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

  • 老北京旅行指南

    作者:马芷庠

    《老北京旅行指南》为民国是经典旅游文化读本《北平旅行指南》的最新修订版,北京作为千年古都,旅游资源是不言而喻的。著者为马芷庠先生,由著名作家张恨水亲自审定并鼎力相助完成。作为国内最早、形态最完整的旅行指南之一,《老北京旅行指南》不仅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而且由于马芷庠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心的编撰态度,再加之张恨水先生的全力支持,《老北京旅行指南》无论从文学还是文化地理、史学等角度看,都具有难以比拟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 青岛符号

    作者:王音

    又是一本青岛人写青岛的书。大概一百个青岛人眼中的青岛会有一百种风情,所以这样的书,再写也不会重复,再多也有些新意。 王音的《青岛符号》,带着王音的符号,其笔下的家门外,街巷里,民间的集市,街头的布鲁斯,都有自己的记忆甚至文化思考。 本书分为九个部分,王音用带有艺术色彩的笔写下黄岛路、兰山路礼堂、新兴旅社夜市、青岛啤酒馆群落、崂山大院羊肉馆、青岛独立书店、酒吧文化等等。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带你重新观察身边熟悉的一切。
  • 姑苏食话

    作者:王稼句

    本书设有“天堂物产”、“岁时饮馔”、“中馈摭拾”、“风味随谭”、“小食琐碎”、“花船遗韵”、“茶酒谈往”等八部分内容。
  • 移動的邊界

    作者:陳冠中

    出生於上海,成長於香港,旅居臺北六年,目前定居於北京,陳冠中比其他人多了一份幸運,得以穿梭於二岸三地,因而也比其他人擁有更開闊的視野來觀照香港,臺北,北京等幾個重要華人城市的獨特風華:香港半中半西的半唐番文化,臺北充滿人情趣味的巷弄風情,以及北京雜得豪邁生猛的古都新貌。讀完「香港」、「台北」、「北京」不管你是居住在哪一個城市,都可以自己的城市驕傲,雖然不盡完美。無疑地,中國正以耀眼的姿態,動見觀瞻的力量與雄心,崛起於二十一世紀的東方,左右世局,沒有人敢再輕忽它,向左向右,是揮別共產主義,乃至更早之前的法西斯集權主義的幽靈,擁抱資本主義或是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一條繁華路,世界都在看;「歧路中國」是一位知識份子對於中國未來的宏觀思索與期許。「某些電影、某些書,好像一直是在某處等待,等你去看,等著跟你說話。文章也一樣。」「這些人,那些書」或仿作或抒情,企圖向蘇珊?桑塔格、寶拉?凱爾、余光中、白先勇、李敖等影響至深的作家致敬。
  • 悉尼

    作者:[英]简·莫里斯

    莫里斯旅行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从早期殖民地的创立写到当代的城市风貌与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其绝非一部简单的“游记”,莫里斯对城市历史、风物、胜迹的细致描写是研究性、历史性的,她对笔下的许多地方都做过历史方面的考察,一艘船、一根柱子、一座雕塑、一幢建筑,甚至石头上刻着的几个字母,都有可追溯的来历和故事。
  • 寻城记·南京

    作者:田飞,李果

    南京,历10朝49帝2总统450年,王气之城,享盛世之荣耀,历乱世之悲情。《寻城记:南京》循着历史的蛛丝马迹,探遍现今或风光、或失落的胜迹与残景。帝王的眷顾既招福,也致祸,今夕宫殿的基座,明朝战火的温床,此时彼时,争夺的嘴脸,总是狰狞。从东晋到大明,数朝曾不可一世的宫城遗址展示了南京城历史上的风起云涌,也写满了各代“国祚不永”的无奈。明盛时的南京一度是一座几乎牢不可破的城池,宏大繁华。其开国群英的墓冢今已大多隐匿于山林中,鲜为人知。南京也曾为佛教圣地,与杭州皆有“四百八十寺”之说,可惜其佛迹大多已在各朝战乱间毁于兵燹。江南一地,不仅城市富庶昌盛,文化也呈百花齐放之势。千百年来文气墨香不断,一脉相承。魏晋风度,萧梁石刻,南唐词韵,清代有言,“天下英才,半数出自江南”。王公权贵,富豪商贾,文人才子,皆汇金陵,留下豪门雅苑、传奇轶事无数。时至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来去骤然,却也轰轰烈烈。洋务派设厂办学,试图力挽狂澜,但封建制度已无药可医,消亡在即。步入民国,孙中山先生以南京作为首都,一时间,古城跻身世界舞台。可南京城依然难逃多事之秋,安享太平的愿望,再成奢求。恶敌入侵,古老的南京惨遭屠戮,生灵涂炭,悲扫全城。民族危亡时,万众一心,破釜沉舟。如今,终从福祸轮回中奋出的南京,看透宠辱,不疾不徐,不乱不惊。
  •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

    作者:蔡澜,陈子善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是蔡澜先生对自己常去的160间餐厅的记录,享受美食,享受生活,不需要昂贵奢侈,舌尖美味重在感觉。朴实不花俏,用心制作的一碗面也许正是人间至味。正如蔡先生在本书的序文中所说:“用鲍参翅肚做出来的菜,我并不喜欢,故不常吃。我一向都说,愈珍贵的食材,练习的机会愈少,只有最平凡的鸡、牛、猪,才产生千变万化的厨艺。我欣赏的,就是这些最普通,但又是最可口的菜,就算偏僻地区的餐厅,我也会去寻求,把资料记录在这本书中,与各位分享。”
  • 中国33岁

    作者:陈新

    中国见证 与奥运同步的国家观察之旅 跨越南北12个城市 对话50余位不同地域的国民 一部特定历史布景下的文字纪录片 还原一段城市、国家的真实截面 2008年,韩国《每日经济》针对“如果用年龄来评价,你认为自己的国家多少岁”,对中日韩三国1575名国民做民意调查,结果中国人认为本国国家年龄形象为33.3岁。有意思的是,日韩两国国民也认为中国很年轻,韩国人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年龄为31.3岁,日本人认为中国32.7岁。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为什么公认现在中国的国家形象年龄是30多岁?作者陈新,作为媒体人,带着“中国33岁”这个颇具吸引力的话题,展开了一次国家观察之旅。他先后跨越南北12个城市,对话50余位不同地域和职业的国民,用专业的摄影图片和敏锐的观察文字,记录了一段特定历史布景下国家和城市的真实截面,同时展示了中国城市青年的生存状态。
  • 12×2

    作者:阮如舫

    《12×2:上海/台北双城意象》12个话题乘以2个城市,等于24个精彩时空。 当规划师蹲下身来,像学步的小孩一样沿着墙角摸索这个世界,他能够观察到这个城市的味道、声音、表情……和人们留在这个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性格。作为一位在台北长大、在上海获得博士学位并生活了十余年的建筑师、规划师、作家,阮如舫先生用他充满好奇心与探索力的触角,为读者呈现出这样视角下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台北的城市意象。
  • 北京城杂忆

    作者:萧乾

    《北京城杂忆》共收入“杂忆”18篇。为劫后余生的萧乾先生站在今和昨、新和旧的北京城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用独特的京白抒写过往的人、事、城。幽默、俏皮、利落的文字中糅进了伤感的留恋和深刻的反思。这本“杂忆”虽薄,但作者从幼时孤儿寡母的贫苦生活、求学反抗、远赴南国,写到登上文坛、主持《大公报》副刊、二战旅欧七载、“荣归”故里,乃至厄运迭起、平反复出,最后老当益壮。这里大到战争风云、时代巨变,小到个人情感、吃穿住行,无不面面俱来。
  • 上海城市旅行笔记

    作者:周时奋

    《上海城市旅行笔记》以散记的体裁,分51篇文字分别描述了国际大都市上海闻名遐尔的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外滩、松江醉白池等上海城市和乡村的历史旧事和当下的时尚风情。《上海城市旅行笔记》文字流畅,叙述中富于情感,每篇文字配以该地的影像作品,使《上海城市旅行笔记》兼具文化随笔和城市导游的阅读功能。
  • 潮爆中国

    作者:李照兴

    这是一本香港人写的向非内地人介绍中国内地社会文化与时尚生态种种的书,还是不错的。当然,对内地读者而言,单薄了些,个别评论可能有些意思:“在中国的60年代人,并没有跟上一代有决裂的成长经验。60年代人如今40多岁,实力派大多在政府架构外工作,在私人企业中发挥影响力,因为他们正努力赶上时代的尖端,充当中国走向资本化的第一代。所以,这班60年代精英是不会走向政府的,他们通常会成为中国第一代民企老板、白领精英、专业人士,进占中国商界的头位。60年代人如果当上政府决策者,也不过是过渡角色。真正因为成长背景或文化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执政视野的,将会是70年代后至80年代生的一代。那就是‘新新人类’掌管的中国,到时,或者要叫‘新新新中国’。”
  • 希臘

    作者:李欣頻

    希臘是最適合失蹤的地方──因為周圍都是海,所以很好逃;因為到處都是島,所以不好找。希臘是最適合偷情的地方──可以從海灘、到海島、到船上、到海上、到屋裡……碧海藍天最適合裸身,你可以隨時回到剛出生的狀態,回到一條魚的自由。 希臘很美,是天堂的人間版本。我以一台傻瓜相機,總共拍攝2500張地瘋狂紀錄著:那麼美的海灣、那麼美的房子……去過希臘的人,就像是曾經靈魂出竅到過天堂一般,再回來的生活就像是煉獄,後遺症就是永遠不滿現狀,看所有的藍色都有色差,看夕陽日出就是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 這不是旅行指南,這是我在希臘尖叫的過程。 作者簡介 李欣頻 1970年8月生。貓科獅子座A型。政大廣告研究所碩士。現就讀博士班。 曾任廣告公司文案、誠品特約文案。宏�數位藝術中心特約文案創意。聯合報、自由時報、明日報。廣告雜誌、香港ZIP雜誌、皇冠雜誌、ELLE雜誌、TVBS周刊等專欄作者。台灣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兼任講師。現為自由撰文與創意工作者。
  • 文化古城旧事

    作者:邓云乡

    三十年代,曾经有学术界人士联名发起提议,要求把北京定为“文化城”,永久不许驻兵。虽然此事后来没有下文,但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北京自来人文荟萃,作者却能要言不烦,从不同侧面娓娓道来。他在记述老北京的教育状况时,除了重点介绍一些名校,并列专节详述了费用、考试、教材教法、学生教员、课外活动等方面。有点的精细,也有面的铺陈。又如述学人佚事,选材精当,眼光独到。在叙述旧京之美的同时,作者也不曾忘记追忆抗战前后的生活。也许一个城市的魅力正在于她所经受的苦难。
  • 燃后中国

    作者:李照兴

    李照兴笔下,中国已然改变,既非那个历史沉重的古国。亦非众所公认的新兴强国,后中国的概念由此而生。然后,中国将要如何?本书从城市、文化、网络现象各方探索捕捉中国急促幻变时代的横切面,思考香港身处其中各种复杂机遇,并寻找推动中国正面变革的可能。 前作《潮爆中国》告诉你当今中国最新发展,《燃后中国》告诉你未来中国往哪里去。
  • 拾年

    作者:王军

    拾年者,十年也,光阴重拾也。在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北京城经历了一场世纪纠葛。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中国的大门,不可逆转地向世界敞开了。成功申办奥运之后,北京认识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城市发展的缺失——失去了雄伟的城墙,甚至险些失去故宫……这个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最堵的城市,开始了一场自救,规模浩大的总体规划修编工程2004年启动,试图改变1950年代移植于莫斯科,并被中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的单中心城市结构。 可是,推土机仍保持着强大惯性,千重万叠的矛盾被推演至2011年——这一年,北京的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一季度地铁出行人数逾4亿人次,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北京市共有969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这一切,被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的新华社记者王军录入笔下,汇成《拾年》一书。2012年8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以新闻式的记录,书写北京城十年来的生与死。作者以故事为浅层结构,从2005年总体规划修编、实行、陷入困顿的整个过程入手,进而深度解剖城市生命机制,探讨产权与契约等问题,其间亦记载许多人物故事: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吴良镛、贝聿铭、老舍、培根、徐苹芳……作者在书中写道,“它虽然是十分有限的记载,仍有加以呈现的必要,因为这一切,发生在这样一个十年。”
  • 第三个纽约

    作者:潘国灵

    第三个纽约——一个属于生在他乡的人,到此来寻找什么的纽约。正是这第三个纽约,造就了“纽约的敏感,它的诗意,它对艺术的执着,连同它无可比拟的种种辉煌”。潘国灵以“属于第三个纽约的纽约客”身份走进这个代表城市魅力的大苹果,访问文化地标、探索城市空间,思考都会生活,再读路上经典,以他独到的城市观察眼光,写出一本既生动、活泼又具知性与洞察力的纽约城市笔记。
  • 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国名城

    作者:周星

    一个个多样的城市文化记忆,从或旖旎、或朴直的记述中流露而出。 文人眼中的情感记忆,使每一个凡俗城市都鲜活生动得令人神往,而文化名人在记述中展现的生活思考神态也栩栩如生…… 中国名城是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中,散布在华夏大地上最耀眼的明珠;是祖宗们留给我们的浩瀚历史遗迹中最为瑰丽的一部分。本书从文化名人的各异角度去透视著名城市的风味和特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大师感知的角度不一,不同城市在多样的个性中被发现多样的气质和风采……
  • 又一城狂想曲

    作者:李歐梵

    這 本 書 是 作 者 身 為 一 個 生 活 在 這 個 資 本 主 義 香 港 的 人 的 所 思 所 行 。 在 資 本 主 義 全 球 化 的 衝 擊 下 , 作 者 能 做 的 只 是 如 本 書 這 樣 閱 讀 、 觀 察 、 思 考 。 作 者 常 想 到 , 身 在 其 中 的 「 又 一 城 」 , 是 否 就 是 一 種 所 謂 後 現 代 拱 廊 ? 身 在 其 中 意 味 著 什 麼 ? 這 個 商 場 的 設 計 者 顯 然 有 「 柳 暗 花 明 」 的 居 心 , 就 是 讓 你 迷 路 , Walk 的 意 思 就 是 要 我 們 消 費 者 散 步 到 各 家 店 舖 , 他 有 意 不 讓 你 走 直 路 , 也 無 所 謂 的 正 途 , 一 層 又 一 層 , 上 上 下 下 的 扶 手 電 梯 把 你 載 到 商 品 的 雲 端 , 目 迷 五 色 耳 亂 五 音 , 不 知 身 在 何 處 , 只 好 情 迷 意 亂 地 遊 走 , 不 知 不 覺 地 走 進 商 店 , 一 次 又 一 次 地 成 為 商 品 的 俘 虜 。 既 歡 天 喜 地 又 惆 悵 失 落 。
  • 风流不见使人愁

    作者:洪烛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记忆的书!洪烛用兼具理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着北京这座迷人城市值得缅怀和追忆的名人与往事,给我们送上了一组独具风味的城市大散文。在这里,你将会看到:金戈铁马的尘烟、骚客佳人的韵事……既有铜钹铁鼓,也有浅斟低唱,回肠荡气处是实况相隔的怅惘。它们将让你同时体味到历史的厚重与轻松、城市的前世与今生…… 收入书中的散文散见于各种媒体,反响十分强烈。这本书献给所有热爱老北京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