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科学史
-
祛魅
在漫长的传统中国,国家礼制和日常生活中都不乏对天、天道以及无数人格神、鬼魂等神圣存在的信仰和敬畏。但从民国初年起,这些神圣存在基本上从中上层社会的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不再自称受命于天,知识分子的公开言论多半也不再竭力证明天是值得敬畏和信仰的神圣存在,对人格神的信仰、对建基于阴阳五行法则之上的各种信仰形式,在公共言说中变得面目可疑。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书从思想史层面入手,考察晚清基督教自然神学及其中包含的近代科学知识对传统宇宙观的挑战,并考察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天演论来回应挑战,进而解释传统宇宙观的祛魅和信仰传统的正当性衰弱。
-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席卷全国的催眠术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评论推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五四的“觉醒”话语之外,“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同样开启人们对自我和身体的全新理解,提供了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李欧梵
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彦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我认为这一本书揭露了一部分催眠术的面纱,又引导我们再进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讨更为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捧读之下立刻觉得爱不释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玄学并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大众科学也不只是科学的普及和通俗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大众也是科学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赋予者。不仅如此,该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史叙事中罕见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国语境中“大众”和“科学”概念的变动不居和独特意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余新忠
-
零号病人:一部反写的现代医学史
★ 2021年法国“科学读书节”科普读物大奖作品
★ 颠倒角色安排,病人取代医者成为主角
★ 25个“零号病人”,25个短篇小说一般精彩的故事
★ 反思医学与健康产业的功过是非,开启对未来行医的思考
是因为有人觉得自己生病才诞生了医学,而不是因为有了医生,人们才知道自己生病。
——乔治•冈吉莱姆,法国思想家,认识论与科学哲学家
历史颂扬医者战胜疾病取得胜利,却忽视了患者。然而,是患者的障碍、病痛开创了新的诊断和疗法,动摇了旧的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治疗视角,纠正了医者的错误或拷问他们的成见。他们有的奇迹般病愈,有的充当了实验品和殉难者,有时还不幸沦为医者高傲或贪婪的牺牲品。
以小说笔法写就,“零号病人”们的故事是对他们的纪念。颠倒了通常的角色安排,小人物和无名氏取代了名流和英雄,勾勒出另一个版本的医学史。
♦ 这本书将零号病人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法国《观点》周刊
♦ 一如“新”历史学家从小人物、日常琐事的视角研究社会与文化事件,吕克•佩里诺从病人而非医学权威的视角审视医学既有进步也有误区的历史,结果令人瞠目:从外科学到精神病学再到药理学,一部截然不同的医学史浮出水面。——法国《解放报》
♦ 如果你对医学史感兴趣,那就一定要读这本书。风格平易,阅读流畅,精彩至极!——法国亚马逊网友
♦ 对制药产业、医疗生意的反思,对医患关系的捍卫。——法国亚马逊网友
♦ 营养丰富,对医学知识的介绍深入浅出,一点也不枯燥,时时令人莞尔。热烈推荐。——法国亚马逊网友
-
技术与文明
【编辑推荐】
我们有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组织,却有着神一样的技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最危险之处并不在于机器能够变得多么像人,而在于人在多大意义上已经变得像机器——像机器一样只在规范之内定义自己,接受权威灌输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潜移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各种操纵,而无力反思更高层面的问题。毕竟,人的自由意志能力,并不体现在他们愿意做什么,而体现在他们不愿意去做什么。
.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常常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
——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是启蒙运动时代的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缔造的,还是科技进步缔造的,抑或是在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中缔造的?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新教改革能否发生,启蒙运动能否发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能否发生?
——当下流行的那些经典解释框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或者左翼思想,它们有多少成分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发展出来的?在今天,它们还有多大的有效性?
.
★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两千年人类历史长河中,选出14个历史关键时刻,洞察人类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
★物种规律:一种崭新的观察世界史演进(人物/历史事件)的视角
——过去人类惯常的观察视角,要么是以具体的个人在具体时空的活动为出发点,要么是试图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提炼某个主义或历史规律。
——但本书以为,更有意义的视角不是提炼历史规律,而是提炼物种规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规律远超于历史学家们熟悉的帝王将相史、文明史或思想史。
——在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之外,农夫、工匠和商贩们代表的庞大却易遭忽视的底层物质力量,必须得到反馈。
.
★刘擎、吴国盛、吴思、刘苏里、张树新都被书中的洞见打动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学识渊博,语言和思想皆雄辩有力,既晓畅易懂,又洞见灵现。
.
技术是人类意志的延伸,几乎内化于人的本质。人类处理与技术的关系,约等于处理人类自己——层级累进、彼此缠绕、相生相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人类度过幼年、少年、成年期后,不免反思“技术进步”的结果,争论可想而知。而一项论述得以成立,核心环节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个问题,表明该项论述是成功的。
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的作品并不多;而洞见迭出的论述,从来可遇不可求。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引发讨论和争议乃题中之义。我期待接下来的讨论和争议。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办人
.
青年政治学家张笑宇讲述了一个关于技术与文明的故事。他打破了专业铁笼的束缚,进入跨学科的“汇流”视野,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从细致的个案考察中呈现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从而阐发独到而宏阔的分析思考。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充满真知灼见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最终,这是关于我们的时代与未来的故事。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远行归来,没想到竟一口气读完《技术与文明》。本书实例丰富,洞见灵现,令人甚为惊艳,有一种几年前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时的酣畅漓淋感!虽然有些思考,比如关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关系、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似可再进一步深入和展开,但能在当下读到一本由中文青年作者原创、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且学识渊博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已殊为不易,可喜。
——张树新 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学院院长 中国互联网产业奠基人之一
.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
——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
——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
——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
-
大流动
★★★
普利策奖得主、《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 • 弗里德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 • 斯蒂格利茨,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前主席斯特罗布 • 塔尔博特联袂推荐
一部世界物质文化交流史
……………………
◎ 编辑推荐
★ 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商品的全球旅程,讲述从古至今全球化的发展及影响
★ 流动的资本、贸易和技术塑造了即时连接、相互依存的今日世界;从身体里的细胞到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类通过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无形之线相连
★ 从人类走出非洲大陆到21世纪,探究物品与思想的全球旅程
·棉花原产于印度,后被推广到全世界,继而被美国棉花取代
·咖啡一度只在阿拉伯世界流行,后来征服全球,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助推信息革命的微芯片,脱胎于持续千年、范围遍及三大洲的数学与物理概念的演绎
…………………………
◎ 媒体推荐
纳扬 • 昌达写了一部在我看来独一无二的著作,讲述了全球化概念如何出现、演变、被消解,并最终定义了当今的国际体系。我从这本著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学生们会发现书中的分析和逸事通俗易懂,而专家们会发现书中的论点新颖且发人深省。任何对此主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托马斯 • 弗里德曼,普利策奖得主,著有《世界是平的》
本书以优美的笔触,全景式讲述了全球化历程。蕴意深远、颇具趣味的奇闻异事贯穿全书。
——约瑟夫 • 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一部雄奇瑰丽、大师风范的扛鼎之作。作者以全球化为主题,将千万年来塑造人类面貌的现象置于完整丰富且复杂的背景中加以阐释,以清晰的思路、敏捷的才智和神韵流动的笔法展示了渊博的学识。
——斯特罗布 • 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前主席
本书充满了吸引人的信息。作者充分利用了他作为记者和学者的经历,用记者的眼光、节奏感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博知识来讲述故事。
——《新闻周刊》
…………………………
◎ 内容简介
自走出非洲以来,人类从未停止重新建立联系的努力。商人送来远方的物产,冒险家为我们揭示地球的神奇,武士不断开疆拓土……几千年以来,形形色色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星球。
本书探究了物品的全球旅程,并试图了解,这些物品和思想源自何处,如何从原住地出发周游世界,一路上又历经了怎样的转变。为了透彻地了解策马扬鞭、周游世界的旅行大军,作者重点考察了极具代表性的一系列商品,并以之为例,剖析其中更广阔的趋势。作者还尝试辨识各类人群及他们的动机。为了考察这些商人、冒险家和武士及他们所携之物的运动轨迹,作者以千年历史为背景,追踪他们的全球之旅。
-
植物与帝国
在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史诗中,很少出现植物的身影。甚至在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中,也十分鲜见。但其实,植物常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8世纪,欧洲皇室资助了一批科学航海家,让他们去探索新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土著居民与植物之间的秘密。这些生物勘探家从新大陆为他们的君主和国家带回了药物、奢侈品和当地的主要物产。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勘探异国的植物,与他们的君主一起创造了植物学的全球文化。本书解释了植物学与奴隶制、好奇心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隐秘关系,讲述了混杂着残酷和勇气的殖民历史,展现了植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鲍林
原名:Force of Nature 本书从多个侧面,反映了鲍林的成长道路、治学经验、学术成就,从中可以窥见20世纪社会、教育、科研的发展状况,回顾两次世界大战给国际关系留下的阴影,促使我们对未来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这一意义上,这本传记是行将逝去的20世纪的一面镜子,它折射了本世纪的社会变迁。人类进步和高科技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崇高责任。鲍林的人格力量将给我们以无限的启迪。记叙本世纪唯一的一位单独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泡林,从事物理、生物、社会学等方面研究的经历。
-
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
前言 英国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以撰著多卷本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文通常译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SCC)著称于世。长期以来,“李约瑟”在中国几乎成了“中国科技史”的代名词,而最近20余年来,求解“李约瑟难题”的热潮更有水涨船高之势。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既见之于严肃的学术刊物,也频 -
数学的故事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数学的发展紧密相连。本书介绍了数学史上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方方面面,从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罗马的记数系统开始,到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坐标、微积分,一直到抽象代数、非欧几何、数论、逻辑、混沌。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数学的每一个重要领域,无论是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还是罗素悖论、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斯图尔特教授都深入浅出,将其化为若干片段,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同时本书也介绍了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包括欧几里得、阿基米德、迪卡儿、费马、牛顿、莱布尼茨、热尔曼、柯西、欧拉、傅里叶、高斯、阿贝尔、哈密顿、黎曼、伽罗瓦、柯瓦列夫斯卡娅、庞加莱、希尔伯特、哥德尔、怀尔斯、佩雷尔曼,等等。 -
古今数学思想(第2册)
《古今数学思想》是数学史的经典名著,初版以来其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著作可谓博大精深,洋洋百万余言,阐述了从古代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数学创造和发展,特别着重于主流数学的工作。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旁征博引,非常全面地提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数学家特别是著名数学家的贡献,是《古今数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古今数学思想》所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种看法的改变,以及数学家对于他们自己成就的理解。本书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
悖论
《悖论:破解科学史上最复杂的9大谜团》介绍了最具代表性的9个悖论,它们横跨整个科学史,对于每个时代科学家们最关注的议题提出质问。这些悖论都属于“认知悖论”,处于似非而是与似是而非的矛盾中,但其实只要仔细思考,就可以找出其中的假设漏洞,轻松破解。书中有精美插图,使得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
圆的历史:数学推理与物理宇宙
圆的概念可以用数学方式描述,可以用物理方式展现,也可以用技术方式应用。圆最初是一个完美的抽象概念,人类利用这个概念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真正的圆。彩虹是模糊的,汽车轮胎在底部是扁平的,即使最精密的滚珠轴承事实上也是不规则的。为什么关于圆的研究对于我们当前关于物理宇宙的知识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这正是泽布罗夫斯基要探讨的问题。从古代数学家到20世纪的时空理论,圆的数学为众多研究者指明了探索自然奥妙的方向,例如,开普勒对地球的圆形轨道提出挑战,并在1609年掀起科学革命:阿拉伯和欧洲的建筑师对罗马的半圆形拱顶提出挑战,并导致宗教建筑的黄金时代。 数学计算以概念为基础,而这些概念是如何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这是贯穿全书的问题。本书以小说的风格生动地描述了有关圆的技术、文化、历史和科学,并辅之以简单用了的数学推理和精巧的插图。 -
工开万物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书中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对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
科学与近代世界
《科学与近代世界》共分为十三章,主要研究的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西方文明受到科学发展影响后在某些方面的情况。我认为,时代思潮是由社会的有教养阶层中实际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所产生的。这一研究就以这种信念为指导原则。 -
数学与生活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文字,系统地介绍了从数的产生到微分方程的全部数学知识,包括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两方面内容之精华。这些知识是人们今后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的。书中为广大读者着想,避开了专用术语,力求结合日常逻辑来介绍数学。读来引人入胜,无枯燥之感。从中不但可得益于数学,而且还 可学到不少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适合广大数学爱好者阅读,尤其适合中学学生作为课外读物。 -
生命科学史
以广阔的文化史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科学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极为丰富的材料论述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创造性的劳动,对生物学发展的逻辑和社会历史背景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
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
《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作者杰弗里·劳埃德(Geoffrey Uoyd)从事一种广泛的古代文明研究,涉及的基本问题既有智力上的也有道德上的,我们今天仍继续面对这些问题。他关注的是,我们能在这样的研究中学到些什么。对于异域的信仰体系,我们能获得多大程度上的理解?对于古代世界的“科学”或它的各个组成学科,如“天文学”、“地理学”、“解剖学”等,谈论它们有没有意义?逻辑及其规律是普适的吗?存在一个本体论(一个单一世界)吗?所有尝试的理解都应该被认为是指向它的吗?当我们遇到明显不同的实在观时,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可归因于需要解释或可作为一种解释的概念间的差异?或在多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不同的首选推理模式或研究风格?真理和信仰的观念代表了可靠的跨文化普适的东西吗?此外,对于当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古代历史能教给我们什么?人性和人权的论述是普适的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来帮助确保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和公正?劳埃德将着手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并使我们确信:古代希腊和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为推进现代的各种相关争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
征程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是一部由三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古生物学家还原与重建的中国古脊椎动物演化的历史,不仅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还让我们看到生命演化历程中充满的惊奇、偶然与不可思议。作者把这纵横5亿年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恢弘而不失其细节,充满了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本书特别聚焦了“从鱼到人”演化中的九个精彩转折,也值得读者悉心地品味。 这段史诗般的历程藉由15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古生物群以及数万块珍贵的化石为凭证。一些我国特有的绽放着几亿年生命之美的高清晰化石图片和结构复原图系首次精心呈现,引领化石爱好者踏上远古生命的探秘之旅。同时,认知生命演化历程中的这些记录,正是古生物学的魅力所在。 -
文明的滴定
本书包含着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最清晰的表述和回答。李约瑟借用化学反应中的“滴定”概念,对中西文明在社会和思想上的种种成分加以比较,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中世纪遥遥领先,西方却后来居上产生了现代科学。 与默顿的代表作一样,《文明的滴定》可以说是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的先声,尽管在量化指标方面还略逊一筹,其论域的宏大和议题的深刻则超过了《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 刘钝 《文明的滴定》集中展现了李约瑟博士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刻观察和思索。文明的滴定不仅是人类历史的写照,更是其未来的必然归宿。 ——梅建军,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 《文明的滴定》是李约瑟最重要的文集之一,仔细阅读《文明滴定》之后,读者们会对他关于中国为何没有发生科学革命的最终解释产生迥异看法。 ——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乌特勒支大学科学史教授 -
记忆的隐喻
什么是记忆?记忆转瞬即逝,不足为凭,却又必不可少。没有记忆,我们就没有了身份感,无法进行推理,甚毫无法完成简单的动作。记忆非常难以界定。千百年来,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为了理解记忆,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本书便邀请读者一道去欣赏自古以来关于记忆的隐喻。本书跨越了不同的大陆,也跨越了不同的学科,通过探寻这些记忆的隐喻,揭示了心灵的观念史。这些隐喻太多来自各种存储信息的技术和工具,从蜡板,书籍到照相术、计算机及乃至全息图。本书能够启人心智,却又深入浅出。凡欲了解记忆和心灵的读者,都应捧读。 本书于1990年获得荷兰心理学家。学会颁发的海曼斯奖(Heymans Prize)。 绪论 第一章 神奇书写板 隐喻作为烟熏玻璃;隐喻的三种理论 隐喻的心理学研究述略 隐喻作为探索工具 第二章 记忆如书写 如同封蜡 并非空间的内部空间 书乃记忆,记忆亦书 记忆术:记忆宫殿 弗卢德的记忆剧场 经久不衰的书写 第三章 绚丽的博洛尼亚石 更奇怪的还在后头呢 磷与记忆 记忆的微观世界 “只能借助比喻” 一位物理学家的记忆 第四章 巨大的迷宫 机械论的衰落 浪漫主义:记忆的风景 机能定位:加尔、弗卢朗和布洛卡 “心理生理学” 留声机与记忆 大脑作为有意识的留声机 艾宾浩斯:记忆的数学化 第五章 有记忆的镜子 暗箱 照相术:化学记忆 记忆作为感光板 记忆的图像统计学 照相式记忆:数学天才与蒙眼棋手 静止的痕迹,冻结的形像 第六章 数码记忆 行为机制 电脑 心理学与计算机 基本识别器和存储设备系统 计算机隐喻 计算的悖论 第七章 全息记忆 用激光摄影 用全息图作隐喻 遮蔽 大脑作为傅里叶全息图 寻找记忆痕迹 全息图的启发价值 停滞不前? 第八章 魔力织机 神经学与心理学 大脑隐喻 记忆中的网络 “一般的狗” 克拉帕雷德的图钉 神经网络、计算机和全息图 最省力途径 第九章微型人 谁在看全息图? 笛卡尔的记忆理论 微型人与计算机 视觉神经计算机 摩涅莫绪涅的礼物 结语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