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

  • 晚清上海

    作者:梁元生

    本書以清末民初上海為重心,考察近代中國城市在走向現代的歷史行程中所產生的急劇變化和所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書內多篇文章皆以「人」為本位,包括城市的管治官員、士紳、商人,以及一般市民,注目點是他們在大時代中所作的調適。但貫穿全書還有一個「空間」的概念。在近代各種變遷衝擊之下,在上海這個城市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其「公共空間」也相應地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書中以「衙門」、「會館 / 公所」、「局」、「堂」等作為考察的對象,分析新舊、中西、傳統與現代、本地及外來各種力量對這些「空間」帶來的變化,由此對晚清時期中國近代城市的轉型提出一個較為新鮮的看法。
  •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作者:Si-yen Fei

    Urbanization was central to develop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Yet its impact is heatedly debated, although scholars agree that it triggered neither Weberian urban autonomy nor Habermasian civil society. This book argues that this conceptual impasse derives from the fact that the seemingly continuous urban expansion was in fact punctuated by a wide variety of “dynastic urbanisms.” Historians should, the author contends, view urbanization not as an automatic by-product of commercial forces but as a process shaped by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and cultural trends in each dynasty. This characteristic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Ming. As the empire grew increasingly urbanized, the gap between the early Ming valorization of the rural and late Ming reality infringed upon the livelihood and identity of urban residents. This contradiction went almost unremarked in court forums and discussions among elites, leaving its resolution to local initiatives and negotiations. Using Nanjing—a metropolis along the Yangzi River and onetime capital of the Ming—as a central case,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prompted by this unique form of urban-rural contradiction, the actions and creations of urban residents transformed the city on multiple levels: as an urban community, as a metropolitan region, as an imagined space, and, finally, as a discursive subject.
  •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下)

    作者:徐天明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下)》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深圳三十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加上鲜为人知的史料披露,让我们重回那个激荡的创业年代1979年,她还只是“省尾国角”的一座边陲小镇;2007年,她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的第四座现代化城市。自1980年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后,改革创新已成为她的灵魂。这就是深圳的故事。 是什么力量激发出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高速度?是什么魔力托起令全球瞩目的深圳“一夜城”?三十年来,一代人的命运与深圳的发展紧密相连,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 广州往事

    作者:叶曙明

    《广州往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专题化的结构,及灵动拢美、知性怀旧的笔调,通过对“广州往事”的追忆与捕捉,引领读者对广州进行一次有意味的“记忆之旅”让读者充分品味一场关于广州的深度人文历史的盛宴。
  • 上海居,大不易

    作者:张生

    《上海居大不易:近代上海房荒研究》内容简介:自开埠以来,上海持续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移民的到来。人口过多,住宅供不应求,形成房荒。清末,上海请减房租事务所的成立是重大创举;时至20世纪20年代,马路商会又推动了各里弄房客联合会的成立,有的直接替代房客联合会的作用,不只调解房租纠纷,成熟的房客联合会甚至推动了社区自治。30年代,马路商会、房客联合会等基层组织,均统一改组为市民联合会。但上海房租持续高涨的事实,又使得市民联合会的头面分子,不得不为了减租问题继续努力。这样,原有的马路商会及房客联合会的影子也若隐若现。八年抗战之事,上海的基层社区组织破坏殆尽,房客联合会的传统与需求仍然存在,但并未受到上海市地方政府的欢迎。
  • 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

    作者:成一农

    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ISBN:9787509709085,作者:成一农 著
  • 宋东京考

    作者:(清)周城撰,单远慕点校

  • 城市与人

    作者:马克·吉罗德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城市,重点在描述这些城市的建造者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去做,在哪里做及何时去做。本书着手研究的是一些功能,是它们吸引了人类走向城市,并从它们延展至满足其要求的空间及建筑。这本书也随着我多年来在全世界城市里日日夜夜的漫长步履而成熟起来。在某一阶段,我发现在未知所以然之中品味城市或从视觉上欣赏它们都是不够的。我想挖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缔造者和时间,更是城市的成因。传统的城市指南,甚至是许多标准的城市历史,也常常只回答了前两个问题,而忽略了第三个。
  • 武汉旧影

    作者:

    武汉是我国历史名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本书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历史文物丛刊”之一,收录与武汉相关的邮品及外国画报图片约240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近代武汉的社会历史及风土人情。参与本书编撰的哲夫、张家禄都是知名集邮家,多年来着力于武汉的旧邮票、明信片、新闻照片等的搜集。编辑过程中,也得长居武汉的集邮名家刘方宣先生的支持和协助,帮助核对了地名、路名等。对于集邮爱好者以及对近代社会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内容丰富,颇具参考价值的画册。
  • 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

    作者:董光器

    本书通过对五十多年来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反思,对照北京旧城若干重大建设问题决策的初衷和实施的结果,从宏观到微观,总结经验与教训,摸索客观规律,力图寻找出一条对历史城市实施保护与更新的比较切实可行的路子来。通过该项研究,对从事历史城市的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同行们有所启发。   本书可以作为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实施政策研究人员参考,亦可供城市建设管理、城市规划设计以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通过对北京旧城五十多年规划与建设的回顾及反思,记述了北京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过程,论证了政治、经济、文化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通过对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建设,对旧城破旧危房改建的实践以及对若干个案的实例解析,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层面到政策层面,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如何实施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 武汉老街巷

    作者:彭建新

    《凝固的记忆:武汉老街巷》简要介绍了武汉的老街巷。“老武汉”丛书分别从饮食、故闻、宗教、人物、居地、建筑、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掘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武汉的衣食住行、流风时俗、里巷见闻、民情世态、人杰胜景等,无论是选题和选材,还是体例、内容和行文风格,都具有新特色。
  • Rickshaw Beijing

    作者:David Strand

    In the 1920s, revolution, war, and imperialist aggression brought chaos to China. Many of the dramatic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his upheaval took place in or near China's cities. Bound together by rail, telegraph, and a shared urban mentality, cities like Guangzhou, Shanghai, and Beijing formed an arena in which the great issues of the day--the quest for social and civil peace, the defense of popular an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he search for a distinctively modern Chinese society--were debated and fought over. People were drawn into this conflicts because they knew that the passage of armies, the marching of protesters, the pontificating of intellectual, and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factories could change their lives. David Strand offers a penetrating view of the old walled capital of Beijing during these years by examining how the residents coped with the changes wrought by itinerant soldiers and politicians and by the accelerating movement of ideas, capital, and technology. By looking at the political experiences of ordinary citizens, including rickshaw pullers, policemen, trade unionists, and Buddhist monks, Strand provides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how deeply these forces were felt. The resulting portrait of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urban society stresses the growing political sophistication of ordinary people educated by mass movements, group politics, and participation in a shared, urban culture that mixed opera and demonstrations, newspaper reading and teahouse socializing. Surprisingly, in the course of absorbing new ways of living, working, and doing politics, much of the old society was preserved--everything seemed to change and yet little of value was discarded. Through tumultuous times, Beijing rose from a base of local and popular politics to form a bridge linking a traditional world of guilds and gentry elites with the contemporary world of corporatism and cadres.
  • 城之理念

    作者:约瑟夫·里克沃特

    在这本有关城市形态的著作中,作者里克沃特断言,一个城镇的理念必须足够坚实,才能在不可避免的纷乱更迭的城市体验中存活下来。当现在的城市变得只关注建筑单体、只关注城市的物质要素和市场运作的时候,人们不该忘记,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和质感、开放性的公共空间、醒目的公共建筑仍然可以丰富我们的城市。此书已经再版多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并被许多国家列为建筑学课程的教材。
  • 中国古代都城

    作者:吴松弟

    《中国古代都城》: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类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 一本漫画游广州

    作者:黄涛

    这是一本怎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漫画,绝对对你的视力有保护作用,因为你不用再到图书馆里查那些长篇大论的资料(尽管可能你从来没有而且以后也不会有这样的时间、精心和兴趣)。
    在这里面有精通百科喜欢搞笑的导游,但绝对不用担心小费和黑心的商店。
    你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市井风土,听到老屋檐下古老的传说,却不必去穿街走巷然后面对小巷里瞪着警惕双眼的老头。
    你更不需要挤火车赶飞机。你要做的只是找张躺椅,旁边放上一大包薯片,赶紧开始这趣味横生的中国名城之旅吧。
    《一本漫画游广州》用漫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全面介绍广州的历史文化,其漫画笔法清新流畅,基调积极向上,文字幽默风趣,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熔于一炉。在这个“读图”的时代,该书导入了“漫画游广州、轻松读历史”的理念,在促进阅读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

    作者:拉森

    本书是中国与挪威的合作项目“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的成果结晶。作者克纳德·拉森以及阿穆德-希丁·拉森作为北欧知名的建筑学家,对于西藏的传统建筑保护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很早就关注拉萨传统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学者,作为“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对拉萨市的建筑、景观的勘测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主要讲述了古老拉萨的地形、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建筑物和城市景观。它也引发出关于拉萨的未来规划问题以及面对城市发展如何保护拉萨历史城市景观的争议。本书中的插图涉及范围很广,其中有25幅以前从未出版过的古老地图,有卫星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水彩画、建筑信息表和大量最新的彩色图片。本书英文版已在英国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作者:王景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围绕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内容与方法、各国的保护制度等进行了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名城保护规划实例、简介与分析。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成体系的文化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在许多领域都反映出历史的传统。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历史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广阔的疆域内,保存了许多历史城市,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这些遗产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作者:侯仁之 主编,唐晓峰 副主编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精品工程项目。
  • 长春近代建筑图鉴

    作者:杨宇

    本书收集了长春近代历史上老建筑的历史资料、建筑资料和新老图片,其中包括已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余处,新旧照片近200余幅。其中正文表格中有关建筑的体量、面积、使用资金、设计者及施工方等历史资料均来源于《满洲建筑杂志》、《满洲建筑协会杂志》。
  • 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第7版)

    作者:[美]霍华德•丘达柯夫(Howard P

    从印第安人的“普韦布洛”到超级大都市纽约,从“步行城市”到住宅“郊区化”,美国自16世纪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历程,并于20世纪初,迎来了“城市时代”。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些曾经荒无人烟的土地,如今已是全球闻名的大都市。摩天大楼、百货商场、中央公园,这些现代性建筑,不仅成为日后每个城市的标配,也塑造了人们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生活。 城市,作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实体,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移民涌入、种族隔离、宗教冲突等问题,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当今天回首美国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演进,人们不禁要问: ● 为什么要去城市生活? ● 城市中不同的人群是如何相处的? ● 人们从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什么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