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观念的发明者

    作者:(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

    该书是一本西方政治哲学入门读物,也是美国多所大学长期采用的教科书。该书以西方政治哲学史上三十多位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为中心,简要而又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果,同时有意识地引导读者联系实际,深入思考那些先哲们反复思考的政治哲学问题。与普通的西方政治哲学教科书不同的是,该书特别突出女性在政治哲学家们视野中的位置,对于女性角色和性别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探讨。全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既适合高校师生选用,也适合对西方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

    作者:威尔·杜兰特

    这是一本博学而机智的“文化地图”。关于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精神和最伟大的书籍的“地图”――由一位世界著名的学者以优美简洁的笔触绘写出。内容包括从“10位最伟大的思想家”、“10位最伟大的诗人”到“100本最好的教育类书籍”、“人类进步的10大飞跃”……这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知识的简明汇集。这本书里包含了人类遗产中的绝对精华,足可流传后世。 历史永远无法忽略个人成就,真正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英雄的创造过程比任何传奇都要生动。于是,我们非常想知道,那些肉体逝去而灵魂不朽的人们在历史上的位置;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每一次飞跃中,那些精彩的瞬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许多人都做过这样的“宏大叙事”,但威尔・杜兰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终身教授哲学,编写过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他那本著名的《哲学的故事》更是为中国众多知名学者推崇备至。 本书充分展现了杜兰特著名的才思和博学,以及他独特的以简洁生动的笔触阐释事物的能力。它不仅是对杜兰特著述的精彩介绍,也是一本人类天才的结集,同时还是一本浏览人类历史风光所必备的路径指南。
  • 思想史的写法

    作者:葛兆光

    本书原系《中国思想史》“导论”,内容为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经作者补充、修改,增加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三节,以单行本问世,题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 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者:萧公权

    全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本书采政治学的观点,用历史学的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两千五百年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体例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取材以前人著作之最有理论价值者为主;叙述各家思想,力求客观之态度,偶有评论,也是意在辨明其历史上的地位,而不是任意抑扬,臆断得失。 书初成于一九四零年,五年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六十余年来,中外学子读之,引之,莫不奉为经典巨著。
  • 政治哲学史(全两册)

    作者: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

    德裔美籍著名政治思想家列奥•施特劳斯等人编撰的这部《政治哲学史》,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自古希腊至现代主要政治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和著作,广泛深入地探讨了人的本性或本质,国家的起源和基础,社会经济制度的原理,道德或价值取向的根据,公平或正义的实质,以及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和最好的生活方式等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随着施特劳斯作为著名政治哲学家地位的确立,并由于本书问世后产生的影响,本书已被奉为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和权威教本。
  • 如何改变世界

    作者:[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Eric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多世纪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它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而成为20世纪历史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存在。本书收集了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1956—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提供了一种迷人的、有洞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影响:从对贵格会运动到马基雅维利,以及在法国大革命和德国哲学中的渊源。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核心文本,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到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再到《共产党宣言》一一进行了考察,并对过去30年来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出色、深刻、有力且广泛的研究,《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毫无疑问地向我们展示出:马克思是我们这一世纪的思想家,就像他是过去两个世纪的思想家一样。
  • 王阳明全集

    作者:[明] 王守仁

    本社《王阳明全集》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原本误漏或与诸本有异者,酌出校勘记。 全集为四十一卷,卷一至三十一下为阳明本人著述;卷三十二至三十八为附录:卷三十二为旧本未刊语录诗文汇辑,系编者在前人搜辑基础上汇集整理而原本未刊的阳明语录和诗、文,计二十八篇,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七为年谱一、二、三和年谱附录一、二,卷三十八、三十九为世德纪、世德纪附录,卷四十为诰命、祭文、传记,收录原本卷首之诰命一篇及本书编者增补的祭文、传记凡十二篇,卷四十一为序说、序跋,收入原本卷首之序说七篇、本书编者增补的有关王阳明著作或全书的序、跋、题辞之类三十八篇。这些祭文、传记及序跋的作者,上起阳明门人或友人,下迄清末民初的文人学者,多为一时名家,其文对于研究王阳明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思想是有参考价值的。 本书是我社1992年41卷本《王阳明全集》的修订版,不仅对原92版卷四十、四十一增补的四十七篇传记、祭文、序跋等一些疏误、遗漏数据进行修订,而且纠正了原92版的标点错误和排印错误,同时把字号放大,使版面更疏朗,因而是一个更完善、更便于阅读的全集本。
  • 虽败犹荣的先知

    作者:冯克利

    在冯克利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阅读中,既有对自由、民主、公正等思想体系的思考,也有对韦伯、阿克顿、阿隆、斯金纳、哈耶克等当代西方思想家核心思想的梳理。作者以简洁犀利的笔触,梳理当代西方 思想体系,引领读者以历史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的自觉思维,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的政治热点。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 读书人站起来

    作者:许纪霖

    作者以历史的视野思考现实,以现实的关怀反思过去。在历史与当下的双重语境中来回穿梭,获得某种平衡的反思,尽管可能成为难以担当的重负。在这种沉思者的宿命中,评论,追忆,答问,演讲。世事多艰,风云变幻,他在批判中痛并快乐着,真性情的流露与大问题的反思,堪为时代证言,亦可谓夜色中的灯火,点燃你我的思想激情。
  • 尤利西斯的自缚

    作者:冯克利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克利的一本论文集。本书收录了他近十余年来治学的思想笔记二十余则,有些是译序,有些曾发表在《读书》、《书城》等知名刊物,现结集出版。其中既有对韦伯、阿隆、阿克顿、勒庞、哈耶克等当代西方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的梳理,也有作者自己对自由、平等、公正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思想体系的讨论,读者能在管窥当代西方思想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的学术思想热点有所了解。 本书副题为“政治思想笔记”。作者在书中透彻分析了马克斯·韦伯的思想轨迹,以及英国哲学家贡斯当等人的学术立场。书中不时出现精彩的议论,比如:作者认为,与传统的独裁政体相比,民主普选的政府往往获得了更为强盛的敛财能力;因为统治权来自人民的自由选择,所以在选举中上台的政客,敢于借此“正当”程序护航,征收专制者不敢开征的税目。
  • 风声·雨声·读书声

    作者:朱学勤

    本书记载了作者带着“问题意识”问学十年的心路历程,既有甘坐冷板凳写出的学术文章,也有破门而出,剑锋直指时代命题的短论,书评,在一束意气风发的论述中,蕴涵着“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深度思想拷问。这些学理层面的思索,笔端常带感情,反映了一个思想史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对精神生命的自我淘洗和执著追求,在浮躁蔽日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
  • 北辙

    作者:许齐雄

    在本书中,作者许齐雄聚焦于薛瑄(1389—1464),这首位被供奉于孔庙中 享受祭祀的明代北方理学家,填补了以往理学研究集中关注南方学者而留下的空 白。这是第一部以薛瑄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英文专著,它重新提出了薛瑄被新儒 家历史边缘化的问题,并展示了观念史研究如何能够同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 提供一幅更为广阔的历史图景。作者以历史性的比较视角深入分析了薛瑄及河东 学派的观念,并将之与薛瑄及其弟子的生平与实践联系起来,由此展示了新儒家 传统的复杂性,使得与南方新儒家相区别的北方学者更加为人所知。 在上个世纪,明代思想史的研究重心在阳明学,程朱之学受到冷落。本世纪 将有不同的面貌,而北美汉学对中国近世社会史的丰硕成果也会受到重视。本书 可视为新趋势的一个代表,值得重视。 ——钟彩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原所长 本书无论就史料的丰富性、研究视野的多元与创新、议题的展开与论述而言, 都取得相当好的成绩。 ——吕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所长
  • 文化与社会

    作者:[英]雷蒙•威廉斯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 作者以“工业”、“民主”、“阶级”、“艺术”、“文化”五个关键词为主题,选取了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活跃于英国思想界、文学界的四十位著名作家和思想家,通过分析他们对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问题的不同论述,梳理了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勾勒出影响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
  • 儒家文化的困境

    作者:萧功秦

    本书从近代中国正统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考察他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极端保守和少数先觉者内心的苦闷与压抑。 作者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 以赛亚·伯林的遗产

    作者:马克·里拉,罗纳德·德沃金,罗伯特·西尔

    1998年秋,在柏林去世一年后,纽约举办了一场关于柏林思想遗产的研讨会。会议聚集了一群全球顶尖的学者。本书集收录了他们的研究论文外,还记录了他们之间的现场辩论。 本书不仅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而且还收入了他们之间现场交流讨论的文本记录。这些探索与讨论显示了以赛亚·伯林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与政治辩论中依然持续的活力与相关性。 能够在这本书里,看到托马斯·内格尔、罗纳德·德沃金、查尔斯·泰勒和伯纳德·威廉姆斯这些卓越的思想家聚集一起,就一个问题著述讨论,真是一次难得的享受……每一个观点似乎都充满了神韵。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作者:陈嘉明

    在经历了现代性的近3个世纪的构建过程之后,如今批判的锋芒转向了现代性本身。类似的问题重行开始。社会规范的基础来自何处?现代性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的根据何在?假如以“主体性”作为客体的价值之源、意义之源是错误的,那么主客体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新解答,构成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思想态度的转变。书中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本书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用为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 从黑格尔到尼采

    作者:(德)卡尔·洛维特

    《从黑格尔到尼采》是思想史论著,关注的是思想的历史事情,如此思想的动因却出于现实的历史——即我们早就听说过的问题:为什么巴赫、莫扎特、歌德、贝多芬、席勒培植的德语文化精神竟然到头来孕育出以德意志青年人为主体的纳粹党徒? 德国文化名城魏玛有歌德故居,也有尼采档案馆,纳粹党徒并没有捣毁,而是作为精神遗产加以保护和继承。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人文主义与纳粹党徒现象究竟是什么关系?德语文化的历史其实很短,18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德国人文主义据说是德国文化的真正开端,思考这一历史关系,无异于检审整个德意志精神的品质。
  • 錢賓四先生全集(全54冊)

    作者:錢穆

    钱穆是近代国学大师,生平著作不辍,生前出版著作50余种,经门人故旧收集整理汇聚于本书集其大成。全书分为三大编,精装54钜册,共1700万字;思想脉络一贯相承,亦可各自成篇,是钱宾四先生毕生著作之定本,由此可以总结出钱穆先生学术思想的巨大成就。本书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

    作者:张灏

    本书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通过对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要比五四“新青年”更具有代表性。本书不愧为继李文森之后国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