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经济学
-
政府为什么会失败
本书是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西蒙斯教授的一本公共选择方面的理论专著。作者认为,传统的公共政策和福利经济学观点强调,市场会因为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以及信息不完备等原因而出现失灵,这需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来保护公共利益。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本书基于现代公共选择的理论视角,系统阐释了政府不必要的干预是如何导致政治上的短视、经济上的停滞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等问题的,此外,作者以美国为例,从社会福利、消费者保护、教育、贸易、环境和犯罪等领域全面解析了不适当的国家干预是如何导致政府推行的项目以失败而告终的。书中的很多观点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都很新鲜,但是这本书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每一个对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
编辑推荐
公共选择理论奠基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詹姆斯·M.布坎南
一直以来,我常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可否为我推荐一本简单的书,用简明的语言说清楚公共选择理论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答案:兰迪·西蒙斯教授的《政府为什么会失败》完美地符合以上需求。作者结合了研究所需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知识,使得该书可以彻底阐释问题所涉及的所有重要方面。
芝加哥大学杰出贡献经济学教授 山姆·佩尔兹曼
《政府为什么会失败》实为一本难得的佳作,发人深省,富于洞察力。它分析的是政府管制的真实成效而不是各种对政府管制成效的推测臆想。它完全扭转了政府管制“矫正”了“私有市场的错误”这一正统观念。所有认真学习公共政策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前主席,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前局长 詹姆斯·C.米勒三世
这本书不同凡响,充分阐明了面对政客、官僚和利益集团,公共资源的配置低效无能。《政府为什么会失败》说明了这三种势力是如何以及为何在持续不断的公共政策博弈中相互争斗的,并深刻揭示了官僚机构不可能在政治与经济的互动中实现其承诺的原因。
-
政府的边界
张维迎与林毅夫两位经济学家围绕中国产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多次辩论,此次辩论主题聚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话题之敏感与交锋之激烈,引起了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经济学家与全民广泛关注。本书辑录了此次大辩论中两位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与其他重磅经济学家的相关文章,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去与未来。
-
掠夺之手
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苛捐杂税阻碍了投资,各种管制措施使官僚机构腐败丛生,国有企业肆无忌惮地挥霍国民财富,富有才能的人不是致力于生产性活动而是削尖脑袋挤入寻租部门,企业家精神得不到彰显,经济增长停滞不前。
本书以简单的经济学理论模型为分析工具,运用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案例,深入考察了公共部门的运行机理及其对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对研究寻租、腐败和政府治理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
从凯恩斯到皮凯蒂
本书总结了20世纪的经济思想发展历程。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大作《和平的经济后果》(1919)开始,到托马斯·皮凯蒂的国际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2014)结束,作者解释了哪些重大的政治和经济事件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以及他们给经济学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观念。
本书包含了凯恩斯、熊彼特、加尔布雷思、哈耶克、弗里德曼、赫希曼、诺斯、皮凯蒂等人的生平小传,重点讲述了他们的非凡人生、趣闻轶事、卓越著作,展现了他们经常针锋相对的思想见解。本书对《和平的经济后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丰裕社会》《自由宪章》《资本主义与自由》《21世纪资本论》等经济学名著做了精彩的缩编概述,精确再现这些著作的革命性观点和论证。
本书语言简练,可读性、趣味性强,对于经济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以及想要了解20世纪经济学发展及其原因的普通读者,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
漫长的危机
1、《21世纪资本论》作者新作!《21世纪资本论》引发全球范围内关于财富和不平等的大讨论,中文版累计销量近40万册,托马斯·皮凯蒂在经济界有广泛影响力。
2、本书讨论了过年近10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财富分配、不平等、区域一体化建设、大学教育等问题。阅读这本书,你就能清晰地了解过去十年时间里,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波涛汹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
3、文本简单易读,即使没有太好的经济学基础,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阅读4、大咖推荐: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H·萨默斯、独立报、POPMATTERS等著名文化评论媒体给予高度评价!
《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新作!
为什么一场来自美国私营金融部门的危机会演变成旷日持久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什么当世界各地都从危机中缓慢复苏时,欧洲却迟迟没有好转的迹象?
当过去辉煌的高速增长戛然而止,去工业化过程日益凸显,发达国家遭遇了怎样的发展难题?当这些国家中掌握大量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群体从全球化中赚得盆满钵满时,那些最底层的民众又该何去何从?
作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欧洲的复兴与发展至关重要。面对一团乱麻的政治和经济危局,作为欧盟核心的法国和德国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它们曾经走过哪些弯路,未来又该如何突破小我的局限,为整个欧洲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皮凯蒂始终以一名学者的高度自觉,凭借自身敏锐的观察以及缜密的思考,分析着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政治和经济局势,措辞简短,可又一针见血,让我们从主流以外,以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到事情的关键。
阅读这本书,你就能清晰地了解过去十年时间里,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波涛汹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
-
暴力的阴影
在本书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领衔的制度经济学家将《暴力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九个发展中国家,揭示为了遏制始终存在的暴力阴影并平衡不同精英群体的利益,政治控制与经济特权如何互动,创造不同的平衡结果,从而决定各国的迥异命运。本书突破了传统思维不重视制度因素的盲点,也超越了把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仅仅归咎于“治理”问题、归咎于精英腐败的误区,迫使我们将经济思维与政治思维融为一体,从更深层面思考后发国家的转型问题。
-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是大卫•哈维笔下“最危险”的一本书,也是韩毓海眼中一本“催人泪下”的经济学著作。
近250年来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吗?
是什么导致了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
是什么让欧洲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旋涡?
是什么导致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如同人们呼吸的空气,极少有人思考其好坏并提出质疑。但了解资本主义的成败根源,对了解其未来和全球经济因此受到的巨大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本书中,大卫•哈维用自己的深刻洞察揭示了资本引擎的隐藏的运作方式——以及可能将资本主义引向灭亡的矛盾。
在对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做精辟描述的同时,当代《资本论》最权威的研究者大卫•哈维,在本书中揭开了资本主义核心矛盾——如以超出投资的手段积累资本的驱动力;其利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并因此造成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被剥夺;以及其掠夺自然直至毁灭自然的冲动。这些矛盾与压力造成: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欧洲和日本经济的陷入衰退旋涡,以及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短期内这些矛盾不会产生破坏性:历史上资本主义不断在新面具下重组自身,并由此产生危机。但是长期来看,资本主义能否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下继续生存?哈维认为种种迹象不容乐观,并且表象具有欺骗性,许多资本矛盾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控制,而另一些则威胁到了资本体系的核心。本书提出了理解世界的方法,并且为迈向更为公平﹑理性和可持续的社会提出了17个纲领性的建议。
正像我曾经建议:人们应该从第三卷开始,“倒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样,现在,我建议读者从哈维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自己的阅读。因为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哈维方才最为充分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才华,那是心灵的呼号,是真理的祈愿——而借助译者的文笔,我们很难不被这种良知、思想与才华所打动,必须承认,有些段落催人泪下。
韩毓海 北京大学教授、《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作者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诊断师之一,哈维以少见的历史洞见和清晰逻辑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同层次的矛盾及其社会后果,把别样社会想象这个问题直接提呈到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这是每一个关心这个时代全球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的资本主义ABC。
胡大平 南京大学教授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下的危机、资本的运作逻辑及其潜在矛盾,哈维的诊断要比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更具挑战性,也更贴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陈宜中 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8年以来蔓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让许多人更渴望理解与改变世界。享誉世界的学者大卫•哈维用他的一系列著作为我们展示了开放的、吸收各门学科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本书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辨识矛盾、解释危机到发掘出路,这本书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必读著作。
万毓泽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哈维是学院派的激进人士,他的写作充满事实及深思熟虑的想法。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在精准的时点呼吁推翻资本主义……优美之作……神气活现,趣味盎然。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重新阐释马克思学说的活力之作……充满关键洞见和脱俗的分析。
社会主义劳工报(Socialist Worker)
以动态的方式重写马克思……充满关键洞见与打破传统的分析。
每周之书(Book of the Week)
-
经济学思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增长。回首出发时的状态,无论从哪方面比较,我们都会意识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脱胎换骨的。虽然如此,经济发展毕竟是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最为有利和有力。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并给出了相应的经济学解释。
李子旸先生不仅懂得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而且能将原理应用到生动而复杂的现实中去,从而展现事物的丰富内涵。在今天,背诵原理的人不少了,懂得运用才见真功夫。
——薛兆丰
在今天,人类正在卷入越来越广泛的协作中,仅靠直觉做出的简易判断,通常都是不牢靠的。我们必须用理性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运用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这样做,得出的结论有时会反直觉,毁三观,但这其实就是一个帮助你破除蒙昧,重塑三观的过程。
想把自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理性人,其实很难。好比我自己,有太多普通人的毛病,改起来犹如剥皮抽筋。其中两大关节:从空想完美之境,到定义并解决问题,这是思维模式切换;遏制傲娇心态,多方营求协作,这是行为模式切换。若不是经济学的独特魅力给了我足够的力量,几乎坚持不下去。
李子旸老师是罗辑思维的长期专栏作者,他的新书《经济学思维》讲了一个浅显道理:做事情也好,思考问题也罢,都要从收益与成本的角度分析问题,强调合作,减少对抗。做一个用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的理性人,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罗振宇
李子旸老师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多年,他的文章我大都看过,多数观点我都赞同。少数观点不一致时,我们在饭局上也会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他要么用道理说服我,要么用诡辩击垮我。虽然跟朋友交流时他是这样一个时而才华横溢,时而流里流气的人,但他严肃对待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我是极力赞同的:用经济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这是做一个自由人的第一步,强烈推荐这本《经济学思维》,相信这本书能帮你走出这第一步。
——罗永浩
-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精)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精)将改革进行到底,《读懂中国改革》系列汇集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郑永年、夏斌、巴曙松、黄益平……深度解读当下经济社会与改革热点话题,带你精准把握政经时局大走势未来经济走势是L型还是U型?增速下滑的底部在哪里?中国会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产阶级的焦虑如何解除?中国正在走向大国崛起,但并不是表示前方是坦途。相反,供给侧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创业、实体经... -
韩国式资本主义
张夏成教授认为,韩国的资本主义跟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大有不同,其他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核心问题是收入的不平等,贫富加剧,没有雇佣的增长,极度不平等的市场竞争结构,财阀过度占有的经济力等等。作者集中分析了这些先进国的资本主义特点和韩国的资本主义的不同的原因和过程, 阐述了作者作为资深经济学家对其提倡的“正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洞察和思考。本书首先对韩国资本主义的现实进行诊断,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然后提出“股东资本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吗?三星为什么自行引发M&A争论?”等问题,同时对韩国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各种争论进行批判与重新审视。最后,探讨韩国资本主义的出路。作者强调,为了走向“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资本主义”,关键在于实现真正的民主主义,实现所有、分配及竞争公平的正义社会。
-
城市与国家财富
如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既有极富创造性的进口替代型城市、产业多元化的城市腹地,也有众多产业单一、缺乏活力的落后地区。给落后地区提供贷款、拨款和补贴,引入大型企业,常常被视为改善其经济面貌的手段。然而,本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这些手段并不能为落后地区培育出进口替代型的城市。它们除了暂时性地缓解贫穷以外,只会造成有惰性的、不均衡的以及永远依赖其他地区的经济模式,无助于创造能够实现自我运转的经济。所以,本书认为,这些被经济发展遗弃的地区只有依靠彼此间活跃的贸易往来,才能走出停滞的局面。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种断裂发展模式的设想,观点独特,讲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新思路,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国家兴衰
◆暴涨的洋葱价格摧毁了谁的财富?政府干预的边界到底在哪?
◆下降的汇率更利于国际竞争吗?科技或资源富翁如何影响贫富不均?什么样的人口结构才能产生红利?
◆政治强人如何改变一国的命运?国际舆情热捧就一定有利于国家发展吗?多高的债务增长率会造成经济猝死?
◆为什么制造业最重要?区位优势的威力怎样运作才能最大化?
鲁奇尔•夏尔马试图回答史上最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贫穷,有的国家富裕?
借助海量的数据和长达数十年的深入观察,夏尔马分析了影响国家经济和未来前景的数千种因素,并从中总结出10大核心原则,带领读者了解一国兴盛与衰落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你将彻底读懂正在发生的经济变化,消解经济格局变迁带来的财富焦虑与危机感。
-
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
经济学和法律有什么关系呢?假设立法者提议持枪抢劫犯必须判终身监禁。媒体社论强烈支持对犯罪采取强硬手段;律师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惩罚太残酷和不合常规;法学家则在思考这个议案的公平正义问题。而经济学家则发现,持枪抢劫的判罚跟谋杀一样,会鼓励抢劫犯杀掉被害人。这种直达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得经济学不仅适用于解释法律,还有助于法律的制定。
利用大量的常见案例,加上他渊博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知识,大卫·D. 弗里德曼坚定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辩护”。他简洁明快地厘清了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这种行文风格适合学生、律师和外行读者,同时又不会牺牲观点的深度。法律的经济分析并没有颠覆传统法律学者的结论——对同一法律问题,比如是否废除死刑,它能被不同的立场所用,而是改变了双方辩论的本质。比如,在讨论房屋租赁法时,一般观点会认为它要么偏袒房东或要么偏袒租客,但经济分析明确表示:长期来看,一个糟糕的法律会对双方都造成损害。此外,跟传统法律理论不同,经济分析用相同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效率)和方法去理解和评估不同类别的法律条文,比如合同法、财产法、刑法、侵权法等——不管是当下的美国法律,还是其他历史时期或其他地方的法律。
这本经典入门适合公检法公务员、律师,对法律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
-
去依附
本书为温铁军团队继《八次危机》后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了我国应对第1次通胀危机的真实经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既要应对民国延续下来的长期高通胀,又要处置经济发展所内生的新矛盾,正如作者所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终,中国共产党靠土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靠增量农产品稳定供给压低城市物价,成功吸纳了过量增发的货币,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中国靠乡村土改缓解了通胀危机,而大多数没有开展土地革命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难以从“发展陷阱” 中自拔。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在经济上却又陷入了困境。对比中国经验,探寻如何应对此前半殖民地经济遗留下来的高通胀,归纳其经验和机制,对深化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甚至指导世界各国应对通胀危机,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世界的逻辑
本书是大卫·哈维过去半个世纪思考和研究成果之集萃。在本书中,大卫·哈维为读者搭建了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一般框架,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大的理论工具来解释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自然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资本的演化等。哈维还试图用其方法论和理论思考来解读中国最新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资本危机的空间转移、中国的基建浪潮以及城市化的背景和隐忧。
-
The Great Leveler
Are mass violence and catastrophes the only forces that can seriously decrease economic inequality? To judge by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the answer is yes. Tracing the global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oday, Walter Scheidel shows that inequality never dies peacefully. Periods of increased equality are usually born of carnage and disaster and are generally short-lived, disappearing with the return of peace and stability. The Great Leveler is the first book to chart the crucial role of violent shocks in reducing inequality over the full sweep of human history around the world.
Ever since humans began to farm, herd livestock, and pass on their assets to future generations, economic inequality has been a defining feature of civilizatio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only violent events have significantly lessened inequality. The "Four Horsemen" of leveling—mass-mobilization warfare, transformative revolutions, state collapse, and catastrophic plagues—have repeatedly destroyed the fortunes of the rich. Scheidel identifies and examines these processes, from the crises of the earliest civilizations to the cataclysmic world wars and communist revoluti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day, the violence that reduced inequality in the past seems to have diminished, and that is a good thing. But it casts serious doubt on the prospects for a more equal future.
An esse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bate about inequality, The Great Leveler provides important new insights about why inequality is so persistent—and why it is unlikely to decline anytime soon.
-
空间的力量
本书运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作者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书中一以贯之地将地理(包括经济地理)因素作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增长的核心因素,并将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作为扭曲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力量。本书的主体部分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疑问,包括:“为什么不当的区域发展政策造成效率与平衡的冲突?”“为什么城市间出现人力资本的分化?”“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损失就业与公平?”“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进福祉?“为什么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等。最终,本书提出,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地区间自由流动,能够使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赢。
《空间的力量(第二版)》在原书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近几年的新研究成果,并对原书中一些内容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修订,总共增加了三个章节的内容,并且在有的章节中还增加了部分小节。总体来看,新版较原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论述问题更加深入,且理论和数据分析更加严谨。本书从经济增长方式、土地供应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城乡收入差距等等角度论述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通过详尽地搜集大量的数据,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了这些问题,并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即只有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地区间自由流动,才能够使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赢。本书的研究成果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政策制定者、研究者阅读、借鉴,也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读者带来新的思考。
本书运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作者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书中一以贯之地将地理(包括经济地理)因素作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增长的核心因素,并将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作为扭曲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力量。本书的主体部分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疑问,包括:“为什么不当的区域发展政策造成效率与平衡的冲突?”“为什么城市间出现人力资本的分化?”“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损失就业与公平?”“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进福祉?“为什么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等。最终,本书提出,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地区间自由流动,能够使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赢。
-
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
社会选择何种制度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从现阶段的熟人社会到实现民主化政治,社会科学需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脑成像和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如何塑造社会科学的“真正感”?
——————————————————
最具思想史视野的中国经济学家,广大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跨学科教育的身体力行者——汪丁丁最新力作
追踪国际最前沿研究成果,求解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尽显渊博之魅思想之力
——————————————————
汪丁丁教授对于学术和思想的演化方向有约十年的预见能力。有感于十几年来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正被“脑科学化”,学界对这一整合趋势却无动于衷,他将常年追踪脑科学和遗传学前沿成果之所得凝聚于本书中,从行为学视角应对社会科学的核心议题,尝试解决国人外在生活方式与内在情感方式的冲突。
激情、理性、自我、社会、影响力、不确定性、复杂性……论述依序围绕这些核心观念展开,探究有能力解释大规模社会变迁的“大理论”,并探索超越科学与人文的“第三种叙事”,以突破精英失灵的困境。
-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在本书中研究了集团性逐利行为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了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可以归结为三个主题:集团规模、集团之间的偏好及禀赋上的不对称性以及制度安排。奥尔森在关于国家兴衰的原因的研究中运用了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国家总体实力的衰落,利益集团难辞其咎。因此,本书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对经济学家是有用的,而且对政治学家和社会学... -
资本与共谋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世界经济整体在稳步增长,但仍有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资本市场和技术创新几乎停滞。传统观点认为,是资本的匮乏抑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创新。
然而,本书作者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之所以在经济绩效方面差距悬殊,根本原因是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市场、社会和政治领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确定性,导致这些国家公共治理不善,政治腐败成风,社会不平等加剧,经济改革和创新成效甚微。为此,作者建议通过建立机构与制度将不确定性转化为风险,从而缩小国与国之间日益增长的财富差距。
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东亚、拉丁美洲、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的发展实践,作者试图发掘主权国家政治和社会结构落后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总的来说,要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是构建一个领导阶层与广大民众休戚与共的制度。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