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經學
-
宋元明清-十三经注疏汇要(1-12册)
本书计收宋元明清有关注疏或接近注疏本二十一种,现将其作者及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易本意附绿纂注》十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一二四八——?)学庭芳,号双湖,江西婺源人。领宋理宗景定乡荐,试礼部不第,教授乡里以终。其父胡方平精于《易》,曾受学朱熹之三传弟子。一桂受父易学,著述颇丰,除本书外,尚有《启蒙翼传》、《朱子诗传附绿纂疏》、《十七史纂》等书。《易本意附录纂注》以朱熹《周易本意》为宗,取文集、语录之及于易者附之,谓之『附录』;取诸儒易说之合于《本意》者节之,谓之『纂疏』。其去取别裁,惟以朱子为断。此书为明《周易大全》所本之一,《四库总目》称其『谨敢』。今据《通志堂经解》本影印…… -
五经正义研究
唐孔穎達等,於太宗貞觀年間奉敕修撰《五經正義》,初成之後,歷經兩次刊定,始於高宗永徽四年正式頒行。 《五經正義》在中國經學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然因其篇幅浩繁,探討不易,迄今尚乏整體之研究。本書作者,積數年之功,撰成本書,對《五經正義》作較全面、深入之探討。全書共分十二章,都五十餘萬言。所論包括: 《五經正義》之修撰與版本、 《五經正義》修撰之依據、 《五經正義》之體式與内涵特性、 《五經正義》論考之內容、 《五經正義》對注文之補充與修正、 《五經正義》之校勘、 《五經正義》之字義訓詁、 《五經正義》之修辭觀、 《五經正義》之思想觀念、 《五經正義》之得失與價值等内容。本書内容豐富,論證詳實,洵為欲研究《五經正義》相關問題者便利之梯航。 -
唐宋注疏十三经(全四册)
本书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原书据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校排,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毂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撰疏者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邢?、孙奭 为唐宋人,故名《唐宋注疏十三经》。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版)》内容简介:《周礼》为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借由铺叙理想国官政之法的形式,展示其治国思想。此书体大思精。宏纤毕贯,且学术与治术兼包,历来为学者与政治家所重。但在群经中,其出最晚,且无传授端绪,故其成书年代聚讼千年-迄无定说。《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从剖析《周礼》所蕴涵的思想体系入手。判定其由儒、法、阴阳五行三家熔铸而成。三家学说,原本各为畛域。儒与法结合,始于苟子;阴阳与五行结合。始于邹衍;故此书不会早于战国。儒、法、阴阳、五行四家思想融为一体,在《吕览》之后。文景之时,黄老盛行,而此书无黄老痕迹,故推定此书成于西汉之初。 -
春秋胡氏傳
重校胡文定公春秋傳序 嗚呼,聖人之坊弛亦久矣。自士不誦習是書,天下于坊之大義暝然漠之,舉以隳之,亦已極矣!蓋天道甚微,而人心至危,故聖人憬然飭之,章疑別微以為民坊,制禮以坊德,作刑以坊淫,申命以坊欲。而坊之為義則莫顯乎春秋,莫謹于夷夏也。謹夷夏,然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坊以遂,而天道君子、忠信文行之旨以信,可易視也哉!故其言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又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聖人坊之大者,斯在夷夏之間歟! 自七十子之徒以下,奉斯旨以為華夏教,內諸夏而外夷狄,俾斯文之緲不絕于戎譯之禍,徵有騐矣。而胡文定公崛起于南渡之間,親踵于醜虜之患,于聖人坊之大義,痛之如切膚,感之若一時,故以春秋為聖人頃否之書,而于華夷之間三致意焉。其言曰“言釋宋公者,宋方主會而蠻夷執而伐之,以其俘獲來遺,是夷狄反為中國主,禽獸將逼人而食之矣,此正天下大變,春秋之所謹也”,又曰“門庭之寇,不可縱而莫禦者也”,“經斯世者,當以為懼,有攘卻之謀而不可忽,則聖人之意也”,其憂時經世之慮可謂深且著矣,然則斯言又豈為一時一世發也。 遜清以夷狄制中國,故每以私意黜正論。自高宗末葉科舉詔廢胡傳,世不佩誦甄陶于此書,閱二百歲矣。俗儒脂韋媕娿,承其影響,致夷狄之術加於文武之憲,而使聖人之坊頹然廢焉,可勝悲哉!迨及近世九譯之寇寖至,馬湛翁以為不讀胡傳之騐而節義之氣蔑如故也,良有以也。 今天下囂囂然以儒學相尚,四聖五子之書,遝匝紛陳。然要質其言,則大率陰迻夷裔之緒,以攘竊聖人之言,傎其本實,是使聖人之言為犬羊之鞟矣,亦何甚也。子曰:“素夷狄則行乎夷狄。”今以夷狄而行乎華夏,將何能而視邪?嗚呼,以夷變夏,未有愈于今日者乎! 予今校而梓行之,誠以是書能號召忠信,氐厲節氣,士茍昕夕誦玩,則匪特義理洞灼,亦將使孟之浩然、孔之仁信霈然盈乎中、昳然煥乎外,聖人之坊、夷夏之辨不待辯而明矣。斯亦予所待于將來者云。 庚寅春王既望之夕,吳興錢偉彊拜手敘。 -
雕菰楼易学
《雕菰楼易学》为焦循易学代表作,包括《易通释》20卷、《易图略》8卷和《易章句》12卷。其内容在清代独树一帜,虽属象数易学的系统,但与汉易并无直接关系,而是根据"比例"、"相错"、"时行"等原则,对《周易》卦辞、爻辞和以彖、象为主的易传反复研读的结果。此次整理,以《清经解》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参校以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之《周易注疏》,为首次整理,为研究清代易学及焦循学术的学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资料。 -
五经异义疏证
《五经异义疏证》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撰。内容涉及昏冠、聘问、锡命、丧祭、明堂、社稷、争役、田税、器物、乐舞等,每论证一事,辄具今古文经家法,以明其统绪源流,并裁以己意,择善而从。嗣后郑康成对许慎提出辩难,撰《驳许慎五经异义》一书。然自隋唐以来,许久失传已久,后人虽多有辑佚者,但仅存百余篇。清人陈寿祺取王复本、庄述祖本、钱大昭本、孔广森本参订之,其中篇题可考见者有二十五事,有顺序者《田税》第五,《天号》第六、《罍制》第八,依次排列,其他无篇次者则以类相从,略具梗概。又采诸经义疏、诸史志传、《说文》、《通志》及其他学者着述,与许、郑相互发明者,以资稽核,附以己意,加“蒙案”二字,进行疏通证明,加以解说,成《疏证》三卷。自唐儒作《五经正义》,专主郑说而许义渐晦,然其详析异同,旨趣所在多可考见,陈氏辑本较之于他本,实属较优之本,经其疏证,许书几将恢复原状。故有论者谓之“汉师遗说,略见条流”。陈氏《五经异义疏证》对两汉经学的研究,尤具重要参考价值。 -
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全8册)
本书汇辑整理校释汉伏胜、郑玄《尚书大传》,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廖平《今古学考》,及《大学衍义补》等历代经学名著,为读者提供一套大体完备的中国经学中基本读本。 -
礼记训纂(上下)
《礼记训纂(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礼记,又称小戴记,是西汉学者戴圣编辑的。这是一部秦膜之际儒家礼学著作的选集,共四十九篇。礼记注琉(东漠郑玄注,唐孔颖逢疏)是最通行的本子。此外,较通行的还有元陈潞的礼记集说,清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和朱彬的礼记训纂。 -
大戴礼记解诂
本书是一部研究上古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书。原书85篇,现存39篇,王聘珍的这部《解诂》注重保留旧本原貌,依《尔雅》、《说文》及两汉经师训诂,无杜撰之言。 -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清代皮锡瑞著的经学通论,从今文经学家的立场出发,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让)及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以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经学通论(繁体竖排版)》与经学历史同为皮锡瑞的代表性著作,无论对学者和专门研究者都有参考价值。 -
經典釋文
《经典释文》三十卷,首列《叙录》,综述经学传授源流,继释《周易》、《古文尚书》、《 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各经。所采汉魏六朝音切有230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以证诸经各本的异同,集汉魏以下校勘学的大成。后世考诸经古义,除注疏外,都赖此书以传。本书据宋刻宋元遞修本影印。 -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为马宗霍之子马巨据其父未成遗稿及旧著《中国经学史》等增订而成。全书分“经学导论”、“经学起源”、“群经略说”、“经学简史”四部,其大指详于各经流传原委,辨其真妄是非;刺取各史《艺文志》、《儒林传》、《选举志》等,以述官学私学始而综论一朝经学大貌,条析诸经传授源流,略举一时名儒及其著述以见流派,多从思想、政治观察经学史变迁,要言不烦,条理可寻。是作于前史记述多有考辨,皆见精当;或又发疑正读,多得其实。其所论述亦多卓识,如论晏子非儒学,经学之兴于秦一统而以为官方经学之始,辨汉学不分齐鲁,解汉世《公》《穀》立学政治因缘,楬橥新莽一朝之学;分期也多有斟酌,如分两汉为二而合曹魏于后汉,如是不一而足。偶有辩驳过当,读者自可会心,要皆好学深思,非剿袭世俗之论可比,可供学者参考。 -
穀梁古义疏
《穀梁》于汉代宣元时期曾置博士立于学官,其学大行。至于清代乾嘉汉学大盛,学者勾稽各经古义以阐明古学,唯独《穀梁》则或阙如,大概《穀梁》师说湮灭已久,其事尤难。廖平秉承清代汉学治学轨范,于《穀梁》用力尤深,所撰成《穀梁古义疏》屡经修订,体大思精,缀集汉人旧说,排比传例以发明汉学,以《王制》释《穀梁》礼制,论《春秋》封建、地里、官制、礼乐等悉本诸《王制》。其所发明,荦荦大者如《春秋》素王改制、托齐晋为二伯、八州方伯、伯子非爵称、十九国礼仪尊卑异同、九州分中外诸大义,以《王制》穿穴《穀梁》,诚所谓密合无间。虽会通三传而不逾家法,博通而精审,堪称晚清经学中突出的精深之作。 -
尚书孔传参正(上下册)
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正》是清代《尚书》研究的集成之作,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出版规划之一种。伪孔经传既经阎若璩等辨定,于是学者极意阐明汉传今古文《尚书》,并进而别白伏生今文以及马郑古文《尚书》之学。先谦此书取参正孔传《尚书》之意,于古文伪经二十五篇多录前人考证以见其伪;于汉传二十九篇《尚书》,自《史》《汉》《白虎通》《论衡》以下诸书,迄于熹平石经等,凡可以发挥西汉伏生、欧阳、张生三家之学者,大致采辑完备;并兼及马郑传注,旁征诸家义训,且又多所按断,全面考证、阐发了《尚书》两汉今、古文及孔传本的文本及其说解、虞夏以至东周史地等多方面的问题。 -
经义考新校
《经义考》为清初朱彝尊所著,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经学的著作,著其作者、书名、卷数、存佚,并引历代学者之考论,再附以朱氏之按语,为我国最有系统之经学总目录,被誉为经学目录的集大成之作。现今《经义考》已经研究经学或传统学术所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惜一直未有整理本。目前学界使用的主要为中华书局根据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的,但由于其卷帙庞大,缩印后字非常小,且未加新式标点,学者使用颇感不便。为此台湾著名经学研究大家林庆彰教授,组织各方力量,费时十几年而成《经义考新校》。 《经义考新校》以卢见曾刊本为底本,参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详加校勘,并加新式标点。该书的最大亮点是吸收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如把翁方纲所作《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校记》和《四库全书总目》中涉及《经义考》之资料,一并附于相关各条目下,以资参证。 全书总字数约400万,分10册精装,附有书名和作者索引。 -
经学教科书
《经学教科书》分两册,第一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其内容为:第一课至第二课为经学总述、“经”字之定义,第三课至第八课论孔子以前之《六经》、孔子定《六经》、孔子弟子之传经及尊崇《六经》之原因,第九课至十五课论两汉经学及传授,第十六课至二十四课论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及传授,第二十五课至二十九课论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三十课至三十六课论清代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其内容为:第一课至第七课论《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第八课至二十一课释彖辞、爻辞、象、传、筮法、互体、卦变及比例,第二十二课至三十三课论《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四课至三十六课释《易》之文词与音韵。 -
比经推例
《比经推例》内容简介:经乃先秦王官之书,汉代经学则由政治学逐渐转变为经学文献学。治经方法也渐由师说家法、章句授受之“因承”,转而为比经推例、群经相明之“推证”。何休、杜预最为简洁地揭示了春秋学的“大义”:《春秋》非射覆之书,褒贬寓于经文之中,更藉由经文与经文的关系呈现。同样,由于训诂材料的缺乏,三礼注释也必须凭借经文上下前后、轻重隆杀的关系做出推论。汉晋经注文本本身也存在彼此发明、前后照应的关系。清人注疏或者纠正了他们的缺漏讹误,但完全秉承了他们的治经方法:比经推例。比经推例最大限度的通联了同类型、同时代的文献,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文本内在条理,几乎必然地成为了经学文献学的核心方法。这是否与经文自身的结构、书写方式有关?比经推例又存在着什么天然的漏洞,会怎样影响经学的阐释? -
经学、制度与生活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本书从经学、制度、生活三个层面对这则对话所体现的“父子相隐”这一观念进行分析。直躬证父的故事在诸子学说中经过数百年的嬗变,到了汉代,“父子相隐”思想进入《春秋公羊传》与《白虎通》之中,成为帝国政制的大经大法。同时,在制度儒学化过程中,“父子相隐”思想不断用于政治建构,到了唐代,这一思想制度化为刑律中的“同居相为容隐”,并延续至清末。在生活层面,制度化的“父子相隐”影响了传统华夏的社会生活,并塑造了人们的思想方式。总之,本书以“父子相隐”为例,描述了一个传统观念从生活世界中发生,走向制度化,最后随着制度的迁变而消失的过程。其视角独特,从文本出发,立论有据,是新时代对经学义理的重新阐释。 -
经学通论
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故本书分“论经学之范围性质及治经之途径”“论经文”“论经学流变”“论今古学”“论唐修五经正义以前之经学”“论宋元明经学”“论清代经学”“论读易”“论读尚书”“论读诗”“论读三礼”“论读三传”十二篇,说明经学之性质与后来经学之途径,提出整理过去经学之方法,对各时各派经学从其长处予以说明。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