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社會·人文
-
假想的"满大人"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揭示出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开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进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 -
港漂双城记
「放着清華你不讀,去什麼香港!香港除了購物還有什麼?」 在一片反對聲中,這個不到二十歲的清華尖子,帶著冒險的衝勁來港唸書,可再大的好奇也掩不住舉目無親的失落;吃的,講的,處處都是南北差異;「被洗腦」、「搶飯碗」,香港人偏見不絕……小學生的公民意識,倒讓她刮目相看。 回到家鄉,京城大興土木,成長記憶失落,身邊人又使盡方法出國……兩地文化如鏡子,反照盲目競爭的自我。考上最好的大學,修讀最熱門的學系,躋身專業的審計行列,靈魂卻失落了;瘋狂加班之際,她赫然發現夢想早已變得奢侈。 作者在文化拉扯之間,在經歷人生的漂泊之後,才意識到,沒有根才最悲哀。終於,她把香港視為第二故鄉,對於北京的愛亦更加深厚。從這六年的軌迹中,她梳理出生命最重要的菁華,放下了各種豐盛的機會,走進北京最貧窮的角落,立志成為兩個城市的祝福。 -
维特根斯坦笔记
《维特根斯坦笔记》又名《杂论集》、《文化与价值》,是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从25岁直到他去世为止所作的格言式笔记精选集,由维特根斯坦的密友、弟子和遗嘱执行人冯·赖特教授选编而成,内容涉及音乐、建筑、哲学、文学、宗教等不同范畴。 -
论扯淡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
波伏瓦与双性气质
本书在近来后结构主义和同性恋争论的语境下,提供了一个关于身份和主观性的新概念。作者指出,分析、甚至“解构”身份和自我的各种努力仍然有赖于西方关于身份的一些核心技术,如个性、有界性、自主、自我实现和叙述等等。正是通过对自我的各种创作方式和被归于波伏瓦的性别气质的探讨,本书的分析才具有了超出波伏瓦个体的普遍意义。本书对所有关心自我、身份、性别气质和欲望问题的人来说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读物,而对当代女权主义理论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将主要采用德勒兹(Deleuze)对福柯的分析(1988年)。德勒兹声称,福柯的著作改变了“思考的含义”(德勒兹,1988年,p120);福柯则宣称,“本世纪将被认为是德勒兹的”(福柯,1977年,p165),这进一步加强了这两位思想之间概念上的联系。罗西·布雷多蒂(Rosi Braidotti)指出:“哲学因福柯—德勒兹的联系而成为创造性、积极性和批判性的工作”(布雷多蒂,1991年,p67),如果不联系德勒兹,福柯的著作就绝对是不完整的,因为德勒兹“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追随福柯,并且以多种方式继续进行远远超出其创始者目标的福柯式事业”(布雷多蒂,1991年,p66)。本书肯定了布雷多蒂的主张;我将会表明,虽然福柯的著作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自我技术分析,但他自己的自我概念,即一种自我美学,却最终不足以说明本书所提出的“双性气质”。 -
历史的进退
继《历史的裂缝》之后,中国知识人雷颐的又一部深具影响力的随笔集,收入发表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诸媒体的专栏文字。全书分为帝国斜阳、今昔人物、不是故事、公共空间四辑,作者一如既往,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串联起历史与现实。本书尤为关注集体记忆的形成,着力填充历史的空白。 -
忧郁的解剖
伯顿坦言他写《忧郁的解剖》是为了排遣自身的忧郁。我们虽无法确知这法子是否灵验,但可以肯定的是,300 多年来他的作品已然成了忧郁的“预防剂”。一位忧郁症患者,写了本厚厚的书来寻找人类内心忧郁之缘由,传递的却是满满的正能量,告诉每个人快乐豁达的方法;还一不小心成为了经典之作,被其后各位名家引用推崇,成为一部内涵丰富的人类情感百科全书。 从写法上看,他这书虽说是世上引语用得最多的,读来却又如小说一般轻快。他往书里面塞的文字,也是至理名言与胡言乱语相杂糅。他生怕会把爱之忧郁讲过头,但之后他还真讲过头了。别看他没结婚,婚姻之于他也不是什么秘密。他嘲笑世人,同时也悲叹世人的不幸和愚蠢。他既信科学,也从迷信。他有时粗言糙语像个写黄书的,有时又扭扭捏捏像个假正经。他把插科打诨与神学宗教相提并论。他不故作幽默,但远比专业的小丑要好笑。他最郑重的时候却显得最轻浮,而他随口说说的时候又最是意味深长。与惠特曼一样,他是浩瀚无垠、包罗万象的。他把自己连同整个古代的学问都倾注进了他的书里,然后又巧妙地将这团大杂烩变成了一部条理分明的专著。 伯顿那博杂的学问、从稀世奇书中搜罗来的妙语、不失真才又朴拙的炫学、五花八门的素材、趣味故事与说理相杂糅的写法,以及至关重要的一点——裹在古怪文风中的奇特感情,使得该书即便对当代读者来说都是趣味与知识的无价宝库。《忧郁的解剖》好比一只百宝袋,从中取宝的人既可以是抄袭者、正当的掠取者,也可以是约翰逊博士这样的猎奇的读者——这书“能令他早起两个小时”。许多才子作家都靠劫掠伯顿为我们的文学宝库添了彩。 这本书从古到今的崇拜者包括:塞缪尔•约翰逊、劳伦斯•斯特恩、查尔斯•兰姆、约翰•济慈、菲利浦•普尔曼、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塞缪尔•贝克特、钱钟书、梁实秋、杨周翰等。据研究者统计,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编》引用《忧郁的解剖》(钱译蒲顿《解愁论》)多达数十次,仅次于对莎士比亚、黑格尔和《圣经》的征引。 本书1621年出版后,累计修定、扩充了五次,多次重版。400年后中文精选本内地首发,书中包括了原版书最精华的部分。 -
审丑:万物美学
什么是“丑”?这个时代最卓越的文化评论家之一史蒂芬贝利娴熟精妙地将数个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遗产和文化史串联编织在一起,探讨了丑以及与丑截然对峙的美。他对美丑本质的论述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次发现之旅。丑是否只是肤浅的外在表征,或者说某种优美的工程技术精品——比如一架B-52轰炸机或一把0.45英寸口径的柯尔特手枪,如果它们的功用是杀戮或残害生命,那么其同样也是丑恶的吗?什么是“堕落的艺术”?又为何被人们认为是堕落的?山脉为什么是自然的庄严崇高的表现,而仅在两百年前,它们还被当作是令人厌憎的事物,要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开?纹身与犯罪之间,如果真有关联的话,那两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为什么会举办“世界上最丑犬只”大赛?最后也是终极的一个问题,如果世间根本没有丑,那么美又是从何而来?贝利以引人入胜,不时还诙谐逗趣、信手拈来的惯常风格,探寻和阐释了万物的审丑。 ◆全书豪华精装、全彩印刷 ◆继“当代达芬奇”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之后,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丑书”《审丑》中文版首次出版 ◆艺术评论界大腕史蒂芬.贝利,详述数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怪诞滑稽、畸变异形和恐怖邪魔之物…… ◆《审丑》是世界上最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美学著作之一。 ★ 人们是怎样论定何为丑陋、何为美丽的?在时间流变的过程中,某种丑陋的事物又是如何转而被划入美好的范畴?是否真有丑陋这回事,这跟个人的品位喜好又有多大关系?或者说丑陋作为一种状态,是否不受人为干涉,自然地存在着? ★ 贝利坦诚直率、富于洞见,偶尔还有些矛盾分裂的写作风格与丰沛充足的知识相结合,论述中触及了从铁路到花朵,从小摆件到建筑等几乎所有事物,对丑陋这一最具趣味魅力的主题进行了令人解颐的阐发。 ★ 本书通篇都配有插图,是一份视觉与文字的双料珍品,定能让你在捧读之际欲罢不能,感到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