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
-
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1800-1911)
《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1800-1911)》,本书通过对消费文化史的研究,反映城市生活的“真实场景”,从不同层面揭示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 -
都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都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聚焦外滩》以外滩地区的历史老大楼和小街为对象,通过原始档案检索,现场实录访谈等历史学、人类学和建筑学的综合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现和心得。如对现存最早的外滩建筑“福州路十七号”的断代和辨识;对装饰艺术化的浪漫新古典建筑“和平饭店”和“中国银行”的建筑整体研究和深度探讨;对上海近代历史老大楼的“红砖墙”来历及英国新古典风格的渊源探寻;以及对外滩历史小街“元芳弄”的初步研究,等等。它们不但可以看作有较高质量的研习成果,而且经世致用,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实践层面也有较高的应用参考价值。 外滩起源的见证——福州路17—19号建筑研究 引言 第1章 现存外滩最早的历史建筑 第2章 蜕变与现状 第3章 再生途径 结语 摩登时代的外滩地标——沙逊大厦的历史空间特征 引言 第1章 沙逊家族与沙逊大厦 第2章 沙逊大厦的历史空间特征 第3章 沙逊大厦的价值与再生 结语 文化竞夺的空间象征——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历史疑案解读 引言 第1章 文化竞夺与风格取向 第2章 设计变更的疑案 结语建筑事件的启迪 上海外滩地区英式新古典建筑溯源——礼和洋行大楼及其关联域研究 引言 第1章 礼和洋行大楼的风格溯源 第2章 礼和洋行大楼的历史沿革与风格特征 第3章 礼和洋行大楼的性格特征 结语礼和洋行大楼的保护与再生建议 外滩深处的老大楼——慈安里大楼研究 引言 第1章 历史元素的拼贴 第2章 历史空间的异化 第3章 世纪大楼的再生 结语 外滩元芳弄初探 引言 第1章 元芳弄的形成与演变 第2章 从私路到城市小路 第3章 街廓的建筑遗产 结语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图片索引 致谢 -
城市记忆-镜头中的老北京
《城市记忆:镜头中的老北京》主要内容:老北京在消失,老北京的文化在消失!挽留老北京的遗迹,抢救老北京的文化,保护我们祖辈的根,成为每一个北京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城市记忆:镜头中的老北京》作者以老北京居民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游记、趣谈、聊天结合纪实拍照的形式编辑而成,记录下保存至2006年的老北京民间的历史文化古迹。 -
亚洲城市建筑史
本书是日本“亚洲城市建筑研究会”的学者多年以来研究成果的积累,有着很浓厚的功底。该书的特点是多层次地展现了亚洲城市、建筑历史的多样性,特别是关注了城市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
青春飞扬
本書以1843年上海開埠至20世紀50年代百余年間上海城市社會中的學生群體生活為研究對象,敘述了以高、中等學校為主體的近代新式學堂學生的常態生活,包括以學為主的學業生活、從強迫到比較自覺的體育生活、富於情趣的日常生活等各個側面,也討論了救亡圖存大背景下非富家子弟、外來子弟等群體在上海學校中的生存狀態。 本書採用以事記人和以人記事相結合的敘事方式,試圖在人、事交織的歷史經緯中,確立近代上海學生生活的坐標定位。 -
水晶之城
这是关于洛杉矶兴起成为世界级大都市的历史。在这座城市经济繁荣的表象之下,有着非常复杂的权力关系,从海外的日本资本到本地的黑帮,从洛杉矶的警察郜门到街头无家可归的人,作者叙述了这鹰城市中形形色色的角色,以及被“极权”控制的公共空间。土生土长的作者,富含感情地评论了这座美国人既爱又恨的城市消失的过去、失败的梦想和无法变成现实的远景。 -
Nature's Metropolis
Awarded the 1992 Bancroft Prize and the Chicago Tribune Heartland Award for Best Nonfiction Book of 1991. In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William Cronon gives us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By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hat made Chicago America's most dynamic city and the Great West its hinterland, Mr. Cronon opens a new window onto our national past. This is the story of city and country becoming ever more tightly bound in a system so powerful that it reshaped the American landscape and transformed American culture. The world that emerged is our own. -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本书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史。在这50来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习者而言,却没有一本书能通俗简明地阐述规划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通常,学生会选修有关"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作为城市规划研习的一部分。从我自己专业课教学的经验来看,我明白学生感到学习困难。部分困难源于规划主题的内在特性:研究思想和观点,而不是收集和传播规划事实。但是,学生体会到的困难不能靠规划理论著作来减轻。因为许多专业课程方面的原版作品过分复杂和晦涩,对普通学生而言,理解十分艰难。在学科课程开放周引发的热情很快被首次阅读有关规划理论的"经典文章"所吞没。在规划理论方面,有一些有影响的"读物",如安德烈亚斯·法卢迪1973年出版的作品,还有斯科特·坎贝尔与苏珊·费恩斯坦(1996年)合著的最新读物。但是,依然没有一本书,能讲这个自二战结束以后,城市规划理论如何演变的故事。为填补空缺,我不遗余力撰写本书。按此思路,我致力于以清晰和易懂的方式来讲述理论演变的故事,而不牺牲分析的逻辑性。在我看来,一本关于理论历史的书,不仅要描述成熟的理念,而且也要启发读者去评价他们。这个目的是否达到,只能留待读者评判。 首先,我要说明我对"城镇规划理论"的理解(自1945年以来,有关概念在不同的规划理论之间存在大量的争论)。关于这点,有一个基本前提:如果城镇规划实践确切、真实地运行,那么,城市规划学生在校园里做的一切--譬如,哪怕他们是在学习管理城市规划的法律--是学习关于城镇规划的这种或那种"理论"。"规划理论"课程的特色在于增进关于城市规划本质的全面或者一般性理解。由此说来,规划理论家们研究的(或者应该研究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是城市规划的基本问题。例如:城市规划是什么类型的行为?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什么?现实中城市规划实践的效果如何?这些是有关城市规划的基本问题,也是"简单"问题;因为这一系列城市规划问题是一个儿童也不难提出的。但是,从童年时代成长过来的人都知道,简单的(也就是基础的)问题通常都难以回答,因为他所要了解的是我们思想认识的根基。于是,这成了为什么许多学生认为"规划理论"课程困难,以及为什么部分理论仍会使阅读艰辛的另一个理由。我将竭尽所能使本书简明易懂。 这里,有一个关于"城镇" (town)规划这个词的简短说明。我因简明的缘故使用这个词,也因为这是在全世界描述我们关心的规划行为中使用最广泛的词。在使用"城镇规划"一词时,我也比较了有些人(尤其在美国)如何称呼urban或者city规划。Town,urban和city这几个词清楚表明了规划学科的焦点是建成环境(的规划)。然而,我们塑造城市(建筑)环境的方法也对农村和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以致,我们或许应该将我们的工作改称为"环境"规划(有些关于"城镇"规划的文章用了这个标题)。我在这里描述的"城镇"规划也包括在英国传统上称为"城乡"规划的内容。 我所讲的规划史主要结合英国的经验和思考习惯。自二战以后,英国实施和探讨的城镇规划特点,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相似。虽然我在这里讲的内容是英国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许多理念却是来自其他地区,尤其是美国。所以,我希望其他国家的读者会发现这种叙述的趣味性并得到启发。 词条术语的讨论就此打住,更重要的是如下事实:在20世纪,欧洲、北美的大部分人变成城市居民,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城市人口现在也不断增长。这种"城市迁徙"伴随着原生于乡村的,或称"野性自然"的情趣的巨大失落感,在英国,这导致了"思乡病"和"反城市"作品(参见威廉姆斯,1973年),成为20世纪城镇规划思想史中意味深长的插曲。我不认为我们有权贬抑这类情愫,也许,那样的敬畏与超然,在城市中不可能产生,离开"野性自然",人们就体验不到。当然,正如游历过诸如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罗马、伦敦和纽约等城市的人指出的,城市能成为美丽的所在。但是,这些也许都是例外。假如还存在一个非常流行的反城市主义的根源,那必是许多城市已然成为冷漠、丑陋的地方。但,城市是人工环境,有些城市是适宜居住且不断改善的事实表明,许多饱受城市人诟病的不良环境,是建设不善所致。 上述情形突显了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其实,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现代城市文化中,城镇规划活动没有得到广泛的沟通和论证,并且,明显没有意识到城镇规划是关系到我们生活质量的非常重要的行为。有关这点,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91年)有过生动的描述: "最近我和朋友谈论到底是哪一种艺术形式对我们的情绪有最强、最直接的影响。对方宣称是音乐和诗歌拥有最强大的阵容,直到有人意外地提名建筑。惊讶之余不觉令人肃然敬。建筑?她肯定真的是指建筑艺术?建筑真能使她欲哭欲笑?我们问她,是的,是建筑艺术,她十分肯定。…… 我无数次地回忆起这次交谈的情形,想起朋友的观点,和第一次比起来,现在已不觉怪异。的确,一些最伟大、最辉煌的情绪和审美体验是来自建筑。试问,谁能忘记威尼斯、罗马、伊斯坦布尔、马拉喀什、迦太基、丹吉尔、巴黎、莫斯科、悉尼的第一印象呢?" 这里,我想对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观点作一些补充。首先,虽然城市能像大型艺术作品一样被体验,以致审美问题成了这些规划的焦点,但城市决不仅仅作为艺术品;好的城镇规划仅有好的城市设计是不够的,无论我们通过建筑或其环境体验到愉快或者厌恶感。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就是玛格丽特提到了建筑物和建筑风格。虽然单独的建筑,以及建筑风格对于城镇生活质量是重要的,但城镇是建筑和空间的集合--包括停车场和花园--这些左右着我们对它的体验(注意,关于上述问题,玛格丽特是如何悄无声息从谈论单个建筑转换到作为整体的城市)。换句话说(就艺术角度),城镇规划的艺术真的是最有意义的艺术,这种来自德拉布尔思考的观念显然十分可疑。但是,经过这些质询,德拉布尔观点的重要性变得非常突出,因为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个显著事实上,那就是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城镇规划(包括建筑)在现实社会中的特殊意义(再次提醒,她最初惊讶于朋友的古怪念头)。纵使大多数城市的生活不尽如人意,而我们大部分人却居住在城市,事实表明,人类为自己的生活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是可能的。 如果城镇规划像我主张的那样重要,那么,很清楚,支撑它的基本理论同样重要。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规划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内容将牵涉三个问题:第一,高质量的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第二,在何种条件下,这些环境质量目标最有可能实现?第三,进一步看,为建设更好的人居城市(一般而言,指更好的环境质量),作为前述条件之一的公共部门城镇规划能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我将在本书的结论中回答。值得一提的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大部分时间,规划理论家漠视这些核心内容,而专注于那些我们将如何建构(定义)城镇规划学科的基础性概念问题。另外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自1945年以来城镇规划理论家的领军人物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把握城镇规划概念的差异,以及高度相关的规划理论的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好,我现在就开始讲这个令人向往的故事。 目录: 第一篇 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 第1章 作为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城镇规划7 引言 7 二战后城市规划概念的构成 9 城镇规划作为空间形态规划 9 城镇规划作为城市设计11 城镇规划作为详细蓝图或总体规划 16 结语19 第2章 二战后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21 准则提出的背景:关于社会变革与保守情怀的文化21 英国二战后规划的基本理论23 乌托邦式综合规划24 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27 关于城市结构秩序性的看法29 关于规划目标共识的假设33 结语34 第3章关于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的批判37 引言:二战后规划的"黄金时期"?37 关于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和设计化倾向的批判38 对于漠视社会性的批判39 关于空间环境决定论的批判40 咨询的缺乏41 关于蓝图式规划的批判42 关于二战后规划理论准则及构想的批判 44 关于乌托邦主义的批判44 关于反城市化的批判45 关于城市结构模式化的批判46 关于规划价值取向共识的批判48 政府的反思:规划咨询委员会的报告 49 结语52 第二篇 1960年代的规划理论 第4章 系统规划理论和理性过程规划理论57 引言:城镇规划思想的根本变化57 系统规划理论59 基本概念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59 系统规划理论的兴盛62 理性过程规划理论63 引言63 理性过程理论的根源66 对理性过程规划模型的补充说明67 关于理性本身的问题-67 把理性过程模型作为规划的基本模型 68 理性过程模型是工具推理(手段-目标)模型68 "非连贯渐进式"规划V.S."理性综合式"规划69 结语:理性、控制论和现代性70 第5章规划是一个政治过程72 现代主义和城市抗议活动72 科学、价值和理性:伪技术主义74 规划评估75 规划、玻珀其人和科学方法78 早期理论学者:视规划为标准的政治实践79 公众参与82 代议制民主的缺点82 政府响应公众参与83 阿恩斯坦的参与阶梯84 第三篇 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规划理论 第6章 有关规划效果的理论91 引言91 对"空虚"或"空洞"的批评92 英国战后规划的成果:"英格兰城市控制" 94 对规划效果的解说:选择性"政治经济"观点97 城镇规划、城市管理及其政治经济背景 97 城镇规划与自由市场:皮克万斯的分析 98 城市化、规划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99 结论: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102 第7章 理性规划及其实施106 引言 106 实施理论的出现107 实施理论以及政策与行动的关系113 作为"沟通行动"的规划116 政治经济、市场与实施119 第8章 新右派式规划理论124 引言 124 社会民主、古典自由主义复苏与规划问题125 战后的社会民主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复苏125 自由市场与城市规划127 撒切尔主义时期英国的城镇规划129 反思城市规划的政治经济基础:政体理论与调节理论132 地方政府中的企业主义与政体理论132 资本主义的改变与调节理论 136 以问题为核心的规划理论 137 城市经济的衰退与复苏138 社会不公正现象与机会平等 139 全球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140 城市环境的美学品质141 地方的民主管理与"公众"规划 143 当今的规划理论143 第四篇 结论 第9章 范式变换,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149 规划理论和范式变化149 1945年以来规划理论两个范式的演变? 151 城镇规划从设计到科学151 城镇规划师从技术专家到"沟通者" 152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154 后现代主义风格154 挑战科学和理性的后现代主义155 作为生活质量替代标准的后现代主义157 结语:城镇规划学科和城镇规划理论158 参考文献 161 译后记171 -
Republican Beijing
Old Beijing has become a subject of growing fascin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ince the 1980s. While physical remnants from the past are being bulldozed every day to make space for glass-walled skyscrapers and towering apartment buildings, nostalgia for the old city is booming. Madeleine Yue Dong offer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Republican Beijing, examining how the capital acquired its identity as a consummately "traditional" Chinese city. For residents of Beijing, the heart of the city lay in the labor-intensive activities of "recycling," a primary mode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that came to characterize Republican Beijing. An omnipresent process of recycling and re-use unified Beijing's fragmented and stratified markets into one circulation system. These material practices evoked an air of nostalgia that permeated daily life. Paradoxically, the "old Beijing" toward which this nostalgia was directed was not the imperial capital of the past, but the living Republican city. Such nostalgia toward the present, the author argues, was not an empty sentiment, but a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odernity. -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本书内容从古迄今共分八章,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从中国城市的产生、形成一直阐述至新中国成立后50年(20世纪毕),分别对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背景、特点、重要和典型城市的建设布局、功能作了较详尽的是纳与揭示,尤其对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城市规划与建设等作为全面的阐明,最后还对中国城市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本书为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筑设计以及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有关专业人员的参考。 -
上海传奇
近代上海无疑是个传奇。一个半世纪以前,上海还只是中华帝国一个普通的滨海市镇,同江南市镇网络中的普通市镇没有什么不同。但自那以后,上海却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种象征。《上海传奇》是历史学家罗苏文教授多年思考成果的结晶。作者以虔诚之心搜寻、修复旧上海的残片,力图再现被岁月湮没的记忆,呈现给读者一幅独特的充满城市生活气息的历史画卷,从中可以感受到百年上海跳动的脉搏。本书从马路、自来水、电、消防、行政、司法、公共卫生等角度,对上海的传奇发展做了生动的叙述。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科学研究如何在近代上海得到应用,纳税人自治制度如何在上海租界形成,近代都市特征如何在上海诞生……全书每个部分都体现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与学术积累,不人云亦云,读来新见纷呈,引人入胜。 -
城镇空间解析
本书以具有明显地域自然条件与文化传统特征的太湖流域为研究范围,对该地区的古镇整体特点、空间构成、空间环境等通过结构与形态两方面进行较综合和全面的解析。 -
特拉维夫百年建城史
特拉维夫,以色列的第一座都城。特拉维夫,崛起于沙漠。特拉维夫,现代都市,世俗之城,面对着古老肃穆的耶路撒冷。特拉维夫,乌托邦之城,建造前历经长期的酝酿和谋划。 她是在怎样的土地上建成的?100年前的她是什么模样?相关照片、规划、草图、模型首次汇集成册并出版,述说着一段闻所未闻的历史。老照片讲述了这座城市及其所在的这片土地,讲述了谱写这一壮丽史诗的那些梦想和纷争,包括在以色列建国之前的那些冲突。 凯瑟琳·维尔-罗尚是建筑师,城市学、历史保护和城市规划研究方向的博士,巴黎美丽城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的教师,致力于城市研究和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本书为法国耶路撒冷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由皮埃尔·德·米罗舍迪(Pierre de Miroschedji)指导。 -
城市街区的解体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引发了城市形态的剧变,街道消失,建筑孤立无依。本书审视了这一变迁的几个阶段,提出了城市肌理之重要,它作为建筑与大尺度城市结构间的中介,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框架。唯有着眼于城市肌理,人们方能理解土地与建筑、道路与城市建设、形式与空间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 菲利普·巴内翰等编著的《城市街区的解体——从奥斯曼到勒·柯布西耶》选择了现代性中的范例——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等城市——作为论述的路径,它们像一个世纪(1860—1960年)的历史标杆,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以及你我的生活领域。其影响使我们至今仍在寻求解答,想找到各种城市形式,或调和与维系当前的生活模式.或追随传统的布局结构。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城市街区曾经很容易就保证了一种人们今日所追忆之城市性,因此它的分崩离析也应当激起更多的警觉。《城市街区的解体——从奥斯曼到勒·柯布西耶》以新的视角再次开启这一讨论,勾勒出街区形式的变迁。 -
进化中的城市
《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是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史上一本经典著作,与埃比尼泽·霍华德所著《明日的田园城市》和勒·柯布西耶所著《明日之城市》并列为深刻影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的三本城市规划名著。书中从进化论的视角对城市发展进化进程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许多堪称新颖的概念和结论。近年来国内所讨论的很多热门话题,如城镇群、世界城市、城市调查、城市生态学、区域规划、公众参与、规划展览等,很多都是从《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的有关思想发端。书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从事城市科学研究和城市规划的工作框架,主张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这使《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的有关思想大大突破了一般城市的常规范畴;《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强调了把自然地区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构架,对于当时城市规划仅仅局限于局部范围内的城市设计而言是一种重大革命。《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的有关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批近现代城市规划师,如阿伯克龙比、雷蒙德·昂温等,著名城市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则尊称帕特里克·格迪斯是他的导师。 -
香港工程考
作者原是專業結構工程師,退休後愛上歷史,毅然到香港大學進修中國歷史碩士課程,本書乃是作者經多年努力,在浩如煙海的政府檔案及舊報章中查找與工程相關的資料,整理結集而成。書中闡述了11個與香港工程歷史有關的小故事,包括1841-1846年香港建築業花絮、聖約翰教堂工程合約的來龍去脈、執行第一部《建築物條例》的波折、香港早年的滅火特色、首位被革職的量地官、香港早年的颱風紀錄、開闢大潭水塘的故事、卜公碼頭的滄桑歲月、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的歷史、被遺忘的地震紀錄以及不同年代的塌樓慘劇。 本書資料翔實,分析到位,除了建築及工程歷史外,透過各個小故事,更可窺見香港開埠初年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生活面貌,是香港歷史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歷史著作。 -
未来城市的历史
1. 这是一次穿越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绝妙之旅,本书将带你探索圣彼得堡、上海、孟买和迪拜——诞生于东西方的交汇、过与未来之间的纠葛之中的四座城市——引人入胜的城市发展史,重现四座城市生长、兴盛、停滞、变革、重生的全过程。 2. 当今时代,每个月的时间里,全世界有近500万人口从过去”走向“未来”。他们一起涌入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的城市。呈现在这些新的城市定居者面前的,是一个由西方世界的元素所拼凑成的现代社会,一切都显得陌生。这些奇迹般崛起的新兴城市,在传统的乡土之中绘就新的生命印记的地方,是否代表着美丽新世界的新起点?或者它们的新兴繁荣景象仅仅是一时的幻象? 3. 怀着发掘历史和采访报道的双重动机,作者丹尼尔·布鲁克走访了世界多国的核心大城市,如圣彼得堡、上海、孟买等(它们也是曾经的新兴城市),观察它们在21世纪呈现的新的景象。作者认为,要理解当今的全球秩序,就需要对过去几个世纪中西方给予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加以清晰地认知。 4. 本书是《华盛顿邮报》年度畅销书,Booklist、科克斯书评、亚马逊编辑等权威媒体重点推荐,《纽约客》《哈泼斯周刊》《西雅图时报》等竞相称赞。 -
颠覆世界的城市化
本书作者为信息分析专家,该书通过长周期视角的追踪,观察上千年以来世界城市化浪潮与资本过剩、金融危机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危机三角”模型。书中内容对当前全球陷入的资本过剩危机从战略而非战术层面做出了严肃预警,对各国政府竞相推动城市化的做法乃至发展经济学的目标提出了质疑。全书跨度跳跃较大,涉及城市、采矿业、资本与货币、股市、战争、房地产、消费与环保等多领域。书的最后提出走出资本困境的几个解决方案设想,具有极其超前的思维和视野。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