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现代学人与学术

    作者:余英时

    本卷选取了两位20世纪国学大师——钱穆、陈寅恪为主题。钱穆对余英时的学术理路有着重要影响,两人既有师生之谊,又具友人之情。余英时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追思钱穆的治学与为人,读来感人至深。陈寅恪是20世纪极富传奇色彩的学人,其经历奇特,人格生命复杂深邃,学养极深。余英时主要以陈寅恪晚年诗文来论其人其学,探究其晚年心境以及陈寅恪如何以生命来护卫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颇能发皇心曲。
  • 群经要略

    作者:黄寿祺

  • 现代性基本读本

    作者: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

    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这是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发、科学和自由的过程,一个充满进步和乐观气氛的过程。 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现代性,在摆脱专制、迷信和愚昧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新的专制、愚昧和迷信。现代社会,活在现代性的传统中,同时也饱受这种传统的折磨。乐观和进步的光环如今已经消逝殆尽,现代性重新将世界拉入到悲观、怀疑和恐惧之中。 本书是围绕“现代性”这一关键词汇,从不同角度论及此概念的专题文献集。本书收有曾在或正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专论60余篇,内容涉及当代社会科学的大多数领域,编排上力求史论结合,既体现了史的纲要,又有各家论的争鸣。
  •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作者:朱学勤

    本书是“思想者文库”之一种,收入朱学勤随笔15篇,内容涉及卢梭政治哲学,近代欧陆、英美政治思潮与中国,五四思潮与80、90年代等。作者认为他们这代人半生已过,只有两步,文革时期朦胧向往法国革命式的激进思潮,改革时期重新发现并逐步走上英美自由主义,1989年创痛巨深,绷断了这两个阶段的最后一点衔接,本书着重追踪了自由主义学理历经50年沉默而在朱学勤这代人中重新开始的深层原因,直面当代精神弊病,发人深
  • 朱熹年谱

    作者:王懋竑

    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别号晦庵, 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 此书的初刻本是乾隆十七年白田章堂本,包括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在流传过程中又产生了多种不同版本,主要有乾隆二十四年吴邑禹氏刊本、本库全书本、粤雅堂丛书本,长沙唐氏刊本、吴阊应氏刊本、崇文书局、浙江书局补刊本、武昌书局本以及丛书集成本等。 书后附录有关朱熹的传记资料、师承关系、著作目录及各种题跋等,以供参考。
  • 交流的无奈

    作者:彼得斯

    本书的主题本身就很奇怪。作者公开声称交流是不可能的。他要我们放弃交流的幻想,断言:“我认为,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放弃交流的梦想,同时又保留它激发出来的好处。我们说,把交流当做心灵共享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又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交流,这是一个悲惨的事实,但又是幸运的事实。”他研究的是交流的失败,所以他说:“交流是两颗脑袋借精细无误的符号手段产生的接触。
  • 另一种启蒙

    作者:许纪霖

    本书选择了十多年来我在知识分子研究、当代文化评论和随笔小品文字中较有冲击力和思考性的文章。为了让读者有某种新鲜感,其中近一半篇目是近一两年新近发表,没有收入我个人各类集子的。曾经在过去发生过一些影响的文章这次尽量收入,但倘若经不起时间经验,而今读来已经无保留价值的东西,就免了。书名之所以取名为《另一种启蒙》,一半是为了替王元化先生辩诬,另一半也是对近几年工作的自我理解。
  • 顾颉刚学记

    作者:顾潮编

    目录 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摘) 谈两件《努力周报》上的物事(摘) 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 《古史辨》第一册 1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2 顾颉刚创建的新疑古派――《古史辨》派作用的具体分析 3 论[古史辨派] 4 顾颉刚先生和《古史辨》 5 顾颉刚:始于疑终于信 6 晚成堂主人:史家顾颉刚――《古史辨》遗响 7 顾颉刚先生卓越的《尚书》研究 …… 顾颉刚先生学术年表简编 顾颉刚先生著述要目 编后记
  • 朱舜水集

    作者:[明]朱舜水著,朱谦之整理

    《朱舜水集(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日的文化使者不辞艰难险阻,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作出了贡献,其中突出的有吉备真备(约六九四——七七五)、阿倍仲麻吕(晁衡,七0一——七七0)、鉴真(六八八——七六三)、最澄(七六七——八二二)、空海(七七四——八三五)等。朱舜水也是其中的一个。舜水的事迹,在日本虽然流传很广,但在中固,由于清朝的忌讳,反而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 伊拉斯谟传

    作者:[荷兰]赫伊津哈

    在西方,伊拉斯谟的许多经典小册子与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一样深受推崇。伊拉斯谟生活于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北方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通晓希腊语和拉丁语,终身用拉丁文写作,翻译和校订了大量古代典籍和《圣经》,创作了大量的人文著作,把人文主义思想传遍欧洲。他达到了其他人文主义者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欧洲北方的“圣人”、“明灯”、“巨星”。他是彻底的国际主义者,居无定所,四海为家,逐学术和出版而居,以结识各国一流学者为荣;他是旗帜鲜明的和平主义者,《和平之控诉》、《论教会的和谐》、《未经战乱者的无知》表明他反对战乱,《尤利乌斯被拒于天堂之外》讽刺好战的教皇;他清理和净化的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他大智若愚的思想、他的教育主张、他的博学机智和幽默都成为后世宝贵的遗产,这些对身处21世纪的我们来说颇有教益。
  • 20世纪思想史(上、下卷)

    作者:[英] 彼得·沃森

    《20世纪思想史》(上下)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对整个20世纪发展脉络的洞察和理解,作者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一批塑造和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人和理念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20世纪思想史。作者倾一己之力撰写的这本百万字的巨著,一经出版便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自2000年初版以来,已多次重印和修订,被誉为从当代视角解读20世纪的最为杰出的作品。伴随作者清新而又内容翔实的描述,我们恣意畅游于20世纪哲学、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并在作者编织的20世纪之网中清楚地看到诸多领域之间细腻的联系,及其与整个20世纪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愉快的阅读中完成对20世纪的一次思想游历,对于21世纪之初的思想界和广大读者而言,的确都是一件幸事。
  • 中国现代思想散论

    作者:袁伟时

    ——《中国现代思想散论》新版跋 袁伟时 这部小书从交给出版社算起,整整十年过去了,上海三联书店认为此书仍有可取之处,愿意出个新版。责任编辑彭毅文小姐是个责任心很强的新锐,要求笔者为这一版写个序。我想偷懒,把一篇答记者问《我和我的书》交给她作为代序。她意犹未足,先是发来邮件:“先生,我觉得对话的形式有点老土和矫情,没劲!”。后来不打自招,说: “先生,再版序,你得好好考虑一下!我认为《我和我的书》是不错的,但必须换一种写法——袁氏制造的,袁氏风格的,别什么记者采访,假情假意的哈!”或褒或贬,变着法子逼迫我另写,而且还要什么风格的!害得笔者猪年春节不得安宁,老想怎样完成这个颇为刁钻的任务。 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所谓“袁氏风格”的文字;假如有的话,又有哪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有自己的个性,大部分中国人都识字,总会写点什么。但写出来的东西不是模子里印出来的,有给人们深刻印象的独特风格,谈何容易!何况自知从小没有在文字上下功夫,又长期生活在学舌是免祸不二法门的环境中,要养成个人风格更是戛乎其难!这个编辑小姐要笔者交出有“袁氏风格的”再版序,岂非刁钻? 童年在家乡,不时可以看见路边或山坡有砖砌的小火炉,嵌着一块刻上“敬惜字纸”的小石碑;给十几家人放牛的老汉官生常常把捡到的有字的纸张放到里面去,用火燧点着烧掉。他不识字,行动却那么自然和虔诚,想必是表达对创造和传承文字和文化的圣人的敬意。民心不古,此景早已消逝;但私心以为白纸黑字,字字体现着学养和人格,对文字实在怠慢不得。 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承担的主要课程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从开天辟地至20世纪初,中国其实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史云云,大都说的是思想文化史。与教学相适应,研究、写作主要关注中国19、20世纪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领域如果说我有些微贡献的话,可以归结为不肯讲假话,努力讲真话,因而终结了若干神话。本书初版自序题为“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这是我不悔的追求和信念,本书各篇应该是其中的佐证。 “人是观念的囚徒。”知识分子的天然职责是守望历史和社会,观察,分析,创造,推动观念变革。不过,回顾19、20世纪中国史,往往新不敌旧,偏激压倒理性,过时的思想桎梏造成的严重后果可谓触目惊心。在本书的自序中说及我当时的一些忧虑。十年过去了,当时提及的后现代思潮仍旧是知识阶层一些人自娱自乐的话题;民族主义却更加瞩目惊心。 本书写作和初版前后,以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为师,吼叫“中国可以说不”的浊浪在神州大地翻滚。初版自序有感而发,用一页多的篇幅四大段话批评了“扭曲了的民族主义情结”。“一样米养百样人”;这些话不同的读者自然有不同的感受。不幸,十年过去,字字句句好像是针对今日的时评。 任何国家面对被侵略、被压迫的境遇,眼泪,空喊,鲁莽,都与事无补。高呼打倒洋鬼子,非常容易;但是民穷国弱的状况不会因嗓门大、声浪高而改变。 19世纪的大清帝国为什么会一再被侵略者打得一败涂地?拒绝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 20世纪的中国为什么还是那么坎坷?不愿认真接纳以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现代主流文化。三分之一时间视之为敌对力量,其余日子则摇摇摆摆、扭扭捏捏,当权者只要对他有利的部分,而拒绝其余。 2001年中国毅然参加WTO,1997、1998中国在联合国两个主要人权公约上签字,总结和巩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既是制度选择,也是文化选择。是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前进,还是一步三回头地徘徊?这将决定21世纪中国人的命运。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斗争哲学孑余是冀图把历史进程往后拉的三驾马车。 以民族主义来说吧,它的狂热信徒在这十年间,似乎没有多少长进。他们和19世纪的先辈一样,词穷理拙之际热衷鼓动民族情绪,给反对自己观点的人们戴上“汉奸”、“卖国贼”的大帽子!被愚弄的人们跟着起哄,严肃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讨论演变为情绪失控的骂街! 近代中国当然有背叛正义出卖国家利益的罪犯。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汪精卫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文武官员与侵略者合作,出卖被侵略国家的利益,践踏了正义,谴责和惩罚他们的叛国罪行是罪有应得。但是很多所谓汉奸、卖国贼却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 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这些“汉奸”、“卖国贼”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第一.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最新的一个例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新闻研究所前所长喻权域和腾讯网记者一段精彩对话: 喻权域:“比如人民日报有一个人叫马立诚,他到日本出了一本书叫做《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这不就是汉奸嘛。日本侵占中国在抗日战争死了好多万人。 主持人:马立诚说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的直接理由是什么呢? 喻权域:我没有看这本书。” 太惊人了!没有看过别人的书,就据以断定人家是汉奸!进一步考察,问题更加严重:马立诚根本就没有在日本出版过所谓《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的书,也没有发表过有这样意思的言论。 更深一步看,能够以言定罪吗?判断言论的是非非常困难;凡是创新的言论,更非一般庸众所能立即理解,却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所以,现代国家都把言论自由视为不能侵犯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进器。加上马立诚不过是《人民日报》的一个记者和编辑,没有掌握国家权力,有没有机会接触国家重要机密尚待考证,更没有出卖国家机密的记录,怎样“卖国”? 好在马立诚大人大量,深知“最高的轻蔑是无言”,不屑与这位过去的顶头上司(此公曾任《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和编委)计较,不然的话,毁谤罪是逃不掉的。 这不是此公偶然的失误。他说当代中国史学家有否定日本或其他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汉奸言论”,同样是没有看过或者没有读懂有关文章而想像出来的。这样的人居然以爱国主义典范自居,太搞笑了! 第二.无知。 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恭亲王奕訢,长期担任大清帝国朝廷最有权势的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领班大臣。他运用手中的权力力图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支持者。在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状况下,他反对轻易挑起与列强的争端,实行必要的妥协,争取一个有利于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于是,一些文人称之为“鬼子六”。他是皇族,与汉族无缘,要当汉奸也不够格;自强运动的中坚被诬“卖国”,黑白颠倒,莫此为甚。 署理过广东巡抚的郭嵩焘,1876年奉命出使英法,是大清帝国第一位驻外公使。湖南家乡那些穷酸秀才们居然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商议要烧掉他的房屋。有的人还编对联骂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把奉命出任外交官看作是“事鬼”——为洋鬼子服务,是判定“汉奸”大罪的主要根据! 如此给“湖湘文化”抹黑的典型事例,不是偶然发生的。“湖南知识阶层中一些勇于接受外来文化的人士成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先驱。但这个省的城乡又是内地最为封闭的地区之一,加上素来民风强悍,三合会等秘密帮会人多势众,排外风波层出不穷,令地方官员穷于应付;连挂设有线电报线路都一再遭遇麻烦,不得不中断。” 例如,1892年5月,郭嵩焘出使归来已经十多年和魂归道山了,电报公司在湖南澧州(现澧县)挂电线,“电杆木料运至马家河尚未起坡,讵有乡愚聚集多人,将营勇殴伤,幷烧去电杆四十余根。”后来愈演愈烈,“津市电杆一千二百余根……被痞匪纠众烧毁净尽”, “澧民将已立未立电杆烧尽”, 工程只好停止。 第三.偏执。 在近代中国,曾国藩是身负骂名最久的“汉奸”了。1943年,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撰写长文:《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大骂“他成为百年来一切出卖民族的汉奸与屠杀人民的刽子手的开山祖。”理由呢?慈禧等人“知道了挽救满清的统治不能依靠满人而要依靠汉奸”;“曾国藩及其领导的一群人,丝毫没有民族思想。他甘心做满洲皇族的忠实奴隶,屠杀汉人。对新来的侵略者,又甘心当忠实代理人”。 关于曾国藩等晚清洋务派的外交政策,不少专著已有系统论述,1992年出版的拙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增订新版改名为《晚清大变局》)也已表述了一得之见,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言。他把汉人为满族人做皇帝的大清帝国服务视为划定汉奸的主要标准,实在不伦不类,无疑是这位史家的一大败笔。 有趣的是,个性张扬的毛泽东不吃这一套。同一年,八路军《军政杂志》全文出版了《增补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白话句解》,并于1945年再版发行,要共产党的军事干部好好学习。 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没有他的首肯,此事是办不成的。与此同时,“在延安,他(毛泽东)还向一些干部提议阅读《曾文正公家书》。” 把这位“汉奸”捧为治军和修身齐家的典范了! 第四.治学不够严谨。 1919年五月四日的爱国大游行,高喊“外抗强权,内除国贼!”,国贼指的是: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壮烈的一幕是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与日本的交涉有没有犯下卖国罪行,是有争议的问题。以二十一条的谈判来说,作为外交总长的陆宗舆可谓想方设法减轻了中国的损失。 要是说五四当天学生们烧别人的住宅是爱国情绪支配下的过激行动,时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还有一些学者指斥他们“卖国”,就有治学不严谨之嫌了。认真研究过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史的多数学者都会承认,这一时期,尽管华北傀儡政府和僞汪政权曾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列为“咨询委员”、“顾问”之类的帽子强加在他们头上,但他们都拒绝到任,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在重大历史关头选择了正义。史学家理应冷静、全面作出经得起推敲的结论。 第五.别有用心的捏造。 制造敌人,凸显自己的存在无比重要,是政治斗争中常见的现象。于是,一些政客惯用的伎俩是宣布自己不喜欢的人乃外国反动势力的代理人,是出卖国家利益的异己分子,冀图挑起公愤而谋私。 抗日战争期间,陈独秀对外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内维护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统治。王明、康生之流,居然闭着眼睛说瞎话,诬蔑他是“每月拿三百元津贴的日本间谍”,连鲁迅都上当受骗,信以为真!可是,弄巧反拙,1938年3月15日开始,《大公报》、《武汉日报》、《扫荡报》相继刊登王星拱、梁寒操、高一涵、张西曼、陶希圣等九位著名人士的公开信揭露这个谎言,说一些报刊“诬及陈独秀先生为汉奸匪徒曾经接受日本津贴而执行间谍工作,此事殊出情理之外。独秀先生生平事业,早为国人所共见,在此次抗战中之言论行动,亦国人所周知。汉奸匪徒之头衔可加于独秀先生,则人人亦可任意加诸异己。此风断不可长。鄙人等现居武汉,与独秀先生时有往还,见闻亲切,对于彼蒙此莫须有之诬蔑,为正义,为友谊,均难缄默,为此代为表白。”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为什么这些荒诞不经的言论居然有不小的市场? 愚意以为这样的现象与中国文化的几个根本缺陷息息相关。 一是没有自我反省的精神。 中国缺乏深厚的忏悔传统。个人修养还讲点“一日三省吾身”之类的话,就民族文化而言,总是认为已经达到极致,出现问题不过是执行圣贤教导不力所致。 19世纪以降,中国成了一个一再被侵略者打败的国家,一个现代化迟迟不能实现的国家。古方正药已经不足医治痼疾。除了谴责侵略者的凶狠,分析客观困难外,走出困境的基本方略是找出自己的弱点,学习一切人的长处,勇敢地改造固有制度,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障碍。 强者从来不害怕反省;讳疾忌医是弱者自我毁灭的蠢行。不幸,百年中国的悲惨遭遇,使一些人染上被迫害的强迫症,不但自己不愿也不准别人反思本国的弱点。谁敢违反这个潜规则,谁就是大逆不道!胡适的“买办文人”帽子就是这样戴上的。 二是不讲形式逻辑。 学术界多数人早有共识,从先秦起,中国没有发展起形式逻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缺陷。这个弱点与历代专制统治者的愚弄民众的意识形态相结合,变为中国人沉重的思想枷锁,既妨碍现代科学诞生,也妨碍社会转型。当下的狂热民族主义者继续在这个泥淖中打滚。一说19或20世纪的大清帝国或民国统治者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有错误,他就说你是为帝国主义辩护,是汉奸、卖国贼!把A和B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搅成一锅糨糊;如此弱智,令人哭笑不得! 三是有深远的盲目的民族自大心理。 天朝大国的狭隘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这是妨碍中国人吸收现代文明先进成果的绊脚石。挨打时一味痛骂敌人是蛮夷,以中化道德文章举世无双而安慰自己,坚持不能“以夷变华”。几经挫折,不得不学习洋人的本领,开始走上经济发展的快速路,又来胡吹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人永世无法企及的特殊基因! 四是没有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传统。 一个现代国家,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公民对历史和现实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议论,非常正常。不过,中国的传统是思想统一,“群言淆乱衷于圣”,泛道德化,泛政治化,以圣贤和圣上的是非为是非,不准越雷池半步!依傍权势或企图依傍权势的棍子党就应运而生了。 知识阶层中的学者群体肩负传承和创造知识和文化的重任。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用批判的眼光观察历史和现状,是这个群体履行职责必备的品格。这些特性是否完全具备,是制约其学术和思想成就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与以宣扬上级或雇主旨意为职志的知识阶层的另一群体(旧时的清客、侍从、御用文人和后来的宣传干部等等)迥异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居然一再成为“问题”,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弄清两者的基本区别。知识阶层的品格不应也无法改造。个人乃至整个群体消磨了这些特性,意味着创新锋芒消失,学术棱角磨平,是个人或群体犬儒化的标志,不但是个人的悲哀,受到伤害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一切大话、空话无补实际,真正关怀国家命运,请从维护学术和言论自由开始。 中国曾经沦落为被侵略和被压迫的国家。历史记忆化为道不完的国家和民族的恩怨情仇;但是,思考、观察这段历史请勿忘掉人类文明发展的全局。 任何民族都由吃人生番演化而成。从累见不鲜的血亲复仇开始,群体或个人互相砍杀,归根到底是人类野蛮史的一页。战争当然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对战争罪行,应该桩桩件件弄得一清二楚,让人们永志不忘,不要重蹈覆辙。但记住仇恨是为了化解仇恨。以协商、谈判、民主、法治代替杀戮为解决个人、集体、民族、国家的矛盾,是人类文明不可抗拒的进程。全球一体化及其过渡步骤:地区自由贸易区、地区共同体也将一一化为现实。欧洲共同体以化解仇恨、促进发展的榜样,再一次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21世纪我们应该也能够听到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降生的福音。 2007年3月初稿,4月17日星期二修改定稿
  • 《吕氏春秋》:兼容并蓄的杂家

    作者:刘元彦

    《〈吕氏春秋〉:兼容并蓄的杂家》以突出“兼容并蓄”这一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初版的书名《杂家帝王学:(吕氏春秋>》是丛书编者建议采用的。)“兼容并蓄”虽然是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但能否择优“兼容”却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西汉初年的统治者,深刻吸取了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崇尚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政治思想和政治措施采取“霸王道杂之”,于是有了汉朝的盛世:文景之治。令人惊异的是,汉初崇尚的“黄老之学”,“霸王道杂之”与《吕氏春秋》的主张十分近似。《吕氏春秋》指出:“前者是事后总结得来,后者是事前预先规划,中间隔了一个秦王朝。秦王朝的产生和崩溃,是汉初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的契机,它雄辩地证明了《吕氏春秋》思想的卓越和预见的可贵。”同时,这也说明了“兼容并蓄”不能是简单地凑合,而是根据现实情况,选择、综合各派优秀思想,才能成为新的思想体系。
  • 后现代性的起源

    作者:[英]安德森

    本书主要是从谱系学的角度来谈论后现代的起源、发展以及如何在詹姆逊这里达到颠峰的。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准确地将后现代的不同源头放在它们的空间、政治和知识背景中,只有这样。才能将后现代的观念发展顺序呈现出来。同时,作者将詹姆逊置于这个谱系背景中,并突出他的思想的独特性。本书还回击了对詹姆逊的种种指责。指出詹姆逊敢于针对当代的历史现实,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
  • 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作者:(德)顾彬(Kubin,W.)

  •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作者:李泽厚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作者:李泽厚

    本书收作者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的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首篇即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后数篇乃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都或详或略予以点明和论述。
  • 古典学的历史

    作者:[德] 维拉莫威兹

    古代文学、艺术具有如此的魅力以至于它强烈的吸引力在每一代都可以吸引一些人,不管一个时代在流行什么,都是如此;因此,只要任何种类的历史研究继续存在的话,古典世界的历史,我们直接的祖先,就不会遭到忽略。从整体上来说,学者不能放弃古代世界研究的高贵观念。学者必须永远警惕的是要避免枯燥的危险,枯燥不但来自对技巧的过分关注,也来自采纳非常狭隘的历史研究出发点。他们不主张古典学是为模仿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式。实际上,我们不能以这点来谴责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学家或歌德时代的古典学家;理想类型的模仿观念几乎不能有效地说明米开朗基罗或歌德与古代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他们从这些古代艺术家那里获得了灵感。研究古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不是要去模仿的类型,而是一直可以起作用的可能信仰和方法的模式,假如以智慧的、理智的方法,研究古典所带来的可以让我们避免那些只知道自己时代东西的人的狭隘。古代人认为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假设人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管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会盛行什么;因此古代人所处理的艺术和文学是恒久的主题而非短暂的主题;这使得古代人的文学、艺术和历史极有可能为我们自己的实践提供经验以及其他的经验。除了这种经验所带来的各种价值是用来维持我们与古代相联系的传统外,这种经验也被用来证明这些研究连贯的合法性,只要任何种类的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被认为是正确的。
  • 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

    作者:[美] 伍启元

    本书1934年初版,是较早对新文化运动的系统研究,见解基本持平,出版初期颇有影响,后来却长期受到学界忽视。作者以清晰的条理、客观的态度探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文化态势,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运动、实验主义思潮、疑古思潮、国故整理运动、马克思唯物辩证思想、人生观论战、东西文化的论战、社会史论战等重要思想运动,做了审慎精到的研究,对今人认识和研究新文化运动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目录一览】 序 自序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转变 第三章 文学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第四章 实验主义以及其他 第五章 疑古思潮的澎湃 第六章 国故整理与其批评 第七章 唯物的辩证法 下篇 第八章 引言 第九章 人生观的论战 第十章 东西文化的讨论 第十一章 文艺的论战 第十二章 政治问题的讨论 第十三章 社会史的论战 第十四章 结论 附录 历史记忆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研究 编后记
  • 唐代思潮

    作者:龚鹏程

    本书从思想史、哲学史等各个角度对唐代的思想文化展开研究,突出了这个时代延续与多异并重的时代化特质,在唐代经学研究、史学理论、宗教思想、书法史等领域都有独幽照疑、豁蒙发覆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