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秦汉史

  • 游侠与汉代社会

    作者:彭卫

    汉王朝是中国第二个君主专制王朝,基于秦的高压统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持政权,高祖刘邦分封同宗到各地为王,中国某种程度上再次恢复到东周时代的分封制。正因如此,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促使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光焰万丈的群体的出现,这就是游侠。任侠之风兴于战国,盛于秦汉,此时,宗教势力尚微,儒家地位不稳,中国人的血性的光芒和豪迈的风格展露无遗,后世的盛唐亦不能超越。这一时期正是游侠大放异彩的时期,纵观两汉,有史记载的种种游侠达到数百位之多。汉代游侠发展和演变的轨迹,也正显示了帝制早期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迁。
  • 秦史

    作者:王蘧常

    作者为近人王蘧常(1900年 - 1989年),始作于1926年,经历50年,由家人协助从诸书中收集有关秦代的史料。据作者自序,此书己重撰3次,初稿于战祸中被毁或遗失,二稿为红卫兵所撕毁,三稿则因作者年事己高,且妻子病逝,己无心力撰写完毕。死后由其子及学生整理完成。 本书共有6纪4表8考35列传共53卷,外加上1篇自序,其中纪传及1表己完成,而3表5考阙,2考未完,1考残缺,1自序佚。本书所引用的史料相当多,引用了很多后人的注解考证。 本史据凡例所述: 一、《秦史》自古无作者,窃不自揆,谬欲补正史之缺,故一循班氏断代史体制。其取史策,亦大有增删改作焉。 二、此书承父命而作。父治刑名学,曾著商、韩新传。援班书列其父彪作例,亦采直、韩两传入书中而补论焉。 三、意在无征不信,所取故籍,皆注出处。凡所引为原文者,出书与篇名;有更改者,则曰据某书某篇。 四、凡所更改原文,或正其讹讹,或易以今义今字,或便于行文。其正讹伪,多取前人说,如《史记志疑》、《读书杂志》等,为简括计,不复出书名。 五、前史多歧或误,于斯取去,不能无说。加注于下,前人无之,然《班志》《艺文》,已见滥觞。 六、凡立传,具一技之长有利于人民者,亦著之。 七、凡涉神怪或诬罔者,皆所不取。 八、凡属前史五行者类所不取,惟涉天异、地美者,则散入世纪与本纪中。 九、革命者非秦之所得而臣,故系之列传末。
  •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作者:祝总斌

    收入北京大学教授祝总斌先生最近五年的全部新作及一部分旧作。
  • 治国安邦

    作者:邢义田

    作者从社会特质与统制体制之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官僚士人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论述秦汉时期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是如何出现及运作的,并力图说明,在那个“天地间之大变局”当中,某些不变或变动不那么剧烈的部分,却可能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更为根本的“底色”。
  • 古罗马和秦汉中国

    作者:马克,邓文宽

    《法国汉学》自第4辑起一直在中华书局出版,每年一辑,此稿为第14辑,文章源于2008年举办的中法学术系列讲座,讨论的主题是秦汉与罗马宗教传统的比较。罗马和秦汉的对话,其实是法国学者和中国学者的对话。中法学者利用考古、文献等各方面的材料,试着揣摩古人的想法,代表他们进行对话。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作者:顾颉刚

    《大家小书: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主旨在于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秦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集团服务。“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说明在阴阳家和方士的气氛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制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说明博士和儒生怎样地由分而合,又怎样地接受了阴阳家和方士的套,成为汉代的经学,又怎地从他们的鼓吹里影响到两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说明汉代的经学如何转入谶纬,谶纬又发生了怎样的作用。”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说。
  • 秦漢称謂研究

    作者:王子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秦汉称谓研究》内容包括:“皇帝”“名号”与皇帝制度、关于“陛下”、秦昭襄王“西帝”故事、秦始皇“除谥法”、“黔首”称谓、更名民日“黔首”、“黔首”名义、云梦龙岗出土文物实证、放马滩《日书》:“黔首”称谓的早期使用等。
  • 秦汉官制史稿

    作者:安作璋,熊铁基

    在整个古代官制史中,秦汉的官制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秦汉以前的官制,班固说是“夏、殷亡闻焉”。师古曰:“盲夏,殷置官事不见于书传也。《礼记?明堂位》曰:‘夏后氏官百,殷二百’,盖言其大数而无职号统属也。”①当然,事实上并不是毫无所闻,只不过无系统的记载罢了。而班固所说的 。周官则备矣”②,也不尽然,《周书》、《周礼》的记载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总之,秦汉以前的官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秦汉以后在官制上有一个大的变化,《汉书?百官公卿表》说。“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一方面是“汉因循而不革”,即所谓的“汉承秦制”,另一方面同时又是“颇有所改”。改变的地方实际上很多,本书中随处可见。“因循”当是就主要方面或者说主要精神 而言,从这方面说,不但是“汉承秦制”,在某种意义上秦汉宫制又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这就是秦汉宫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秦汉官制的特殊地位又是和秦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致的。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时指出:“如果说,秦以前韵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①作为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政治制度,放在世界史中去考察,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是秦朝开始,汉朝逐渐完善的。
  • 秦汉刑罚制度研究

    作者:(日)冨谷至

    本书内容为研究1975年出土的云萝睡虎地秦律,并加以考证,力求诠释秦汉刑罚制度。就从秦律到汉律的流变过程、实际状况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论证说明,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至第三编,着重阐述刑罚适用与刑罚推量,第四编以刑罚回避为主,第五部分补编则考察秦汉时期罪与法的思想观念,并通过对根本性法意识的探讨来阐明秦汉刑罚的具体特征。
  • 汉代婚丧礼俗考

    作者:楊樹達,杨树达

    《汉代婚丧礼俗考》是杨树达文集之一。作者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大量汉代婚丧材料,编成此书。可谓集汉代婚丧习俗材料之大成,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 《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汉代的婚丧史,书中事例多,史料丰富,论述详尽。《汉代婚丧礼俗考》作为二十世纪学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被秦汉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视为必读书,其学术视角与研究方法,对于所有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也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秦制研究

    作者:张金光

    关于秦王朝制度的研究,作者张光先生毕生对秦王朝研究、考证的结集。
  • 恢宏与古朴

    作者:陈苏镇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字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主要叙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物质文化,涉及该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不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对衣食住行、社会礼俗、民间娱乐等问题也有生动翔实的叙述。内容丰富,行文严谨而生动,极具可读性。
  • 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

    作者:管东贵

    台湾学者管东贵先生是先秦两汉史研究领域內的专家,多次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燕京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本书所收录的十四篇论文,都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均是围绕着“周人的血缘组织及其内聚力的变化对中国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每篇论文背后都隐含着作者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解。
  • 秦汉史

    作者:吕思勉

    《秦汉史》是与《先秦史》互相衔接而又独立成书的。由于作者对《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所下的工夫很深,对于这个时期各方面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十分扎实而有条理。作者认为这段时期内,就社会组织来说,新莽和东汉之间是一个大界线,从此豪强大族势力不断成长,封建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终于导致出现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
  • 西汉侯国地理

    作者:马孟龙

    本书属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最后,本书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本书是第一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 两汉太守刺史表

    作者:严耕望 撰

    本书出自已近三十年,今兹三版,有校订机会。惟近年工作既忙,又不便增补太多,影响版面,故未能随心所欲,多所增补,主要只是校订脱误而已;但久已发现之脱伪得到更正,心甚慰。 此次出自,书名标目稍有改动。盖原撰续隋唐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汉魏晋南北朝合为一书,故直颜曰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今因兴趣转移,县年事已迈,自度已无续撰隋唐之部之可能,故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各自为书,但前面序文为全书而写,故总题仍旧,而以甲部乙部别之,将来如有同好,自可丙部丁部庚续为之也。 双此次改版,余远万香江,不及督印亲校,一切烦邢义田、廖伯源两位先生任之,仅此致谢。
  • 儒学、数术与政治

    作者:陈侃理

    古代中国,“灾异”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人事的预兆或谴告,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
  • 东观汉记校注

    作者:[东汉]刘珍 等撰,吴树平注释 解说词

    《东观汉记校注(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册)》是东汉几代史学家相继撰修而成的记载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该书早期流传阶段,为世所重,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合称为“三史”。比它晚出的东汉诸史都取材于《东观》。 吴树平先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翻检了大量古类书、史书和古注,辑得遗文数百条,又利用各种资料比勘互校,使一些鲁鱼亥豕歧异舛误的文字得到了厘订。同时,对人物事迹的编次更加合理,每条遗文都注明了出处,从而使《东观》一书的辑佚工作臻于完善。为便于阅读,又作了较为详细的校注。
  • 《汉书补注》批注

    作者:沈元

    沈元的批註是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王先謙《漢書補注》為底本,參照楊樹達的研究成果,究其同異,加以評論。有些地方沈斷為「楊是王非」,也有「王是楊非」。《漢書補注》全書共五八八一頁,竟有三○八四頁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沈元的批註。 沈元的批註並非囿於王先謙和楊樹達的是非和史料。他廣徵博引,所用典籍不計其數。包括王先謙和楊樹達所不知道的敦煌遺書中的《漢書》殘卷和各地陸續發現的漢簡,他都沒有放過。看來,他讀書的方法不是一本接一本地讀,而是同時讀許多種書,以《漢書》為基本線索,廣泛涉獵古代文獻。北京圖書館的豐富藏書,為他提供了便利條件。如對《急就篇》的版本的考訂,超過了前代大學問家王國維等人,因為王國維等人未必能接觸如此眾多的版本。
  • 行役戍备

    作者:赵宠亮

    本书利用出土简牍、传世文献和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从吏卒的来源与退役、工作与休沐、功过与奖惩、物质生活、医疗卫生状况与死亡抚恤、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河西汉塞的社会生态等方面,对汉代河西地区屯戍吏卒的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细致讨论。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对汉代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也得以加深。