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

  • 城市人

    作者:詹宏志

  • 建筑的艺术观

    作者:史坦利·亚伯克隆比

    建筑是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建筑的书是少数可在标题内读到点东西的书(即使读者并不在建筑物里,或许在街上,在附近某城镇里,或鲜活地存在读者脑海里)。然而,对建筑的熟悉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忘记了它也是艺术,尤其我们知道建筑有许多事与艺术无关:它的坐落地点,从前是什么建筑物,保险费率或抵押补偿金额,所有权人或家具,空调系统如何、地板多久清扫一次等等。我们无法脱开这些和美毫无关系的信息,就像我们避不开建筑一样。
  • 酒吧工厂

    作者:马杰伟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田野调查之上的研究论文集,第二部分为田野调查随笔。此二部分相互配合,通过参与式研究,深入南中国打工阶层,以南中国地方城市特色为背景,在详细叙述民工打工生活各个侧面的基础之上,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民工努力融入打工地城市生活、以城市中产为生活意象,但因缺少话语权进而面临种种困惑的民工城市生活图景。并以这种生产—消费的互动关系为重点,深入、全面地探讨了城市文化的内在机制,使抽象的文化原则和零散的文化现象,变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事件及其多重意涵,透过社会群体内外的互动,展示了具体的时空间场所交织而成的稠密网状结构。 目录 序:城市文化研究的前沿探索 绪论:珠三角的压缩式现代性 第一部分 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专题 第一章 打造现代身体:酒吧工厂的劳动与消费 第二章 遮蔽赤裸之躯:亲密关系的能说与不能说 第三章 实现婚礼想像:视觉文化的阶层性格 第四章 中国白领、跨国网络与文化经纪人 第五章 跨境欲望:两部电视剧集对现代性所展现的幻想、模拟与焦虑 第六章 跨境视觉性:南中国与香港的视觉文化互动 第七章 国族想像:南中国文化版图中的大陆与香港 第八章 九七后香港冒升的国族身份 第二部分 酒吧工厂现场日志 第九章 走进南中国:一个香港的视角 第十章 工厂的劳动人生 第十一章 民工的消费世界 第十二章 走进酒吧的消费图景 第十三章 酒吧的感情劳动 第十四章 酒吧的阶层消费 第十五章 视觉民族志图文混合展示 结语:视觉民族志的一次方法论实验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员简介
  • 墙·呼啸

    作者:王唯铭

    庞大体量的建筑崛起于上海四方,它们无一例外地被水平与垂直这两个向度所表述。水平向度上,我们看到许多精彩的新空间形式联接了老上海精妙的水平向度建筑;垂直向度上,超高层这种新空间形式的生成,成了164年以来“海派建筑”变迁的主流,这由超高层新空间在物理意义上的不断攀登——从1933年的国际饭店到1984年的上海宾馆到1998年的金茂大厦到2007年的环球大厦——得到确证,不断上升、不断成长、不断冲刺,这是164年以来“海派建筑”呈现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现实,这也是164年以来发自这座城市内心深处的一种隐秘而强烈的欲望。
  • 空间的文化-中日城市和建筑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斌

    《空间的文化-中日城市和建筑的比较研究》是作者在日本十年从事环境行为学领域设计、教学及研究成果的总结。《空间的文化-中日城市和建筑的比较研究》从环境行为学的人与环境综合关系的角度,提出中国和日本的城市建筑比较研究框架,揭示中日文化在城市建筑中的特征。在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实体构造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对与城市建筑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规则、习俗、制度等)和信息环境(意识、心理、行为等)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空间的文化-中日城市和建筑的比较研究》以环境行为学和比较文化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实证主义的研究手法及引导出的结论,为环境行为研究和比较文化研究,尤其是中日比较文化研究提供参考。《空间的文化-中日城市和建筑的比较研究》涉及的主要学术领域是建筑学和城市学,还涉及了比较文化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可供从事建筑学、城市学、环境行为学、比较文化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和学生使用、参考。
  • 書寫城市

    作者:潘毅,余麗文

    書寫歷史,有人認為沉重,有人認為有趣。書寫文化與身份並不是說歷史是經驗的傳承、時代的對照,而是因為在這年代變化快速、空間急轉,書寫,賦與人一種安慰、一種創造,和一種小我的可能性。 「香港」是一個地域名稱,是地圖上的一點;「香港人」、「香港歷史」、「香港身份」卻是矛盾複疊、眾說紛紜,令這小島吸引了更多的注目,也突顯了有關這片土地的論述多樣性。一如書寫,本書編輯的過程同樣須要自我檢討及自我反思。身份與文化在不斷衍生再衍生,香港歷史亦然。 殖民歷史和中國政治成為香港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的重要契機。我們的願望只是通過閱讀、書寫和發聲,立足於小歷史、小空間和小文化,抗衡任何一種文化和身份的一體化。
  • 老昆明

    作者:于坚,于坚 编

    《老昆明:金马碧鸡》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我的生命和记忆之城(代序)、永不结束的金色黄昏、故乡,写作,谎言、伟大苍凉的西山等。
  •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

    作者:张晓春

    近代上海,开埠和西方租界的设立,颠覆了原有传统的城市格局和社会秩序,上海由一个传统市镇向近代化大都市迅速转型,并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都市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的中心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转移。城市中心的转移,反映出了不同文化群体,尤其是华、洋双方对上海城市空间主导权的竞夺。上海解放后,行政统一的上海,城市空间的竞争演变为不同文化主题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以及不同辖区之间的发展竞争。   本书试从都市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把上海的城市空间视为被不同文化分割和竞争的对象,将规划和建筑视作都市中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关注城市空间转换的过程,及其所折射的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   本书可供建筑、规划、城市建设等人员阅读,也可供城市文化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从第1章到第5章是本书的主体论述部分,其中,在第l章导论中,阐述了选取上海的都市空间变迁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和目的,在现有上海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都市人类学视角,指出上海近现代都市空间的变迁所隐含的是多种不同文化的竞争和角力过程,并分析、确定了上海都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重要节点:豫园、城隍庙,外滩,江湾五角场以及人民广场。 第2章,华界中心——老城厢:豫园、城隍庙地段演化的历史场景分析。将豫园、城隍庙地段作为第一个华界中心。开埠前,“上海”即上海县城,豫园、城隍庙地段是县城的中心和重要的庙园节场;而开埠和租界的设立打破了这种平衡,昔日的上海县城成为扩大了的“上海”的老城厢,这一地段也随之发生了由县城中心到“海派”市井场所的地位转换。对转换过程的论述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3章,租界中心——外滩地段:都市空间竞夺的历史场景分析。租界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上海的都市空间结构,上海形成了“三界四方”的城市格局——扩大为既包括华界(即上海县城,后为老城厢和闸北)也包括租界(即公共租界、法租界)的集合。上海终于成为被分割的城市(华洋分割)和被竞争的城市(主要是华洋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外滩地段逐渐发展为租界的中心,乃至上海的中心。分析外滩地段建筑形式和城市景观的变化,及其反映的租界内外、华洋之间乃至多种文化和政权对上海空间主导权的争夺,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4章,华界新中心——江湾五角场:市政空间转移与中国文化复兴。围绕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政府抗战前制定的《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大上海计划》和抗战后制定的《大上海都市计划》,以及对选定为新市政中心的江湾五角场的市政建设,对五角场地区这一“夭折”的中心的历史及其反映的市政空间转移与中国文化复兴展开分析,是这一章的论述中心。 第5章,回返上海近代历史中心:当代语境中的都市空间遗产与文化竞争。1949年以后,人民广场逐渐成为新的市政、文化、商业中心:外滩的空间意涵也几经转换,并与对岸的陆家嘴一起构成上海的金融商务区:代表着传统文化的豫园、城隍庙在今天的都市空间中同样面临着文化窘境:江湾五角场地区也开始努力发展力求成为上海的城市副中心。本章将主要讨论1949年后上述上海城市空间的主导景观及其反映的城市文化主题的变迁。 通过上述5章的论述,本书在第6章结语部分再次指出上海近现代城市中心的转移、都市空间格局的流变,反映出的是文化竞争对都市空间上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在后殖民语境的今天,如何客观、清醒地面对上海的近现代历史以及都市空间遗产都是值得深思的。
  • 裸城

    作者:Sharon Zukin

    珍.雅各1961年傳奇之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的現代升級版 隨著城市的縉紳化,有教養的都市人逐漸開始珍視他們所認定的「純正」都市生活,像是古老建築物、藝術館、精品店、高檔食品市場、民族風味餐館等。這些都顯示出一個地方的「純正性」,與平淡乏味、千篇一律的都會規劃截然不同。然而,人們對於「純正性」迅速而膨脹的需求——顯現在飛漲的房價、昂貴的商店、嚴密監控的都市街道——卻使得最初賦予鄰里「純正」氛圍的人們遭到驅離,包括外來移民、勞工階級及獨立藝術家。 朱津以記者的敏銳眼光、資深評論家與觀察員的透徹理解力,對當代紐約進行全景式的調查,追溯六大原型區域的經濟與社會變遷,並帶領讀者參觀紐約第一間宜家家居、憑弔世貿中心遺址。她指出地產開發商和政府官員聯手抹平城市街貌的粗礫與差異,消除社區的歷史與認同,試圖讓一切變成乾淨和嶄新的。《裸城》喚起我們思考如何捍衛一般民眾與弱勢者的生存權,如何讓年輕文化人有空間可以開創新的想像,以及如何讓城市保有多樣的風貌。 本書特色 作者活用網路媒體(地方維基、部落格等)做為分析的素材,這是一般都市作家感興趣、卻礙於方法論限制而鮮少運用的。此外,都市空間深受消費文化的重塑與影響,作者特以消費做為分析的重要視角。最後,飲食在當代都市文化體驗中佔有關鍵地位,作者引領讀者穿梭在紐約的各式食物間,並指出各種食物的競逐,其實是一種權力的爭奪。
  • London Sketchbook

    作者:Graham Byfield,Marcu

    At once ancient and modern, Britain's cosmopolitan capital has no formal center; each of its areas boasts its own style and atmosphere. Central London's royal palaces and grand hotels vie for the onlooker's attention with its majestic parliament building. The financial district--the City--has witnessed a flowering of daring and innovative modern architecture, which now mingles with the somber Tower of London and the greatest works of Sir Christopher Wren. The village atmosphere of Hampstead and Islington contrast with the 19th-century residential areas and museum districts of London's west. Watercolor painter Graham Byfeld set out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 city.His impressions are captured vividly in the London Sketchbook, and accompanied by writer Marcus Binney's engaging prose exploration of London's history, people, and architecture.
  • 創意城市

    作者:查爾斯.蘭德利,Landry, Char

    近幾年來,「文化創意」、「創意經濟」成為全球性城市尋求再生,重新創造經濟競爭力的嶄新概念,尤其在21世紀,更是如火如荼地在各大小城市推展開來。 城市是文化與文明發展的重心,同時也具備豐沛的創造力。然而,今日,城市面臨了巨大的變化。超過全世界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而且人數急速成長中,也面臨了經濟與社會問題,戲劇性的變化正在發生。如果城市要繼續成長,必須有一個轉變的典範來描繪本地居民的創造力,也就是從經濟、城市領導者與市民本身去著手。 《創意城市》是本野心勃勃的書。它啟發大家在城市內思考、規畫、發揮創意,並啟動創意工廠以實現都市創新。而其核心價值在於啟發城市找到自身的發展潛能,然後結合當地文化資產及地方特色,藉以提高城市的競爭力,打造創意經濟。 「創意城市」相當於是個「觀念城市」,它主張改變心態能激發意志、承諾與活力,讓我們重新看待城市的潛在價值。書中闡述了各式「創意思考」、「創意規畫」、「創意行動」的策略與方法。它也探討了如何藉由“運用”人的想像力與才華,使我們的城市更適合居住並生氣勃勃。 本書同時精選了來自世界各地城市的創新與重生案例,示範如何在城市議題上思考、計畫與執行富有創意的行動,並且將這些方法運用於任何的城市。
  • 城市秩序

    作者:[英]约翰·伦尼·肖特

    作为城市地理学教科书,本书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城市研究领域的最近进展。全书以城市与经济、城市与社会及城市自身的成长过程为主要切入点,结合以全球不同城市为对象的案例分析,将城市研究中的经典模型、新近理论及后现代观点融合为一体。本书不仅结构清晰,文字也十分流畅、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于城市问题深切关怀。
  • Hong Kong

    作者:Ackbar Abbas

  •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作者:吴良镛

    本书着重说明两个方面问题:关于北京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考,和以菊儿胡同试验为例阐明住宅建设的研究与开发问题。
  • 全面都市化的社會

    作者:馬國明

    香港吞下一顆「五十年不變」的定心丸,走進後九七年代,不知道資本主義是一種不可以停下來的體制。馬國明從理論的高度,指出全面都市化,不斷粉飾城市面貌,是香港夢遊般走進重大轉變過程的對策,平凡但深入民心的事物要讓路給各種新奇和響噹噹的事物。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的文化,必定佈滿各種跟權力周旋和反抗壓制的印記,因此要從文化的層次剔除,否則跟消閒享樂的生活型態格格不入。馬國明要香港人告別繁華夢,把目光從璀璨奪目的事物轉到社會上正面臨雙重邊緣化的人的困境。爭取保留「喜帖街」以至天星碼頭鐘樓的意義不在於這些事物的價值,而在於這些事物的平凡。保留平凡的事物是要留下標記,說明大多數人的生活絕非悠閒安樂,而是營營役役。
  • 巍巍帝都

    作者:萧默

    北京是闻名中外的文化古都,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北京是中国历代建筑遗存最多、质量最好及历史延绵不断的城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艺术典范性遗产。本书主要介绍北京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内容包括北京历史、战国至元的历代北京城市布局及其演变、特色和遗址、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及其艺术特色,以及分项详介遗存至今的如紫禁城、坛庙、皇家陵墓、佛寺道观清真寺和教堂、佛塔、会馆、园林、王府与民居、长城等。全书以历史先后为序,从宏观史学和比较研究角度,把建筑现象与社会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贯穿完整的学术脉络,除展示各代尤其是明清以来北京优秀传统建筑外,并将适当结合理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文风流畅生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配有丰富的插图,是一部赏心悦目的优秀读物。
  • 走读苏州

    作者:嵇元

    苏州既是太湖、长江和大运河哺育出来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城市,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关于苏州的昨天和今天,让许多人着迷,但又因视角不同而似乎很难三言两语准确概括。本书作者既是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对苏州有着天然热爱和熟悉,又因为其将近30年记者工作,走遍苏州城乡,接触社会各界,看到、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秘辛,加上作者喜欢阅读,注重收集材料,写作时以史为经、以城乡景点、景区为纬,向读者全方位介绍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厚重的苏州,许多内容一般人不易获知,因此,此书不同于一般的苏州游记或说明文式的旅游介绍,读来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必有所得。近年来介绍苏州的书籍已出版很多,各擅胜场,但可以说,这本书介绍苏州别开生面,非常值得一读。
  • 城市概论

    作者:[英]加里•布里奇,[英]索菲•沃森

    本书是一部理论、历史视野均极为开阔,分析深入,新见迭出、结构严谨的城市学研究论著,现由陈剑峰教授等译出。 全书分“构想城市”、“经济与城市”、“城市的分化与差异”、“公共文化与日常空间”和“城市政治与城市干预”等五个城市学的关键问题,选入最具国际影响的最新论述,全面呈现了目前国际上城市文明的最好经验与城市理论的最新成果。 本书的目的是找到更多的互通有无的新思路,这些思路存在于经济想象、富有文化差异和创造力的全球化以及通常被忽略了的政治行为之间的汇流中。这些分流与合流处恰恰是城市经验的核心,也是人类在第三个千年重新认识城市的新开端。
  • 阅读武汉

    作者:方方

    本书由著名作家方方对她所在的武汉的历史、地理、人物、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展现出一个城市丰富的历史风貌,而且勾画出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从而表现出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
  •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作者:Michel de Certeau

    In this incisive book, Michel de Certeau considers the uses to which social representation and modes of social behavior are put by individuals and groups, describing the tactics available to the common man for reclaiming his own autonomy from the all-pervasive forces of commerce,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exploring the public meaning of ingeniously defended private meanings, de Certeau draws brilliantly on an immens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to speak of an apposite use of imaginativ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