历史逻辑,两个灿烂文明,两个饱受帝国主义掠夺的古老文化大国如何找到相互契合的话题?本书作为中印对话中的沧海一粟,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某些启示。 ——孙 歌 三十年来,新一轮欧风美雨,所谓对外开放几乎变成了对西方开放的同义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学者面临着“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的艰苦任务。印度学者对于当代全球关系的探索、对于殖民主义及西方中心论的持久批判,对于中国学者的思考和探索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汪 晖 印度底层研究的另类现代结论已受到质疑,反欧洲中心主义在滑向相对主义之后,又被包装成新一轮的国族中心主义和文明本质主义。这时候,真正有批判精神的中印思想界,都应该自我检讨已再度被意识形态绑架的新叙事、更诚实的面对“现实”,并勇敢地互相批评。从这个批判的立场,我非常肯定中印思想界这本开创性的深入对话文集。 ──陈冠中 ---------------------------------------------------------------------------------------------------- 2010年上海双年展期间,7位印度当代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应亚际书院“西天中土”项目组的邀请来华演讲,《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即是这些学者十四场演讲主要内容的结集。在各位思想家的主题演讲之外,还实录了当时参与相关主题讨论或评议的中国学者的发言,这些学者如汪晖、戴锦华、张汝伦,等等,均是中国当代思想学术、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印当代最有生命力的学者之间的这些交流或交锋因此也颇具价值和现实意义。 演讲内容围绕全球化、现代性主题,具体涉及后殖民理论、当代的民族主义、视觉艺术,等等。面对这些课题,各位印度思想家及参与的中国学者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他们的最新思考。
  • 法国大革命讲稿

    作者:[英]阿克顿

    本书是作者担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教授之时,于1895-1896、1896-1897、1897-1989、1898-1899学年授课所用,其后由其弟子整理出版。阿克顿本人生前曾以其不完善为由拒绝出版本讲稿,阿克顿的多个文献目录中亦未收入本讲稿。但其重要思想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叙述极端稀缺的情况下。而且,本书具有阿克顿著作的典型风格:渊博而无滞涩,机智而不卖弄,叙述流畅而逻辑清晰,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相信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国读者,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 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

    作者:David Armitage

    Between the early seventeenth and mid-nineteenth centuries, major European political thinkers first began to look outside their national borders and envisage a world of competitive, equal sovereign states inhabiting an international sphere that ultimately encompassed the whole globe. In this insightful and wide-ranging work, David Armitage -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historians of political thought - traces the genesis of this international turn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 combines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essays, which consider the genealogy of globalisation and the parallel histories of empires and oceans, with fresh considerations of leading figures such as Hobbes, Locke, Burke and Bentham in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 The culmination of more than a decade's reflection and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this book restores the often overlooke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to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recovers the intellectual dimensions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作者:Leo Strauss

    The problem of natural right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 In this classical work, Leo Strauss examines the status of the issue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and argues that there is a firm foundation in reality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in ethics and politics. On the centenary of Strauss's birth and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Charles R. Walgreen Lec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here Strauss first presented the work, the book remains as controversial and essential as ever.
  • 世俗时代

    作者:[加拿大] 查尔斯·泰勒,Charles

  • 东方—西方

    作者:[意] 奥尔苏奇

    本书是意大利学者安德里亚•奥尔苏齐(Andrea Orsucci)参与“尼采的藏书与阅读”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全书分四大部分,分别考察了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产生时期的语文学阅读和人种学研究、尼采80年代作品中的权力和宗教、尼采的古希腊图像,以及尼采与反犹主义话语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考证和比较,作者追踪了尼采与他那个时代的人种学、民族学、生物学、古典学等诸多领域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详细地为我们揭示了尼采的知识构成中的若干重要方面。这些研究显示,尼采的跨学科兴趣始终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现代欧洲人和现代欧洲文化是怎样来的;对不同专业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吸收实践,帮助尼采在试图更好地看清欧洲文化这个“错综复杂的构成物”的同时,能够具备更加锐利的“超越欧洲的目光”。
  • 中国人问题与犹太人问题

    作者:萌萌学术工作室(主编)

    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以群落的形式散居世界各地,饱受驱逐、屠杀、流浪之苦,“融不融入所在地民族文化中去?”即“做还是不做犹太人”,始终困惑着一代一代的犹太人,尤其是犹太青年人。二战中遭遇了纳粹空前绝后的民族大屠杀,死了600万或800万犹太人,问题不得不以更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犹太人建不建立犹太国家?” 类似地,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把古老的中国逼上了顺昌逆亡的“救亡-启蒙”道路。而且,中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西方尺度并视之为“真理”,舍此不能判断甚至不能思维,以致中国人自己长期陷入“不能思乃至无思”的无能境地。这不禁要让人发问:还能用别人的真理或意义求自己的生存吗?这部学术讨论集希望以有限的篇幅,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 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

    作者:丛日云,庞金友

    《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内容简介:方法论问题是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元问题”,方法论的进步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进步的主要推动力。《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是“首届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级研讨班”的成果,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十几位专家集中讨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书中的内容涉及不同层面的方法论问题,既有思想方法层面的问题,包括理性主义、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普遍主义等;也有具体的研究方法论问题,如语境主义(剑桥学派)、施特劳斯学派、概念史研究、历史语义学、修辞学方法等。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也是多方位的,既有从政治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多学科角度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考察,也有从具体理论、概念、人物等切入对方法论问题的思考;既有对西方学界方法论的历史脉络的总结,也有对当代热门的方法论问题的分析,还涉及了百年来中国学界研究方法的演变、对当代中国学界在方法论问题上的进步与误区的省思等。
  • 希腊政治理论(上.下)

    作者:厄奈斯特·巴克

    《希腊政治理论(套装上下册)》就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政治思想时不该略过的一部著作。从梭伦的立法思想到自然哲学家的政治考虑。再到后期智者之独立的政治学说,直至落定于对柏拉图的全面审量。《希腊政治理论(套装上下册)》以其敏锐和深刻、平实而独到的观察与思辩,清理出一张清晰的中前期希腊政治思想的全身照,并使其自身也成为研究此领域时绝难逾越的阶梯。 巴克的政治学研究独到而敏锐。不耽溺于某个单一的角度。他重视纵向的思想史研究,也重视在某一个特定载点上的集中考察。这可以从他的主要著述中看出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从赫伯特·斯宾塞至今的政治思想》,《希腊政治理论》,《十字军东征》,《国家的性质》,《奥利弗·克伦威尔》,《公民的选择》,《英帝国的思想和理想》,《英国和英国人民》。哲学著作中许多在当时和今天的西方国家都颇有影响,一直被视为政治学某些课题的重要参考书。
  •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

    作者:张亮 编

    1956年以后,一些欧美国家陆续爆发新左派运动。这其中思想成就最丰硕的要属英国新左派。在该运动实际存在的四分之一世纪(1956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里,英国涌现出一批新左派思想家。他们活跃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理论自贫困”面貌的同时,将英国打造为一个堪与德法比肩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输出国。即便在该运动已经终结3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 作为英国战后最重要的思想运动。新左派运动为当代英国思想留下了一笔巨大遗产。即便是在已经被消耗了30年后的今天,这笔遗产依旧显得价值不菲。首先。活跃在当代英国思想舞台上的重要左派思想家都出身于新左派运动,他们的思想都以各种方式受到新左派运动的深刻影响。其次,新左派运动提出了许多重大观念,如今它们已经演变成文化研究、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理论主题。最后,新左派运动为英国左派政治想象引入了一些新的主题(如英国治理的非集权化、强大的市民社会的重要性等).今天它们再一次成为左派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关注焦点。
  • 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

    作者: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的作者马丁·路德是德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对基督教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路德以一种轻松的谈话姿态,展示了他对神学和世俗生活各个方面的见解,包括他与魔鬼斗争的宗教体验;又因为是在路德安静的晚年进行的,与之前激烈的斗争状态完全不一样,可以展现出晚年路德的心态,因此,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思想史的材料。 2,史密斯博士认为,阅读《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我们能掌握16世纪的中心思想、逸事和讽刺的爱、大众的想法、强烈的宗教和民族感情。——PreservedSmith,Ph·D,Luther’s Table Talk,a Critical Study,New York: Th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路德的坦率在《桌边谈话录》这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一出版,就受到了天主教徒和人文主义者的攻击。但它无法阻止它在民众中受到的欢迎程度,在16世纪结束之前,它至少有12个德语版,还不算拉丁文译本。——凯特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4,路德爱用比喻,语言生动,与其正式著作也有很大区别,充分体现了路德在公开与私人两种场合下的不同风格。在正式的著作中,路德的比喻使用主要以《圣经》的用途为依据,而在私下的谈话中,比喻频频使用,妙语连珠。如将上帝统治世界比喻成“就像一个为孩子摇摇篮的女仆睡着了一样。”所以该书《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非常值得大家一读,可以从中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皮特博士加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五四的思想世界

    作者:高力克

    求是丛书第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