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献导读

  • 政治学基础文献选读

    作者:郎友兴 韩志明 编选

    政治是社会生活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以权力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政治是人类最迷人且最令人向往的舞台之一。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人的一生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政治打交道。了解政治,进行政治思考,就是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郎友兴 韩志明 目 录 导言 政治学概论 |哈罗德•拉斯韦尔 政治分析:为何?怎样?什么? |罗伯特•达尔 政治分析的一些基本范畴 |戴维•伊斯顿 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 |詹姆斯•马奇 约翰•奥尔森 正义的原则 |约翰•罗尔斯 分配的正义 |罗伯特•诺齐克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迈克尔•欧克肖特 组织的寡头化倾向 |罗伯特•米歇尔斯 集团政治与代议民主 |戴维•杜鲁门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塞缪尔•亨廷顿 定义权力的问题 |丹尼斯•朗 公民文化和民主制的稳定性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巴 社会资本与制度成功 |罗伯特•帕特南 词源学的民主 |乔•萨托利 独裁、民主与发展 |曼瑟尔•奥尔森 民主转型的动态模型 |丹克沃特•罗斯托 民主的一些社会条件:经济发展与政治的正当性 |西摩•利普赛特
  • 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

    作者:应奇

    《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约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对90年代以来的政治哲学名著进行了导读,以便于读者在阅读这些名著之前和之中,对《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深入的理解。 一、罗尔斯《正义论》(1971) 周保松撰 二、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 何怀宏撰 三、柯亨《自我所有、自由与平等》(1995) 葛四友撰 四、德沃金《至高的德性》(2000) 葛四友撰 五、 内格尔《平等与偏倚性》(1991) 谭安奎撰 六、斯坎伦《我们相互间的责任》(1998) 邓伟生撰 七、麦金太尔《德性之后》(1981) 应奇撰 八、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1982) 曾国祥撰 九、沃尔泽《正义诸领域》(1983) 李翰林撰 十、欧金《正义、性别与家庭》(1989) 郭夏娟撰 十一、泰勒《承认的政治》(1992) 萧高彦撰 十二、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1993) 塞缪尔·谢弗勒撰 十三、罗尔斯《万民法》(1997) 白彤东撰 十四、拉兹《自由的道德性》(1986) 莱斯利·格林撰 十五、哈贝马斯《存事实与规范之间》(1992) 童世骏撰 十六、西蒙斯《证成与正当性》(2001) 周濂撰 十七、马格利特《正派社会》(1996) 徐贲撰 十八、森《以自由看待发展》(1999) 姚洋撰 十九、德里达《友谊政治学》(1999) 尚杰撰
  • 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

    作者:冯钢 编选

    在今天,社会学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个越来越以科技为中心的社会正力图要把社会学变成它手中掌控的工具;因此,如果社会学还想保持它作为一门自主学科的地位,那么,它就必须坚定地维护自己审视社会的权利。 ——冯 钢 目录 01 经典文本的中心地位 | 杰弗里•亚力山大 02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节选)| 卡尔•马克思 03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 | 马克斯•韦伯 04 失范型自杀 | 爱弥尔•涂尔干 05 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 | 爱弥尔•涂尔干 06 忠实与感激 | 格奥尔格•齐美尔 07 社会如何是可能的? | 格奥尔格•齐美尔 08 共同体与社会 | 斐迪南•滕尼斯 09 世代问题 | 卡尔•曼海姆 10 封闭的人:思想着的石像 | 诺贝特•埃利亚斯 11 表演 | 欧文•戈夫曼 12 一般命题 | 乔治•霍曼斯 13 互惠规范:一个初步的陈述 | 阿尔文•古尔德纳 14 社区的权力结构 | 弗洛伊德•亨特 15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 路易斯•沃思 16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 | 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 17 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构造 | 阿尔弗雷德•舒茨 18 治理术 | 福柯 19 客观主义的客观局限性 | 皮埃尔•布迪厄 20 通过抽样测量社会网络——网络分析与调查研究相关吗? | 爱德华•劳曼 L•菲力普•舒姆 21拓展个案法 | 麦克•布洛维
  • 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

    作者:包伟民 编选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无论是那些历经周折、迷途知返者,还是那些得到过高人指点、不费吹灰之力即大踏步登堂入室者,都非常清楚找到门径的重要性。这个门径就是读经典文献,读最少但确实是最重要最有用的文献。 帮助读者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阅读量、最可靠的方式,准确地掌握学科最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我们选编这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的宗旨。 本书选录了编选者认为能够最为典型反映史学的演变与进步的文章,即历史学领域的“基础文献”。所选篇目的第二至第五篇,属于传统史学的范畴。第六至第八篇则反映了近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基本轨迹。第九至第十二篇是中国近代史学的代表作。20世纪中期史学经典著作则选取了新史学流派(第十三至十五篇)和新文化史(第十六篇)的论著。最后的三篇文章是从史料解读层面考虑的。 全书选目虽是编选者的个性之举,但斟琢取舍之间,作者倡导的正是本书首篇中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文艺学基础文献选读

    作者:徐岱,沈语冰

    我们的意图不是为了将文学理论的遗产作一个简单的清理和了断,我们也不主张对双方的根本性分歧作更加简单的折中、调和。因为,与其认可这种廉价的处理方式,我们宁可认同“片面的深刻”。当然,我们也要对各种偏执倾向保持警惕,特别是当文艺自主论渐渐演变为“文艺本体论”,并且以一种矫揉造作的学究气和装腔作势的专家态度断言“语言即一切”,“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并且津津乐道于语音、语调、韵律、节奏、能指、结构的条分缕析,而根本无视作品最基本的思想情感、内容意涵以及作者的思虑、不平、关切、梦想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