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维特根斯坦
-
哲学、语言与生活 (邓晓芒点评)
《邓晓芒点评·哲学、语言与生活:论维特根施坦的语言哲学》内家简介: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教育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最高阶段。博士论文则是博士研究生成果的最后集成。博士论文是如何写成的呢?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他们是如何指导博士论文写作的呢?如果你正在关心这个问题,本丛书应能给你恰当的解答。本丛书所收博士论文全部由邓晓芒教授点评。 邓晓芒教授,现供职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长期从事西方古典哲学研究与教学,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名师出高徒。 邓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肯定是高徒。他特别推荐点评的这些博士论文当然也就绝非一般。 看看这些论文研究的题目也就知道,这绝非一般学人敢轻易涉猎之领域: 《论康德的知性与理性》 (易晓波著),研究的是康德哲学中最重要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基本概念; 《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朱学平著),述说的是青年黑格尔思想形成与转变过程,这对黑格尔研究极其重要; 《哲学、语言与生活》(苏德超著),谈论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这对理解20世纪西方哲学的转向意义重大; 《图像与本质》 (耿涛著),所做的则是胡塞尔图像意识的现象学辨证,这也是个难题,尤其对现象学来说。 论文本身的高质量,加上名师进行点评,锦上添花。 由名师对博士论文进行点评并汇集成书,这在国内出版界则更是首创。 -
Young Ludwig
Ludwig Wittgenstein is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influential philosophers of his age and as a personality of great magnetism and power. Not all who recognize his importance admire him or approve of it; his life and work are both surrounded by controversy. In this welcome reissue of his classic biographical study, complete with a brand-new Preface, Brian McGuinness traces the early years of this fascinating figure and examines the formative influences which shaped his extraordinary life. -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路德维奇.维特根斯坦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完全陌生的,可是在璀璨的哲学星空中他的光辉一点也不黯淡。他被一部分人誉为具有解放意义的革命家"新型的伽利略",还有人称赞他推进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可也有人认为他勾画了"非人道世界"的图景,毁坏了精神。即使在哲学史上,也很有有人向他一样,既与出类拔萃联系又与荒谬无聊矛盾联系在一起。这本《维特根斯坦》是欧洲历史最久、知名度最高的口袋书系列之一,有助于全面了解维特根斯坦。 -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抛弃梯子》主要内容:对于一名出版者而言,我们所能做的,一方面是为思想角斗士们提供战场,使人类思想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我们有义传播那些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思想者的思想。这其中包括一些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某一作家的登峰造极之作,引发了空前强烈反响的思想等。我们希望不仅能够促进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之间更好地沟通,进而实现某种程度的理解和不同形式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两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不断融合中受益。 -
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内容简介:维特根斯坦先生的《逻辑哲学论》,无论它是否证明为它所论述的问题提供了最终的真理,由于它的广度、眼界和深度,都确实应该被认为是哲学界的一件大事。它从符号论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所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研究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个部分,显示出在每一种情形下,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如何由于对符号论原则的无知以及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 -
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
本书是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分册。以日本哲学家的眼光评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涯的追寻及他每个时期曾经面对过的问题的探讨。 全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形式新颖,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前言 第一章 一九二九年 第二章 《罗辑哲学论》(一) 第三章 《逻辑哲学论》(二) 第四章 从维也纳到剑桥 第五章 否定之谜 第六章 作为图像的命题 第七章 不可言说的事件 第八章 新的征程与悲惨的结局 第九章 复归之路 第十章 重返剑桥 第十一章 现象语言 第十二章 意义与证实 第十三章 何为哲学 …… 后记 索引 -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最富盛名的哲学家之一。本书的各篇专家指南文章,紧扣维特根斯坦作品中有关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并清晰剖析维氏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关联;全书总体上聚焦于晚近维特根斯坦研究的关键问题,即哲学风格、语法概念、遵守规则、惯例、逻辑必然性、自我,特别是维特根斯坦自己所用的著名短语——“生活形式”(forms of life)。最后一篇文章则对目前出版的维氏大量草稿进行了基本的考察。 “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刊行的一套学术参考书,如原书编者所说的:“这套书的目的之一,乃是针对艰深而富有挑战性的哲学家著作,帮助读者打消畏难心理。”对于哲学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和学生,由此可获得最为权威、便利的有效指引;专家和深入研究者则由此可概览各种批判性诠释的最新进展。三联书店以英文原版形式引进出版“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旨在便利国内读者和研究者,期望这套研究指南有助于我国读书界把握学术潮流,拓宽思想疆域,本书是“剑桥哲学研究指针”中的一册。 -
维特根斯坦论感觉材料与私人语言
本书展现了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和激烈的思辨过程,它记录了维特根斯坦对私人感觉和一般意义上的感觉材料的基本看法,是他维特根斯坦后来明确提出反对私人语言论证的思想根据。此外,书中还收录了维特根斯坦对“直觉”的分析,以及由此展开的对于因果关系问题的思考和阐发。通过本书丰富的内容,人们可以一窥维特根斯坦思想变化的轨迹,以及其独特的思想风格。 -
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
尽管对于欧陆现象学运动知之甚少,维特根斯坦还是在他于1929年年初重返剑桥之际独立地提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现象学”版本。他的“现象学”观可以被归结为这样一个信条: 用一种所谓的“现象学语言”来再现被直接给予的现象乃是可能的,而同样的任务则是日常—物理语言 ① 所无法胜任的。但通过对于“予料” ②之本性的深入探索,维氏却不得不承认了:再现直接经验的任何尝试都会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物理语言的表达式,且这种牵涉恰恰是以牺牲“现象学语言”自身的独立性为代价的。这一发现最终导致了维氏对于“现象学”的放弃。 本书的讨论将聚焦于维氏哲学转型期中的这一短暂却又意义深远的“现象学阶段”。此项研究所依据的文献除了维氏正面表述其“现象学”立场的短篇论文《略论逻辑形式》以外,还将包括在国际上最新公布的维氏转型期文献汇编《维也纳版本》,尤其是该丛书的第十一卷《大打字稿》。通过对于这些材料的解读,作者将向读者展现维氏在“现象学建构”与“现象学批判”这两个名目下所先后展开的对于感觉予料表达式的研究路数。本书所试图论证的要点可以被概括为: (1) 维氏的“现象学阶段”可以被视为他关于“心理学的哲学”的长期学术兴趣的发端点——这一兴趣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点,却并未体现于其早年作品《逻辑哲学论》之中。 (2) 通过将“原子命题”解释为对于感觉予料的最简单的描述(而不是像《逻辑哲学论》那样回避对于“原子命题”之所是的正面解说),维氏的“现象学阶段”乃是向我们展现了他该时期的哲学立场与罗素的经验论版本的“逻辑原子主义”之间的令人惊讶的亲缘关系。 (3) 通过否认任何试图用语言手段来标示或描述予料的企图,并通过对于予料自身的绝对性的展示,维氏对于他自己的“现象学”观念的批判实际上乃是复活了他在《逻辑哲学论》时代就已作出的对于“不可说性”与“可说性”的二分法。在《大打字稿》中,这一二分法在他对于时间表达式、空间表达式与人称表达式的分析中得到了细化,并导致了他对于“记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区分,以及对于“视觉空间”与“欧几里得空间”的区分,等等。 (4)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维氏对于“现象学语言”观念的拆解也可以被视为同一观念在被加以彻底化后所导出的必然后果,因为这一拆解工作实际上乃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他在写作《略论逻辑形式》时就已怀有的信念,即: 必须将物理系统严格地区分于在现象中被直接给予的东西。换言之,维氏在这一拆解工作中所做的,只不过就是暴露了这一信念本身与对于现象之“可说性”的坚执之间的固有矛盾罢了——而所谓“现象学语言”的幻相,亦正是导源于上述坚执。 (5) 然而,根据维氏的本意,感觉予料与物理语言(作为唯一可能的语言)之间巨大的逻辑差异却并不意味着后者与前者毫无关联,而只是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遵循着所谓的“原本—摹本”模式,而遵循的乃是“屏幕呈现—胶片运作”模式。后一种模式同时也就暗示了: 现象自身是可以在物理语言/物理系统中被唤起的(或者说,现象是可以包摄于物理系统的)——尽管现象确然不可以被物理语言所描述。 (6) 就这样,维氏便带领我们告别了那种已经过时了的、试图“完美地再现直接予料”的雄心壮志,而由此开辟了这样一片新的思想天地: 这里既是所谓的“语法综观”工作的展开之所,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后期哲学的形成之域。但是,由于还不太情愿立即放弃“现象学”这个术语,维氏毕竟还是在《大打字稿》中暂时地保留了它,尽管此时“现象学”一词的含义已经被等同为“语法” 了。而在《哲学研究》的文本中,甚至这种有限度的保留也被放弃了。 (7) 本书认为,只有在透彻解读维氏在《大打字稿》中所作出的“现象学语言”批判的前提下,《哲学研究》对于“私人语言”的批 判才能得到富有成果的理解(因为前一种批判其实就已构成了后一种批判的雏形)。根据本书的意见,“私人语言论证”的要点并不在于去否认感觉予料在我们关于感觉的语言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在于对于它们所扮演的角色之本性的重新认识。根据维氏的意见,感觉无论如何也不是对应于语词的被指称物或是名称的意义之源,而是在特定环境下被呈现出来的、具有绝对自明性的东西——同时它们也构成了使得我们关于感觉的语言游戏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从维氏的这一论断中我们不难引申出: 像“我”、“现在(当下)”、“这”这样的索引词并非是对于予料自身特征的提示,同时,去谈论现象的时—空形式与人格所有形式亦是误人子弟的。 这样,支撑“私人语言”观的两块基石——“必定存在着只可被呈现给‘我’的私人予料”与“必定可能存在着一种被特制出来的用以指称这些予料的词汇表”——就都被一一地摧毁了。 (8) 在要点(7)的基础上,本书作者将向读者展示对于“私人语言论证”的传统解释错失要害之处。众所周知,对于该论证的流行解释策略就是将该论证与维氏对于“遵从规则”之重要性的强调联系起来,因为据说规则是不能被私自地制定与遵守的。但为这些解释者所忽略的问题,却是对于“为何被私自地制定与遵守的规则并非名副其实的规则”这一要点本身的更为深入的说明。为了说明这一“为何”,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大打字稿》对于“记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将“私人语言”的支持者之罪责指控为对于“规则”一词的误用,以及对于上述区分的混淆。 本书认为,只有在理解这一前提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将维氏对于“遵从规则”的强调熔铸到一个完整的“私人语言论证”中去。(9) 最后,本书将向读者说明为什么后期维氏并不能被解释为一个粗俗的相对主义者,即只愿意承认在一个特定共同体中被遵守的语言规则的相对效用,并主张在关于感觉的语言游戏中去删除感觉所应占据的地位——因为维氏所拒斥的只是感觉印象的可说性,而非这些印象的存在本身。或说得更清楚一点,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标准,相对主义者的如下断言——“当一个颜色样本被给予一个正常人的时候,他之所见当与他的相应行为毫无瓜葛”——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怀疑论表白,因此该断言是无法在维氏针对怀疑论的攻击中得到幸存的。 -
数学基础研究
《数学基础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有关数学哲学的研究结晶。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其后期新的哲学理解对当时流行的数学基础研究中的形式主义思潮、逻辑主义思潮、直觉主义思潮进行分析和批评。本书译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的维特根斯坦专家韩林合先生。《数学基础研究》是译者参考维特根斯坦的手稿,重新编辑而成,并以译者的多年的研究为基础做出大量的注释。 -
哲学研究
本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阐明其后期哲学的代表作。1921年,维特根斯坦发表了代表他早期思想的著作「逻辑哲学论」,试图以"逻辑上完善的语言"界定哲学的界限,并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全部哲学问题。但在「哲学研究」中,他提出了与「逻辑哲学论」大异其趣的思想,坦承在前期著作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从而将思考中心转向日常语言。 -
维特根斯坦论伦理学与哲学
本书反映了维特根斯坦从重返剑桥直至去世期间(1929—1951)对伦理学、哲学性质以及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等人类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书中收入的五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几乎涵盖了维特根斯坦所关心过的重要问题,从语言、逻辑和经验,到伦理学、美学和人类学,从哲学的性质到数学的基础,所有这些内容都是维特根斯坦重返哲学舞台后有过深入思考并认为已经或接近形成最后思想的主题范围。本书对于人们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 -
哲学对话 : 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
很多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论证,但是,对话形式本身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
意向
《意向(第2版)》试图详细表明,我们关于何谓意向的那种普通的、广为接受的描绘产生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必须予以抛弃;同时明确,意向性行动都是在某摹状下的,至少必须在摹状下进行判定。《意向》是一部20世纪英语哲学名著。自1957年首次出版以来,它已获得了现代哲学经典的地位,正如匹兹堡大学的罗伯特•B•布兰德姆所说:“安斯康姆的这部经典之作是所有后来关于行动的哲学思考的源泉。” -
蓝皮书和褐皮书
蓝皮书的内容是维特根斯坦在上世纪30年代的讲课稿,因为当时讲稿封皮的颜色是蓝色,遂后来人以“蓝皮书”命名,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批判了那种认为语词的意义在于“心灵行动”的 看法,强调我们只能通过用法来定义一个语词,同时,他还对语词意义的稳定性提出挑战的观点作出批判,指出那种挑战来源于哲学家追求一种“一般性”语言的冲动,这种冲动使得人们只能得出“万物皆流”的观点。此外,他还区分了哲学的可能性和语法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对现当代的语言学和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
维特根斯坦读本
本书以作者独有的学术领悟,将维特根斯坦这样一个仅有的具有两种哲学体系的哲学大家的思想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解读。是极好的分析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观点和体系的辅导性读物,也是开创了对经典文本阅读评点的新的形式。 -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牛津通识读本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由伦敦大学伯克贝学院哲学高级讲师、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特约研究员A. C. 格雷林撰写,力图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学者王炳文作序推荐。 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家极富思想独创性,其影响力远超出哲学本身的范围。本书力图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并对维特根斯坦在当代思想领域的持续影响给出新的评价。 -
《逻辑哲学论》研究
《逻辑哲学论研究》利用了基本上是所有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大量的二手材料,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了《逻辑哲学论》的主要观点,特别是研究了其中最为困难的几大问题,获得了领先的研究成果,是《逻辑哲学论》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不得不读的优秀作品。 -
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英汉对照)》从符号论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所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研究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个部分,显示出在每一种情形下,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如何由于对符号论原则的无知以及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 -
维特根斯坦传(插图版)
本书公认为是维特根斯坦的权威传记,作者不仅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着墨很多,也还原了这位伟大哲学家的丰富个人性的一面,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可谓雅俗共赏。此插图精装本,用近百幅照片,和文字相配,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欣赏维特根斯坦伟大而丰富的一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