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学

  • 大戴礼记斠补

    作者:孙诒让 著,雪克 点校

    本书收入孙诒让《尚书骈枝》、《周书斠补》、《大戴礼记斠补》、《九旗古谊述》、《周礼政要》等著述五种。前三种为校释《尚书》、《周书》和《大戴礼记》中文字的结集,《九旗古谊述》为考释旗识古义的专著,《周礼政要》是依照变法行新政的需要甄录《周礼》并据此阐述孙诒让改革主张的政论著作。此五种书校证精当、考释周详、切中时弊,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三辑)

    作者:林庆彰

    内容大要: 经学有很强的时代性,各个时期的经学研究都有他的特色。那么,民国时期的经学研究,特色是什么? 历代经学的特色,可以从当时或后代所编的丛书反映出来。《十三经注疏》搜集汉代至宋代的注疏专著,反映汉学的研究成果。徐乾学为纳兰性德所编的《通志堂经解》,收宋代至明末的经学著作,反映宋学的研究成果。有清二百六十余年,其经学成就展现在《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上,大抵文字诂解多于经义诠释。 民国时期的经学既不走汉学或宋学的路,也不循清人所走的『清代汉学』的路。那时候,是个大变动的时代,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个传统价值观崩溃的时代。它的特色可以从本丛书所收经学专著反映出来。民国时期的经学著作约有一千种,本丛书预计收录最重要的九百多种,这些著作除承续传统治经之路的部分著作之外,多数的著作反映了以下数点特色: (一)经书导读和经学史的专著 经书是古代知识分子求学历程中必读的书,日夜沉浸其中,似乎不需要导读性的著作,民国以来学制大不同,经书成了许多学科中的一科,经学概论的著作也应时而兴。三十多年间,出版了二十多种。至于各专经的导读性著作,如解题、读法、入门的书,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经学史的著作受西方史的观念影响,也出版了十多种。本丛书所收这两类的著作甚多,有不少是第一次与当代学者见面。 (二)用新方法和新观点解经 自清末开始,新的思潮和新的学问纷纷传进来,在新学问方面,如民俗学、社会学都是。新思潮方面,如: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等都是。许多学者利用这些新方法和新观点来解释经书,取得相当良好的成绩。利用社会学观点的,如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将三民主义与经典结合的,如顾寔的《三民主义与大学》;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利用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观点的,有闻一多的《风诗类钞》。 (三)国外经学著作的译介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大抵是中国的经学著作传到国外去。清中叶日本山井鼎的《七经孟子考文》传入,接着荻生徂徕的《论语征》也传入。民国以来,日本和欧洲的汉学著作译成中文的甚多,日本方面,如:本田成之的《中国经学史》、泷熊之助的《中国经学史概说》、诸桥辙次的《儒学の目的と宋儒の活动》,都有译本。法国马伯乐的《书经中的神话》、高本汉的《左传真伪考》,也有中文译本。 以上所述的几个特点,都有它们的代表著作。这些著作都已收入本丛书中。 编辑体例 (一)本丛书所谓『民国时期』,是指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九月三十日新中国成立前的时段。此一时段中国史家称为[民国时期』。 (二)本丛书所谓[经学』,是指研究儒家十三种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孝经》、《尔雅》和石经、谶纬,及其在中国历代之发展的学问。 (三)本丛书仅收民国时期学者研究经学之专著,不收单篇论文。所收专著也仅限于下列范围: 1.民国时期学者论述经学之专著。 2.历代经学家之专著,经民国时期学者整理出版者。 3.跨清末和民国时期两时段之学者,仅收其民国时期出版之著作。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两时段的学者,仅收其民国时期之著作。 4.此一时段学者所编之非论述性专著(如:索引、目录)不在收录之列。 (四)本丛书所收各书,大抵依林庆彰主编之《经学研究论著目录》(台北市: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12月)之分类,分经学通论、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孝经、尔雅、石经、谶纬等类。 (五)本丛书每辑约六十册,各册之篇幅约在四百至七百页间,篇幅小的著作,则合数种为一册;篇幅大的著作,则分装数册。 (六)本丛书的版式为十六开本,民国时期经学著作的版式不一,原书版式小于十六开本者,依实际需要稍做放大。 (七)本丛书所收各书,力求保存旧观,原书有封面和版权页者,影印时尽量保留,无封面者以书名页为封面。无版权页者皆在书末注明影印时所根据之版本。 (八)本丛书所据以影印之原本,有印刷模糊不清或页面透字,妨碍阅读者,皆尽量依原版式重新打字排版。 (九)本丛书所据以影印之各书,有乱丁、阙页者,皆已用其它印本订补。 (十)本丛书各辑出版完毕,将编辑《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总目暨索引》,以方便读者检索。 (十一)本丛书仿《四库全书总目》,于编辑完成后,另编纂《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提要》,供学界参考。 本丛书的价值 (一)搜集民国时期经学研究成果,并化身千万,减少学者为搜寻数据舟车劳顿之苦。 (二)呈现民国时期经学研究成果,提供学者较全面的研究文献,修订以前片面的经学发展观。 (三)提供研究生大量的罕见资料,拓展研究生新视野,寻找研究新论题。 (四)充实各图书馆的民国时期藏书,展开民国学术史、儒学史、经学史等的研究。 (五)证明传统学术的研究,需海峡两岸共同合作,互补有无,才能作出超越前人的新贡献。 第三輯 第一冊:王國維《經學概論》 胡熊鍔《經學通論》 衛聚賢《十三經概論》 第二冊:楊覲東《讀經範本一》 第三冊:楊覲東《讀經範本二》 第四冊:張文治編《經傳治要》 第五冊:陳漢章《孔賈經疏異同評》 關文瑛 《通志堂經解提要》 廖 平著,張西堂校點《古學考》 第六冊:羅振玉《經義考目錄一》 第七冊:羅振玉《經義考目錄二》 第八冊:蔡元培等著《讀經問題》 葉 青編《讀經問題》 唐文治《茹經堂新著》 第九冊:沈紹勳《周易易解》 第十冊:沈紹勳《周易示兒錄》 唐文治《周易消息大義》 吳汝綸《周易大義》 第十一冊:賀勉吾《周易卦序之研究》 楊鍾洌《周易精義》 第十二冊:李恆章《學易省過錄》 丁壽昌《讀易會通一》 第十三冊:丁壽昌《讀易會通二》 第十四冊:尚秉和《周易古筮考》 繆 篆《周易大象簡義》 第十五冊:李士珍《周易注》 第十六冊:劉光蕡《尚書微》 唐文治《尚書大義》 李泰棻《今文尚書正偽》 第十七冊:陳榮昌鑑定,張鴻範講述《書經講義》 遺史氏輯《書經講義》 第十八冊:顧頡剛輯點《書序辨》 姚明煇《禹貢注解》 尹世積《禹貢集解》 劉光蕡《立政臆解》 第十九冊:金公亮《詩經學ABC》 遺史氏輯《詩經講義》 第二十冊:馬其昶《詩毛氏學一》 第二一冊:馬其昶《詩毛氏學二》 第二二冊:馬其昶《詩毛氏學三》 第二三冊:吳闓生《詩義會通》 唐文治《詩經大義》 第二四冊:羅倬漢《詩樂論》 兒島獻吉郎著,隋樹森譯《毛詩楚辭考》 第二五冊:江 瀚《詩經四家異文考補》 丁以此《毛詩正韻》 第二六冊: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一》 第二七冊: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二》 第二八冊: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三》 第二九冊:張錫恭《禮學大義》 曹元忠《禮議》 遺史氏輯《周官經講義》 第三十冊:不著撰人《周禮就班》 劉詠溱《周禮賈疏引唐制集證》 遺史氏輯《儀禮禮記合編講義》 第三一冊:吳之英《壽櫟廬儀禮奭固一》 第三二冊:吳之英《壽櫟廬儀禮奭固二》 第三三冊:張錫恭《喪服鄭氏學一》 第三四冊:張錫恭《喪服鄭氏學二》 第三五冊:張錫恭《喪服鄭氏學三》 第三六冊:張錫恭《喪服鄭氏學四》 第三七冊:錢基博《春秋約纂》 遺史氏輯《春秋三傳講義》 第三八冊:馮 澂《春秋日食集證》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註一》 第三九冊:韓席籌《左傳分國集註二》 第四十冊:歐陽漸《四書讀》 第四一冊: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一》 第四二冊: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二》 第四三冊:許伏民《四書白話註解》 第四四冊:世界書局編《廣註四書讀本》 第四五冊:王緇塵講述《四書讀本一》 第四六冊:王緇塵講述《四書讀本二》 第四七冊:齊樹楷《論語大義》 第四八冊:唐文治《論語新讀本》 石永楙《論語正》 第四九冊:遺史氏輯《論語通義》 歐陽漸《論孟課》 第五十冊:楊樹達《論語疏證》 第五一冊:唐文治《孟子新讀本》 第五二冊:張兆瑢、沈元啟編譯《白話孟子讀本》 伍 莊《孟子讀法》 第五三冊:徐紹楨《大學述義》 曹元弼《大學通義》 王恩洋《大學新疏》 第五四冊:劉光蕡《大學古義》 左欽敏《大學申義》 胡懷琛《中庸淺說》 馬其昶《中庸篇義》 歐陽漸《中庸傳》 陳全三《中庸述義》 第五五冊:世界不孝子《孝經救世一》 第五六冊:世界不孝子《孝經救世二》 第五七冊:高潤生《爾雅穀名考》 第五八冊: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 汪 鎣撰,黃 侃評《黃侃手批爾雅正名》 馬宗薌《爾雅本字考|釋詁》 第五九冊:羅振玉《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 羅振玉《漢石經殘字集錄續編》 羅振玉《漢石經殘字集錄三編》 羅振玉《漢石經殘字集四續編》 羅振玉《漢熹平石經集錄又續編》 羅振玉《漢熹平石經集錄續補》 第六十冊:張國淦《漢石經碑圖》 方 若《舊雨樓漢石經殘石記》 屈萬里校錄《漢魏石經殘字校錄》 廖 平著,黃 鎔筆述《尚書弘道編》 廖 平著,黃 鎔筆述《書中候弘道編》 廖 平著,黃 鎔補證《詩緯新解》 全书共60册,16开精装,定价:150000.00新台币。 我公司有售 联系人:陈先生 联系电话:13146812822、010-84651957 邮箱:hhxy88@163.com QQ:21175854
  • 《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

    作者:方铭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考,礼义之大宗也。
  • 《诗经》与先秦哲学

    作者:张丰乾

    《 与先秦哲学》以子学时代的经典资源之一《诗经》与先秦哲学的关系为中心,从先秦子书引诗的体例与范围,诗句哲理化的方法论问题等角度出发,考察《诗经》对孔子、思孟学派和道家等先秦思想流派的影响。
  • 宋單疏本尚書正義(2冊)

    作者:(汉)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 经学纂要 经学提要

    作者:蒋伯潜,朱剑芒

  • 经解续经解分类汇编

    作者:阮元,王先谦

    经解续经解分类汇编廿五开本精装三十册 。正续皇清经解以作者为主,编次零乱,对于研究,颇多不便,故本馆以科目为对象,重加编辑出版,以便利读者。 1.经解续经解易类汇编 精装二册。 2.经解续经解诸经总义类汇编 精装四册。 3.经解续经解尚书类汇编 精装四册。 4.经解续经解毛诗类汇编 精装四册。 5.经解续经解三礼类汇编 精装六册。 6.经解续经解春秋类汇编 精装六册。 7.经解续经解四书类汇编 精装四册。皇清经解易类汇编目录。 01 易义别录十四卷 清张惠言辑 02 周易校勘记九卷略例校勘记一卷释文校勘记一卷 清阮 元撰 03 仲氏易三十卷 清毛奇龄撰 04 易说六卷 清惠士奇撰 05 周易述二十一卷 清惠 栋撰 06 周易述补四卷 清江 藩撰 07 周易虞氏义九卷 清张惠言撰 08 周易虞氏消息二卷 清张惠言撰 09 虞氏易礼二卷 清张惠言撰 10 周易郑氏义二卷 清张惠言撰 11 周易荀氏九家义一卷 清张惠言撰 12 易章句十二卷 清焦 循撰 13 易通释二十卷 清焦 循撰 14 周易补疏二卷 清焦 循撰 15 易图略八卷 清焦 循撰 16 易音三卷 清顾炎武撰。 续经解易类汇编目录。 01 周易稗疏四卷 清王夫之撰 02 周易述补五卷 清李松林撰 03 易汉学八卷 清惠 栋撰 04 读易汉学私记一卷 清陈寿熊撰 05 卦气解一卷 清庄存与撰 06 虞氏易事二卷 清张惠言撰 07 虞氏易候一卷 清张惠言撰 08 虞氏易言二卷 清张惠言撰 09 周易姚氏学十六卷 清姚配中撰 10 周易释爻例一卷 清成蓉镜撰 11 周易旧疏考正一卷 清刘毓崧撰 12 周易平议二卷 清俞 樾撰 13 周易互体征一卷 清俞 樾撰 14 周易爻辰申郑义一卷 清何秋涛撰 15 易图明辨十卷 清胡 渭撰 16 卦本图考一卷 清胡秉虔撰 17 易图条辨一卷 清张惠言撰 18 虞氏易消息图说一卷 清胡祥麟撰 19 易例二卷 清惠 栋撰 20 周易虞氏略例一卷 清李 锐撰 21 易经异文释六卷 清李富孙撰 22 周易考异二卷 清宋翔凤撰。皇清经解诸经总义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01 群经补义五卷 清江 永撰 02 经学厄言六卷 清孔广森撰 03 群经识小八卷 清李 惇撰 04 五经异义疏证三卷 清陈寿祺撰 05 九经古义十六卷 清惠 栋撰 06 经义杂记十卷 清臧 琳撰 07 经读考异八卷 清武 亿撰 08 经义知新记一卷 清汪 中撰 09 经义述闻二十八卷 清王引之撰。第 二 册 10 经传释词十卷 清王引之撰 11 经义丛钞三十卷 清严 杰撰 12 经传考证八卷 清朱 彬撰 13 经问十五卷 清毛奇龄撰 14 经史问答七卷 清全祖望撰 15 左海经辨二卷 清陈寿祺撰 16 质疑一卷 清杭世骏撰 17 注疏考证六卷 清齐召南撰 18 湛园札记一卷 清姜宸英撰 19 自田草堂存稿一卷 清王懋竑撰 20 果堂集一卷 清沈 彤撰 21 钟山札记一卷 清卢文弨撰 22 龙城札记一卷 清卢文弨撰 23 十驾斋养新录三卷 清钱大昕撰 24 十驾斋养新余录一卷 清钱大昕撰 25 潜研堂文集六卷 清钱大昕撰 26 读书脞录二卷 清孙志祖撰 27 读书脞录续编二卷 清孙志祖撰。第 三 册 28 戴东原集二卷 清戴 震撰 29 经韵楼集六卷 清段玉裁撰 30 读书杂志二卷 清王念孙撰 31 溉亭述古录二卷 清钱 塘撰 32 问字堂集一卷 清孙星衍撰 33 刘氏遗书一卷 清刘台拱撰 34 述学二卷 清汪 中撰 35 揅经室集七卷 清阮 元撰 36 拜经日记八卷 清臧 庸撰 37 拜经文集一卷 清臧 庸撰 38 四书释地四卷 清阎若璩撰 39 四书释地辨证二卷 清宋翔凤撰 40 四书剩言六卷 清毛奇龄撰 41 四书考异三十六卷 清翟 灏撰 42 经书算学天文考一卷 清陈懋龄撰 43 国朝石经考异一卷 清冯登府撰 44 汉石经考异一卷 清冯登府撰 45 魏石经考异一卷 清冯登府撰 46 唐石经考异一卷 清冯登府撰 47 蜀石经考异一卷 清冯登府撰 48 北宋石经考异一卷 清冯登府撰 49 日知录二卷 清顾炎武撰 50 潜邱札记二卷 清阎若璩撰 51 瞥记一卷 清梁玉绳撰 52 左海文集二卷 清陈寿祺撰 53 鉴止水斋集二卷 清许宗彦撰 54 发墨守评一卷 清刘逢禄撰 55 研六室杂着一卷 清胡培翚撰 56 宝甓斋札记一卷 清赵 坦撰 57 宝甓斋文集一卷 清赵 坦撰 58 秋槎杂记一卷 清刘履徇撰 59 吾亦庐稿四卷 清崔应榴撰 60 甓斋遗稿一卷 清刘玉撰。续经解诸经总义类汇编目录。 01 群经义证八卷 清武 亿辑 02 群经宫室图二卷 清焦 循撰 03 九经误字一卷 清顾炎武撰 04 十三经诂答问六卷 清冯登府撰 05 五经小学述二卷 清庄述祖撰 06 经传小记一卷 清刘台拱撰 07 郑氏笺考征一卷 清陈 奂撰 08 顽石庐经说十卷 清徐养原撰 09 实事求是斋经义二卷 清朱大韶撰 10 巢经巢经说一卷 清郑 珍撰 11 开有益斋经说五卷 清朱绪曾撰 12 礼堂经说二卷 清陈乔枞撰 13 刘贵阳经说一卷 清刘书年撰 14 经说略二卷 清黄以周撰 15 经述三卷 清林颐山撰 16 四书稗疏三卷 清王夫之撰 17 晚书订疑三卷 清程廷祚撰 18 书古微十二卷 清魏 源撰 19 古书疑义举例七卷 清俞 樾撰 20 先圣生卒年月日考二卷 清孔广牧撰 21 隶经文四卷 清江 藩撰 22 隶经剩义一卷 清林兆丰撰 23 过庭录五卷 清宋翔凤撰 24 读书丛录一卷 清洪颐撰 25 癸巳类稿六卷 清俞正燮撰 26 癸巳存稿四卷 清俞正燮撰 27 东塾读书记十卷 清陈 澧撰 28 读书偶识十一卷 清邹汉勋撰 29 达斋丛说一卷 清俞 樾撰 30 汉孳室文钞二卷 清陶方琦撰。皇清经解尚书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01 古文尚书考二卷 清惠 栋辑 02 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九卷 清孙星衍撰 03 尚书小疏一卷 清沈 彤撰 04 尚书集注音疏十四卷 清江 声撰 05 尚书后案三十一卷 清王鸣盛撰 06 尚书校勘记二十二卷 清阮 元撰。第 二 册 07 尚书补疏二卷 清焦 循撰 08 尚书札记四卷 清许鸿磐撰 09 禹贡锥指二十一卷 清胡 渭撰 10 尚书地理今释一卷 清蒋廷锡撰 11 观象授时十四卷 清秦蕙田撰 12 尚书释天六卷 清盛百二撰 13 畴人传九卷 清阮 元撰 14 禹贡三江考三卷 清程瑶田撰 15 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三卷 清段玉裁撰。续经解尚书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 01 尚书古文疏证九卷 清阎若璩撰 02 尚书今古文集解三十一卷 清刘逢禄撰 03 书序述闻一卷 清刘逢禄撰 04 尚书大传辑校三卷 清陈寿祺撰 05 尚书略说二卷 清宋翔凤撰 06 尚书余论一卷 清丁 晏撰 07 尚书旧疏考正一卷 清刘毓松撰 08 尚书谱一卷 清宋翔凤撰 09 尚书平议四卷 清俞 樾撰 10 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一卷 清陈乔枞撰 11 尚书历谱二卷 清成蓉镜撰 12 周书平议一卷 清俞 樾撰 13 逸周书杂志四卷 清王念孙撰 14 逸周书集训校释十一卷 清朱右曾撰。第 二 册 15 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十八卷 清陈乔枞撰 16 大誓答问一卷 清龚自珍撰 17 禹贡郑注释二卷 清焦 循撰 18 禹贡锥指正误一卷 清丁 晏撰 19 禹贡图一卷 清陈 澧撰 20 禹贡郑氏略例一卷 清何秋涛撰 21 禹贡说一卷 清倪文蔚撰 22 禹贡班义述三卷 清成蓉镜撰皇清经解毛诗类汇编目录 01 毛诗稽古编三十卷 清陈启源撰 02 诗本音十卷 清顾炎武撰 03 诗说四卷 清惠周惕撰 04 毛郑诗考正四卷 清戴 震撰 05 诗经补注二卷 清戴 震撰 06 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清段玉裁撰 07 诗经小学四卷 清段玉裁撰 08 毛诗校勘记十卷 清阮 元撰 09 毛诗补疏五卷 清焦 循撰 10 毛诗义二十四卷 清李黼平撰 11 三家诗异文疏证二卷 清冯登府撰。续经解毛诗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01 诗经稗疏四卷 清王夫之撰 02 续诗传鸟名三卷 清毛奇龄撰 03 白鹭洲主客说诗一卷 清毛奇龄撰 04 诗声类十二卷 清孔广森撰 05 诗声分例一卷 清孔广森撰 06 毛诗考证三卷 清庄述祖撰 07 周颂口义四卷 清庄述祖撰 08 诗书古训十卷 清阮 元撰 09 诗经异文释十六卷 清李富孙撰 10 诗毛氏传疏三十卷 清陈 奂撰 11 释毛诗音四卷 清陈 奂撰 12 毛诗说一卷 清陈 奂撰 13 毛诗传义类十九篇一卷 清陈 奂撰 14 诗谱考正一卷 清丁 晏撰 15 齐诗翼氏学四卷 清迮鹤寿撰 16 诗地理征七卷 清朱右曾撰。第 二 册 17 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 清马瑞辰撰 18 毛诗后笺三十卷 清胡承琪撰。第 三 册 19 毛诗郑笺改字说四卷 清陈乔枞撰 20 三家诗遗说考四十九卷 清陈乔枞撰 21 诗经四家异文考五卷 清陈乔枞撰 22 齐诗翼氏学疏证二卷 清陈乔枞撰 23 诗古微十七卷 清魏 源撰 24 诗名物证古一卷 清俞 樾撰 25 毛诗平议四卷 清俞 樾撰 26 毛诗谱一卷 清胡元仪撰。皇清经解三礼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01 学礼质疑二卷 清万斯大撰 02 礼说十四卷 清惠士奇撰 03 礼笺三卷 清金 榜撰 04 礼学厄言六卷 清孔广森撰 05 礼经释例十三卷 清凌廷堪撰 06 校礼堂文集一卷 清凌廷堪撰 07 礼说四卷 清凌 曜撰 08 宗法小记一卷 清程瑶田撰 09 周礼疑义举要七卷 清江 永撰 10 周官禄田考三卷 清沈 彤撰 11 周礼军赋说四卷 清王鸣盛撰 12 释宫小记一卷 清程瑶田撰 13 考工创物小记四卷 清程瑶田撰。第 二 册 14 考工记图二卷 清载 震撰 15 周礼汉读考六卷 清段玉裁撰 16 周礼校勘记十四卷 清阮 元撰 17 考工记车制图解二卷 清阮 元撰 18 沟洫疆理小记一卷 清程瑶田撰 19 仪礼章句十七卷 清吴廷华撰 20 仪礼小疏八卷 清沈 彤撰 21 仪礼汉读考一卷 清段玉裁撰 22 仪礼释官九卷 清胡匡衷撰 23 仪礼校勘记十八卷 清阮 元撰。第 三 册 24 弁服释例八卷 清任大椿撰 25 释缯一卷 清任大椿撰 26 仪礼丧服文足征记十卷 清程瑶田撰 27 大戴礼记补注十三卷 清孔广森撰 28 大戴礼记正误一卷 清汪 中撰 29 礼记校勘记六十七卷 清阮 元撰 30 抚本礼记郑注考异二卷 清张敦仁撰 31 礼记补疏三卷 清焦 循撰 32 夏小正疏义四卷 清洪震撰 33 深衣考误一卷 清江 永撰 34 曾子注释四卷 清阮 元撰 35 燕寝考三卷 清胡培翚撰。续经解三礼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01 求古录礼说十五卷 清金 鹗撰 02 求古录礼说补遗一卷 清金 鹗撰 03 学礼管释十八卷 清夏 炘撰 04 白虎通疏证十二卷 清陈 立撰 05 礼经通论一卷     清邵懿辰撰 06 郑君驳正三礼考一卷 清俞 樾撰 07 礼说略三卷   清黄以周撰 08 大小宗通释一卷 清毛奇龄撰 09 周官记五卷 清庄存与撰 10 周官说二卷 清庄存与撰 11 周官说补三卷 清庄存与撰 12 周官故书考四卷 清徐养原撰 13 周礼学二卷 清王聘珍撰 14 周礼注疏小笺五卷 清曾 钊撰 15 朝庙宫室考一卷 清任启运撰 16 明堂大道录八卷 清惠 栋撰 17 车制考一卷 清钱 坫撰 18 轮舆私笺三卷 清郑 珍撰。第 二 册 19 考工记考辨八卷 清王宗涑撰 20 九族考一卷 清俞 樾撰 21 周官平议二卷 清俞 樾撰 22 考工记世室重屋明堂考一 清俞 樾撰 23 仪礼释例一卷 清江 永撰 24 仪礼释宫增注一卷 清江 永撰 25 仪礼管见十七卷 清褚寅亮撰 26 郑氏仪礼目录校证一 清胡匡衷撰 27 仪礼图六卷 清张惠言撰 28 读仪礼记二卷 清张惠言撰 29 仪礼正义四十卷 清胡培翚撰。第 三 册 30 仪礼古今文疏义十七卷 清胡承琪撰 31 仪礼古今文异同疏证五卷 清徐养原撰 32 仪礼学一卷 清王聘珍撰 33 仪礼经注疏正伪十七卷 清金日追撰 34 仪礼私笺八卷 清郑 珍撰 35 读仪礼录一卷 清曾国藩撰 36 郊社禘祫问一卷 清毛奇龄撰 37 禘说二卷 清惠 栋撰 38 禘祫问答一卷 清胡培翚撰 39 释服二卷 清宋绵初撰 40 丧礼经传约一卷 清吴卓信撰 41 丧服会通说四卷 清吴家宾撰 42 士昏礼对席图一卷 清俞 樾撰 43 玉佩考一卷 清俞 樾撰 44 仪礼平议二卷 清俞 樾撰 45 昏礼重别论对驳义二卷 清刘寿曾撰 46 天子肆献祼馈食礼纂二卷 清任启运撰 47 礼记偶笺三卷 清万斯大撰 48 礼记训义择言八卷 清江 永撰 49 大学古义说二卷 清宋翔凤撰 50 大戴礼注补十三卷 清汪 照撰 51 礼记郑读考六卷 清陈乔枞撰 52 礼记异文笺一卷 清俞 樾撰 53 礼记郑读考一卷 清俞 樾撰 54 大戴礼记平议二卷 清俞 樾撰 55 礼记平议四卷 清俞 樾撰 56 礼记天算释一卷 清孔广牧撰 57 深衣释例三卷 清任大椿撰 58 夏小正分笺四卷 清黄 模撰 59 夏小正异义二卷 清黄 模撰。皇清经解春秋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01 学春秋随笔十卷 清万斯大撰 02 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 清毛奇龄撰 03 春秋简书刊误二卷 清毛奇龄撰 04 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 清毛奇龄撰 05 解春集二卷 清冯 景撰 06 春秋说十五卷 清惠士奇撰 07 春秋正辞十三卷 清庄存与撰 08 春秋异文笺十三卷 清赵 坦撰 09 春秋地理考实四卷 清江 永撰 10 说纬一卷 清王 崧撰 11 左传杜解补正三卷 清顾炎武撰 12 春秋左传小疏一卷 清沈 彤撰。第 二 册 13 春秋左传补注六卷 清惠 栋撰 14 春秋左传校勘记四十二卷 清阮 元撰 15 春秋左传补疏五卷 清焦 循撰 16 春秋左传补注三卷 清马宗琏撰 17 左氏春秋考证二卷 清刘逢禄撰 18 箴膏肓评一卷 清刘逢禄撰 19 春秋公羊通义十三卷 清孔广森撰 20 春秋公羊传校勘记十二卷 清阮 元撰 21 春秋公羊何氏释例十 清刘逢禄撰 22 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一卷 清刘逢禄撰 23 公羊礼说一卷 清凌 曙撰 24 春秋谷梁传校勘记十三卷 清阮 元撰 25 谷梁废疾申何二卷 清刘逢禄撰。续经解春秋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01 春秋稗疏二卷 清王夫之撰 02 春秋占筮书三卷 清毛奇龄撰 03 春秋长历十卷 清陈厚耀撰 04 春秋大事表六十七卷 清顾栋高撰 05 国语补校一卷 清刘台拱撰 06 国语发正二十一卷 清汪 孙撰。第 二 册 07 春秋朔闰异同二卷 清罗士琳撰 08 春秋繁露注十七卷 清凌 曙撰 09 春秋决事比一 清龚自珍撰 10 春秋古经说二卷 清侯 康撰 11 春秋释一卷 清黄式三撰 12 春秋名字解诂补义一 清俞 樾撰 13 春秋日南至谱一卷 清成蓉镜撰 14 驳春秋名字解诂一 清胡元玉撰 15 春秋左传诂二十卷 清洪亮吉撰 16 左通补释三十二卷 清梁履绳撰 17 春秋左传平议三卷 清俞 樾撰 18 春秋外传国语平议二卷 清俞 樾撰。第 三 册 19 春秋左传异文释十卷 清李富孙撰 20 春秋左氏古义六卷 清臧寿恭撰 21 春秋左氏传补注十二卷 清沈钦韩撰 22 春秋左传地名补注十二卷 清沈钦韩撰 23 左传旧疏考证八卷 清刘文淇撰 24 春秋左传贾服注辑述二 清李贻德撰 25 春秋谷梁异文释一卷 清李富孙撰 26 春秋谷梁传时月日书法释例 清许桂林撰 27 谷梁礼证二卷 清侯 康撰 28 谷梁大义述三十 清柳兴恩撰。第 四 册 29 谷梁补注二十四卷 清钟文烝撰 30 春秋谷梁传平议一卷 清俞 樾撰 31 春秋公羊异文释一卷 清李富孙撰 32 公羊逸礼考征一卷 清陈 奂撰 33 公羊礼疏十一卷 清凌 曙撰 34 公羊问答二卷 清凌 曙撰 35 春秋公羊传历谱十一卷 清包慎言撰 36 公羊义疏七十六卷 清陈 立撰 37 春秋公羊传平议一卷 清俞 樾撰。皇清经解四书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01 论语稽求篇七卷 清毛奇龄撰 02 论语校勘记十一卷 清阮 元撰 03 论语补疏二卷 清焦 循撰 04 论语述何二卷 清刘逢禄撰 05 论语偶记一卷 清方观旭撰 06 乡党图考十卷 清江 永撰 07 孝经校勘记四卷 清阮 元撰 08 孝经义疏一卷 清阮 福撰 09 音论一卷 清顾炎武撰 10 尔雅正义二十卷 清邵晋涵撰 11 磬析古义一卷 清程瑶田撰 12 说文解字注十五卷 清段玉裁撰 13 水地小记一卷 清程瑶田撰 14 解字小记一卷 清程瑶田撰 15 声律小记一卷 清程瑶田撰 16 九谷考四卷 清程瑶田撰。第 二 册 17 释草小记一卷 清程瑶田撰 18 释虫小记一卷 清程瑶田撰 19 六书音均表五卷 清段玉裁撰 20 广雅疏证十卷 清王念孙撰 21 尔雅校勘记八卷 清阮 元撰 22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二卷 清阮 元撰 23 尔雅义疏二十卷 清郝懿行撰 24 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 清阎若璩撰 25 孟子校勘记十六卷 清阮 元撰 26 孟子正义三十卷 清焦 循撰。续经解四书类汇编目录 第 一 册 01 论语说义十卷 清宋翔凤撰 02 论语鲁读考一卷 清徐养原撰 03 论语孔注辨伪二卷 清沈 涛撰 04 论语古注集笺二十卷 清潘维城撰 05 论语正义二十四卷 清刘宝楠撰 06 论语郑义一卷 清俞 樾撰 07 续论语骈枝一卷 清俞 樾撰 08 何休注训论语述一卷 清刘恭冕撰 09 乡党正义一卷 清金 鹗撰 10 论语平议二卷 清俞 樾撰 11 孝经问一卷 清毛奇龄撰 12 孝经征文一卷 清丁 晏撰 13 尔雅补郭二卷 清翟 灏撰 14 尔雅古义二卷 清钱 坫撰 15 尔雅释地四篇注一卷 清钱 坫撰 16 说文声类十七卷 清严可均撰 17 小尔雅训纂六卷 清宋翔凤撰 18 尔雅匡名二十卷 清严元照撰。第 二 册 19 说文谐声谱九卷 清张成孙撰 20 说文解字音均表十八卷 清江 沅撰 21 说文声读表七卷 清苗 夔撰 22 释谷四卷 清刘宝楠撰 23 尔雅经注集证三卷 清龙启瑞撰 24 尔雅平议二卷 清俞 樾撰 25 孟子四考四卷 清周广业撰 26 孟子赵注补正六卷 清宋翔凤撰 27 孟子音义考证二 清蒋仁荣撰 28 孟子平议二卷 清俞 樾撰。 台版-四书类】经解续经解分类汇编- 25K精装30册出版年月:1982。出版社:艺文印书馆。易类2册.尚书类4册.毛诗类4册.三礼类6册.春秋类6册.四书类4册.诸总义类4册
  • 十三经注疏校记(上下册)

    作者:[清]孙诒让著,许嘉璐主编,雪克辑校

    《十三经注疏校记》为《孙诒让全集》之一种,是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以江西刻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为底本的一部校勘著作。由雪克据浙江大学藏手校本辑校整理而成,并在原整理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校订修改。是继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后又一部极为重要的校勘著作,在文史哲等领域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尚書異文彙錄

    作者:屈萬里

    本書除廣引各家版本外,更採用石經、敦煌卷子等新出文獻,由古文字學的觀點析校前人聚訟之處,是最有助於尚書文字辨正的著作。
  • 仪礼注疏(全三册)

    作者:[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王辉 点校

    《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有关社会习俗和礼制的资料总汇,对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生活极具价值。历代为之作注解者很多。唐代编《五经正义》,将郑玄注和贾公彦疏作为钦定的《仪礼》注释,编成《仪礼注疏》,成为后世最权威的《仪礼》读本,与其他唐代钦定儒家经典注疏统称为《十三经注疏》。唐以后多次重刻,但质量良莠不齐,版本多有异同,错讹亦难以避免。有鉴于此,王辉先生潜心数载,将此书重新校勘整理,比较异同,择善而从,并吸收了历代学者研究《仪礼》的成果。各卷后附有校勘记。本书将成为《仪礼》最好的版本。
  • 朱子语类汇校

    作者:[宋]黄士毅 编,徐时仪 杨艳 汇校

    九州大学图书馆藏有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共九函,四十二册,一百四十卷。徽州本保留了许多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所没有的内容。徽州本上承《池录》,下启黎编,在语录到语类的形成过程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此次整理,以日本九州大学藏朝鲜古写宝祐二年再校徽州本《朱子语类》为底本进行点校,通校本为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以日本内阁文库藏覆成化本修补“国家图书馆”藏成化九年陈炜覆刻本的影印本,参校本以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王星贤点校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的《朱子全书》所收郑明等点校本为主,酌情辅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明抄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明万历朱崇沐刻本、清康熙吕留良刻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应元书院刻本、光绪刘氏传经堂贺瑞麟校刻本、静嘉堂文库本和日本内阁文库藏覆成化本等。 本书以徽州本为底本,汇校成化本等诸本,将成化本无而底本有、底本有而成化本无,以及二本皆有而顺序不同者一一校出,供学界研究参考。
  •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作者:[汉]何休 注,[唐]徐彥 疏,刁小龍

    《春秋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旧题作者为战国公羊高,高为齐人(今山东),相传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专治《春秋》。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唐代徐彦(一说为北魏人)作疏,保存了唐以前的一些旧说。注疏原各自单行,后人将之合为《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成为《十三经注疏》的一种。本书长期来并无整理排印本。近年来始有之,但尚有不尽如人意处。有鉴于此,刁小龙先生对其重新做了标点整理。本次整理弃用阮元刻本而直接使用元刻递修宋十行本,参校本达十二种之多。此外还广泛采用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等前人成果,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校勘成果,为目前最完备之整理排印本。
  • 唐宋《春秋》佚著研究

    作者:黄觉弘

    本书通过辑佚考证,获得大量唐宋《春秋》佚著佚说之新材料,并据此进行比较广泛深入的个案研究和综合考析,主要探讨了中晚唐之李瑾、陈岳,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庆历新经学重要参与者之李尧俞、孙觉、黎錞,伊洛学派之程颐及其门人刘绚、杨时,南宋之程门后学胡安国、王葆、程迥,以及浙东学派之项安世、薛季宣、吕祖谦等人之《春秋》佚著佚说。对作者和佚著本身的成书、体例、著录、流传、与相关著述和学派之关系,以及所涉其他学术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揭示和解决长久以来《春秋》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 易经古歌考释(修订本)

    作者:黄玉顺 著

    《易经古歌考释》是一项重大发现,证明传世《周易》的古经部分是由两种文献构成的,即殷周之际流行的“古歌”和西周初期写定的占辞,从中勾稽出六十七首“逸诗”,俨然是一部比《诗经》时代还早的诗集,并加以翔实的训释和生动的现代汉语翻译。此书被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誉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确然成一家之言,为易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亦为古代诗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区宇”。此书初版于1995年。这次再版的修订本,对于原版的考释,补充了一些材料;原版考释有误的地方,进行了更正;原版考释存疑的地方,提供了一些说明;原版的一些排印错误,给予了纠正;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情况。此外,增收了作者的六篇有关文章作为附录。
  • 阮刻毛诗注疏

    作者:[清] 阮元

    传古楼辑《四部要籍选刊》之二,据《毛诗注疏》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刻本影印成书,采用标准32开开本形制,分装10册,每面印原书半叶。本书係阮刻《十三经注疏》成书近两百年来首次单面影印者。
  • 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

    作者:林慶彰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是林慶彰教授近二十年來研究經學的論文選集。每篇論文均處理到目前為止,還未有學者研究的經學問題,卓具前瞻與創見。全書大抵可分為六個研究方向:一、探討《史記》提出經書作者的淵源。二、儒家經典的權威的形成和消解。三、處理經學史上的兩種規律:第一種是注解形式的簡繁更替;第二種是回歸原典運動。四、探討經學中心國與周邊國研究經學的互動關係。五、用《詩經》的材料,來探討周代天神權威降落,人文思想興起的歷程。六、探討《詩序》地位問題,及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由於本書有開拓視野的作用,所以命名為「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
  • 经典释文

    作者:陆德明

    《经典释文》由唐陆德明撰写,主要为古代经典注音和释义,同时考辨经籍字句。全书收录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与训诂,有些音训原书现已亡佚,赖本书而流传至今,因而本书是研究中国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经籍版本学的重要著作。 点校以我社1985年据北京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之影印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影印通志堂本为对校本。
  •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作者:(清)劉逢祿 著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十卷,为清代春秋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凡何氏所谓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次第发明,共总结有例二十六,表四。每例皆先罗列举证《春秋》经传及何休解诂条文,最后以释来阐释该例之主旨要义。表则是例的一种变形,通过纵横比对相关内容来使义例清晰,而阐述主旨之文字则移于每表之首,以序的形式出现。刘逢禄通过对何休解诂《公羊传》义例的归纳,阐发了自己的公羊学思想,建立起严密的公羊学理论体系。是研究清代公羊学必读之书。
  • 礼经学

    作者:曹元弼

    《清代经学著作丛刊:礼经学》分七卷,分为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以《仪礼》十七篇为纲,选出历代疑而未决处,用“今案”进行剖肌分理。每申说一例,皆先引各家注释后再下己见,搜罗宏富,征引广博。
  • 经学通志

    作者:钱基博

    本书系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重新校印而成。作者"曩读唐陆元朗德明《经典释文》",以为其"文少波澜,未足以发人意","恨其记载疏舛,于魏、晋以下不详"。又以清儒江藩《经师经义目录》"胶于门户,特以清儒承汉学,而摈唐、宋于不论不议,学术流变之迹,因以不明",故"爰辑旧闻,纂为是志"。全书共分七部,题以《总志第一》、《周易志第二》、《尚书志第三》、《诗志第四》、《三礼志第五》、《春秋志第六》、《小学志第七》。十三经中所谓经典,本书多有不取,以"《论语》述夫子之言行",仲尼述而不作,何"使其弟子笔其言以自制一经哉"!又以《孟子》为诸子"儒家之著述","《尔雅》则经传之释词,倘以此为六经之羽翼则可,而迳厕于六经则荒矣",等等,故本书唯取五经而言之,去取之间,颇有见地。本书除第一部分总述、末一部分讲小学而外,各部分述诸经之历史,言简意赅,而其尤其可贵者,乃在于涉及到经学在晚清以来之发展,如录海宁杭辛斋"《易》如大明镜,无论以何物映之,莫不适如其本来之象。如君主立宪,义取亲民,为《同人》象"诸语等等,正可补清儒经学史之不足。本书名为《通志》,由古而今,可谓名实相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