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史通
《史通》是我国唐代史学家、思想家刘知几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共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史通》一经成书就颇受人们的关注,历代注家连绵不绝,以清代浦起龙的《史通通释》最为流传。故这次重印,我们也将浦起龙的“通释”按内容排在相应的每一段本文的后面,以方便阅读。此外书中还收入了当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关于《史通》的评论。可谓一册在手,尽可见中国史学理论之脉络。 -
伯林谈话录
在这本谈话录中,以塞亚·伯林讲述了他的思想及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穿插着许多个人回忆。他谈到了马克、维柯、赫尔德、赫尔岑等令他着迷并给予他深刻影响的思想家,也谈到了他的诸多挚友,如诺埃尔·安南、W.H. 奥登、大卫·塞西尔、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斯蒂芬·斯彭德,尤其是他与阿赫马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颇富传奇色彩的交往。从伯林精彩纷呈的谈话中,读者可以分享他对自由主义与宽容的信念,可以分享他对音乐与文学的激情,也可以对他的生活与个性获得一种独特的认知。 -
万物本原
《万物本原》原来的名字为《喧嚣与躁动》(Noise)这个词在古法语中是喧闹、愤怒之意,即表示物的骚动与人的愤怒:它要指示的是原初的混沌。《万物本原》作者要描述自然界和人类文化中初始的混乱与繁多,即万物生成的本原,他从这种喧嚣噪声出发聆听世界上万物与各种信息交流的形成,所以改为现名。 作者又以哲人的思考、诗人的笔调向我们缓缓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人们都说维纳斯出现在海上。那么,在她来临之际,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它波涛汹涌、翻腾起伏。大海是喧嚣的,维纳斯是躁动的。 -
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类似的说法耳熟能详。可这些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何时和“龙”牵扯上的关系?在近三百年间,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龙”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又说不清的问题,将会在这本《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中找到非常详尽有趣的解答。 -
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
《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收录了周质平先生多年来有关现代学人与文化反思方面的文章,共分三个部分。人物研究中涵盖了胡适、林语堂、赵元任、余英时等现当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学者,论述着重在思想史层面的分析。语文发展的内容,重点关注现代中国汉字命运的探讨以及简化字、世界语等话题,对百年来的语文发展提出独特的见解。随笔杂文部分,汇集了作者近20年来文化反思方面的文章,内容精练,论断清晰,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
观念的生产与知识重构
2010—2011年间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所举办的学术演讲精选集。其中,“现代知识生产中的核心概念”,探讨构成我们时代知识和观念的概念结构;“跨文化交往中的理论纷争”,研究如何看待自我和他者及其差异与理解;“现代语境中的本土问题”,讨论现代性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从不同层面解释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诸多问题;“回归传统与传统的再发明”,通过解读传统,发现当下的文化、学术甚至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与传统的某种联系,揭示传统的再发明这一永恒延续的过程。诸多流光溢彩的演讲,让人回味无穷…… -
梦想与路径
温故知新 全景呈现百年中国的丰富与曲折 继往开来 为未来走向提供清晰切实的参照 《梦想与路径》全书约175万字,得作者近200人,文章256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法律、军事、外交、伦理、宗教、新闻、出版……等诸多层面,几乎无远弗届,靡所不包。遴选时文质并重,注意展现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务必言之有物,一掴一掌血,兼具文本意义。同时确保局部与整体的丰富、驳杂、饱满和平衡。选文时间界限是1911—2011年间,次序按年份先后排列——如是又有了些许编年史的意味。作者身份千差万别,百无禁忌。每位作者入选文章少则一篇,至多五篇,尽量在充分覆盖的同时,又突出重点。因篇幅所限及其他原因,部分文章予以存目。大抵一编入手,百年烟云过眼,精粹在握。 1911年发生的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述往事,思来者”,梁由之先生编选了这一部《百年文萃》。除了正文,《百年文萃》还包括作者简介、简要述评及原始出处三部分。从原始出处不难看出,一百年来的主要报刊,几乎被搜罗殆尽。梁由之想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同时个人色彩与倾向性又极其鲜明。他的苦心和善意,他的剽悍和无奈,历历可见。至于作者简介和简要述评,更是由之和他的助手们最为经心着力之处,臧否月旦,审慎精当,很见功力,与正文交映生辉。它能够竣工和面世,使我很觉欣慰。 ——朱正 百年文萃,做的正是这样一项保持记忆,又不断温习先贤所思的工作。它犹如一条思考的长河,从1911年的源头,流淌到2011年的河段。百年之流变,波澜起伏,历历可寻。收罗的文献,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尤其最近30年的文章,脉络分明,记忆犹新,既可作为回望历史的参考,更可为未来的路径选择提供宝贵的借鉴。 ——刘苏里 -
中国思想史讲义
著名思想家钱新祖代表作首次在大陆出版 深受海内外名家高度推崇,风行海外汉学界 对中国思想文化进行崭新阐释 《中国思想史讲义》依著名学者钱新祖生前在芝加哥、台湾、香港等地知名大学长期讲授《中国思想史》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首次在内地出版。本书以一种自觉的跨文化比较分析方法,从中西思想文化的广阔视野来讨论中国儒、道、释思想,察究各家思想、学说兴起、流传、演变,直叩其核心问题,折中损益,新见迭出。对中华文化的特质尤有极深刻精准的体认,足以推倒西方哲学长期以来对中华思想文化的偏见浅识。 这部不可多得的大作,体大虑周、思密精深,深受学界推崇,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尤其值得参考。 我希望这门课不完全是我一个人在独白,至少有一部分是以讨论的方式来进行的。我认为知识的传播跟说教、传道不同,教学可以、也应该是“对话式的(dialogical)。 ——钱新祖 思想史可以写得引人入胜,这部《中国思想史讲义》是一个极佳例子。这是一本既有学术分量,又能满足一般知识人需求的著作。……没有思想的作者不可能写出好的思想史;有思想的作者才能写出好的思想史。钱新祖先生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作者。 ——梅广 学(习)者不在于知道了各家各派多少思想,而在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进一步地作哲学思考,我相信这才是这本《中国思想史讲义》最大的贡献! ——张亨 钱(新祖)先生虽然是治明清思想史的,却受过严格的西洋学院训练,对于中西思想流派可说了如指掌,写文章的时候引用的也很杂,有些人因此觉得他是以理论见长的学者。然而我从他身上所学到,至今受用不尽的一项防身利器却是:“对于任何理论不妨都给予相当程度的怀疑!” ——傅月庵 -
学术与政治之间
本书收集了徐复观赴台创办《民主杂志》后写下的宣传民主政治,抨击专制政治的文章。本书是关于研究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理与势——自由中国的信念(存目)》、《论组织(存目)》、《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是谁击溃了中国社会反共的力量(存目)》、《从平剧与歌舞伎座看中日两国民族性》、《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为生民立命》、《向日本人士的诤言》等文章。 新版自序 港版《学术与政治之间》自序 自序 再版序 自序 论政治的主流(存目) 文化精神与军事精神 我们信赖民主主义(存目) 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存目) 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 与程天放先生谈道德教育 谁赋《豳风·七月》篇 怀古与开来 文化的中与西 政治与人生 中国的治道 附录:治乱的关键(殷海光)(存目) 理与势——自由中国的信念(存目) 论组织(存目) 学术与政治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东方的忧郁(存目) 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 附录:评《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程沧波)(存目) 是谁击溃了中国社会反共的力量(存目) 从平剧与歌舞伎座看中日两国民族性 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 为生民立命 向日本人士的诤言 中国自由社会的创发 释《论语》“民无信不立” 释《论语》的“仁” 政治上的识与量 儒家对中国历史命运挣扎之一例 《中庸》的地位问题” 斯大林对人类的伟大启示(存目) 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思想问题 有关中国思想史中一个基题的考察 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存目) 两篇难懂的文章 悲愤的抗义(存目) 国史中人君尊严问题的商讨 答毛子水先生的《再论考据与义理》 历史文化与自由民主——对于辱骂我们者的答复(存目) 考据与义理之争的插曲 -
中国的文化与思想
《中国的文化与思想》系常乃惪先生《中国文化小史》和《中国思想小史》的合集。全书采用鸟瞰式的体例,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史进行纵观式的梳理,叙述自原始社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各个历史时期主要文化和思想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中国思想和文化普及的重视,语言浅近,直接回应了社会大众对文化、思想史的需求,以其通俗性赢得众多的读者。 -
致达朗贝尔的信
达朗贝尔是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之一,卢梭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两人同一营垒,却在1758年打了一场笔仗。本书将两位学者的文章一并译出,帮助读者能够对照阅读,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双方不同的观点,从中得出可供我们思考的话题。在卢梭的著作中,这篇《致达朗贝尔的信》把卢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与美学观结合的最密切,用语最通俗易懂,所举例证最简明和具体,容易为公众所理解。 -
甜蜜的暴力
本译稿是一部融合文学、哲学、伦理学、神学和政治理论的著作。广泛吸纳了西方众多思想家的思想精髓,是一部对“悲剧”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专著,既有理论探讨又有批评实践。原作者的研究摆脱了传统悲剧理论的束缚,不仅论及舞台戏剧,还涉及到悲剧艺术和现实生活悲剧,旨在揭示出全球化时代悲剧艺术与现实生活悲剧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This book is a study of ancient views about 'moral luck'. It examines the fundamental ethical problem that many of the valued constituents of a well-lived life are vulnerable to factors outside a person's control, and asks how this affects our appraisal of persons and their lives. The Greeks made a profound contribution to these questions, yet neither the problems nor the Greek views of them have received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 This book thus recovers a central dimension of Greek thought and addresses major issues in contemporary ethical theory. One of its most original aspects is its interrelated treatment of both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texts.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has proven to be important reading for philosophers and classicists, and its non-technical style makes it accessible to any educated person interested in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t tackles. This new edition features an entirely new preface by Martha Nussbaum. -
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
内容简介 毋庸讳言,眼下的中国史学正经历着一场巨变,这一巨变因同时构成为中国社会巨变的一部分而显得异常深刻。 事实上,这一巨变已延续了近三十年之久。只是,在进入新世纪后,巨变在悄然加速。巨变不要紧,关键是要有个基本的方向。而此时的中国史学,却失去了度量变动的参照本身,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正不知该划向何处。 方向不明,且道路崎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当前的史界情势! “历史学往何处去?”从“文革”结束后就一直是个问题。最初我们想回到前“文革”时代,很快发现不行。八十年代我们急切地拥抱现代化,“反传统”,向往所谓的“西方文明”。九十年代,“西方”虽未淡出,但“传统”却卷土重来,与传统互为表里的“国学”也随之复兴重光。出于对所谓“国学”的向往,九十年代的知识界集体向民国学术走去。近若干年,我们的学风又在调整之中,回归考据的势头有所减弱,“西学”特别是其中的“西方汉学”或美国中国学重又抬头,乃至有成为“显学”的迹象。但“西方汉学”能成为未来史学界的稳定方向吗?回答显然无法立刻作出。 实际上,史学界仍处在摸索和徘徊之中。 史家的天职让我们懂得,巨变的时代,巨变中的史学,需要一份清楚的历史记录,或者说一份实录。这份记录或实录必须要贴近时代,要同“本土化”与“全球化”交相辉映的学术现实共脉动;要尽可能多地容纳大家对其历史去向的望闻问切,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特色各异和角度不同的病情诊断与症候分析;还要能引领史学走出当下的迷茫,要竭尽所能地寻找中国史学前行的新航向。其中,富有洞察力、穿透力和概括力的审视和扫描必不可少,而基于不同审视和扫描的批评与专深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革命的冲击 第二章 新思想的先锋 梁济,1859~1918 王国维,1877~1927 罗振玉,1866~1940 郑孝胥,1860~1938 第三章 辛亥革命的催化作用 潜伏的忠和保守性格 忠的再度肯定 今是昨非:对过去的自我的否定 文化和学术的重建 第四章 遗老的生活 租界,辫子,儿女婚姻 郑孝胥的经营 王国维的选择 罗振玉的海外生涯 第五章 遗老的复辟活动 张勋复辟 复辟的时代错误性 反对多而主张少 动机的政治观 外国势力和复辟运动 第六章 保护和整顿宫廷 溥仪的心情 留学问题 优待条件 任用新血 移宫颐和园 裁减人员 私有财产 优待条件的修订 第七章 遗老与日本 护驾出宫 日本使馆 天津日本租界 天津七年 第八章 文化学术的重建 经世致用的怀抱 罗振玉的经世事业 王国维的经世之学 远离现实的消遣学术 第九章 遗老的内讧和分歧 王国维和南书房行走 清华教职 王、罗的决裂 王国维的自沉 第十章 遗老的最后努力:满洲国 清室内部的动力 满洲国执政 遗老的心情 满洲国中的遗老 第十一章 王道理想国 王道思想的缘起 皇帝为政治之本位 孔子为文化之本位 王道的理想世界 满洲国的王道社会 日本与王道 第十二章 复辟的结束 郑孝胥的最后见解 溥仪的下场 参考书目 -
经学历史
《经学历史》是研究经学的重要入门书,对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中国经学起自西汉初年,绵延二千多年,各种著作,汗牛充栋,然而却缺乏严整、系统的经学通史。清末经今文学家皮锡瑞所著的《经学历史》因此显得格外珍贵。此书对经学及其历史作了简要、清楚的介绍与评价,内容涉及经学史中的重要典籍、各种流派和代表人物。现代经学史家周予同先生又为此书作了详细、精当的注释,举凡典籍、人物、典章制度、生词僻义,均一一引征文献、详加阐发,为原书增色不少。 -
竹内好的悖论
竹内好改变了我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了我在历史中寻找先知的习惯。我开始重新思考永恒的意义,重新思考现实和历史,后人与前人的关系,重新审视进步史观在规定方向时的狭隘性和排他性,甚至重新思考政治正确应有的和可能的内涵。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