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献学

  •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上、下册)

    作者: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编

    本书是我国一批专家学者1928年至1942年间编撰的一部大型书目提要工具书,共著录1928种,范围是一部《四库》未收、乾隆至20世纪30年代新出书。
  • 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全五册)

    作者:《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

    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是一部有学术史料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与《四库全书总目》内容差异较大的著作。本书按文津阁《四库全书》函册顺序编排,本部为集部。
  • 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

    作者:漆永祥

    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ISBN:9787532542208,作者:漆永祥
  • 文献学纲要

    作者:潘树广,黄镇伟,涂小马

    文献是记录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文献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知识与信息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本书分8章,论述文献学的基本理论,文献的外在形态与内容分类,文献的整理、揭示、检索、鉴别、整理、典藏与传播,以及计算机在文献生产与检索中的应用。全书以大文献学的思路立论,将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融会贯通,帮助读者以开阔的视野审视古今文献的源流演变,切实提高查阅文献,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人类正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时,文献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高度重视。因为,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比以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的利用,而文献学的根本任务,正是促进知识的获取手段和利用方式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郭英德 于雪棠

    《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度切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实际。《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初稿草创于1995年,12年来,编著者每年都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专业的研究生讲授该门课程,并在课堂讲授、师生讨论和课外作业的基础上,对《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内容进行了反复修订。可以说,《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凝聚着编著者十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也凝聚着十多届研究生的学习心得,是师生教学互动的产物。第二,充分体现编著者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想。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是以古籍整理与研究为基本对象的学科,而古籍整理与研究应该包括文献形态、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编纂、检索等相关的组成部分,由此构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编纂学和古籍检索学等,便构成《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自成体系的结构内容。《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上述各个学术板块的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整合,使全书具有较为严整的逻辑体系和独特的理论色彩。书中将传统的辨伪学并入古籍考证学,辑佚学并人古籍编纂学,也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第三,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整体构架中偏重于文学文献学的内容。文献学在现有的学科体制中属于二级学科,设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称为“中国古典文献学”,设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称为“历史文献学”。虽然“文史不分家”,但在学科传统中,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侧重于语言文学文献,后者侧重于历史文献。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一直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两个二级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基础课,在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作为研究生学术入门的基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要,《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前提下,偏重于介绍文学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实例。当然,《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所说的“文学”,不是指20世纪以来界定的“纯文学”,而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大文学”或“泛文学”,而这也是适合古典文献学自身的时代特征的。同时,遵照启功先生制定的基本方针,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也始终坚持以整理为基础,以研究为导引,古籍整理与古籍研究并重、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贯通、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结合的学术特色,这一点在《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撰述中也有所体现。
  • 四库提要分纂稿

    作者:翁方纲

    本书汇集清代四库馆纂修官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程晋芳、邹奕考、郑际唐等各撰四库提要八种,共1120篇,作者皆一代士林华选。该书之价值,除显示纪昀汇总撰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据原稿原貌,具备版本、目录、文献、学术评估等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以外,对于四库全书的编修经过、存毁标准、著录存目的斟酌过程等相关细节探索,也多具参考价值。全书采用新式标点标校,并按四库全书总目分类编排,各篇题末均注明出处的册页或卷次,并对照通订本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之异同等具体情况,于篇末酌加按语说明,另附书名、著者等综合索引,以资检索和参考。
  • 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作者:王重民等编

  • 四库提要订误

    作者:李裕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享有盛名的著作,它仅用三百多万字的篇幅,将一万多种古籍的概貌钩稽出来,呈献给读者。我们要研究古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就离不开古籍,而我国的古籍浩如烟海,要想用最短的时间在茫茫书海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就需要找向导,《四库提要》正是比较理想的引路人。从它那里,可以知道哪些书中有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哪些资料比较可靠,哪些资料不太可靠,作者谁,作者与资料的关系如何。《四库提要》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千丰年来,相继问世的各种提要,各有长处,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哪一部书可以取代《四库提要》,没有哪一种提要像《四库提要》那样体大思清,影响久远。 任何优秀的著作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四库提要》问世二百年来,从民间、从地下、从国外发现了不少古籍,以前根据残本做出的判断自然就有问题
  • 清代版本图录

    作者:黄永年,贾二强

  • 十三经注疏校记(上下册)

    作者:[清]孙诒让著,许嘉璐主编,雪克辑校

    《十三经注疏校记》为《孙诒让全集》之一种,是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以江西刻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为底本的一部校勘著作。由雪克据浙江大学藏手校本辑校整理而成,并在原整理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校订修改。是继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后又一部极为重要的校勘著作,在文史哲等领域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中国古文献学文选

    作者:孙钦善

    我国古文献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通过各种著述文体保存下来。《中国古文献学文选》入选的文章分别与上述古文献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有关,作为古文献学的基础教材之一,旨在用以培养、提高学生古文献学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古文献学知识、理论、方法和经验。《中国古文献学文选》不仅适应古典文献专业学生的需要,也适应古代文史专业学生的需要。
  • 经典释文

    作者:陆德明

    《经典释文》由唐陆德明撰写,主要为古代经典注音和释义,同时考辨经籍字句。全书收录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与训诂,有些音训原书现已亡佚,赖本书而流传至今,因而本书是研究中国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经籍版本学的重要著作。 点校以我社1985年据北京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之影印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影印通志堂本为对校本。
  •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

    作者:罗志欢 主编,王彦坤 李恩庆 易淑琼

    章太炎先生学术深湛,藏书宏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著名史学家、暨南大学教授陈乐素先生引荐,章氏后人将太炎先生生前藏书分批捐赠给暨南大学,由暨南大学永久收藏。暨南大学图书馆因之成为国内外完整保存章太炎先生藏书的首善之地。《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精选了章太炎藏书中有着重要学术价值的太炎先生题签手迹等成果,这些成果在原书中主要以眉批、封面题签、书中夹条、篇章句读等形式出现。除此之外,太炎藏书中还有少量与太炎先生交往的名人手迹,如梁启超、章氏门生吴承仕等题赠笔迹,本书亦有关注。 《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主要内容包括:附《序说》一卷、《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水道提纲》二十八卷、《前汉书补注》一百卷、《古籀拾遗》三卷、《世说新语》十一卷、《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等。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暨南大学图书馆章太炎先生藏书目录》、《章太炎论著及其再版书目索引》、《章太炎研究文献资料总索引》。
  • 古籍校勘说略

    作者:曾贻芬,崔文印

    《古籍校勘说略》共收文三十八篇,其中“研究编”十篇,“相关知识编”六篇,“新刊古籍评介编”二十二篇,都与古籍校勘有关。其中包括说“校勘”与“校对”—谨以此文祝贺来新夏先生八十华诞、说校勘四法、论“择善而从”不是校勘的普遍原则、古籍的注释及今译等。
  • 古籍整理释例

    作者:许逸民

    本书收录许逸民先生近十年来,为古籍整理工作所撰写的多篇文章。全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对"古籍"概念厘定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操作规范上的说明,同时,更有对古籍数字化等新问题的回应。经由此书,读者可以获得对古籍整理工作明确而具体的认识。 与一般古籍整理著作相比,本书最大的优长,在于提供一个明确、具体、可供参考的操作指南。本书中关于"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的数篇文章,经过数年修订的实践,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可以视为这一工程新成果的一部分。因此,本书的出版,可以视作修订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问世的先声。 许逸民先生长期致力于古籍整理工作,书中所提示的操作指导,是作者长期工作摸索的结果,也代表着中华书局在古籍整理领域耕耘多年所形成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古籍整理工作,或者编辑工作而言,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先秦两汉典籍引《尚书》资料汇编

    作者:

    1.本书所列《尚书》经文,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尚书逐字索引》为底本。《尚书》经文之标点,问或不从《尚书逐字索引》,而参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或其它《尚书》注本酌予修订,修改处不逐一加注说明。 2.本书校录先秦两汉典籍所见《尚书》异文,是按《尚书》篇名次序分句或语段罗列,异文所据版本及卷页参见本书“征引书目”。 3.每条经文下所列诸书异文,是按《四库全书总目》所列书序分经、史、子,集依次排列,详见本书“征引典籍次序表”。 4.如某条经文的异文于某书出现超过一次的,相同的异文便按其所在该书的篇章或卷数先后排序。 5.如某条经文的异文前后的内容分别见于某书,则见于该书异文的前后内容,便按其在经文的先后位置排序。 6.某书所录异文,如与经文相同的,则以“同”字表示,不另录异文内容。 7.下列典籍虽成书于两汉以后,惟因所收材料珍贵,破格收录: 《十三经注疏》中汉以后部分;《急就篇》颜师古《注》、王应麟《补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国语》韦昭《注》:《水经注》;《楚辞》洪兴祖《补注》。
  •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下)

    作者:王欣夫

    本书分庚辛稿、辛壬稿、癸卯稿、甲辰稿、无编者。著录各种罕见的刊本、校本、钞本、稿本一千多种。
  • 藏书铭印记

    作者:范景中

  • 古籍的阐释

    作者:董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