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經學

  • 春秋左传正义

    作者:[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

    出版说明 “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历代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讫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十三经注疏》明代有监本和汲古阁本,因辗转翻刻,讹谬百出。清嘉庆中,著名学者阮元裒集宋本重刊,并广校唐石经等古本,撰校勘记附于诸经卷末,成为一代精校本,素为世重。我社现以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江西书局重校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阮元主持校勘重刻宋版《十三经注疏》本,采用四拼一形式影印出版。经文句读则采用近代著名国学大师蕲春黄季刚(侃)先生《白文十三经》断句。黄季刚先生治学严谨,深谙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于《十三经》章句之学用功尤深。平生曾数次校读清刊《十三经注疏》,又于一九一四年商务印书馆刊印之《白文十三经》上施加句读章句。黄氏句读,深究古训,审度辞气,探其义旨,反覆推究,允称精确。惜其《十三经注疏》校读原本已佚,幸《白文十三经》校读本尚存。一九八三年,本社曾据其原稿影印出版,今复据其经文句读,过录断句于《十三经注疏》中,以助阅读。原书句读,施用多种符识,为简便计,均改用圈号为断。又《仪礼》一书,黄氏据旧注分章析段,并加标题,颇与清刊本不同,亦标记今本之上。谨此说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7月
  • 古学经子

    作者:王锦民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日:“《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日: “天下同归而殊涂, 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 戴震集

    作者:[清]戴震,汤志钧校点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一生著述颇丰。本书为今人所编,收录了戴震除一些专门考据作品之外的主要哲学著作和单篇论文。戴震的哲学思想和考据学成就于此可以得到系统了解。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了经韵楼刊本《戴东原集》,下编则收录了《孟子字义疏证》、《原善》、《绪言》、《孟子私淑录》,另附录了戴震所撰若干序跋以及段玉裁所撰《戴东原先生年谱》、《戴东原集序》、卢文弨撰《戴氏遗书序》、彭绍升撰《与戴东原书》。
  •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作者:(汉)何休 注(唐)徐彦 疏,黄侃 经文

    出版说明 “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历代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讫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十三经注疏》明代有监本和汲古阁本,因辗转翻刻,讹谬百出。清嘉庆中,著名学者阮元裒集宋本重刊,并广校唐石经等古本,撰校勘记附于诸经卷末,成为一代精校本,素为世重。我社现以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江西书局重校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阮元主持校勘重刻宋版《十三经注疏》本,采用四拼一形式影印出版。经文句读则采用近代著名国学大师蕲春黄季刚(侃)先生《白文十三经》断句。黄季刚先生治学严谨,深谙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于《十三经》章句之学用功尤深。平生曾数次校读清刊《十三经注疏》,又于一九一四年商务印书馆刊印之《白文十三经》上施加句读章句。黄氏句读,深究古训,审度辞气,探其义旨,反覆推究,允称精确。惜其《十三经注疏》校读原本已佚,幸《白文十三经》校读本尚存。一九八三年,本社曾据其原稿影印出版,今复据其经文句读,过录断句于《十三经注疏》中,以助阅读。原书句读,施用多种符识,为简便计,均改用圈号为断。又《仪礼》一书,黄氏据旧注分章析段,并加标题,颇与清刊本不同,亦标记今本之上。谨此说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7月
  • 礼记正义(全三册)

    作者:[汉]郑玄 注,[唐]孔颖达 正义,吕友

    本书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今归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由吕友仁先生以影印宋绍熙刻本《礼记正义》校以品本,并将唐陆明《经典释文》中《礼记音义》,分别插入经、注各条之下,以方便读者。 校點前言 禮記正義序 卷第一 曲禮上第一 卷第二 曲禮上第一 卷第三 曲禮上第一 卷第四 曲禮上第一 卷第五 …… 卷第七十 燕義第四十七 聘義第四十八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後序 附錄 四庫全書總目禮記正義提要 禮記注疏校勘記序 宋本禮記注疏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七十卷跋 禮記正義校勘記附識 重印禮記正義校勘記序 禮記正義古鈔殘本及單疏殘本跋
  •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

    作者:张政烺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张政烺先生当年参与帛书的整理工作,留下了一批珍贵资料。为完整呈现张先生的辛勤工作与劳动成果,我们将全部手稿予以彩色印刷,包括了帛书《六十四卦》《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各篇的释文与校注,并附以帛书的原始照片,可使研究者一览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全貌,极具资料价值。
  • 周易述

    作者:惠栋,郑万耕 点校

    清惠栋的《易》学著作。《周易述》二十三卷,以汉儒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加以注疏,解说《周易》。《易汉学》八卷,钩稽考证汉代《易》学的门径。《易例》二卷,熔铸汉儒旧说,发明《易》之本例。
  • 今文尚书考证

    作者:皮锡瑞

    尚书传自伏生,其徒歐阳、夏侯,西京立学宗,习徧天下。溯龙门著记,虎观讲经,迄於熹平所刊,一以今文为主。雖其间有史公杂采之说,有三家歧出之说,要皆截然不紊,考迹可知。古文肇出鲁壁,不列学官,盛於新莽,微於中兴。厥后杜、卫、贾、马赓续倡和,若故为今文树之敌者,而其从来亦远矣。夫经义不窮,引而日新,学涂众趋,则材高者激而返古,理势固然,无足怪者。汉书稱今文徒众,或善修章句,或增多师法,未嘗不各自为说。 若古文当日之不泯,亦非獨文字古也。史迁从孔安国问故,明孔氏嘗为故矣。迁书载尧典诸篇,多古文说,是古文有说矣。桑君长名传古文,其言散见地志、水经,与今文不同者,皆可决其为古文说。刘歆又从而推演之。如莽立六宗、建三公,及三统曆言文王受命、武王克殷之年,显背今文,由歆创说,此可以意定者。而必谓古文义说尽出於歆,或不其然。自郑君以汉末儒宗,杂糅今古,为书学一大变。东晋伪经传出,茫昧千年。本朝硕学朋兴,今古文界域始明,而亦因之。曲阿高密,强仞今文,蔽一。尊尚古文,故抑伏传,蔽二。不信史记,摈斥旧闻,蔽三。皮君鹿门治尚书最精,嘗为大传疏证、古文冤词平议二书行世矣。近复以今文尚书考证视余,其条理今文,详密精審,兼诸大儒之长,而去其蔽。后之治今文者,得是编为前导,可不迷於所往。余读君撰箸,每有鍼芥之合。惟於論古文义说,反求於心而未能释然,序君书,因併出所见相质,窃附於诤友之义云。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月正元日长沙愚弟王先谦谨撰。
  • 春秋繁露义证

    作者:苏舆

    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一般认为系后人辑录成帙。至有清一代,才出现两个较完善的校注读本。宣统年间,湖南平江苏舆,字厚菴,兼取廬校凌注,广采前人研究成果,[随时答录],成《春秋繁露义证》,是目前为止校订春秋繁露较完善的本子。
  • 左传(春秋经传集解)全二册

    作者:杜预 集解

    《左传:春秋经传集解(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左传》是儒家的基本经典,杜预集解本则是对《春秋左传》的最权威的解释本。
  • 周易本义

    作者:朱熹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史上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在书中提出的“《易》本卜筮之书”这一论断,《本义》卷首的九图,至今仍是学者热议的话题。可以说,不读《周易本义》,就无从了解易学在宋明以后直至当代的发展源流与脉络。本书以世界书局影印武英殿本为底本进行点校。
  • 十三经概论

    作者:蒋伯潜

    《十三经概论》是一部介绍论述我国古代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入门著作。作者蒋伯潜先生于经学、文学造诣颇深,著述等身。《十三经概论》一书是在其“经学通论”课讲义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全书对十三经之内容与性质作了周详而通俗的阐述,使读者即使不读原典,亦能提纲挈领,知其梗概,如进而阅读原典,更可收按图索骥之效。
  •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

    作者:钟文烝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套装上下册)》为清人十三经注疏中的一种,其内容是对《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在吸取前人注疏成果基础上所作详细的补注补疏,网罗面广,内容翔实,考订精细,是研究《春秋》经与《谷梁传》的必读参考资料。
  • 春秋公羊传译注(上下)

    作者:刘尚慈译注

    凡 例 一.《春秋公羊傳譯注》以1980年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之《春秋公羊傳》爲工作底本。錄取《公羊傳》原文一概據守底本,但編輯體例略有變化:《譯注》以春秋十二公先後次第爲各篇章標題。各公後括注其在位公元紀年的起訖,附注该公在《十三經注疏》底本中的卷次起訖。各公之下,一年作爲一個單元。每一年中又據內容的多少分为一、二、三、四節不等。每一節都包括原文、譯文、注釋三方面內容。因爲讀《公羊傳》須臾離不開何休《解詁》,故每一節原文之後括注中華書局縮印本《十三經注疏》的頁碼及上中下欄,以方便讀者查閱原文、參考《解詁》。 二.解經是本書的側重點。《公羊傳》爲今文經學,兩漢以後一直遭受冷落,處于沉淪境地。因此,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上,都覺得今文經的經意晦澀難懂,甚至怪誕。《公羊傳》几成絕學。鑒于這種情況,《譯注》除了在古漢語字詞的注釋上下功夫外,更着力于其經意的闡發和詮釋。 1.原文謹遵底本。誤字、衍文加圓括弧標記,奪字、校正的誤字加方角括弧標記。 2.譯文,以忠實原文的直譯爲原則,盡力兼顧疏通文意及傳達經意的二元目的。譯文當中加圓括弧的文字是超出原文字面直譯的文字,或是隱含於原文之內的內容,或是輔助理解的注釋性文字。 3.注釋,根據掃清文字障礙及解經的雙重需要選擇條目,或字、或詞、或詞組,或句子。在古漢語字詞的音義的注釋方面,從專書語言研究的角度出發,以實詞、虛詞並重爲原則。對于包涵經意的詞、詞組、句子則根據公羊家的觀點給予比較詳細的疏解,必要時摘引古文經及其他典籍的說法,其見解相同者可以相互印證或補充,意見相左者以資對照思考、研討,時或略陳自己的淺見。《春秋》的宗旨是以史實說法、借事明義,但其史實交待過于簡略,不利于理解經意,故此在注釋中會補充交待一些歷史事實,其主要依據是《左傳》。 《春秋公羊傳譯注》是在本人《春秋公羊傳辭典》的基礎上完成的。緣于體例所繫,《譯注》在經意方面的注釋往往比《辭典》詞條的注釋更詳備一些。同樣是體例所繫,《譯注》在專書語言研究方面提供的資料及詮釋則顯得不周到、不系統,那只能見于《春秋公羊傳辭典》了。 三.關于注釋中互見的幾種類型。 有一些被注釋的條目雖然反覆出現,但沒必要一一互見,如各篇章中的魯公,在本篇之內,只于第一次出現時出注,以下不出注也不互見,出現在其他篇章中時則出互見條。還有一種情況,如古代盟誓有其特殊的儀式,但“盟”是個常用詞,則在其首次出現處設主條,其餘只在諸公第一次結盟活動時出互見注,此亦是對該公第一次國際聯盟活動所作的提示,其餘不出互見注。 互見中的“見某”: 1.同一個人,無論稱謂是否相同,詞條互見。《春秋》對于諸侯是否記卒記葬,用什麽稱謂記卒是有其書例的。有的記卒又記葬,有的只記卒不記葬,有的既不記卒也不記葬,其中多有微言在。故其主條,首選記葬的稱謂,此類多爲諡號,屬于正常死亡一類;不書葬者選記卒的稱謂爲主條,此類則或名、或爵、或爵加名,情况不同。凡此,主條皆在後面的篇章,即均見於後。爲了便于讀者查檢,互見詞條有時作一些小提示性的簡單注釋,使互見條之間關係明顯、繫連醒目,如“晉厲公”的主條是“州蒲”,那麽其互見條中提示“晉厲公,名州蒲”。又如主條爲“鄭伯睔”,其互見條提示“鄭成公,名睔”。凡此類以名或爵加名爲主條者,多爲被弒國君,或只記卒未記葬的國君。 2.對于未記卒也未記葬的諸侯,於其首次出現設主條,互見者則見于前面的篇章,此類多爲爵稱。 3.卿大夫,均在首次出現處設主條。卿大夫有大夫的書例,有時會隨褒貶不同,其稱謂有所變化,但都比較好辨識,故於互見處不作特別標志。 互見中的所謂“參見”條,是內容相關,有互補作用的條目。 四.關于異體字的處置。原文以基本上忠實底本字形爲原則,底本中屬於刻工誤筆、避諱字則徑直改正。翻譯、注釋大致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64年聯合發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規定的新字形、《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規範字爲准。 傳世先秦古籍中,“于”“於”在意義與語法作用相同的情況下,多混用無別,但《譯注》之《公羊傳》原文中之“于”“於”完全忠實於底本,所引用之《左傳》及其他經書也忠實於《十三經注疏》原文。其餘譯注行文中則無所拘泥。
  • 十三經註疏

    作者:

    共八册,影嘉庆江西府学刻本,字比中华书局影世界书局缩印本大
  • 群经要略

    作者:黄寿祺

  • 尚书校释译论

    作者:顾颉刚,刘起釪

    《尚书校释译论(繁体版)(套装共4册)》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 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项,几乎巨细无遗地汇集了有关尚书文字考释和专项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堪称今文尚书注释的集成之作和有关尚书问题的百科全书。
  • 尚书通论

    作者:陈梦家

    陈梦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1932年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普搜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归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 陈梦家先生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而转入研究古史及考古学。在甲骨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全十一册)

    作者:张涌泉 主编 审订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繁体纵排版)(套装全11册)》主要内容:敦煌文献的发现,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多达六万件左右的古代写本、刻本,聚集了公元4至11世纪古代历史文化的无尽宝藏,迅速形成了一门引领20世纪学术潮流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敦煌学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以致有“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敦煌学界发奋图强,后先相继,成果丰硕,局面已大为改观。但仍缺乏集大成的著作问世。汇辑出版一部集大成的高质量的敦煌文献总集,真正昂首自立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是我国学术界几代人的心愿,是“古籍史上前无古人”的伟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张涌泉为首的一批年轻的敦煌学家开始了《敦煌文献合集》的编撰工作。 《敦煌文献合集》是将敦煌文献(汉文翻译佛经以外部分)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整理编排。整理工作包括定名、题解、录文、校勘等项。目的是为学术界提供一部校录精准、查阅方便的敦煌文献的排印本。使其成为像标点本二十四史那样的“定本”,使敦煌文献成为各个学科都可以使用的材料。现在,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这项敦煌学集大成的跨世纪工程的第一部分成果——《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终于面世了!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通过对现已公布的所有敦煌经部文献的全面普查,在分类、汇聚、定名、缀合、汇校等工作的基础之上,把所有相关写卷及其校录成果全部类聚在了一起,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类聚的基础上,又融进了编撰者自己的许多研究心得,多发前人之未发,显示出了编撰者广博的学养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使《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繁体纵排版)(套装全11册)》达到了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最新学术水准。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分为“群经类”、“小学类”两大部分。“群经类”包含《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九经;“小学类”包含韵书、训诂、字书、群书音义、佛经音义五类。书末附有卷号索引,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 禮書通故(全六冊)

    作者:黄以周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包括:《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1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2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3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4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5册)》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6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探讨的范围相当广,时限相当长,举凡经注史说,诸子杂家,上自秦汉经师,下逮当代学者,义有分歧,率皆甄绿,然后明辨是非,折衷至当。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研讨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不存门户之见。比如三礼之学,向以郑玄注为宗,而此书驳郑处不下百条,其申郑处亦复不少。对待历代数十百家的经师、学者也莫不如此,皆是采择其精言,发挥其胜解,匡补其不逮,纠正其误说,或申或驳,大都有根有据。黄氏通过这部巨著,将两千年来的古代礼制研究成果,做了出色的总结。 黄以周基础厚,读书精,功力深,钻研透。他的遣部礼书通故考辨详明,断制准确,澄清了许多问题,解决了不少纠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问世以来,在学术界一直享有盛誉。俞樾称此书「洵足究天人之奥,通古今之宜,视秦氏五礼通考,博或不及,精则过之气章炳麟赞此书「盖与杜氏通典比隆,其校窍异义遇之,诸先儒不决之义,尽明之矣气均推挹甚至。黄氏此书不仅是三礼学者和古制研究者不可不读的著作,对考古工作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