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张爱玲

  • 走进荒凉

    作者:宋家宏

    逃离父亲,又走不进母亲的家,张爱玲没有过真正的家,孤独和寂寞才是她的家。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却留下了永不寂寞的文学精品。文学创作成为她终生的精神家园,是她赖以生存的惟一方式,是她安放灵魂的惟一所在。 张爱玲以奇特经历为背景成为作家,走进她的作品也就走进了她的家。只有详解她的作品才能理解这位旷世才女的内心世界。只有详解她的作品才能理解她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才能解开张爱玲之谜!
  • 替张爱玲补妆

    作者:水晶

    本书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水晶先生研究张爱玲的著作、论文、随笔的汇编本,作者三十余年研究张爱玲的主要成果均汇集本书,从中大可窥可其分析张爱玲作品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精彩文本细读,以及对张爱玲资料的爬梳剔抉、娴熟运用。此书不但对张爱玲的研究,而且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都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 张看红楼

    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个有国际声誉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坛上,张爱玲的作品曾红极一时,关于《红楼梦》研究为千古之绝唱,值得一观。她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精彩。她非要追寻一下真正的曹雪芹的《红楼梦》,而并非高鹗续的那个。她对《红楼梦》百二十回稿本发表了许多新奇的见解,并指出《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张看红楼》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专著,而且谈版本的章节又占绝对比例,因而许多人可能觉得难读难懂。其实不然。相信读者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的...
  •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

    作者:水晶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是一本評論文集。水晶先生費時三載才完成這本書,評論是以張女士早年的短篇小說為主,長篇小說「半生緣」因為是改寫自四十年代晚期的作品,所以也包括在內。「秧歌」、「赤地之戀」是張愛玲蛻變風格的作品,本書沒有論到。夏志清先生在本書的序文中說:「水晶的新著可說是本示範的文藝批評,他研究的對像又是這樣一位重要的作家,二者相得益彰,應該值得每個愛好文藝讀者的注意。」 作者簡介 水晶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洛山磯加州州立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中文教授,著有「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蘇打水集」、「青色的蚱蜢」、「拋磚記」和「鐘」。
  • 海上花開

    作者:張愛玲

    『海上花』作者自己說全書筆法是從儒林外史脫化出來的。『脫化』兩個字用的好,因為海上花的結構實在遠勝於儒林外史,可以說是脫化,而不可說是模仿。儒林外史是一段一段的記載,沒有一個鳥瞰的布局,所以前半說的是一班人,後半說的是另一班人 -並且我們可以說,儒林外史每一個大段落都可以截作一個短篇故事,自成一個片段,與前文後文沒有必然的關係。所以儒林外史裡並沒有什麼『穿插』與『藏閃』的筆法。海上花便不同了。作者大概先有一個全局在腦中,所以能從容布置,把幾個小故事都摺疊在一塊,東穿一段,西插一段,或藏或露,指揮自如。所以我們可以說,在結構的方面,海上花遠勝於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只是一串短篇故事,沒有什麼組織;海上花也只是一串短篇故事,卻有一個綜合的組織。 《海上花》被胡適稱為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內容是一部寫妓院的社會小說。由於是方言文學,當時的蘇白與官話及書中典故均不是一般人所能熟悉,張愛玲將整部小說譯成國語,讓這部小說第三次在文壇受到重視。但她並無把握能獲得讀者喜愛,又因考據紅樓夢,而自嘲是:張愛玲五詳『紅樓夢』看官們三棄『海上花』。
  • 阅读张爱玲

    作者:杨泽

    1995年的秋天,张爱玲悄然逝于她在洛杉矶的小公寓中,距离她初临美国,整整是40年。昔日上海最璀璨的文学彗星,以她自己所选择的荒凉形式,告别繁华世界。张爱玲以她的生命,见证她的美学。 张爱玲的创作已成绝响,而张爱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谁能放下《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谁能忘记曹七巧、白流苏、葛微龙? 另一方面,张爱玲的心理征候、艺术性情以及政治选择,也成为她的读者不断思索、辩证的焦点。
  • 再读张爱玲

    作者:刘绍铭

    张爱玲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拥有了众多的张迷。特别是近年来。张爱玲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消费领域。她的作品,传记一直畅销不衰,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研究,其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推向更广大的受众,一时间,张学成了显学,这种种现象的产生、“张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张爱玲在现代中文文学中的地位等问题,在这本汇集“张学”发起人、海内外“张学”研究的顶尖级人物及“张派”传人等的作品的集子中都得到了全面而准确的诠释。
  • 張愛玲譯作選二

    作者:張愛玲

    大師的不朽名作 天才的經典譯筆 出版60週年,傳奇再現!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張愛玲是第一位將《老人與海》翻譯成中文的譯者,而這本書也是她最鍾愛的一本外國小說。諾貝爾文學獎大師海明威透過一位老漁夫在捕魚的過程中,與大自然搏鬥的經歷,巧妙地隱喻人生中的勇氣與毅力,被譽為足以代表海明威所有的寫作技巧與藝術精華,而透過張愛玲精準又典雅的語彙,更把原著如同大海般的生命力表達得淋漓盡致! 至於《鹿苑長春》則是美國名作家瑪喬麗.勞林斯榮獲「普立茲獎」的代表作,講述一位少年與小鹿之間動人的情誼,全書彌漫著幽默、溫馨與感傷,對於少年的情緒轉折寫得尤其深刻,也因此奠定了瑪喬麗在近代文學的不朽地位!張愛玲覺得這個故事有一種與東方心情特別接近的淡淡哀愁,而以充滿詩意的「張腔」筆調譯來,更恰如其份地散放出那股令人悵惘的氣息!
  • 研讀張愛玲長短錄

    作者:陳子善

    導演李安拍出她筆下驚心動魄的《色,戒》; 《小團圓》的問世讓眾人揣測她的私密生活; 她曾奇裝異服,引領時尚風潮;卻對書寫下筆含蓄。 曾說「出名要趁早!」的她,用文字蠱惑讀者,安慰了眾人芳心…… 「張學」專家陳子善教授既研究又考證,意外發現張愛玲鮮為人知的另一面。除了有張愛玲生前的手稿出土,如《鬱金香》;也從中得知懂得書籍裝幀的張愛玲曾設計自己第一本書《傳奇》書封;而常德公寓裡的生活則是她寫作的養分。時尚的她與朋友炎櫻合夥開設服飾店,寫下她對時裝的獨到見解〈炎櫻衣譜〉;更有多封她與文友往來談論書寫《小團圓》遇到瓶頸的書信手稿,以及她為了答謝友人而親手選購的禮物和賀卡,呈現出張愛玲的多樣面貌。
  • 對照記

    作者:張愛玲

    完整呈現張愛玲傳奇一生的華麗與蒼涼,絕無僅有的圖文對照集。 特別收錄張愛玲的珍貴遊記體散文〈異鄉記〉,首次與讀者見面! 本書收錄一九九○年代張愛玲晚年的散文作品,這段時期她的作品較少,以〈對照記〉為代表。〈對照記〉是張愛玲挑選出自己與親友的照片,並配上文字說明,是她寫作生涯中唯一的自傳體圖文集,最末並加收一張拿報紙的近照表示自己還活著,讓我們感受到這位幾乎被讀者「神化」的才女幽默親近的一面。 這些性格也顯露在她其餘的小品中,像〈憶《西風》〉裡形容得獎這件事像一隻神經死了的蛀牙;〈編輯之癢〉提及編輯「手癢」的毛病似乎比「七年之癢」還更普遍……俏皮語隨手拈來,但絲毫不減其獨特的韻味,反覆閱讀,每每有新的感動與想像,也難怪張愛玲的文字永遠能讓我們沉吟低迴、留連忘返! 書中更特別收錄了張愛玲生前一部未完成的遊記體散文〈異鄉記〉,「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推斷,這部作品是她在一九四六年頭,由上海往溫州找胡蘭成途中所寫的札記。由於未完成,也就未有機會發表,如今出土重見天日,彌足珍貴!
  • 對照記

    作者:張愛玲

    除了「驚豔」,似乎沒有適當的形容詞可以概括她的散文風格。──【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完整呈現張愛玲傳奇一生的華麗與蒼涼,絕無僅有的圖文對照集!◎特別收錄:張愛玲未完成的遊記〈異鄉記〉首度公開! 本書收錄一九九○年代張愛玲晚年的散文作品,這段時期她的作品較少,以〈對照記〉為代表。〈對照記〉是張愛玲挑選出自己與親友的照片,並配上文字說明,是她寫作生涯中唯一的自傳體圖文集,最末並加收一張拿報紙的近照表示自己還活著,讓我們感受到這位幾乎被讀者「神化」的才女幽默親近的一面。而這些性格也顯露在她其餘的小品中,像〈憶《西風》〉裡形容得獎這件事像一隻神經死了的蛀牙、〈編輯之癢〉提及編輯「手癢」的毛病似乎比「七年之癢」還更普遍……俏皮語隨手拈來,但絲毫不減其獨特的韻味,反覆閱讀,每每有新的感動與想像,也難怪張愛玲的文字永遠能讓我們沉吟低迴、留連忘返! 目录 对照记——看老照相簿 006 草炉饼后记 081 “嗄?”?082 编辑之痒 090 四十而不惑 093 忆《西风》095 笑纹 099 一九八八至——?102 附录一:异乡记 107 附录二:张爱玲手绘插图 185
  • The Fall of the Pagoda

    作者:Eileen Chang

    Eileen Chang is now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modern Chinese writers, though she was completely erased from official histories in mainland China. These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s depict in gripping detail her childhood years in Tianjin and Shanghai, as well as her student days in Hong Kong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shed li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hood in her other novels.
  • 半生緣

    作者:張愛玲

    張愛玲不朽的文學世界,從《半生緣》開始!一句「我們都回不去了」,揪盡千萬讀者的心!李昂.南方朔.袁瓊瓊.郝譽翔.張瑞芬.彭樹君.楊佳嫻.駱以軍.鍾文音.蘇偉貞──十大作家重量級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有一個場景,在多年以後,還是讓曼楨深深地眷戀著:她與世鈞並肩走在馬路上,看著黃色的大月亮從蒼茫的人海中升起,像一盞街燈低低地懸在街頭,無言地召喚著如夢的青春。然而所有的美好卻像在醞釀一個不祥的預兆!曼楨怎麼也沒想到,她與世鈞最快樂的光陰竟是如此短暫,在那以後,她將度過一段怎麼也無法回首的歲月!當時光流轉,曼楨在偶然的機緣與戀人重逢時,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所有關於愛情的千迴百轉、關於生命的千瘡百孔,瞬間都化為惘然。而世鈞也才終於發覺,原來愛不是熱情、不是懷念,愛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半生緣》是張愛玲初露鋒芒的首部長篇小說,一推出旋即震撼文壇,更屢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廣受眾人喜愛。她以極其細膩的生花妙筆刻劃「愛情」與「時間」,直截了當地透視時代環境下世態炎涼、聚散無常的本質。故事中交錯複雜又無疾而終的愛戀令人不勝唏噓,卻又讓人長掛心頭,如此懸念!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作者:白落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精装纪念版——在原书基础上,新增万字张爱玲的经典作品赏析。以白落梅的绝美文笔,诠释独一无二的张爱玲。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她优雅地挥舞着。爱情像一场绚烂而冒险的旅程,她坚定地飞蛾扑火。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她,就是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用最妥帖的气质,最适合的语言,娓娓道来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作者:夏志清(編注)

    玫瑰 金鎖 沉香屑 美麗蒼涼的告別 空前絕後的文學典藏 張愛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語」 文學史上最難得的一場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魚雁往返, 一筆一劃,一字一句, 張愛玲與夏志清以三十餘年的往復書簡, 告訴我們, 如何思辯、如何質疑、如何哀傷、 如何勸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鹽…… 織造出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獨特景色。 試著辨識那些字裡行間的跡證與緻密的人情紋路,然後, 我們終有一天,總算懂得人間的真實。 夏志清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從此有了精彩的開始…… 不論張愛玲的世界是華麗還是蒼涼, 張夏之間的友誼有他們的通信作見證, 他們的通信也見證了「寒□□」的人間, 畢竟還有互信的可能。 「張愛玲」,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小說家,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風尚,一種想像資源。回溯上世紀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出版《現代中國小說史》,不僅深入介紹張愛玲小姐的成就,並肯定她的位置在多數五四作家之上。張愛玲從此進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經典,先在海外,然後在中國大陸,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家。 無庸置疑,夏志清對張愛玲有「知遇之恩」;沒有夏的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開始。由這個觀點來閱讀張、夏兩人的通信,才更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張愛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後逐漸斷絕外界聯絡,與讀者對她的熱情與好奇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她所發表的作品每每帶來文字以外的魅力。。張過世之後,與她曾有來往者紛紛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隻字都散發出特殊榮寵。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無疑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夏志清先生極盡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來所有愛玲寄給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憑其日期先後排出一個次序來。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通常在每封信後面夏志清會加上或短或長的按語,對信裡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說明,對張迷而言,將更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來是學界傳奇,他對於張愛玲的關懷溢於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張的體質羸弱來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議張多作運動等。他更勇於發表自己生活的意見,從健康到養生,從文學到愛情,信筆寫來,如話家常。我們可以想像張當年讀夏信時或莞爾、或感動的反應。兩人之間的互動讓書信集有了光彩。
  • 临水照花人

    作者:魏可风

    1920年,上海一栋老式花园洋房里,一个女婴出生了。在洪亮的啼哭声中,这个根连三大贵胄家庭的女婴,仿佛宣告着她的身份,以及即将见证的时代。她,被命名为张瑛,直到被母亲偷偷拎去报名插班黄氏小学时,才有了另一个名字——张爱玲! 在动乱的时代里,显赫的祖上家世与名士门风,让张瑛在成长过程中,看尽了华丽珠翠与没落沧桑,历经人世无常的冷暖。她的早慧与敏锐的心思,将这种种的沉浮故事,转化成令人惊艳与嗟叹的文字。 张爱玲,文坛永不凋零的传奇之花。她童年的艺文萌发、青少年早熟而张狂的行经;以及遇到胡兰成之后的 一段情史,曾使她“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而终至萎谢;及至暮年后的不问世事、孤冷傲绝——她浓墨重彩兼特立独行的人生,正如水中花影、镜里月色,似真似幻,不可捉摸。
  • 女性的精神

    作者:万燕

    全书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读解张爱玲”由一本有关张爱玲的理论著作构成。作者在充分赏阅、吸纳大量中外文学名著的前提下,结合张爱玲自身的生活经历,从张爱玲天性喜好并深受影响的众多“潜文本”入手,通过对“潜文本”的了解、作家的生活背景和作家本人创作的感悟,尤其是对此三者复杂关系的精心厘析,深入地考辨了极富城市文化意义的思想情绪、人物形象、叙述笔法等构成的,在“传统和个人的才能”间保持了很好的艺术张力的“张爱玲体”,为认识理解张爱玲这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才情别具的都市女作家,提供了颇具启示性的方向。 下篇“张爱玲及女性文学”由分析张爱玲或女性文学的几个研究专题构成。
  • 旧闻新知张爱玲

    作者:肖进

    《旧闻新知张爱玲》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有关张爱玲内容的爬梳、搜集、整理,有文章80多篇,涉及张爱玲的爱好、趣味、性格等方方面面。这些文章大多不是对张爱玲作品的赏鉴、批评和研究,而是以报纸媒体的立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好恶以及他人捕风捉影的言谈进行议论,展现出市民社会视野中的张爱玲形象。鉴于40年代上海一度被日伪占领,严肃出版业凋零,所以,小报上的张爱玲形象可能是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为数不多的真实影像之一。《旧闻新知张爱玲》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界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归纳和考辨、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张爱玲研究中的分歧、论争进行总结。作者用四个方面的论争来概括50年来的研究过程,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张爱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旧闻新知张爱玲》第三部分是张爱玲的年谱简编。张爱玲的年谱编纂一直有人在做,但是一般还显简略。《旧闻新知张爱玲》对年谱的编写虽也没能克服资料上的困难,但编者在能够利用的资料范围内,尽量丰富各个阶段有关张爱玲的内容,且加上自己在资料搜寻上的成绩(如添加了40年代张爱玲的一篇佚作《炎樱衣谱》),基本上展现出张爱玲的生平。
  • 爱恨倾城小团圆(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史)

    作者:清秋子

    《爱恨倾城小团圆》部分内容最初于2008年11月开始在“天涯论坛”陆续发表,广受读者追捧。张爱玲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湾出版后,《爱恨倾城小团圆》作者又根据《小团圆》中的有关素材对原稿作了修改,全面介绍了现代文坛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生命史中的各种隐秘。 作者以近距离的视角、亲切而活泼的文字,探幽发微,旁征博引,揭示了张爱玲在创作、情感、婚姻、思想、情趣、人生奋斗等方方面面的真相,着重探讨和分析了张爱玲独特个性的形成原因、“胡张恋”的内在冲突、第二次婚姻的内幕、晚年遁入精神孤岛等等张学“热门”问题。 《爱恨倾城小团圆》素材全部来自当事人回忆的第一手资料,线索清楚,持论公允,其中关于“胡始终与张暗斗”、“第二次婚姻获得幸福”、“晚年步入理想境界”等看法,都相当独到。 作者清秋子是近年蜚声文坛的著名网络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深受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广大读者欢迎,在网络上有极大的知名度。《爱恨倾城小团圆》延续了他一贯的文风,既有学者的睿智明晰,也有文学的绚丽华彩,堪称描述民国文化人物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