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学

  • 廖平选集(上下)

    作者:廖平,李耀先 编

  • 经传释词

    作者:王引之

    本书是一本关于古汉语虚词研究的著作,全书共十卷,并附有语词误解以实义,王伯早新定助词辩,石臞府君行状,伯早府君行状和高邮王氏子年谱。《经传释词》词目中有一些古身字和异身字。
  • 经义述闻

    作者:王引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 编

    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是书初刊于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乃其未完本;道光七年(公元一八二七年)重刻于京师。即今通行之足本。学海堂本仅二十八卷,系据道光本略去《久岁考》及《通说》而成。今选用道光七年本影印,附以条目索引,以便检阅。 引之自序人云:“下既久由大人之说触类推之……不揆愚陋。辄取一隅之见附于卷中。”今以嘉庆本典足入相较,则足本所录念孙之说大体在马,而引之之说则所缺尚多.是引之先录庭训,人以已说陆续增益之,则其名书曰“述闻言以己见附之,非语虚矣。今察全书,父子之说约各居斗,然则难题为引之撰,直视为父子合壁璧著亦可。   是书内容,亦即引之自序所云“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约而言之,校正古书古训、通其假借二端耳。然其间人有略异者:《尔雅述闻》三卷、《春秋名字解诂》二卷。则醇然寻求字义者也;《太岁考》二卷,乃耑为辨证星历而作;至若《通说》二卷,自“古韻二十一部”以下,多举古书辞例、旧籍伪误之由,實亦其父子治经经验之总结,幾典今世之理论著作无异,后之读是书者尤当措意马。   王氏父子校古籍、求字表、通假借之方法与条例,徐复、赵振铎二先生已于《广雅疏证》、《读书杂志》之“弁言”中详论之矣,北不赘言.今谨就《经义述闻》之特色及体现于是书之优良学风略论如左。   王念孙当语入曰:“吾冶小学,呈为之舌人马。其寺归曰:用小学说经、用小学校经而已矣。”《经义述闻》即熔小学、校勘、经学为一炉之佳制也。引之自序引其父语曰:“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真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是以斯编之求字义,亦与疏《广雅》同,重在以声音通训诂。
  • 求索真文明

    作者:朱维铮

    学术与政治似乎是一对孪生子,政治的没落必然带来学术的没落,这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识”。独具只眼的黑格尔却说:常识虽然令人尊敬,对于历史研究却未必适用。著名学者朱维铮教授通过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入研究,同样为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腐朽清王朝的覆灭,并没有使学术走向没落。晚清的学术,属于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发生近代意义交往以后的过程延续,它的资源,固然时时取自先秦至明清不断变异的传统,但更多的是取自异域。
  • 今古文经学新论

    作者:王葆玹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经学的学术研究专著。书中兼用史学考据与哲学分析的方法,对经学的起源、经典系统、流派、人物、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及其争论史等等,分别加以考辨和论述。在经学研究领域,有诸多疑点,例如:今文经书空间成于何时?古文经传分别出于何地?《周礼》如何上升为三《礼》之首?《周易》如何上升至五经的首位?等等。对这一类的问题,本书一一加以探讨,创见颇多。在增订的部分,探讨了西周灭亡的事件对儒
  • 三礼注汉制疏证

    作者:刘善泽

  • 古籍举要 版本通义

    作者:钱基博

    钱基博撰有关中国古代典籍著作,原书名《后东塾读书记》,1933年改名《古籍举要》出版。
  • 礼记今注今译

    作者:王云五 编

    《礼记今注今译》,全文以“记”形式,深说大义为主,从制度、仪节、礼法、乐理、教育、服物、生活与风俗、规范与习俗,不费周折,对于儒家学说理论有直接介绍,义理深微,在当时的环境中,作为修身践言的圭臬。
  • 三经新义辑考彙评

    作者:程元敏

    本书是程元敏所新辑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三经新义》,即《诗义》、《书义》、《周礼义》,并汇集诸家评语。《三经新义》是宋代著名学术公案,可惜早已亡佚,现得细致辑佚与周密考辨,允为研究宋代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春秋》经传讲义

    作者:赵伯雄

    《 经传讲义》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传讲义》对三传的内容、形式、性质及其作为儒家经典的特点做了详细的介绍,对经传中所包含的种种问题以及古代学者所作的相关“注”、“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比较全面地展示了经传的研究诠释史亦即“春秋学”的发展脉络。
  • 尚书今注今译

    作者:屈万里注释

    古者凡公文及函札皆名曰书。《尚书》诸篇,大部分为古代之公文,故先秦但称此书曰《书》。尚书者,意谓古代之公文也。 “文复会”简介:台湾文化总会的前身是“文化复兴总会”,它是为了因应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宗旨,而设立起来的。为了反制文革,总会特地请当时最好的学者,对四书、诗经、周易、老庄、春秋等进行今注今译,以推广典籍阅读。当时聘请的学者,包括了南怀瑾、屈万里、林尹、王梦鸥、史次耘、陈鼓应等,堪称一时之选,连续出版了诸子百家的经典。
  • 经学卮言

    作者:孔廣森 撰,楊新勛 校注

    孔广森(1752-1787),字众仲、撝约,号顨轩,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六十八代孙,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数学家。少年师从戴震,又拜庄存与为师,精研《公羊》学。后从桐城派姚鼐,创作骈文。著述宏富,有《顨轩孔氏所著书》,包括《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十二卷、《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类》十三卷、《经学卮言》六卷、《礼学卮言》六卷等;又有《仪郑堂文集》二卷、《仪郑堂遗稿》一卷等。《经学卮言》是孔广森撰写的一部群经总义类著作,涉及《易》、《书》、《诗》、《尔雅》、《论语》、《孟子》和《左传》,自问世以来,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但从未有单行本。此次由杨新勋整理、校注,以南京图书馆藏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顨轩孔氏所著书》本为底本,《清经解》和《续修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详作校勘;并对文中部分疑难字词、人名地名以及引文出处等稍作注释,以便于今天读者阅读和理解。
  • 汉代经学与文学

    作者:侯文学

    汉代是经学“昌明”与“极盛”的时代,欲明汉代文学,不能回避其与汉代经学的关联。《汉代经学与文学》选择汉代经学与文学共同关注的女性、山水、虹蜺、音乐、田猎五个意象,奇正、情志两对范畴,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透视汉代经学与文学各自的存在特质与历史文化根源。经学与汉代教育、入仕关联密切,《汉代经学与文学》对汉代作家的受教育情况、入仕途径等问题亦作出考察,从创作主体角度探讨了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使结论更为明确、具体。
  • 程瑶田全集

    作者:(清)程瑶田 撰,陈冠明等 校点

    程瑶田全集(套装全4册)(竖排繁体),共四册,全书一百一十万字,包括程氏经学综合性著作通艺录及周礼剳记、莲饮集等。通艺录是全集主体,凡二十五种,五十五卷。就其成就而言,主要体现在义理、学术两个方面,学术内容包括训诂、象数、名物、制度、天文、地理、历算、声律、金石、书法、篆刻等。其对当代及后世影响,亦集中体现在此,而于学术影响尤为巨大。
  • 经学通志

    作者:钱基博

    全书通《易》、《书》、《诗》、《礼》、《春秋》、《小学》诸志,以阐述经学古今之流变而考论其得失,翔实精审,实为研治中国经学的要籍。
  • 五经正义研究

    作者:张宝三

    唐孔穎達等,於太宗貞觀年間奉敕修撰《五經正義》,初成之後,歷經兩次刊定,始於高宗永徽四年正式頒行。 《五經正義》在中國經學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然因其篇幅浩繁,探討不易,迄今尚乏整體之研究。本書作者,積數年之功,撰成本書,對《五經正義》作較全面、深入之探討。全書共分十二章,都五十餘萬言。所論包括: 《五經正義》之修撰與版本、 《五經正義》修撰之依據、 《五經正義》之體式與内涵特性、 《五經正義》論考之內容、 《五經正義》對注文之補充與修正、 《五經正義》之校勘、 《五經正義》之字義訓詁、 《五經正義》之修辭觀、 《五經正義》之思想觀念、 《五經正義》之得失與價值等内容。本書内容豐富,論證詳實,洵為欲研究《五經正義》相關問題者便利之梯航。
  • 中国经学史讲义

    作者:周予同

    周予同先生是上世纪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大师,他的著作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经学史的最高水平。本书主要是周予同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开设的中国经学史课程的讲义。内容主要是讲述经学史中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中的师承、流派、人物、著述、主要观点,以及经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是研究中国经学史的重要入门书之一。
  • 唐宋注疏十三经(全四册)

    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本书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原书据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校排,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毂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撰疏者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邢?、孙奭 为唐宋人,故名《唐宋注疏十三经》。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作者:彭林

    《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版)》内容简介:《周礼》为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借由铺叙理想国官政之法的形式,展示其治国思想。此书体大思精。宏纤毕贯,且学术与治术兼包,历来为学者与政治家所重。但在群经中,其出最晚,且无传授端绪,故其成书年代聚讼千年-迄无定说。《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从剖析《周礼》所蕴涵的思想体系入手。判定其由儒、法、阴阳五行三家熔铸而成。三家学说,原本各为畛域。儒与法结合,始于苟子;阴阳与五行结合。始于邹衍;故此书不会早于战国。儒、法、阴阳、五行四家思想融为一体,在《吕览》之后。文景之时,黄老盛行,而此书无黄老痕迹,故推定此书成于西汉之初。
  • 春秋胡氏傳

    作者:[宋] 胡安國,錢偉強 點校

    重校胡文定公春秋傳序 嗚呼,聖人之坊弛亦久矣。自士不誦習是書,天下于坊之大義暝然漠之,舉以隳之,亦已極矣!蓋天道甚微,而人心至危,故聖人憬然飭之,章疑別微以為民坊,制禮以坊德,作刑以坊淫,申命以坊欲。而坊之為義則莫顯乎春秋,莫謹于夷夏也。謹夷夏,然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坊以遂,而天道君子、忠信文行之旨以信,可易視也哉!故其言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又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聖人坊之大者,斯在夷夏之間歟! 自七十子之徒以下,奉斯旨以為華夏教,內諸夏而外夷狄,俾斯文之緲不絕于戎譯之禍,徵有騐矣。而胡文定公崛起于南渡之間,親踵于醜虜之患,于聖人坊之大義,痛之如切膚,感之若一時,故以春秋為聖人頃否之書,而于華夷之間三致意焉。其言曰“言釋宋公者,宋方主會而蠻夷執而伐之,以其俘獲來遺,是夷狄反為中國主,禽獸將逼人而食之矣,此正天下大變,春秋之所謹也”,又曰“門庭之寇,不可縱而莫禦者也”,“經斯世者,當以為懼,有攘卻之謀而不可忽,則聖人之意也”,其憂時經世之慮可謂深且著矣,然則斯言又豈為一時一世發也。 遜清以夷狄制中國,故每以私意黜正論。自高宗末葉科舉詔廢胡傳,世不佩誦甄陶于此書,閱二百歲矣。俗儒脂韋媕娿,承其影響,致夷狄之術加於文武之憲,而使聖人之坊頹然廢焉,可勝悲哉!迨及近世九譯之寇寖至,馬湛翁以為不讀胡傳之騐而節義之氣蔑如故也,良有以也。 今天下囂囂然以儒學相尚,四聖五子之書,遝匝紛陳。然要質其言,則大率陰迻夷裔之緒,以攘竊聖人之言,傎其本實,是使聖人之言為犬羊之鞟矣,亦何甚也。子曰:“素夷狄則行乎夷狄。”今以夷狄而行乎華夏,將何能而視邪?嗚呼,以夷變夏,未有愈于今日者乎! 予今校而梓行之,誠以是書能號召忠信,氐厲節氣,士茍昕夕誦玩,則匪特義理洞灼,亦將使孟之浩然、孔之仁信霈然盈乎中、昳然煥乎外,聖人之坊、夷夏之辨不待辯而明矣。斯亦予所待于將來者云。 庚寅春王既望之夕,吳興錢偉彊拜手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