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西交通史

  • 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

    作者:林悟殊 撰

  • 中国南洋交通史

    作者:冯承钧

    今人所说之南洋,包括明代之东西洋而言。所谓东西洋之称,似首见于《岛夷志略》,至明代开始盛行。大致以马来半岛与苏门答拉以西,质言之,今之印度洋为西洋,以东为东洋,昔日大食人亦以此两地为印度与中国之分界。然在元代以前则概名之为南海或西南海。 冯承钧先生,号子衡,湖北汉口人。清末赴欧洲留学。初在比利时上中学,后入巴黎大学,专攻法律。民国初年回国,曾经任职教育部,又曾经一度在北京大学教书。他在法国学问兴趣旁及语言文字以及西域南海古代的历史地理,因此收录各种字典、著作甚多。他在巴黎时,曾经想将安南(今之越南)的古今地名依照汉字和近代罗马字对音,作一对照表,以便研究安南历史地理用。因此请教于留法的安南学生,竟不得要领。后来先生回国,由于生活困迫不得已将所收集的各种字典、书籍统统卖给北平图书馆,而安南古今地名对照表也因此始终没有写成。后来每当说及此事,先生便不胜感叹。 冯先生对于南海古代的史地,不仅翻译了许多法国汉学家的名著,还采用了国内前人的考证,也加入了不少个人的心得。赵汝骀的诸藩志,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游记,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杨炳南的海录等等,多为研究十三世纪以后南海古代史地的重要资料。先生综合各家的考证,予以抉择,并根据所能够看到的各种本子,比较校勘,为治南海古代史地者之先驱。
  • 粟特商人史

    作者:【法】魏义天

    《暨南中外关系史丛书:粟特商人史》通过研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散落在印度、伊朗、中国、拜占庭和北亚草原的粟特人遗物,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中古粟特商业生长盛衰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0世纪,粟特商人从只具局部意义的小规模商业开始经营,在与巴克特里亚、印度商人的竞争中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并在突厥人、卡扎尔人的政治护翼下,西通拜占庭、东人中国,在克里米亚到朝鲜的欧亚草原建立起广泛的商业网络。粟特人既是东西商贸的担当者,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贸易中介。但萨珊波斯的衰亡、索格底亚那被阿拉伯征服以及唐朝爆发的安史之乱,给建立在政治基础上的粟特商业带来致命打击,随着丝绸之路的陆海转换,波斯商人控制了海上贸易主导权,粟特商业最终走向衰亡。有鉴于中国在粟特商业网的拓展中所起到的“催化”作用,故本书第五章专门论及中国粟特商人的情况,对塔里木甘肃地区、京师诸州,甚至四川、吐蕃的粟特人聚落、贸易网发展、萨宝功能和演变,以及姓氏、婚姻的华化问题均有论述。
  • 中西交通史

    作者:阎宗临

    《中西交通史》是作者研究古代尤其是16-18世纪中西交流的成果的结集,由其子阎守诚先生编辑。《中西交通史》可分为两个部分和一个附录:第一部分为史论部分。主要探讨古代中西的交往,重点是介绍元明清三代西方传教士与中国交往史事,并讨论了中国对法国18世纪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史料部分。主要再现西方传教士与清政府的瓜葛,这些史料是作者从法国收集整理来的第一手材料,非常珍贵。
  • 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图像

    作者:黄时鉴

    黄时鉴,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他的专著有《东西交流论谭(第二集)》、《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图像》等近30部。 本画册收录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画报》刊登的百余幅关于中国印象素描,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图像,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状。
  • 大秦国全录

    作者:夏德

    《大秦国全录》讲述了:德人夏德于1885年所著《大秦国全录》或称《中国与罗马东部》一书是中西交通史的名著。他以我们习见的中国史料,来考证古代大秦与我国的关系,且指出大秦即罗马东部,亦即包括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且以叙利亚为首。这本书发表后,在汉学界中引起热烈的争论,除西方汉学家外,日本学者如已故的白乌库吉、藤田丰八及当代的宫崎市定教授都有论文各抒己见。
  •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作者:荣新江

    中古时代来华的商胡贩客,其中最持久而活跃的族类,就是被称为“九性胡”的粟特人。作者以文献、文物和文书为依据,从历史深处揭示了他们在经济、政治和宗教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令人耳目一新。粟特聚落是全书论证的基点和重点。在作者笔下,群体的结构化和分布的网络化,形成一片富有异彩的景观。不仅再现了粟特聚落的历史面貌,而且使胡汉交融的考察更具体化也更理论化了。同时,此项研究不仅仅是考证文化交流中早已存在的有趣史实而已,也将为人们今天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 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

    作者:[伊儿汗国] 佚名

    拉班·扫马是中古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是中国人最早游历中亚和西方并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马可·波罗”。该书是大陆单独出版的拉班·扫马传记,对我们了解早期“中学西传”有重要的意义。
  •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作者:费瑯 编

    法国著名东方学家费琅编译和校注的《阿拉伯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是研究八——十八世纪东西交通史及西域南海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的一部名著。 这部著作分为两卷;第一卷为两章,包括丰富的文南译文和必要的注释,第二卷为第三章,首先提到的是有关阿拉伯人对地球形状的观念、地球上的区域分布及气候情况、阿拉伯人的地图绘制以及他们把印度洋分为七个海的依据等;阿拉伯人认为他们已得到解决或解决地于问题新方法的附录;另外一些有关方位已定的城市和地区等各种情况梗概的附录。
  • 海路与陆路

    作者:刘迎胜

    《海路与陆路》是蒙元史、海外交通史专家刘迎胜教授近20年有关中外关系史研究成果的精选。全书分为海、陆两编。“海路编”从新的视角考察了“东洋”与“西洋”的概念,探求了郑和及其以前时代中国在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海域的活动,澳门在东西交流中所起的作用。“陆路编”从中古时代大漠南北游牧民族的迁移活动出发,以汉-伊斯兰史料对比的角度,研讨元明两代汉地与内陆亚洲之关系。
  • 文本、图像与文化流传

    作者:张广达

    在作者看来,20世纪大量新出土中古中国时期的文本和图像材料,如果把它们放在亚洲的范围,进而放在世界的范围内考察,那么,隋唐时期呈现的中国文化面貌,显而易见,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对之进行考察的视阈既不能限于长安洛阳,也不能限于以安西四镇为重点的西域。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多元,而非思想的一统,成就了唐代的辉煌。渊源于西亚北非的摩尼教文本残片和来自西亚的祆教性质的图像等大量新材料的出土,正是对这种开放性和多元化文明的细节表述。本辑所收文章是一些个案研究,用意在于追寻中古时代欧亚之间的内陆交通往来,并探讨中古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物质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不同层次上的交互影响。
  • 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

    作者:张广达

    作者认为,西域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异常丰富,值得人们像法国年鉴学派费尔南•布劳代尔(Fernan Braudel)处理地中海世界那样进行一番架构,进行综合研究。然而,研究西域的困难远在研究地中海区域之上。与此同时,作者注意到阿拉伯、波斯文献和中亚出土的域外胡语文书在探讨中古时期中国与西域以及伊朗世界文化交流中具有同汉文文献同等的重要性。本书中作者力图通过对西域的时空间架中的一时、一地、一事的叙述与分析,说明文化汇聚的情景和较长时段的历史发展面貌,借以提示西域史地和中西文化交流有诸多棱面可供研究。
  • 岭外代答校注

    作者:周去非

  • 唐代的外来文明

    作者:谢弗

  • 现代学术精品精读:西域研究卷

    作者:徐文堪编

    该书收录了西域史研究专家刘文琐、费耐生、余太山、耿世民、梅维恒等中外学者的研究文章35篇。这些文章顺着西域史的时间脉络展开,从史前西域到明清时期,详细介绍了西域史研究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