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张爱玲
-
张爱玲的风气
本书是国内著名“张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的一册,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前所未有地汇集了1949年以前社会各界,包括傅雷、胡兰成、柳存仁、李君维等知名人士,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看法和态度,文章见解独到、品评深刻。看完此书,既能深入了解这位才女及其作品在解放前的真实状况,也可感受到当时社会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重视和关爱。 -
魚往雁返
張愛玲逝世已十餘年,然而對整個華文世界的創作者而言,仍是高居祖師奶奶之位,一生際遇如幻,最後魂銷異國,讓所有讀者唏噓不已,這本選集乃藉各名家與張愛玲的書信往還,背後的故事,重新勾勒一個逝去的世代,華麗蒼涼的人情故事,精采可讀。 -
小艾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教授共在大陆发现了10多篇当年张爱玲作品,其中有7篇没有收入张爱玲任何作品集。1986年10月份,陈子善在研究周作人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亦报〉(后来并入新民晚报)上连载的张爱玲作品〈小艾〉,意外惊喜之余,陈子善把〈小艾〉复印下来,寄给了香港〈明报〉月刊的编辑黄俊东。黄曾经编辑过〈张看〉散文集,与张爱玲通过信,看到〈小艾〉以后非常高兴,于是让陈子善写一篇发现经过的小短文,配着〈小艾〉一起发表在〈明报〉月刊1987年第1期上。随后被台湾〈联合文学〉转载。 张爱玲知道以后,很不高兴,在1988年的《续集》序中特意提到,“前些日子有人将埋藏多年的旧作《小艾》发掘出来,分别在台港两地刊载,事先连我本人都不知情。听说《小艾》在香港公开以单行本出版,用的不是原来笔名梁京,却理直气壮地擅用我的本名。事实上,我的确收到几位出版商寄来的预支版税和合约,只好原壁奉还,一则非常不喜欢这篇小说,更不喜欢以《小艾》名字单独出现,本人还在好好地过日子,只是写得较少,却先后有人将我的作品视为公产,随意发表出书,居然悼棒责备我不应发表自己的旧作,反而侵犯了他的权利。” 当海峡两岸的学者不约而同对张爱玲作品展开研究、挖掘、考证时,张爱玲本人却对这一行为持反对态度。台湾的唐文标教授生前曾为搜求张爱玲四十年代作品的原刊本做了一番努力,很有成绩。在未征求张爱玲的同意下,唐文标先把有些尚未在台港重刊的作品,投寄杂志去发表,后来再把此类作品放人自己主编的图书《张爱玲卷》(一九八二)和《张爱玲资料大全集》(一九八四)中。为阻止出版这两本书,张爱玲甚至委托皇冠找律师提起法律诉讼,经过交涉以后,和出版社以和解告终。 因为在香港就出现了盗版书〈小艾〉。张爱玲被迫出版了〈小艾》,但是作了大量的修改,删去了68段最后一段和69、70、71节全部删去。同时, 〈十八春〉改为《半生缘》,对这一作品也做了大量修改,将小说里写的18年改为14年,砍掉4年。 -
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
許子東【著】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10/03 ISBN: 9789628931194 288頁 / 中文(繁) 裝幀:平特32開 分類:中國現代作家文集/總集/選集 價格:$ 98 簡介 張愛玲是一個「五四主流文學史無法安放的作家」。 許子東教授的張愛玲研究,從文本出發,從細節講起,探討了有關張氏作品及其本人的許多微妙現象和重要問題,比如︰張愛玲與張恨水、曹禺都寫愛情故事,三人筆下的男女主角愛情觀與故事走向卻差別極大,這是為什麼?張愛玲與魯迅、錢鍾書的作品皆意象豐富,卻又都特色分明,原因何在?張愛玲作品中反映出的她與母親的關係,她與胡蘭成的關係,是真是假?有幾成真,幾成假?乃至,張愛玲作品中反映出的男女關係與「五四」作家群體描繪的男女關係,有什麼不同?其背後意蘊何在?……以此來見出張愛玲的與眾不同,並在廣闊的時代視野裡勾畫出張愛玲的獨特性及其文學史意義。 本書提出,從現代文學史看,張愛玲的意義在於她將文人自己的園地與大眾品味趣味交織在一起,她是一個迷戀都市的混合現代主義技巧與《紅樓夢》語言的解析市民趣味的女性感官「傳奇」。同魯迅一樣,她的重要作品不多,卻被後人越讀越大。 -
上海神話
那注視裡,還是有對這世界難言的戀慕。(張愛玲語) 上海的流光紛彩,使得最殘酷世俗與翩躚夢想,聚集於此。作者探查張愛玲與白先勇創作身世,找尋尚未出土的關聯祕密:《紅樓夢》,《牡丹亭》,新感覺派,歌姬傳奇,風塵俠女,政治界左傾或自由人士,娛樂圈電影明星,文壇及學界巨擘……錯落時間、參差遇合,最終時代的文明匯聚落在了兩人身上,造就歷史上最燦亮引人的中文小說文本。於是,回到原初的上海,作者將帶你走過這一路的迷麗繁華。 1920年,張愛玲生於上海麥根路,從此和這個城市結下不解之緣。 她曾經志在四方,然而太平洋戰爭打斷了其留學之路,終究從上海開始發光發熱。她筆下的遠東第一都會,是萬丈紅塵中隱隱含光的不夜城,有城開不夜的霞光燦爛,也有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淒美。 從〈金鎖記〉、〈傾城之戀〉、〈色,戒〉、〈年輕的時候〉、〈赤地之戀〉、〈心經〉到《半生緣》;在時代和戰亂的夾縫中,她以犀利淒豔的筆觸,透視社會、兩性、教育、階級,而又不斷地展示那參差對照的上海風華,在今天已被視為驚天動地的奇蹟。她窮究生命悸動的經驗,以登峰造極的說書本領,為時代傾瀉的一代繁華作見證。 如果說張愛玲在李鴻章、張佩綸的顯赫家世中傳揚源遠流長的真真假假,在騷亂中澱沉古老的東方神祕;那麼白先勇就在家國與民族的離亂間傾訴著歷史的興衰,追溯金碧輝煌的起源。 1946年,白先勇移居上海多倫路,初探這個大千世界。白先勇和上海,邂逅在生命初始的懵懂清明,繼而繁衍成繁花盛景,在翻地覆地的改朝換代中,上海,宛若註定的讖語,成為他永遠的文學印記。 金大班、尹雪豔、李彤、吳鐘英、朱燄這些浮華男女,在衣香鬢影中變換貪嗔癡怨的心計,在珠翠環繞間流轉著情場上的愛恨離仇,全都是時代幽魂魅影城國的風景。上海和白先勇,血肉相連,流雲變幻而始終深情如一。 上海沐浴在繁華的陰影中,金碧輝煌不斷逝去又不斷風生水起,形成一幅時間凍結的地圖。上海神話在時間的黑洞中漂浮,成為華文文學一脈相傳的血緣,幽隱的身世,卻也在時空更迭中變成難以理解的謎語。 台北的文藝青年符立中,是穿越時空的大祭司,屹立在時光長河的斑斕神龕前,不斷召喚遠古的豐美之地。符立中以青春的凝視,在新舊交替間橫空出世,在鐘鼓齊鳴中施展廟堂之舞,勇闖層層通關密語,直搗祕密的底層,那幽靡花香氤氳之境。 對於神話時代的上海,張愛玲說: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各種畸形產物的交流……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白先勇說: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去,歌舞昇平、十里洋場,完全是另一個花花世界。上海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鮮,這種新鮮變成一種永遠的鄉愁。 老上海的丰采的確一度消沉黯淡,且不論原本就已疾遽陳腐、掏空生命力的墮落;三反、五反,乃至文化大革命,更讓老上海面臨驚天動地的變局。但是在海外,上海的風華、上海的派頭仍然藉由李麗華,藉由陶秦、樂蒂、徐訏、張愛玲傳揚源遠流長的風景。 那種以傳奇和奢華為原料所打造出來的華美悲涼,是上海令人永難忘懷的印記。全中國經濟大權的淪落造就了上海,亂世的悲歡離合成就了上海,直到今天張愛玲、穆時英、錢鍾書和白先勇依然是華文世界最好的小說家,上海歌樂尤其是華文世界不可磨滅的精神資產:從將金大班、尹雪豔搬演得活色生香的白先勇,到九○年代的王家衛與王安憶,真正的行家從來不會忘了這些歌。 物質世界的真實感和誘惑力,激發她那充滿光暈的文筆。在城市之光,華藻紛披,色香迷魂中,編寫女性在脂粉市場的歷劫輪迴,令讀者沉迷城市速率的感官之餘,產生對市儈的鄙夷。亂世→尋求安身立命保障→物質文明的嚮往→城市畸形繁榮乃至扭曲的人性關係,統統肇因於畸零的政治生態。 儘管走過親日、左傾、反共這一路爭議歷程,我想張愛玲是兩岸三地寫情的第一把能手,應該仍無疑議。那正因她洞察種種愛戀糾葛、乃至兩性的資源不公,背後隱含著根本性的社會問題;而要探討張愛玲所呈現的深層結構,不論及政治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平肇因於現實架構的殘缺,而改變現況的方式,提出自己主張是最基本的態度。半出於天性、半出於經濟窘困以及女子自立等早年的悲慘遭遇,張愛玲變成一個實用主義者,使她比同時代作家更能超越口號教條,真切體察到實際的民生問題。 -
平视张爱玲
今是张爱玲去世十周年,斯人已渐行渐远,文字却风行依旧。本书作为对她的纪念,提出“平视”的观点,列举她在创作上的“三项成就”、“八大特色”,认为不必排座次,应是一位“重量级作家”。作为中国传统小说二十世纪最佳传人,她的征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传统的深切认同,反过来,传统借助她以特殊形态风行海内外,大概是她成功的秘密。 本书全面总结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色,梳理其美学和文学理念,还张爱玲一个更真实更具亲和力的形象。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张氏作品和人物形象的探讨文章,文采斐然,可堪一读。 -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
『三搬當一燒』,我搬家的次數太多, 平時也就『丟三臘四』的,一累了精神渙散, 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 倖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 藉此保存。 張愛玲 對照記裡收藏了『張愛玲』大大小小的私房照, 生活的、家族的,還有那些不經世事記憶裡的。 喜愛張愛玲的你是不容許錯過的『對照記』。 -
张爱玲的风花雪月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一个新世纪的开始,也就意味着一个旧世纪的结束。上个世纪的新鲜热闹到而今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时间是匆匆,人也是匆匆,无论平淡亦或绚烂,最后仍旧要不情不愿地归零。这就如同你刚刚迈过一个门槛,回头看时,身后的东西就已经无可奈何地褪了色。 然而在这一片汪洋一般的暗淡中,总有什么微微泛着亮的东西点缀着整个背景,并在时光的注视下慢慢凸现出来。即使鲜艳的颜色已经变得斑驳,这种斑驳依旧绮丽,并终将随着似水的流年成为经典。 上个世纪初的上海是华丽的,上个世纪的中国文坛也是华丽的,这种华丽就像太阳落山前的最后一抹晚霞,明知道终将陷落,才能最后一搏的壮丽。 在这一整片的喧哗中,有一个声音是寂静而清冷的,这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女人的朴素的名字;也是一个传奇的名字;它是张爱玲。 -
风华绝代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作为“生命”的“袍”,张爱玲“华美”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她举世惊艳的文学才华;而所谓“爬满”的“蚤子”,则是她那悲凉凄绝人生的写照。而这一切,就构成了张爱玲生命的一体两面。 邵江天编著的《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七十五年的生平经历为线索,文图并茂地再现了张爱玲风华绝代的人生。那些由一连串痛苦、孤独和悲凉,以及成功、荣誉、名声交织在一起的传奇故事。《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一如张爱玲本人作品的沧桑和华丽,直逼现代都市男女情感世界,令人欷歔不已,难以释手,是“张迷”们的必读和收藏之作。 -
张爱玲画传
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金锁记》长达五十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录求者,和鲁迅不同的地方是;鲁迅经过几十年的几次革命和反动,他的寻求是战场上受伤的斗士的凄厉的呼唤,张爱玲则是一株新生的苗,寻求着阳光与空气,看来似乎稚弱的,但因为没受过摧残,所以没一点病态,在长长的严冬之的天体天的消息在萌动,这新鲜的苗带给了人间以健康与明朗的不可摧残的生命力。 鲁迅是尖锐地面对着政治的,所以讽剌,谴责,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上,文学从政治起回人间,因崦也成为更新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 张爱玲,这个有着“恶俗不堪”的中国女人名字的中国女人,却曾创造了战乱纷纭的中国,可是都没有好收场,张爱玲的线尾算不算好收场谁都不能轻易作答。 她创造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言说是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有阴阳交界的过缘上,感受着历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凉,嘘眯着眼睛看阳光,却走不进这光芒里去。华丽而苍凉的感觉,华丽而衰败的布景,这是挽歌里的末世。 总而言之,张爱玲是文艺园地里一棵枝繁顺茂,摇曳多姿的树,她把枝叶大大地撑开,尽力伸向不可知的远方。 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金锁记》长达五十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录求者,和鲁迅不同的地方是;鲁迅经过几十年的几次革命和反动,他的寻求是战场上受伤的斗士的凄厉的呼唤,张爱玲则是一株新生的苗,寻求着阳光与空气,看来似乎稚弱的,但因为没受过摧残,所以没一点病态,在长长的严冬,天体的消息在萌动,这新鲜的苗带给了人间以健康与明朗的不可摧残的生命力。 鲁迅是尖锐地面对着政治的,所以讽剌,谴责,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上,文学从政治起回人间,因而也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 ——胡兰成《评张爱玲》 -
张爱玲传
《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的生平事实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苍凉的人生,美丽的作品,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创作哲学——张爱玲式的沧桑和华丽在此显露无遗。作者于青是国内较早为张爱玲写传记的学者,对张爱玲生平经历了熟于心,真正地以灵魂读灵魂,闪耀着学者智慧的光芒。 -
沉香譚屑
陈子善:沉香谭屑 我喜欢用“沉香”来形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2005年9月张爱玲逝世十周年纪念之际,我编选了一部她的集外散文、电影剧本选,书名就叫《沉香》。而这本《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是我继《说不尽的张爱玲》、《看张及其他》之后研究张爱玲的第三本书,也以“沉香谭屑”命名。 张爱玲1940年代蜚声上海文坛,到1980年代“重返”中国文坛并大获好评,其间相隔了约四十余年。这与她推崇备至的《红楼梦》从创作到被文学史家认识并肯定其不朽价值相隔整整一百二三十年比较,还真是小巫见大巫。由此可见,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不管遭受怎样的冷落和埋没,终究会被文学史家所发掘,堪称文学史上的“沉香”,而就这一点而言,张爱玲也比曹雪芹幸运。 时至今日,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已然确立,“张学”也已蔚为大观,那么,张爱玲可不可以批评呢?当然可以批评,应该批评,十分需要深入细致、鞭辟入里的有创见的分析和批评,就像对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一样。但是,需要提醒和强调的是,正因为张爱玲是文学家,对张爱玲的批评也理应在文学的层面、在学术的范围内展开,而不是其他。否则,一些问题将永远纠缠不清。这是我这些年研究张爱玲的切身感受。 从2004年到现在,发生了许多与张爱玲有关的事,电影《色,戒》的拍摄和上映,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小团圆》终于刊行,长篇小说《易经》、《雷峰塔》英文版和中译本相继问世,集外文《天地人》、《炎樱衣谱》、《郁金香》和《年画风格的<太平春>》陆续被发掘,遗稿《重返边城》、《异乡记》和张爱玲与宋淇夫妇通信选《张爱玲私语录》整理出版,几乎每一次都引起海内外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如何理解和评估张爱玲的晚期风格,更是众说纷纭。我才疏学浅,除了《小团圆》和《异乡记》推出后写过几篇不像样的考证性的评介外,还来不及对《易经》、《雷峰塔》等新“出土”的张爱玲后期作品认真研读,作出反应,但我还是希望这本《沉香谭屑》能对“张学”的拓展和深入略尽微力。 我已经很久未请前辈为拙著题签了,因为不愿给年事已高的我所尊敬的前辈增添麻烦,但这次却是例外。早在四年前,我就请“张学”研究先驱者—年届九十高龄的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家吴小如先生题写了《沉香谭屑》书名,自以为这是别有意义的。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人在北平的小如先生读到张爱玲的《传奇》和《流言》,各写了一篇书评予以推荐,可谓慧眼独具,空谷足音。他写的《传奇》评论以“少若”笔名发表于1947年5月17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四十一期,成为1940年代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重要文献,也使1946—1949年间中国北方的“张学”研究不至于一片空白。当时的《益世报·文学周刊》正是沈从文先生主编的。小如先生2007年5月13日致我的信中说: 弟初写张爱玲书评时,已是张失意之始。盖抗战一胜利,张即受歧视矣。自信当时亦二十许人,而眼力尚不差,故四五十年后,拙作书评尚未过时。此间舆论对张,始终毁誉参半,弟已不再置喙。目前文坛,与学术界、教育界、艺术界皆是非颠倒,难说真话。先生对张能锲而不舍,已极难能可贵。而自1945—1948年,以弟亲身经历,似犹以宽容兼顾态度为主流。沈从文师对张爱玲,并非正面赞誉者,而弟评《传奇》小文,即由从文先生亲自编发于《益世报》文学副刊……为先生题书名,虽是友谊情深,同时亦是一种表态也。想先生能察之也。 之所以把小如先生为《沉香谭屑》题写书名的原委公开,一则这是一段可宝贵的文坛史料:二则可以借此证实“张学”研究史的曲折进程。至于小如先生对后学的期许,我自当作为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作者系上海知名学者 -
张爱玲的文学-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
作者把张爱玲的生平与生活背景纳入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