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献学

  • 四库全书总目 全两册

    作者:永瑢

    《四库全书总目(上下)(精)》介绍了:清朝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开始,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纂修成一部规模庞大的业书,名叫《四库全书》。在纂修期间,对採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没有采入的书籍,都会分别编写内容提要,后来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彙成一书,就是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尃门机构,称为“四库全书馆”。每当一部书籍校订完成,就由馆臣拟写一篇提要,放在书的前面。提要的内容,除了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会问,篇夫分合,流一外,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以及辨言一交字增册篇帉分合”等等各书前面的提要在编入《总目》时,又经过较大的修改補充,最后由总纂官纪昀和陸锡熊综合、平衡,並在文字上加以润饰。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内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的力量为多,因此,这部《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撰,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 《总目》全书共二百卷,按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複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每一大类、小类的前面有小序,子目的后面有案语,扼要地说明这一类著作的源流以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每一类的后面,还附有“存目”,“存目”中的书籍,是经纂修官们校阅,认为价值不高,或它们的思想内容有对于封建统治不利,因而不会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总目》卷首还分列乾隆的所谓“圣谕”,四库馆臣所上的“表文”,以及“职名”、“凡例”等,大致记载了《四库全书》和《总目》的纂修经过和编写体列。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七月,《总目》初稿完成。在以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内,《总目》的内容,随着《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抽换,也有过几次增改。据现在所知,《总目》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已经写定,并在这年由武英殿刻版(见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故宫所藏殿版书目》)。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浙江的地方官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刻。从此以后,这部《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 《总目》对书籍的评价,是从封建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它一方面标榜当时盛极一世的“汉学”,其中有些提要偏于琐屑字句的考证;一方面又宣扬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理论基楚的孔孟之道,提要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尽同意程颐、朱熹的意见,但实质上还是恪守程、朱里学,而对某些不合封建正统思想的著作竭力攻击。另外,一部分提要在涉及国内少数民族的地方,对他们表示了蔑视的态度,涉及对我国一些友邻国家的记载,又流露出封建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这些都是书中的糟粕,應该加以批判。 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总目》的另一面。《总目》著录的书,据我们这次整理时的仔细统计,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上包舌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的书籍收辑更为完砽)。这一万余种的书籍,每一种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而且又有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各类著作提供了不少方便。另外,当时参加纂修《四库全书》和编写提要的人,像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姚鼎等,都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总目》中对于一些古籍的考订,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时的研究成果,订正了前人的某些缺失(《总目》的考證也仍有不少粃谬疏漏,可参考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證》等书)。因此,《总目》作为一部较有系统的、内容比较充实的书目工具书,它对我们今天还有查阅参考之用。我们现在把它影印出版,目的也就在此。
  • 唐代四大类书(全三册)

    作者:董治安

    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之资料,定方法编排,以便于寻检、徵引的工具书,兼具“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双重性质,故《四库全书总目》曰:“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  中国古代类书的编纂源远流长,一般认为,魏文帝曹丕时编纂的《皇览》乃中国类书之祖。自《皇览》以下,中国历代王朝均有述作,惜六朝以前者皆已亡佚,今传世者以成书于隋末唐初及唐中期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为最古。这四部类书,保存了大量的唐以前的遗文秘笈,而这些典籍十之作良知今已不传,所以在校勘古籍、辑录佚文及查找唐以前诗文贼和文献资料等方面,其作用十分巨大且无以替代。
  • 戴震全书(全7册)

    作者:戴震

    《戴震全书(修订本)(套装共7册)》内容简介:戴震全书自一九九四年问世以来,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多方面指教。今黄山书社再版此书,也使我们得到进一步加工和修订的机会。本次修订,仍遵循初版的体例,以标点、校勘和部分注释为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近年来学术界同仁研究的新成果,增收了新发现的轶作,也剔除了误收的文字。
  •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作者:王国维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三十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魏襄王二十年便滑再纪下去。《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在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的一座古墓里出土。这部史书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书》;由于它按年编次,又被称为《纪年》。有时还冠上出土的地点,被称为《汲冢竹书》或《汲冢纪年》。一般称为《竹书纪年
  • 史籍举要

    作者:柴德赓

    《大家小书•史籍举要》的目的,在于使高等学校历史系的学生和有志于史学的青年,在自己能初步阅读古代史籍的基础之上,了解中国历史方面有哪些是重要书籍,哪些应该精读,哪些应该参考,哪些仅备检阅;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书籍是什么人做的,什么时候做的,站在什么立场说话的,什么时候印行的,它里面记载些什么重要史料,它是用什么方法记载的,这些记载和见解对不对,这些书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们对这些书应该怎样批判和利用。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永瑢,纪昀

    清人张之洞有言:“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记号章孰为正宗,孰为旁门,尤宜氛择分析,方不至误用聪明。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
  • 《金楼子》研究

    作者:钟仕伦

    《金楼子》一般是采用札记、随感的形式,或前引名言成句,后加自己的看法;或借题发挥以阐发自己的思想;或记述史实以劝诫子女;或追叙往事,聊以自慰;或转志奇事,欲广闻见;或记东交游,以叙友情,等等。总之,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离家著作相比,《金楼子》的最大特点是,它基本上是由萧绎一人撰写而成。萧绎很瞧不起吕不韦、刘安的作法,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韦之托人。萧绎从青年时代起就新自动手搜集材料逐年撰写《金楼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金楼子》一书对研究生活在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大交流、南北民族大融合前夕的萧绎的思想、生平,著述和齐梁社会历史都是不可多得的直接材料之一。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对《金楼子》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作者以鲍廷博《知不足齐业书》本《金楼子》为主,辅以《太平御览》引文《永乐大典》引文和文渊阁《四库全书》等不同版本《金楼子》进行研究。前四章对《金楼子》的成书时间、体例和版本,著录情况以及文献价值等进行了考辨;后五章对《金楼子》的思想体系、文笔理论,文学本质观,文学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思想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附录关于《金楼子》的序跋,历代评论和萧绎者述存目等,可供研究者参考。
  • 古书读法略例

    作者:孙德谦 著

    本书系清代著名学者孙德谦的重要著作,古文献学的必读之书。本书针对如何解读我国古文献经、史、子、集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见解,其要点为: 一、无文字处求文字; 二、 无证据中得证据; 三、读书因彼见此; 四、 读书由虚索实; 五、统上文而说乃通; 六、 统下文而义自明; 七、读书宜辨家教、宗旨、章法、文法、门法; 八、校读、抄读、点读; 九、书用善本读; 十、书用归类读; 十一、多读; 十二、 读书不求甚解; 十三、 读书不因人废; 十四、读书不存偏见等,对现今如何读书、如何读好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汲古阁书跋 重辑渔洋书跋

    作者:毛晋

    汲古阁书跋:毛晋自刻隐湖题跋,丁祖蔭重刊入虞山业刻中,都一百五十二篇。案晋生致力雕椠之业,即今目覩所刻跋文,已不止此,奚论籤题缥缃耶?僕二十年前,会为補辑,终得二百四十九篇,较所刻逾三之一。據近人陶湘辑汲古阁刻书目,检栊晋跋,尚缺九易正音等数种,访而未得,外此晋代刻之书,及讐栊题评之帙,公私藏家,定多见存,责全求備,岁月攸稽。今隐湖原本,稀如星鳳;即丁椠种子,流布亦至未广。奚不揣譾陋,就筮存舊辑,重为排此,勒成此编。就余補辑所得,题上加*号識别。夷考晋五子,表、为知名,闲當搜辑遗文,计得表一篇;二十六篇:又晋孙绥一篇,并以附入。 重辑渔洋书跋:渔洋书跋,舊有一八七八年(清光绪四年)仁和葛元煦啸丛书刊本,亦稱渔洋书籍跋尾,分上下卷,凡一百十五篇。前有坚序,稱:“近检带经全集,除字画题跋并书后外,略加類叙,为书书籍跋毛二卷。”然其书编次杂糅,未当“類叙”,与序言不符。且带经常集所载书跋湓出于此者甚多,疑葛氏據残钞本刻之,未暇与原集覆勘也。
  • 学苑与书林

    作者:黄永年

    近些年,老一辈的文史学者日渐凋零,尚未凋零的也往往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章来了。在硕果仅存的几位史学界老先生中,永年的文字颇有看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旺盛的创作力,只要看看《学苑与书林》里那么多这一两内写出的文章,就不能不承认这一点。 本书收入的是作者一些零星的文章及议论,比较而言,我又觉得其议论更有意思。比如有“晚年定论”意味的《对指导研究生的自我评估》一文说:“封建社会上层的多数斗争,只权势之争。”关于出版界“禁忌”的《从我的两篇旧作说起》一文则说:“以近现代史为例,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固然有其必然性,但由谁来领导,具体到个人就有许多偶然因素。”这些话,非于史学者说不出,非有学术勇气者不敢言。
  • 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

    作者:钱曾

    钱普,字遵王,清初著名藏书家,先后为其私人藏书撰有《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三种书目。该三书各有特色,但重复较多,应用不便。现以《也是园书目》为纲,并入后二种,收书4180种,后附书名、著者或索引。
  • 古籍版本学

    作者:黄永年

    《古籍版本学》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参考书、雕版印刷的出现、书册制度、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等。
  • 未亥斋读书记

    作者:辛德勇

    未亥斋读书记,ISBN:9787561723968,作者:辛德勇著
  • 论衡校释

    作者:黄晖,刘盼遂

    论衡校释,ISBN:9787101004182,作者:黄晖撰
  • 来燕榭读书记(上下册)

    作者:黄裳

    代藏古籍线装书的藏书家没有几位了,黄裳先生是其中一位。20年前,黄裳的《榆下说书》引得读书界一片喧腾,洛阳纸贵,"不胫走万本"。后来他又有《珠还记幸》、《翠墨集》、《银鱼集》相继出版,都是隽永可赏的读书记,出一本畅销一本。再往后,《黄裳文集》六大册面世,算是对读者的一个总结。这时候,黄裳的新书《来燕榭读书记》"逆势上市"了。繁体竖排,上下两册,有精、平装两种(此为精装本),700余页,书前有彩色书影10数帧,仿线装书格式排版,赏心悦目,颇有"读书之乐"。
  • 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

    作者:王岚

    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ISBN:9787806438022,作者:王岚著
  • 古籍整理学

    作者:刘琳,吴洪澤

    本书论述了古籍整理学的理论、古籍整理的各种方式与方法。内容涵盖古籍校勘、古籍标点、古籍注释、古籍今译、古籍整理手段的现代化等九部分。
  • 中国藏书通史(上下)

    作者:傅璇琮等编

    《中国藏书通史》:弘扬藏书文化学的一部力著。 《中国藏书通史》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术著作。它具有三方面优点:   (1)对中国藏书的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上起夏商,下迄20世纪90年代,贯通古今。既以公藏私藏为主体,又述及书院、寺院藏书。对于过去很少为人注意的问题,如辽代藏书、金代藏书、明代藩王藏书等等,亦给予一定的地位。涵盖面之广,是以前同类著作不曾有过的。   (2)指导思想明确,力求对中国藏书的历史进程加以科学说明。编者认为藏书形态的演进与社会的进步密切关联,并以此为基本线索,划分藏书历史的发展阶段。在各时期的叙述中,又将藏书情况与该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文化政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因而全书逻辑严密,自成体系,资料充实,考订细致。   (3)本书充分吸收已有成果,推陈出新,具有不少新的发现。在资料和史实考订方面,亦有新的进展。例如关于元代少数民族藏书家和私家藏书楼特点的资料都很有价值。   因此这是一部中国藏书历史研究的总结性著述,又富有开创性。它的出版,必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中国藏书学,藏书文化学的深入发展。   中国藏书事业起源甚早,它以逐渐完整的藏书机构为保证,以专门收藏家和研究者的多种专学为羽翼,以人文主义精神为主要支柱,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结构之一。于是,叙各代藏书状况者有之,为藏书家志传略者有之,言藏书掌故者有之,纂藏书词典者亦有之,惟通贯古今且叙事完整者,则未之见。90年代后期,南北学者分别组成编写队伍,以任继愈先生为首的《中国藏书楼》和以傅璇琮先生为首的《中国藏书通史》于新世纪初相继杀青。翻阅两部巨著,为之欣喜不已。   《通史》主编傅璇琮为海内外知名学者,尤长于文献之学,著述闳富。闻人相告,他躬与其事,于初稿亲加披览,而全书质量遂得以保证。至所网络英彦,又多为熟悉藏书事业与资料者,是以基础坚实,二美结合,卒成佳作。   书既以通史名,其编制体例必当运以史体。浏览全书,确乎以史为经,以藏书事业为纬,自先秦迄晚近,分编为八,贯穿古今,使读者有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之感。其尤新人耳目者,则为第八编之设,实为创新之笔。通史编写,一般多以清代为终端,间有增入近代部分者,而本书则立《二十世纪中国藏书》一编。不仅记述近代,甚至包容当代,使通史遂成一完璧。   图文并茂为中国图书之优良传统,《通史》卷首所刊精彩图版百余帧,涵盖甚丰,有藏书楼、藏书家、藏章、善本书影等,足征编著者搜罗之功。今读其文,参其图,则中国藏书事业之立体形象可了然于心。   史书基础在乎史料之挖掘与利用,《通史》言必有据,征引者不惟有古人著作,亦有今人论述。而于常见书则多用通行佳本,既增强本书之可征信度,也对后学有所启示,为更深入研究专题提供坦途。  中国藏书文化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资料,近20年来,对中国藏书史和藏书文化的研究得到长足的进步。《中国藏书通史》就是一部集当前藏书史研究成果之大成的代表性著作。它在学科建设上的贡献,具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历代藏书史实的著作。全书分先秦等8编,阐述四千年来中国藏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相关的社会历史环境,论述官府、私家、寺观和书院藏书的成就和水平,由此构筑起一个上下贯通、横向观照的完整框架。书中充分展示了中国公私藏书的具体成就和文化贡献,记载了大批著名藏书家"一生精力,醉心简编"的动人事迹,总结了数千年藏书事业在图书访求、收藏、整理和传布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内容宏富,覆盖面极为广泛。   第二,《通史》的编著者以开阔的视野,综合了历史学、图书馆学、文献学、文化史、社会史等多门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藏书史展开跨学科、多方位的研究。如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路径,通过对各时期社会生产技术、经济水平、政治形势等客观实际的历史分析,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影响藏书事业盛衰的社会因素,由此奠定了藏书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再如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深入阐明了藏书家在编目、题跋、校勘、辨伪和版本鉴定等方面的业绩。通过有关图书流通、书业活动、藏书世家等方面的论述,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社会史内容,至于贯穿全书的对于藏书数量、藏书质量、书楼建设、藏书风尚、习俗和观念、藏书的文化贡献等内容的分析,则为读者展示了中国藏书文化史多姿多彩的画面。   第三,《通史》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出发,既注意对藏书史研究发展大局的宏观把握,又注意对本学科的研究体系进行理论概括。最后一章《方兴未艾的中国藏书史研究》,宏观把握了近百年来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走向。在此基础上,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立"中国藏书学"或"藏书文化学"的创议,并在《导论》中对中国藏书史及藏书文化的基本概念、学术范畴和研究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标志着中国藏书史和藏书文化研究已经有了渐趋成熟的理性规范,为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中国藏书通史》的作者们为藏书史事研究采用了通史的体式,在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论述,史料运用丰富,关注到藏书事业进展的方方面面,把自古迄今的藏书活动作为一门学问来把握,可见编著之难能可贵。   本书上起先秦王室文献书籍的收藏和管理,下迄刚刚过去的20世纪我国藏书状况,首先讲述西方公共藏书观念的东渐,中国藏书观念的革命,对西方公共藏书制度的借鉴,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的创建,公私藏书事业在社会动荡中的发展,文人学者与工商实业家藏书的崛起兴盛,以及军阀战乱与日寇侵略战争中藏书的厄运,一直讲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藏书事业。这是至今藏书著述中所罕见的系统阐述。
  • 古籍版本學概論

    作者:嚴佐之

    《古籍版本学概论》主要内容:潘景郑先生说:“其书区分五章,始之以版本认识,藉资开章明义之助;次之以雕版历史,具述自宋迄清传刻渊源,辨析公私流别,嘹若指掌,兼及抄校稿本,明其支流;次之以鉴定,别其真赝,昭人明眼;终之以考订,比勘是正,涉及治学之心法。” 周子美先生说:“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介绍:第一,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版本研究应包括版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观点,而且在‘版本的考订’一章里具体论述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此书对抄、校、稿本有系统评述,多探本溯源之论;第三,叙述版本源流抓住典型,删一几削繁,突出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第四,引用材料比较丰富,学术观点比较新颖;第五,全书结构新颖,自成体系,融知识性与学术性于一体,很适合于教学使用。”
  • 历代妇女著作考

    作者:胡文楷 著,张宏生 等增订

    本书是专门著录中国历代妇女著作的目录书。它以朝代为序,共著录从汉代至近代共4000余种妇女作品。每种著作列书名、作者、出处、亲见否,再列作者小传。本书初版于1957年,嗣后又加增订,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重予影印,特邀南京大学张宏生教授再加修订和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