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文史通义

    作者:[清]章学诚,吕思勉 评,李永圻 张耕华

    本书是我国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代表作。正如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言:其说不必尽合于今,然精深透辟,足以矫前此之失,而为后人导其先路者甚多。读其书既可知前此思想之转变,又可知新说未输入前吾国史学家之思想如何,实治国学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有鉴于此,我们将其作为“大学经典”之一提供给青年学子,以俾了解中国史学之发展。这次印行以章氏次子章华绂编印的“大梁本”为底本,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还加入了吕思勉先生对《文史通义》逐章逐节所作的评论。 导读 整理说明 大梁本《文史通义》原序 卷一 内篇一 卷二 内篇二 卷三 内篇三 卷四 内篇四 卷五 内篇五 卷六 外篇一 卷七 外篇二 卷八 外篇三 附录 《文史通义》版本 《文史通义》序
  • 牛津西方哲学史

    作者:A. J. P. 肯尼

    《牛津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单卷本哲学史,充分体现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点。该书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从笛卡儿到康德的近代哲学、康德之后的欧洲大陆哲学、从密尔到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其作者皆为一流的哲学史家,以清晰精练的文笔,深入浅出 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的历程和重要思想。与充斥着“柏拉图说……”、“康德说……”的常见叙事方式不同, 本书着重严格而清晰的分析,对厌倦了教科书式的表达方式的读者来说是相当有益的读物。无论是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会从中汲取到知识和灵感。
  • 中国意识的危机

    作者:林毓生

    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 科学精神的形成

    作者:[法] 加斯东·巴什拉

    本书是作者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巴什拉犀利、明确的思想性格和凝练、晓畅文风、深入探讨了前科学精神的各种根本谬误,揭示了前科学时期的精神风貌,并澄清了科学精神的实质。但这不是一本学究写给学究的书,巴什拉展现了一道中世纪以来的精神奇观,我们将从中了解炼金术士的爱欲、化学中的两性斗争以及欧洲皇宫中的电实验闹剧。但是,巴什拉谈论的仍然是科学精神的问题,只不过是用了他自己的方式。读了这本书,您也许会发现您以前真的误解了科学,而只是科学闹剧的参与者或它的忠实观众,或者,是一个搞错了对象的抨击者。
  • 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

    作者:米歇尔·维诺克

    这部法国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与其说是一部关于个人、思想和作品的历史(其实也确实是这么一部历史),不如说是一部记述这些人之间的友谊、冲突或者仇恨的历史,不如说是一部记述这些人之间的友谊、冲突或者仇恨的历史。在回顾巴雷斯时代、纪德时代和萨特时代时,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事件迭出、动荡不安的岁月,也领略了它们的象征意义;我们又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那些来自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和配角,他们都曾试图用各自的思想和行动来影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纪。透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法国20世纪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象征知识分子时代开始的德雷福斯事件到敲响知识分子世纪末日丧钟的萨特和阿隆的逝世。不过,米歇尔·维诺克对知识分子末日的说法仍有怀疑……
  • 危险的心灵

    作者:扬-维尔纳·米勒

    在这本内容丰富的新书中,米勒探讨了反自由主义中坚人物卡尔·施米特的模棱两可的思想遗产在战后的命运。米勒在施米特的各类学生、读者的批评者的之间建立起不乏洞见的联系。这些联系穿越政治领域,覆盖几乎所有重要的欧洲国家。该书不仅有助于了解施米特的后期生涯,而且对于领会战后欧洲思想的概貌也颇有裨益。作为一种可能对某些人而言不乏新奇的独特视角,本书在观察战后欧洲政府思潮时将出发点定位于一个声名狼藉的前纳粹分子身上,然而却借此揭示了该时期的大量概况,以及当今欧洲政治理论不乏悲哀与冲突的状态。 这是一本重要的书,任何关注现代政治思想的人都能从这部悖论式的研究著作中获益。 米勒完成了一部有关施米特生平与遗产的非凡之作。施米特,一度臭名昭著的法律、政治思想家,知识冒险者和神话制造者,其思想在经历了他与纳粹同流合污的岁月之后依然生机盎然,不断吸引着左派中为数众多的战后欧洲思想家。本书出色地展示了施米特的思想如何穿透自由主义的正统学说,并在意图维护自由主义民主的种种方式中也有迹可寻。
  • 中国思想史论

    作者:李泽厚

    《中国思想史论》收作者流传甚广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书。《古代》一书提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以之贯串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中国思想的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认为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辨的;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影响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上学具有重要价值,以及明清时期政教合一传统已开始动摇,等等。《近代》、《现代》两书则通过叙说思潮和人物,或明或暗地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改良优于革命、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等等论点,以及对严复、章太炎、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现代新儒家等作了具有作者独特风格的分析评论。本书文本曾不断引起强烈反响,至今未绝。
  •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作者:郭颖颐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内容简介: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思想界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转变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唯科学主义者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科学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宗教。这种科学崇拜导致了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大论战,也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对唯科学主义的根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20年代“科学一玄学”大论战,对各派唯科学主义者的思想实质进行了详尽透彻的分析。
  • 启蒙的时代

    作者:以赛亚·伯林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们试图让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遵循不可改变的物理定律,从而把哲学变成一门自然科学。在本书中,伯林广泛摘选了洛克、贝克莱、休谟、托马斯·里德、孔狄亚克、拉美特利、哈曼和利希腾贝格等人的重要著作,并以富于洞察力的导言和评论解释了这些哲学家的核心概念,他们的思想和时代,揭示了他们在十八世纪和今日的意义。
  •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

    作者:(德)维尔纳・桑巴特

    桑巴特在本书中探讨了那些使得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能在美国得到纯粹和完全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了美国的地理和资源背景,美国的国民组成特性,美国人对钱财的贪婪品质以及国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国民性。作者在书中通过朴素详实的论述和准确到位的数字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不是一部完整的对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考察,但是作者仍然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欧洲的国家,比如德国,和美国进行了对照,回答了美国为何没有社会主义的问题。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作者:张旭东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另一门是2002年五月和六月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研究所和中文系开设的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为题的系列讲座,对象是中文系和其他文科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中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就是在这两种语言和课程的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的。
  • 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

    作者:(美)巴尊

    重新审视被人们未加推敲的种种惯性思维所掩埋的浪漫主义,以确凿的史实和严谨的分析挑战教科书中的陈词滥调,以逆流而上的勇气揭穿富有煽动性的史学界的时髦谬论,人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文化历史学家真正应该具有的立场和态度,更可以清晰地了解,作为任何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或揭示者,他对于真理的责任以及其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本书与其说是浪漫主义的辩护词,不如说更是一个有力的普遍提醒,那就是知识“虚伪性”,而有意无意的轻信和传讹正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 思想与学术

    作者:王汎森

    本书收录了十四篇在过去几十年间发表于台湾的中国思想史论文。在开始介绍本书的内容和编选考虑之前,要先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在台湾发展的情况稍作说明,以方便读者?解本选集的本质。整体上来说,思想史是台湾历史学很有特色的一个领域。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台湾,思想史学者不算多,除了七八十年代一段短暂的时期,确定也并不特别得蓬勃,不过,这个领域长期在台湾历史学界存在而且一直具有活力的事实本身,就是很值得注意的了。本书的论文,是编者兼顾多种因素所选收的,并没有事先预定的严格准则,但有两个通盘的考虑值得一提。首先,本书具有类似通史的结构,涵括了战国以下中国思想史的全部,每个重要断代都有文章收入。不过,这些作品贯串起来,并不能构成首尾完整的知识或论述,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值得参考的论文作为代表。其次,编者希望本书能够反映台湾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特色。
  • 哲学之树

    作者:庞思奋

    本书呈现了一门为期12周的哲学入门课程,这门课旨在开启人们的哲学兴趣,发展个人思考哲学论题的独特视角,帮助初学者唤起、表达并批判自己的洞识。作者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和西方哲学探讨的重大问题严密地编织在循序渐进的讲授之中,并不时打破欧洲中心的视角,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进行反观比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对哲学的理解。全书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作者庞思奋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展现了其哲学家的禀赋以及哲学教师的教授智慧,并在融合东西方哲学遗产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信本书不仅会在中国广受欢迎,它也会吸引全世界的众多华人。之所以会相信这一点,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发现,中国人一旦在西方的语境中接受教育,最终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哲学传统不是很有价值,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研究哲学的方法,它能使读者超越东西方之间的表面的差异。因为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哲学,是某种对全人类而言共同的东西——只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它。
  •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

    作者:许纪霖

    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不再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而是一个无中心的“断裂社会”,其一是国家与社会的断裂,其二是社会各阶层的断裂。在这样一个乱局之中,知识分子与国家不仅去了内在的体制关联,而且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而大批知识精英离开家乡,离开乡村,进入都市,又意味着他们脱离传统的民间社会,失去了自己的血缘、地缘和文化之根。在传统中国,士大夫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枢,现代知识分子不仅疏离了国家,而且也游离了社会,成为无所依附的自由漂浮者。
  • 清代学术概论

    作者:梁启超

    本书自问世七十余年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在学者中间,其价值也不断凸现,以至成了清学史研究的必备经典名著。 此次重刊此书,由著名学者朱维铮先生对全书作了全面校注,详列了全书的书目提要,并撰写了2万余字的导读,便于初学者参考。
  • 刺猬的温顺

    作者:刘小枫

    《刺猬的温顺》为刘小枫在高校的部分讲演及其相关论文,这些文章与作者近些年来研究政治哲学相关,且留下了行路的痕迹。
  • 中国经学史

    作者:[日] 本田成之

  • 胡适还是鲁迅

    作者:谢泳

    本书记录了世纪之交中国知识界的一场重要论争:据说胡适与鲁迅分别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条不同道路”。在我看来二人殊途而同归。若依张承志的定义,凡是“非暴力主义”都是现存“体制的招牌或粉饰”(本书第287页),则胡、鲁二人都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虽然鲁迅自比“战士”,以杂文作匕首、投枪,但他却没有参加暴力革命;即使发表文章说他向往苏俄、同情工农革命,按照“自由派”知识分子认可的美欧标准,那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在我看来,胡适与鲁迅都秉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只是对执政者信心有大小,采取的态度有合作与不合作之分,即各自选择的人生姿态与实现理想的方式有所不同。无论如何,辨析鲁迅与胡适的同与异,至少有思想史上的价值。所以,这本辑录对胡、鲁评价各抒己见文章的选集,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