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

  • 粉末都市

    作者:Stella So

  • 城市學2

    作者:潘國靈

    《城市學2》收入潘國靈多年來撰寫有關香港文化的學術文章,從七十年代到後九七,從文學到社會歷史,作者結合理論與實踐,邊走邊寫,以文字關切自身城市.文章大多肇因於城中某些重要歷史與文化事件,我們或親歷其中,或在旁觀望,如六四事件、九龍城寨清拆、互聯網勃興、SARS疫潮等;每篇文章為個別單元,連起來又浮出歷史脈絡,從七十年代「我城」翻開,至八十年代「浮城」,再至八九「傷城」、零三「病城」,作者穿梭於文學、歌詞、空間、文化史、科技文化、疾病之間,建構出一部極有文化研究價值的「浮城誌」。
  • 我们如何居住

    作者:殷智贤

    我们如何居住,ISBN:9787300071169,作者:殷智贤 主编
  • 重見.重建

    作者:許芷盈

    許芷盈對深水埗的探索清楚道出人們在舊區以外察覺不到的人和事,……告訴人們即將失去的並不是一些與時代脫節的舊事舊物,而是一個尋常人家仍可以在尋常生活中綻放出點點色彩的年代。
  • 巴黎的重生

    作者:[美] 史蒂芬·柯克兰

    十九世纪的巴黎以肮脏、拥挤和危险著称。从1848年到1870年,法兰西经历了一段非凡的改造时期。新巴黎的幻想来自拿破仑三世,他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才掌握了绝对权力。但他的计划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直到他找到合适的人选——奥斯曼男爵。奥斯曼不顾争议,不计重大代价,强硬地推动这项宏伟的计划。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兴建街道、广场、公园、教堂和公共建筑物。卢浮宫扩建了,圣母大教堂修复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杰作加尼尔修道院建立起来,拿破仑三世的愿景成为现实,今天我们看到的巴黎大部分来自这短暂的22年。1870年,奥斯曼被政敌推翻。几个月后,拿破仑王朝崩溃,一个时代结束了。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这段历史。 全书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主要人物发展线索,包括拿破仑三世、奥斯曼男爵、欧仁妮王后、第二帝国时期的政要和商业巨头、建筑师和艺术家等;一条是主要城市风景改造和建设线索,包括主要街道、教堂、剧院、公园、市场、社区、行政机构等建设的来龙去脉;一条是经济线索,即奥斯曼如何通过各种经济手段使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成为可能,这其中又存在哪些漏洞和争议性问题。
  • 香港101

    作者:

  • 香港風格2

    作者:胡恩威

    於 2005 年出版的《香港風格》是本地出版界的一件奇事。在沒有宣傳、沒有大量傳媒曝光下,這本大家都以為是深奧的城市建築為題的作品,在人傳人的口碑之下,至今出版了四版,銷量接近一萬本。2006 年,胡恩威再接再厲,出版《香港風格 2 ──消滅香港》,連同攝影師──人山人海創作人于逸堯,及多位作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邵健偉等,各自將自己對本地公共空間與建築的觀察、經驗和感情,化為文字與圖片,帶領讀者繼續尋找香港風格。本書分為消滅香港、消滅城市,消滅小販、消滅家庭,消滅生活,消滅藝術、規劃閱讀四個篇章,環繞城市組成的重要部分──舊區、街市、小販、公共房屋、公共藝術、商場等,探討目前香港城市規劃政策的弊病與結果。
  • 穿墙故事

    作者:沈祉杏

    柏林可以说是欧洲唯一一座将20世纪沧桑全都录的城市,世纪初的繁华、世纪中的战事以及政治上的冷漠,一一展现在她城市的肌理脉络中;作为统一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肩负着厘清德国过往与未来的重大使命,然而除却冰冷理性、代表着富强现代国家的分类指标,寻常的她散发出什么味道?透露出什么风华? 她有一种难以言喻、在其他城市里感觉不到的独特调调,说不上是舒适悦人的,只能说她是有个性;就像德国电影《罗拉快跑》里的罗拉,染着怪异橘红色头发,长得不美不丑,也非有棱有角,身材虽高却不修长优雅,衣着既不时髦也不复古,个性叛逆孤僻,表情冷冷,但意志力坚强,总想一再改写历史。 本书以德文“Berlin”(柏林)、“Einheit”(统一)、“Raum”(空间)、“Leben”(生活)、“Internatinal”(国际)与“Nachdenken”(省思)分章,这些德文字所涵构的主题,与两德统一后的柏林都市、建筑发展有着深切的关系。在这些德文字义涵指的主题下,挑选出统一之后柏林的新建设案例,案例的挑选标准以下列指针为准则:1. 所涉及的问题较具代表性;2. 在建筑上达到较为优秀的成绩。 柏林城市,无论是政治、战略、经济或是人文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像这样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在近代以降的欧洲城市中尚未发生过,可以预期所面临的高度困难;另外,第二次战后德国政府倾向政治人性化,加上德国民族性的天生谨慎,在面临都市重建问题时,必然采取了非常慎重的处理方式,因此可以预期,无论手法高低与成果如何,这些都将提供都市计划与建筑界许多宝贵的经验。
  • 纽约下城风格

    作者:庄卉家

    《纽约下城风格》记录了14位充满创意与胆识的纽约下城设计师的经验与见识,以及对时尚、对各种事物的观点。这些设计师不约而同地强调直觉和目标的重要性,而他们作品的独特性,在充满想象力和活力的纽约下城,更是抓住了人们的视线。纽约,一个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城市。无数艺术家、设计师、创意者居住在此,激发出这个城市最大的可能性。而纽约下城(do wntown)更是那此具有创意和胆识的设计师的聚集之地,这里的街道较狭窄、楼房较低矮、音乐较喧闹,但人们的心胸较宽广、衣服较炫酷、梦想较远大。下城风格主导着纽约的前卫和时尚,代表了活力、多元化和与众不同的自由。
  • 被展示的文化

    作者:[英]贝拉•迪克斯(Bella Dick

    英国的矿区如何复兴? 深圳的“世界之窗”展示了怎样的图景? 迪斯尼乐园和奥林匹克公园又满足了人们的何种欲望? 当今以“可参观性”形式展示文化的场所迅速增多,作者将各类展示的场所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其中包括现代旅游业、经济发展策略、对身份 的展现、全球化、互动性以及消费中的社会关系。作者尤其关注的是当文化在这些语境中被展示之后,如何发生改变。 本书的每一章都尽量生动、浅显地讨论了引起争议的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比如真实性、商品化和再现。
  • 地方

    作者:Tim Creswell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 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 ■本書目錄 圖目錄 叢書編輯序言 謝誌 一 導論:定義地方 空間與地方 地方與地景 地方做為一種認識方式 本書其餘章節 二 地方的系譜 區域地理學 發現地方:人文主義地理學 地方是家園? 基進人文地理學與地方政治 地方是「在世存有」vs. 地方是社會建構 地方、實踐與過程 地方、開放與變遷 地方的終結? 結論:地方的各種版本 三 解讀「全球地方感」 歷史脈絡 哈維論地方 全球地方感 超越反動與進步的地方感 結論 四 運用地方 創造地方 安適其位∕不得其所:地方錯置 結論 五 地方資源 地方的重要專書 地方的重要論文 導論性的地方著述 其他有關地方的專書和論文 地方的其他研究取向:生態學、規劃、建築 重要期刊 網路資源 學生研究計畫與作業 參考書目 索引
  • 光影巴黎

    作者:李政亮

    法国巴黎是个充满历史线索的迷宫。博物馆里丰富的典藏、城市里处处可见的古色建筑、人物雕像,甚至许多地铁站里都有关于该站站名或该地相关历史的介绍。在这些历史线索中,我们可以找到殖民是我、革命的、战争的、文化的……种种历史渊源。不过,另一种为人忽视的历史,却在塞纳河边旧书贩的架子上被呈现。她们不是满载文字的书籍,也不是博物馆里被珍藏的名贵化作,而是一张张被复制为不同尺寸的广告海报。这些广告海报美好年代的人文社会风景,海报中既有象征法国国力的万国博览会,也有现代浴室这样的私人空间的形成…… 广告不是广告,广告是历史,是地景、城市、生活、探险、旅行、美学、艺术、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的历史;广告也是性,是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贩售,是欲望的暗示与撩拨及刺激,是选择及反映从而强化特定的意向与价值;广告转化大众媒介的性格。所有这些,点滴展现在这本隽永的小品里,趣味横生,知性盎然。
  • 创意阶层的崛起

    作者:理查德•佛罗里达

    《创意阶层的崛起》描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或工程师,建筑师或设计师,作家、画家或者音乐家,或者你的创意才能在你所从事的商业、教育、健康保健、法律或者其他任何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你就是这个新生社会阶层——“创意阶层”中的一员。创意阶层已经形成,这一阶层对我们的工作方式、价值观、乃至日常生活的基本架构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创意阶层的崛起》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新的经济阶层将如何主导我们未来的城市及经济。《创意阶层的崛起》在全美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跻身全美畅销榜。得到政府官员、商业领袖、城市规划师、企业管理者、经济发展专家的认可和重视。 人类的创意是最根本的经济资源。工业社会之后,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书中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人们在个人选择和态度方面的重大变化,不仅阐述了正在发生着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经济原因,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新的经济阶层将如何主导我们未来的经济。 创意阶层包括哪些人?创意阶层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创意人在意自己工作中的哪些方面?创意阶层主要分为哪几个类型?什么叫做人才的横向流动?在横向劳动力市场下创意阶层的生活有哪些新特点?小心“有毒”工作场所!你也在向往“无领”办公场所吗?新式办公场所有哪些特点?创意能力要如何管理呢?创意阶层引领了自主性、参与性和体验式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如何衡量创意能力呢?什么叫“创意指数”呢?创意资本理论是什么?3T理论是什么?创意将走向何方……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找到。 《创意阶层的崛起》蓝领阶层兴起于19世纪,白领阶层滥觞于20世纪,21世纪是创意阶层的世纪。 《创意阶层的崛起》挑战现有经济结构,改变城市发展路径,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 包益民(华人创意教父)为《创意阶层的崛起》鼎力推荐! 《创意阶层的崛起》是全美年度畅销书,在全美引起强烈反响,并跻身全美畅销书排行榜。曾获《华盛顿月刊》政治图书奖,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年度最具突破性的10个思想成果之一。 《创意阶层的崛起》让政府官员找到城市发展的新思路,让商业领袖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让城市规划师备受启发,让经济学家争论不休,让创意人群找到自己的定位。 美国丹佛市市长为每一名部下买了一本《创意阶层的崛起》,并且用8万美金的年薪聘请了一位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负责将丹佛市重新打造为一个更具创造性的大都市。 密歇根州的州长拜读之后,要求密歇根州250个城市的市长组成一个“酷城”(Cool Cities)顾问委员会,制订使自己的城市更具时尚感的战略。
  • 北京跑酷

    作者:一石文化+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编

    “跑酷”(parkour)是一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它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所有围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特别是废弃的房屋。《北京跑酷》借用这一概念,意在表达对北京都市空间与建筑以全新的观察角度与态度。本书将北京都市空间纵向均衡切分成西、东、中三大块,遴选出18个区域进行观察,分析区域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揭示北京都市空间的独有魅力。
  • 建筑美学的春天

    作者:黄南渊

    《建筑美学的春天(一个城市设计家50年的实践与追求)》作者黄南渊是台湾少数历练了完整公务体系,亲身参与各项都市规划与法规建置的资深建筑人。这本书就是他与台湾的建筑并肩一甲子的完整心路历程。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城市设计家的抱负与视野,一个建筑园丁的执着与耕耘,更可窥见台湾建筑的成长之路与都市形塑变迁的轨迹。
  • 建筑·城市·思想

    作者:欧宁

    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期间,库哈斯、奥布里斯特对二十余位著名的富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学者和知识分子进行了访谈,他们来自建筑、城市规划、艺术、文化批评,媒体诸领域,如建筑师张允和、姚嘉珊、谢英俊,万科董事长王石,城市规划研究、实践、评论者贺承军、黄伟文、唐杰,艺术家何煌友、汪建伟、刘小东,媒体人邵忠等。访谈内容涉及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筑、规划与文化,以及城市文化与思想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本书就是这些访谈的实录,并加以整理而成。 库哈斯,生于1944年,荷兰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和城市研究学者,亦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担任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的教授。2000年获“普立兹克奖”。在中国,除了备受瞩目的CCTV总部大楼外,他的设计项目还有台北艺术中心和香港西九龙文化区。 奥布里斯特,1968年生于瑞士,国际著名策展人、评论家,目前担任伦敦蛇形画廊展览和国际项目负责人。他多年采访了数目惊人的对20至21世纪影响至深的文化精英,并出版数本对话录。 本书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各个面相,对话的形式使得主题的阐述与展开更加灵活,并激发出富有独创性的观点,使得本书富于可读性。
  • 城市与城市文化

    作者:德波拉·史蒂文森

    《城市与城市文化》(英文影印版)首次从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双重视角探究了城市与城市生活。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本书展示出物质的、挣扎中的“真实”城市和经过再现的、“想象的”城市在构建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本书首先比较了乡村和城市的不同,讨论了对城市的构想和对城市文化进行概念化的路径。作者又进而考察了几种重要的城市与文化发展趋势的含义,诸如运用艺术与地方文化来构建新的城市形象,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塑造现有的环境和学术探索取向的方式。本书还考察了城市景象在电影、文学、艺术和流行文本中的“再现”如何影响了主流观点,即一些特定的城市空间——包括内城、城市滨水区以及所谓“全球城市”应当有怎样的外观和功能,应当给人怎样的“感觉”。
  • 蜉蝣建筑

    作者:登琨艳

    婚礼、葬礼、寿宴,文人雅聚……这些民俗的场景,因一个人对美感的极致追求,而得以最眩目的姿态示人。如果说登琨艳从这些礼仪与民俗的空间布置汲取了创作的灵感,那何尝又不能说,这些短暂而华美的蜉蝣建筑,借由这么一个人、这么一双手,从千年历史中片刻绽放。
  •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作者:制片人:陈晓卿,总导演:韦大军,总策划:

    本片以作家为主述人、以城市为叙述对象,采用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展现作家的城市故事。本片强调个人色彩,强调将城市经验和观察转向内心深处,观察与回忆结合、体验与想象交织、反思与批判融合将是其主要叙述方式。
  • 叛逆的城市

    作者:[美]戴维·哈维

    戴维·哈维教授在《叛逆的城市》中汇集了他近年有关城市理论(城市阶级冲突、建筑环境的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社会运动)的学术论文(第一部分)和有关重大城市社会运动理论解释的报纸评论(第二部分)。本书可以说是戴维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探索城市、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